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五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朱熹 熹。

    字元晦。

    号晦庵。

    新安人。

    紹熙中除煥章閣待制。

    理宗朝贈太師。

    封徽國公。

    谥文公。

    公少年不樂讀時文。

    因聽一尊宿說禅直指本心。

    遂悟昭昭靈靈一着。

    十八歲請舉。

    時從劉屏山。

    屏山意其留心舉業。

    暨搜其箧。

    隻大慧禅師語錄一帙耳。

    有久雨。

    齋居誦經。

    詩曰。

    端居獨無事。

    聊披釋氏書。

    暫息塵累牽。

    超然與道俱(雲雲)。

    【标】公嘗緻書於開善道謙禅師雲。

    向蒙妙喜開示。

    應是從前記持文字。

    心識計校。

    不得置絲毫許在胸中。

    但以狗子話時時提撕。

    願受一語。

    警所不逮。

    師答曰。

    某二十年不能到無疑之地。

    後忽知非勇猛直前。

    便自一刀兩斷。

    把這一念提撕狗子話頭。

    不要商量。

    不要穿鑿。

    不要去知見。

    不要強承當。

    公有省。

    師卒。

    公祭以文。

    略曰。

    我昔從學讀易.語.孟。

    究觀古人之所以聖。

    既不自揆。

    欲造其風。

    道絕徑塞。

    卒莫能通。

    下從長者問所當務。

    皆告之言要須契悟。

    開悟之說不出於禅。

    我於是時則願學焉。

    師出仙洲。

    我寓潭上。

    一嶺間之。

    但有瞻仰。

    丙寅之秋。

    師來拱辰。

    乃獲從容。

    笑語日親。

    一日焚香請問此事。

    師則有言。

    決定不是。

    始知平生浪自苦辛。

    去道日遠。

    無所問津。

    未及一年。

    師以謗去。

    我以行役不得安住。

    往還之間見師者三。

    見必欵留朝夕咨參。

    師亦喜我為說禅病。

    我亦感師恨不速證。

    别其三月。

    中秋一書已非手筆。

    知疾可虞。

    前日僧來為欲往見。

    我喜作書曰。

    此良。

    便書已遣矣。

    仆夫遄言。

    同舟之人告以訃傳。

    我驚使呼問以何故。

    於乎痛哉。

    何奪之遽。

    恭惟我師。

    具正徧知。

    惟我未悟。

    一莫能窺。

    揮金辦供。

    泣於靈位。

    稽首如空。

    超諸一切(資監)。

    或問朱子曰。

    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何故。

    答曰是他高似你。

    你平生讀許多書。

    記誦文章。

    所藉以取功名利祿之計者。

    到這裡都靠不得。

    所以被他降下。

    他底且省力。

    人誰不悅而趨之乎。

    王介甫平生學許多道理。

    臨了舍宅為寺。

    又雲。

    隻緣他打并得心下清潔。

    所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正公.楊文公.劉元城.呂由公。

    都是甚麼人。

    也都去學他。

    又雲。

    佛書說六根六識。

    四大十二因緣生之類。

    皆極精妙。

    故前輩謂此孔孟所不及。

    又曰。

    四大即是魂魄。

    十二緣生出華嚴合論。

    佛說本言盡去世間萬事。

    後卻說出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事門頭不舍一法。

    熹又曰。

    金剛經大意隻在須菩提問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句上。

    故說不應住法生心。

    不應住色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答雲何住。

    又說若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此是答雲何降伏其心。

    所謂降伏其心者。

    非謂欲遏伏此心。

    謂盡降伏世間一切衆生之心。

    入無餘涅盤隻是一無字。

    自此以後隻是這意。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此謂離相即名為佛。

    又曰。

    釋氏之學與吾儒有甚相似處。

    如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逐四時凋。

    又曰。

    撲落非他物。

    縱橫不是塵。

    山河并大地。

    全露法王身。

    又曰。

    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

    看他是甚麼見識。

    今區區小儒怎生出得他手。

    宜為他揮下也(朱子語錄并易解)。

     陸遊 遊。

    字務觀。

    号放翁。

    佃之孫。

    越之山陰人。

    仕至秘監。

    嘗問松源嶽禅師雲。

    心傳之學可得聞乎。

    師雲。

    既是心傳。

    豈從聞得。

    公領解。

    獻偈曰。

    幾度驅車入帝城。

    逢僧一例眼雙青。

    今朝始覺禅家别。

    說有談空要眼聽。

    公居鏡湖時與塗毒策禅師往來寖厚。

    策住雙徑。

    受生祭七日。

    加趺而逝。

    公哭以詩曰。

    岌岌龍門萬仞傾。

    翩翩隻影又西行。

    塵侵白拂繩床冷。

    露滴青松卵塔成。

    遙想再來非四大。

    尚應相見話三生。

    放翁大欠修行在。

    未免人間怆别情(資監)。

     葉适 适。

    号水心先生。

    有水心集行於世。

    适與石岩琏禅師帖雲。

    嘗謂佛入中國始為異教。

    而與聖人之道相亂。

    近究其書合其說。

    誠有合乎性命之言。

    但所說條項甚多。

    而相反處不少。

    既曰不可以有心求。

    又曰不可以無心得。

    孰可孰否。

    孰違孰從。

    無吝警發。

    師答曰。

    蒙谕佛書條項甚多。

    相反處不少。

    敢摅管見。

    佛以戒定慧為宗。

    境攝六根。

    不動心鏡。

    諸緣不惑。

    日月明照雨露沾濡。

    水流花開鸢飛魚躍。

    皆吾性具。

    要在千差一照。

    理事混融。

    日久月深。

    真空妙智自印本心矣。

    若能收視返聽。

    心外元無别佛。

    不必問條項多言相反也。

    适由是知歸。

    與朱文公書曰。

    适在荊州。

    無事讀佛書。

    乃知世外環奇之說。

    本不與道相亂。

    良由讀者不深考也(資監)。

    【标】嘗撰法明寺教藏序曰。

    西湖法明寺。

    昔講師繼忠居之。

    有行業。

    願力強。

    果故雖焚蕩草莽。

    百年間冠蓋常走一郡。

    至子真建兩序。

    師昶崇殿堂。

    院始落成。

    昶尤精苦。

    衣屦穿損食不累合。

    然諸生雲赴應答泉湧。

    人謂東掖上天竺之盛不能過也。

    天台既立止觀二義。

    承而為說者益以蔓衍。

    而忠與昶亦各有論述。

    故其徒妙真普濟欲集諸家之學為教藏。

    置院中。

    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