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南宋
都杭。
起高宗丁未。
盡幼主丙子。
七主。
一百五十年。
高宗 帝諱構。
徽宗第九子。
母韋氏。
徽宗夢武肅錢王入室已而生帝。
初封康王。
即位於宋州。
丁未改建炎元年。
【标】帝幸維揚。
二年正月诏金山住持克勤入對行在。
所遣八人。
翊師升殿賜坐。
朕素知師道高妙可得聞乎。
師曰。
陛下以仁孝治天下。
率土生靈鹹被光澤。
雖草木昆蟲各得其所。
此佛祖所傳之心也。
此心之外無别有心。
若别有心非佛祖之心矣。
帝大悅。
賜圓悟之号。
師奉旨就揚州雍熙禅寺說法。
上問師居金山如何。
曰金山在大江之中。
臣老且病。
願歸山林以盡天年。
乃勑住江西雲居。
三年金人将至楊州。
上渡江至鎮江幸杭州。
升杭為臨安府。
十二月至明州。
四年至台之章安鎮。
正月三日入金鳌山寺。
有僧禱於佛前。
皆憂時保國之語。
上問何典。
僧曰護國金光明忏也。
二月駐溫之江心寺。
聞僧祈祝甚虔。
上悅。
賜額曰龍翔。
辛亥改元紹興。
二年駐跸臨安。
以法道法師随駕南巡。
诏道入見。
上從容謂曰。
上皇為妖人所惑。
毀師形服。
朕為師去此黥涅。
道曰。
上皇禦墨不忍毀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強。
勑道住東林太平禅寺。
五年上幸上天竺。
以萬歲香山奉供觀音大士。
召住持應如對語稱旨。
賜金帛以勉修造。
七年诏宗杲住徑山能仁禅寺。
八年诏賜天下僧尼勑绫度牒。
九年大赦天下。
诏諸路軍州建報恩光孝禅寺。
為徽宗追薦之所。
廿六年宗杲自梅陽回各。
诏住明州育王廣利禅寺。
廿八年诏杲再住徑山。
三十年诏谥天竺慈雲尊者曰忏主禅慧法師。
塔曰瑞光。
紹興末年上因感夢迎請護國摩利支天像。
奉安中天竺寺。
以為雨旸祈禱。
仍改寺額曰天甯萬壽永祚禅寺。
初政和六年元照律師示寂。
塔全身於西湖之靈芝。
至是光發塔所。
上親臨視。
加谥圓鑒戒光大智律師。
【标】上嘗於禁中書金剛.圓覺.普門品.心經.七佛偈。
暇日常自披覽(稽古略.統紀.中竺碑)。
孝宗 帝諱慎。
初名伯琮。
秀王子稱之子。
太祖七世孫。
生伯琮於秀州。
有嘉禾之瑞。
高宗喪太子。
選得伯琮鞠於宮中。
封普安郡王。
立為皇子。
賜名玮。
紹興末賜名慎。
立為皇太子。
年三十六受内禅。
改元隆興(史略)。
上在王邸。
遣内都監黃彥節至徑山命杲禅師就山中舉揚般若。
師說偈雲。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擔大事不尋常。
一毛頭上通消息。
徧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歎之。
及封建王。
又遣内知賓至徑山供五百羅漢。
賜妙喜庵三字及真贊。
又贊布袋和尚。
和高宗韻曰。
袋貯乾坤。
杖挑日月。
藞藞苴苴。
聖中之絕。
憨憨癡癡。
僧中之傑。
令行兮一棒一條痕。
逗機兮殺人須見血。
别别。
分明一點爐中雪。
隆興元年七月上禦選德殿。
制觀音菩薩贊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九月诏杲禅師問佛法大意。
師卧疾不起。
特賜大慧之号。
乾道三年二月上幸上天竺。
展敬觀音菩薩。
問住持若讷。
何故歲修金光明忏。
讷曰。
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
釋提桓因禦三十三天以臨下土。
四鎮天王共誓護國護民。
故佛為諸天說金光明三昧。
此帝王盛世之典也。
故宜歲歲修之。
上悅。
擢讷右街僧錄。
四年四月八日宣讷領五十僧入内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
齋罷命讷說法。
上悅。
進左街僧錄。
賜号慧光(稽古略)。
六年十月诏杭州臯亭山崇先院住持瞎堂慧遠住靈隐禅寺。
一日上遊下竺。
見佛國山廚中漉水囊行道觀音像。
召遠問曰。
山既飛來。
何不飛去。
遠曰動不如靜。
又問水中衆生以囊漉之。
火裡衆生将甚麼漉。
遠曰他家自有通霄路。
又問觀音手拈數珠念個甚麼。
遠曰求人不如求己。
上大悅。
賜号佛海(資監)。
七年二月宣遠入對選德殿。
賜坐。
上曰如何免得生死。
遠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
上曰如何得悟。
遠曰。
本有之性。
究之無不悟者。
上曰悟後如何。
遠曰始知脫體現前。
了無毫發可見之相。
上首肯之(稽古略)。
淳熙二年三月上幸上竺。
賜白雲堂印及靈隐直指堂印各一顆。
主管教門事(上竺碑)。
三年春诏台州報恩光孝寺住持德光入見。
光以二月渡江。
上問古有浮笠而渡者可謂神通。
光曰。
宗門下不貴神通。
隻貴眼明。
上悅。
勑住靈隐。
繼遠之席。
十一月召光入内觀堂。
上問朕心與佛心是同
起高宗丁未。
盡幼主丙子。
七主。
一百五十年。
高宗 帝諱構。
徽宗第九子。
母韋氏。
徽宗夢武肅錢王入室已而生帝。
初封康王。
即位於宋州。
丁未改建炎元年。
【标】帝幸維揚。
二年正月诏金山住持克勤入對行在。
所遣八人。
翊師升殿賜坐。
朕素知師道高妙可得聞乎。
師曰。
陛下以仁孝治天下。
率土生靈鹹被光澤。
雖草木昆蟲各得其所。
此佛祖所傳之心也。
此心之外無别有心。
若别有心非佛祖之心矣。
帝大悅。
賜圓悟之号。
師奉旨就揚州雍熙禅寺說法。
上問師居金山如何。
曰金山在大江之中。
臣老且病。
願歸山林以盡天年。
乃勑住江西雲居。
三年金人将至楊州。
上渡江至鎮江幸杭州。
升杭為臨安府。
十二月至明州。
四年至台之章安鎮。
正月三日入金鳌山寺。
有僧禱於佛前。
皆憂時保國之語。
上問何典。
僧曰護國金光明忏也。
二月駐溫之江心寺。
聞僧祈祝甚虔。
上悅。
賜額曰龍翔。
辛亥改元紹興。
二年駐跸臨安。
以法道法師随駕南巡。
诏道入見。
上從容謂曰。
上皇為妖人所惑。
毀師形服。
朕為師去此黥涅。
道曰。
上皇禦墨不忍毀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強。
勑道住東林太平禅寺。
五年上幸上天竺。
以萬歲香山奉供觀音大士。
召住持應如對語稱旨。
賜金帛以勉修造。
七年诏宗杲住徑山能仁禅寺。
八年诏賜天下僧尼勑绫度牒。
九年大赦天下。
诏諸路軍州建報恩光孝禅寺。
為徽宗追薦之所。
廿六年宗杲自梅陽回各。
诏住明州育王廣利禅寺。
廿八年诏杲再住徑山。
三十年诏谥天竺慈雲尊者曰忏主禅慧法師。
塔曰瑞光。
紹興末年上因感夢迎請護國摩利支天像。
奉安中天竺寺。
以為雨旸祈禱。
仍改寺額曰天甯萬壽永祚禅寺。
初政和六年元照律師示寂。
塔全身於西湖之靈芝。
至是光發塔所。
上親臨視。
加谥圓鑒戒光大智律師。
【标】上嘗於禁中書金剛.圓覺.普門品.心經.七佛偈。
暇日常自披覽(稽古略.統紀.中竺碑)。
孝宗 帝諱慎。
初名伯琮。
秀王子稱之子。
太祖七世孫。
生伯琮於秀州。
有嘉禾之瑞。
高宗喪太子。
選得伯琮鞠於宮中。
封普安郡王。
立為皇子。
賜名玮。
紹興末賜名慎。
立為皇太子。
年三十六受内禅。
改元隆興(史略)。
上在王邸。
遣内都監黃彥節至徑山命杲禅師就山中舉揚般若。
師說偈雲。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擔大事不尋常。
一毛頭上通消息。
徧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歎之。
及封建王。
又遣内知賓至徑山供五百羅漢。
賜妙喜庵三字及真贊。
又贊布袋和尚。
和高宗韻曰。
袋貯乾坤。
杖挑日月。
藞藞苴苴。
聖中之絕。
憨憨癡癡。
僧中之傑。
令行兮一棒一條痕。
逗機兮殺人須見血。
别别。
分明一點爐中雪。
隆興元年七月上禦選德殿。
制觀音菩薩贊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二。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九月诏杲禅師問佛法大意。
師卧疾不起。
特賜大慧之号。
乾道三年二月上幸上天竺。
展敬觀音菩薩。
問住持若讷。
何故歲修金光明忏。
讷曰。
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
釋提桓因禦三十三天以臨下土。
四鎮天王共誓護國護民。
故佛為諸天說金光明三昧。
此帝王盛世之典也。
故宜歲歲修之。
上悅。
擢讷右街僧錄。
四年四月八日宣讷領五十僧入内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
齋罷命讷說法。
上悅。
進左街僧錄。
賜号慧光(稽古略)。
六年十月诏杭州臯亭山崇先院住持瞎堂慧遠住靈隐禅寺。
一日上遊下竺。
見佛國山廚中漉水囊行道觀音像。
召遠問曰。
山既飛來。
何不飛去。
遠曰動不如靜。
又問水中衆生以囊漉之。
火裡衆生将甚麼漉。
遠曰他家自有通霄路。
又問觀音手拈數珠念個甚麼。
遠曰求人不如求己。
上大悅。
賜号佛海(資監)。
七年二月宣遠入對選德殿。
賜坐。
上曰如何免得生死。
遠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
上曰如何得悟。
遠曰。
本有之性。
究之無不悟者。
上曰悟後如何。
遠曰始知脫體現前。
了無毫發可見之相。
上首肯之(稽古略)。
淳熙二年三月上幸上竺。
賜白雲堂印及靈隐直指堂印各一顆。
主管教門事(上竺碑)。
三年春诏台州報恩光孝寺住持德光入見。
光以二月渡江。
上問古有浮笠而渡者可謂神通。
光曰。
宗門下不貴神通。
隻貴眼明。
上悅。
勑住靈隐。
繼遠之席。
十一月召光入内觀堂。
上問朕心與佛心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