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梁
都汴徙洛二主一十六年。
太祖 帝姓朱。
諱溫。
宋州砀山午溝裡人。
父誠。
以五經教授鄉裡。
曰朱五經。
黃巢起。
溫為先鋒。
後背巢歸唐。
僖宗賜名全忠。
即位改元開平。
誕節勑百官詣寺行香祝壽。
【标】吳越王錢镠幼子令因為僧。
賜紫衣。
号無相大師。
加同三十臘(五代史并統紀)。
均王 王諱瑱。
字友貞。
太祖第三子。
即位於大梁貞明元年。
東塔院沙門歸序進經論會要。
編入大藏。
賜号演教大師(五代史并統紀)。
唐 起太原入汴徙洛。
四主。
一十三年。
莊宗 帝諱存勖。
姓李。
其先沙陀人。
自号朱耶。
至其後世遂以朱耶為姓。
唐懿宗以其祖赤心讨龐勳有功。
賜姓名曰李國昌。
國昌生克用。
克用生存勖。
存勖即位。
改元同光。
誕節勑僧錄慧江.道士程紫霄入内殿談論。
設千僧齋。
【标】二年勑興化獎禅師入内咨問禅法。
帝曰。
朕下大梁。
收得一顆無價寶珠。
未有人酬價。
獎曰請陛下寶看。
帝以手舒樸頭角。
獎曰帝王之寶誰敢酬價。
帝悅。
獎亡谥廣濟大師。
通寂之塔(五代史并傳燈)。
晉 起太原。
都汴。
二主。
一十一年。
高祖 帝諱敬塘。
姓石。
明宗之壻。
父枭捩雞出於西夷。
契丹主立敬塘為帝。
改元天福。
國忌勑宰臣百僚詣寺行香飯僧。
永以為式。
【标】漢中沙門可洪進大藏經音義四百八十卷。
勑入藏(五代史并統紀)。
出帝 帝諱重貴。
高祖兄。
敬儒之子。
開運元年勑為高祖寫大藏經。
奉安明聖寺以資冥福(統紀)。
漢 起太原。
都汴。
二主。
四年。
高祖諱知遠。
姓劉。
其先沙陀部人。
周 都汴。
三主。
九年。
太祖 帝諱威。
姓郭。
刑州堯山人。
即位改元廣順。
誕節勑宰臣百僚詣寺觀建祝聖道場(五代史)。
世宗 帝諱熒。
姓柴。
邢州人。
幼從姑長太祖家。
以謹厚見稱。
太祖以為子。
封晉王。
尋即位。
【标】顯德元年齊州開元寺義楚法師進所撰釋氏六帖。
勑付史館頒行。
賜紫方袍仍加明教大師之号(高僧傳)。
五代十國 吳 據廬州。
統二十八州。
四世。
四十六年。
王楊行密。
字化源。
廬州人。
昭宗天複二年封吳王。
南唐 據金陵。
統三十五州。
三世。
四十九年。
李昪 昪。
字正倫。
自稱唐建安王恪之後。
吳楊行密養為子。
諸子不能容。
乃乞徐溫冒姓徐。
名知诰。
後受吳禅。
國号南唐。
複姓李。
更名昪。
即李先主。
升元初改徐溫所建興教寺為清涼大道場。
請撫州崇壽寺休複悟空禅師居之。
升元二年改瓦官寺為升元寺。
又改報先院為興慈寺(劉宋元嘉二年。
文帝為高祖建寺曰報恩。
唐會昌末廢之。
楊吳太和六年毗陵郡公徐景運為親重建曰報先院。
宋政和中改能仁寺)。
昪居建康作無遮大齋七會。
天竺中印度沙門進貝葉書及舍利為贽。
【标】昪召僧智玄譯其書并圖李長者像。
班之境内(五代史并金陵志)。
李璟 璟。
昪長子。
谥元宗。
即李中主。
保大中為先主造寺曰奉先(即保甯寺)。
璟遷都南昌。
以子從嘉守建康。
璟造廬山開先寺。
璟殂。
從嘉嗣位(金陵志并紀載)。
李煜 煜。
字重光。
璟第六子。
初名從嘉。
及嗣位更名煜。
即李後主。
嘗請文益禅師住報恩禅院。
署号淨慧禅師。
遷住清涼寺。
文益示寂。
煜為建塔。
奉全身葬於江甯縣之丹陽。
勑谥大法眼。
塔曰無相(紀載并傳燈)。
【标】上元縣民暴卒複蘇雲。
至冥司。
見先主曰。
吾為宋齊丘所誤殺。
和州降者千餘人。
冤訴受苦。
汝歸可語嗣君。
凡寺觀鳴鐘。
吾苦暫休。
可造一鐘尤善。
吾在位日曾以于阗國所進玉天王像藏于瓦官寺佛左膝。
人無知者。
汝以為驗。
煜遂詣寺取玉像。
感泣無已。
乃造锺於清涼寺。
镌其上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
以玉像建塔。
葬蔣山(曾慥類說并珠林)。
楚 據潭州。
統三十三州。
六世。
五十七年。
太祖 帝姓朱。
諱溫。
宋州砀山午溝裡人。
父誠。
以五經教授鄉裡。
曰朱五經。
黃巢起。
溫為先鋒。
後背巢歸唐。
僖宗賜名全忠。
即位改元開平。
誕節勑百官詣寺行香祝壽。
【标】吳越王錢镠幼子令因為僧。
賜紫衣。
号無相大師。
加同三十臘(五代史并統紀)。
均王 王諱瑱。
字友貞。
太祖第三子。
即位於大梁貞明元年。
東塔院沙門歸序進經論會要。
編入大藏。
賜号演教大師(五代史并統紀)。
唐 起太原入汴徙洛。
四主。
一十三年。
莊宗 帝諱存勖。
姓李。
其先沙陀人。
自号朱耶。
至其後世遂以朱耶為姓。
唐懿宗以其祖赤心讨龐勳有功。
賜姓名曰李國昌。
國昌生克用。
克用生存勖。
存勖即位。
改元同光。
誕節勑僧錄慧江.道士程紫霄入内殿談論。
設千僧齋。
【标】二年勑興化獎禅師入内咨問禅法。
帝曰。
朕下大梁。
收得一顆無價寶珠。
未有人酬價。
獎曰請陛下寶看。
帝以手舒樸頭角。
獎曰帝王之寶誰敢酬價。
帝悅。
獎亡谥廣濟大師。
通寂之塔(五代史并傳燈)。
晉 起太原。
都汴。
二主。
一十一年。
高祖 帝諱敬塘。
姓石。
明宗之壻。
父枭捩雞出於西夷。
契丹主立敬塘為帝。
改元天福。
國忌勑宰臣百僚詣寺行香飯僧。
永以為式。
【标】漢中沙門可洪進大藏經音義四百八十卷。
勑入藏(五代史并統紀)。
出帝 帝諱重貴。
高祖兄。
敬儒之子。
開運元年勑為高祖寫大藏經。
奉安明聖寺以資冥福(統紀)。
漢 起太原。
都汴。
二主。
四年。
高祖諱知遠。
姓劉。
其先沙陀部人。
周 都汴。
三主。
九年。
太祖 帝諱威。
姓郭。
刑州堯山人。
即位改元廣順。
誕節勑宰臣百僚詣寺觀建祝聖道場(五代史)。
世宗 帝諱熒。
姓柴。
邢州人。
幼從姑長太祖家。
以謹厚見稱。
太祖以為子。
封晉王。
尋即位。
【标】顯德元年齊州開元寺義楚法師進所撰釋氏六帖。
勑付史館頒行。
賜紫方袍仍加明教大師之号(高僧傳)。
五代十國 吳 據廬州。
統二十八州。
四世。
四十六年。
王楊行密。
字化源。
廬州人。
昭宗天複二年封吳王。
南唐 據金陵。
統三十五州。
三世。
四十九年。
李昪 昪。
字正倫。
自稱唐建安王恪之後。
吳楊行密養為子。
諸子不能容。
乃乞徐溫冒姓徐。
名知诰。
後受吳禅。
國号南唐。
複姓李。
更名昪。
即李先主。
升元初改徐溫所建興教寺為清涼大道場。
請撫州崇壽寺休複悟空禅師居之。
升元二年改瓦官寺為升元寺。
又改報先院為興慈寺(劉宋元嘉二年。
文帝為高祖建寺曰報恩。
唐會昌末廢之。
楊吳太和六年毗陵郡公徐景運為親重建曰報先院。
宋政和中改能仁寺)。
昪居建康作無遮大齋七會。
天竺中印度沙門進貝葉書及舍利為贽。
【标】昪召僧智玄譯其書并圖李長者像。
班之境内(五代史并金陵志)。
李璟 璟。
昪長子。
谥元宗。
即李中主。
保大中為先主造寺曰奉先(即保甯寺)。
璟遷都南昌。
以子從嘉守建康。
璟造廬山開先寺。
璟殂。
從嘉嗣位(金陵志并紀載)。
李煜 煜。
字重光。
璟第六子。
初名從嘉。
及嗣位更名煜。
即李後主。
嘗請文益禅師住報恩禅院。
署号淨慧禅師。
遷住清涼寺。
文益示寂。
煜為建塔。
奉全身葬於江甯縣之丹陽。
勑谥大法眼。
塔曰無相(紀載并傳燈)。
【标】上元縣民暴卒複蘇雲。
至冥司。
見先主曰。
吾為宋齊丘所誤殺。
和州降者千餘人。
冤訴受苦。
汝歸可語嗣君。
凡寺觀鳴鐘。
吾苦暫休。
可造一鐘尤善。
吾在位日曾以于阗國所進玉天王像藏于瓦官寺佛左膝。
人無知者。
汝以為驗。
煜遂詣寺取玉像。
感泣無已。
乃造锺於清涼寺。
镌其上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
以玉像建塔。
葬蔣山(曾慥類說并珠林)。
楚 據潭州。
統三十三州。
六世。
五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