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宋
都汴。
起太祖庚申。
盡欽宗丙午。
九主。
一百六十七年。
太祖 太祖諱匡胤。
趙姓。
其先涿人也。
太祖生於洛陽。
故為洛陽人。
父弘殷。
追谥宣祖。
太祖仕周為歸德軍節度使。
殿前都點檢。
受诏北征。
宿陳橋驿。
将士推戴以黃袍加身。
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禅。
诏以是年二月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
普度童行八千人(國朝會要)。
十二月诏於廣陵戰地造寺曰建隆。
賜田四頃。
命沙門道晖主之(年錄)。
【标】初太祖目擊周世宗镕範鎮州大悲菩薩銅像鑄為錢。
太祖密訪麻衣和尚問曰。
自古有毀佛天子乎。
麻衣曰。
何必問古事。
請以柴官家目擊可驗。
太祖曰。
主上(世宗)神武聰明。
善任人。
日夜圖治。
以混一為心。
有唐太宗之風不知天下何日定矣。
麻衣曰甲子至将大定。
太祖因問。
古天子毀佛法。
與大周何如。
麻衣曰。
魏太武毀寺焚經像坑沙門。
故父子不得其死。
周武帝毀佛寺籍僧歸民。
未五年遽萦風疹。
北伐年三十六崩於乘輿。
國亦尋滅。
唐武宗毀天下佛寺。
在位六年。
年三十二神器再傳。
而黃巢群盜并起。
太祖曰。
天下久厭兵。
毀佛法非社稷福。
奈何。
麻衣曰。
白氣已兆。
不逾數月至申辰當有聖帝大興。
興則佛法賴之亦興。
傳世無窮。
請太尉默記之。
及即位。
屢建佛寺。
歲度僧人(歐陽外傳)。
二年聖誕日。
京師及諸郡縣鹹令有德沙門升座祝聖。
永為常準。
三年诏每歲試童行。
通妙法華經者祠部給牒披剃。
乾德四年诏遣僧百人往西域求經。
開寶元年九月诏成都府造金銀字藏經各一藏。
敕兵部劉熙古監視。
五年敕刻佛經一藏。
帝自用兵平列國。
前後造金銀字經數藏(稽古略)。
【标】八年上自洛陽回京。
手書金剛經。
常自讀誦。
趙普因奏事見之。
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
但言常讀兵書可也(北山錄)。
太宗 太宗諱匡乂。
更名炅。
宣祖第三子。
太祖同母弟。
【标】太平興國元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十七萬人(國朝會要)。
二年初。
周世宗廢龍興寺以為官倉。
國初寺僧擊鼓求複。
至是不已。
帝遣使持劍诘之曰。
前朝為倉日久。
何為煩渎天庭。
且密戒使者懼即斬之。
僧詞自若曰。
前朝不道毀像廢寺。
正賴今日聖朝興複之耳。
貧道何畏一死。
中使以聞。
帝大感歎。
敕複之。
賜額曰太平興國(宋朝事苑)。
三年。
沙門贊甯随吳越王入朝。
賜号通慧大師。
敕住左街天壽寺。
令修僧史。
四年诏贊甯乘驿往明州阿育山王迎取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養。
複得舍利一顆。
造塔十一級於開寶寺。
帝手自安奉。
五年正月敕張廷訓往五台山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
奉安真容院。
勑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
奉安娥眉山普賢寺之白水。
建大閣以覆之。
诏建開聖禅寺於誕生之地。
奉優填王栴檀瑞像。
敕衛欽往泗州修僧伽大師塔凡十三層。
改普照王寺為太平興國。
七年诏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
如唐故事。
以宰輔為譯經潤文使。
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
法天上吉祥持世經。
施護上如來莊嚴經。
各一卷。
十月敕贊甯編修高僧傳。
自唐貞觀二十年至宋端拱元年。
成三十卷。
敕賜入藏。
是年帝遣使鐘山祭志公。
賜号道林真覺菩薩。
八年帝以新譯經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
愚者妄生誣謗。
朕於此道微識其宗。
凡為君而正心無私。
即自利行也。
凡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也。
如梁武舍身為奴。
此小乘偏見。
非後代所宜法也(統紀)。
【标】禦制聖教序略曰。
大矣哉。
我佛之教也。
化導群迷闡揚宗性。
義理幽玄真空莫測。
包括萬象譬喻無根。
綜法網之化綱。
演無際之正教。
拔四生於苦海。
譯三藏之秘言。
大則說諸善惡。
細則比於河沙。
含識萬端弗可盡述(全文見藏經)。
真宗 真宗諱元侃。
更名恒。
太宗第三子。
鹹平元年诏贊甯為右街僧錄主管教門事。
帝嘗制崇釋論。
略曰。
奉乃十力。
輔茲五常。
上法之以愛民。
下遵之而遷善。
誠可以庇藜庶而登仁壽也。
又曰。
釋氏戒律之書。
與周孔荀孟迹異而道同。
大旨勸人為善。
禁人為惡。
不殺則仁矣。
不盜則廉矣。
不惑則信矣。
不妄則正矣。
不醉則莊矣。
景德四年臣僚言。
愚民無知。
謂舍财可以邀福。
修供可以滅罪。
蠧害國政。
宜加禁止。
上謂宰臣曰。
佛教使人遷善。
誠有益
起太祖庚申。
盡欽宗丙午。
九主。
一百六十七年。
太祖 太祖諱匡胤。
趙姓。
其先涿人也。
太祖生於洛陽。
故為洛陽人。
父弘殷。
追谥宣祖。
太祖仕周為歸德軍節度使。
殿前都點檢。
受诏北征。
宿陳橋驿。
将士推戴以黃袍加身。
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禅。
诏以是年二月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
普度童行八千人(國朝會要)。
十二月诏於廣陵戰地造寺曰建隆。
賜田四頃。
命沙門道晖主之(年錄)。
【标】初太祖目擊周世宗镕範鎮州大悲菩薩銅像鑄為錢。
太祖密訪麻衣和尚問曰。
自古有毀佛天子乎。
麻衣曰。
何必問古事。
請以柴官家目擊可驗。
太祖曰。
主上(世宗)神武聰明。
善任人。
日夜圖治。
以混一為心。
有唐太宗之風不知天下何日定矣。
麻衣曰甲子至将大定。
太祖因問。
古天子毀佛法。
與大周何如。
麻衣曰。
魏太武毀寺焚經像坑沙門。
故父子不得其死。
周武帝毀佛寺籍僧歸民。
未五年遽萦風疹。
北伐年三十六崩於乘輿。
國亦尋滅。
唐武宗毀天下佛寺。
在位六年。
年三十二神器再傳。
而黃巢群盜并起。
太祖曰。
天下久厭兵。
毀佛法非社稷福。
奈何。
麻衣曰。
白氣已兆。
不逾數月至申辰當有聖帝大興。
興則佛法賴之亦興。
傳世無窮。
請太尉默記之。
及即位。
屢建佛寺。
歲度僧人(歐陽外傳)。
二年聖誕日。
京師及諸郡縣鹹令有德沙門升座祝聖。
永為常準。
三年诏每歲試童行。
通妙法華經者祠部給牒披剃。
乾德四年诏遣僧百人往西域求經。
開寶元年九月诏成都府造金銀字藏經各一藏。
敕兵部劉熙古監視。
五年敕刻佛經一藏。
帝自用兵平列國。
前後造金銀字經數藏(稽古略)。
【标】八年上自洛陽回京。
手書金剛經。
常自讀誦。
趙普因奏事見之。
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
但言常讀兵書可也(北山錄)。
太宗 太宗諱匡乂。
更名炅。
宣祖第三子。
太祖同母弟。
【标】太平興國元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十七萬人(國朝會要)。
二年初。
周世宗廢龍興寺以為官倉。
國初寺僧擊鼓求複。
至是不已。
帝遣使持劍诘之曰。
前朝為倉日久。
何為煩渎天庭。
且密戒使者懼即斬之。
僧詞自若曰。
前朝不道毀像廢寺。
正賴今日聖朝興複之耳。
貧道何畏一死。
中使以聞。
帝大感歎。
敕複之。
賜額曰太平興國(宋朝事苑)。
三年。
沙門贊甯随吳越王入朝。
賜号通慧大師。
敕住左街天壽寺。
令修僧史。
四年诏贊甯乘驿往明州阿育山王迎取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養。
複得舍利一顆。
造塔十一級於開寶寺。
帝手自安奉。
五年正月敕張廷訓往五台山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
奉安真容院。
勑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
奉安娥眉山普賢寺之白水。
建大閣以覆之。
诏建開聖禅寺於誕生之地。
奉優填王栴檀瑞像。
敕衛欽往泗州修僧伽大師塔凡十三層。
改普照王寺為太平興國。
七年诏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
如唐故事。
以宰輔為譯經潤文使。
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
法天上吉祥持世經。
施護上如來莊嚴經。
各一卷。
十月敕贊甯編修高僧傳。
自唐貞觀二十年至宋端拱元年。
成三十卷。
敕賜入藏。
是年帝遣使鐘山祭志公。
賜号道林真覺菩薩。
八年帝以新譯經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
愚者妄生誣謗。
朕於此道微識其宗。
凡為君而正心無私。
即自利行也。
凡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也。
如梁武舍身為奴。
此小乘偏見。
非後代所宜法也(統紀)。
【标】禦制聖教序略曰。
大矣哉。
我佛之教也。
化導群迷闡揚宗性。
義理幽玄真空莫測。
包括萬象譬喻無根。
綜法網之化綱。
演無際之正教。
拔四生於苦海。
譯三藏之秘言。
大則說諸善惡。
細則比於河沙。
含識萬端弗可盡述(全文見藏經)。
真宗 真宗諱元侃。
更名恒。
太宗第三子。
鹹平元年诏贊甯為右街僧錄主管教門事。
帝嘗制崇釋論。
略曰。
奉乃十力。
輔茲五常。
上法之以愛民。
下遵之而遷善。
誠可以庇藜庶而登仁壽也。
又曰。
釋氏戒律之書。
與周孔荀孟迹異而道同。
大旨勸人為善。
禁人為惡。
不殺則仁矣。
不盜則廉矣。
不惑則信矣。
不妄則正矣。
不醉則莊矣。
景德四年臣僚言。
愚民無知。
謂舍财可以邀福。
修供可以滅罪。
蠧害國政。
宜加禁止。
上謂宰臣曰。
佛教使人遷善。
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