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安可禁之。
且佛法所至甚廣。
雖荒服諸國皆知信奉。
唯道教中原有之。
然不甚盛。
王旦對曰。
頃歲虜使登開寶塔。
瞻禮甚虔。
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
不複屈膝。
是知四夷唯重佛而已。
上曰然。
大中祥符三年诏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皆立戒壇。
凡七十三所。
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
二年敕江甯府長幹寺曰天禧。
塔曰聖感。
四年宰相寇準.翰林楊億以四明知禮法師行業及遺身事奏聞。
帝曰。
但傳朕意。
請留住世。
特賜法智大師之号。
帝注四十二章經入藏頒行(統紀并稽古略)。
帝制聖教序。
略曰。
高明肇分。
三辰方乃序其次。
厚載初定。
萬彙於以發乎端。
清濁之體既彰。
善惡之源是顯。
然後以文物立其教。
以正典化其俗。
於是乎像法來於中國。
真谛流於中夏。
洞貫今古。
真實之理無以窮。
囊括九圍。
玄妙之門莫能究。
言乎妄想則五蘊皆空。
現乃真容則一毫圓滿。
廣大之教豈能紀述者哉。
仁宗 仁宗。
諱祯。
真宗第六子。
天聖元年帝常頂玉冠。
冠上琢觀音像。
左右以玉重。
請易之。
帝曰。
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賢。
豈朕所敢當。
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爾。
朕冠此冠。
将令回禮於大士也(鄭景重家集)。
【标】九年四月勑韶州守臣詣寶林山南華寺。
迎六祖衣缽入禁中清淨堂供養。
勑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缽記。
景佑四年诏曰。
朕荷祖宗之休。
丕承洪業。
未嘗不虛懷逸士昃席幽人。
雅聞天台之石橋。
近接四明之雪窬。
智覺之遺風具在。
應真之靈迹俨存。
慨想名山載形夢寐。
今遣内侍張履信赍沉香山一座。
龍茶二百斤。
銀五百兩。
禦服一襲。
表朕崇重之意。
慶曆三年六月诏迎相國寺佛牙。
禱于禁中。
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真。
遣使取自洛。
以火煅之。
色不變。
太祖敬其神異。
禦制發願文。
太宗複取驗以火。
禦造偈贊申敬。
因奉安相國法華院。
真宗又迎供開寶寺。
瞻拜之。
夕神光洞發。
禦制偈贊。
至是以佛牙三朝敬事。
祖宗禦封。
帝手啟之。
灌以海上薔薇水。
忽得舍利一顆。
五色映人。
帝因為贊。
皇佑元年内侍李允甯奏施汴宅一區建寺。
賜額曰十方淨因禅院。
帝留意空宗。
下三省定議。
召有道者住持。
歐陽修.程師孟奏請廬山圓通寺居讷。
讷稱疾不起。
讷以懷琏應诏。
召對化成殿。
問佛法大意。
奏對稱旨。
賜号大覺。
至和二年大覺乞歸老山中。
帝曰。
山即如如體也。
将安歸乎。
不許。
【标】嘉佑三年契嵩進正宗記十二卷.輔教編三卷.定祖圖等書。
帝覽其書。
至謀道不謀名。
為法不為身。
歎愛其誠。
賜其書入藏(僧寶傳.統紀.雪窦寺記.宸奎閣記)。
英宗 英宗。
諱宗寔。
仁宗之兄。
濮王第十三子。
仁宗立為皇太子。
賜名[目*署]。
治平二年杭守沈文通奏天竺觀世音菩薩始自石晉。
至今治平。
福天下。
澤生民。
前後靈迹甚着。
宰相曾公亮敷陳其事。
遂賜額曰靈感觀世音院。
【标】是年勑大相國寺造三朝禦制佛牙贊碑。
翰林學士王珪撰文。
左仆射魏國公賈昌朝書。
右仆射兼譯經潤文使魏國公韓琦立石。
太宗贊曰。
功成積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難。
眼睹數重金色潤。
手擎一片玉光寒。
煉時百火精神透。
藏處千年瑩采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
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贊曰。
西方大聖号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願進修增妙果。
庶期饒益富黎元。
仁宗贊曰。
三皇掩質皆歸土。
五帝潛形已化塵。
夫子域中[誇-大+(((嘹-口)-小)-日)]是聖。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祇見遺空冢。
何處将身示後人。
唯有吾師金骨在。
曾經百煉色長新。
三年淨因琏禅師乞歸四明阿育王山。
帝賜手诏曰。
天下寺院任性住持。
師遂建宸奎閣以奉先朝聖制(統紀)。
神宗 神宗。
諱顼。
英宗長子。
熙甯二年诏衡州迎常甯資福寺玉塔入京。
塔高一尋。
累以玉石。
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
十年夏旱。
帝於禁中齋禱甚虔。
夜夢神僧馳馬空中口吐雲霧。
覺而雨大澍。
敕求其像。
得之相國寺第十三尊羅漢。
诏迎入内供養。
宰相王珪以詩稱賀曰。
良弼為霖孤宿望。
神僧作霧應精求。
參政元绛續曰。
仙骥乘雲穿仗下。
佛花吹雨灑天流(東軒筆錄)。
元豐三年正月。
敕大内設千僧齋。
施袈裟金剛經。
為慈聖太後追福。
五年诏相國寺辟六十四院為八禅二律。
以東西序為惠林.智海二巨剎。
诏淨慈宗本禅師住惠林
安可禁之。
且佛法所至甚廣。
雖荒服諸國皆知信奉。
唯道教中原有之。
然不甚盛。
王旦對曰。
頃歲虜使登開寶塔。
瞻禮甚虔。
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
不複屈膝。
是知四夷唯重佛而已。
上曰然。
大中祥符三年诏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皆立戒壇。
凡七十三所。
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
二年敕江甯府長幹寺曰天禧。
塔曰聖感。
四年宰相寇準.翰林楊億以四明知禮法師行業及遺身事奏聞。
帝曰。
但傳朕意。
請留住世。
特賜法智大師之号。
帝注四十二章經入藏頒行(統紀并稽古略)。
帝制聖教序。
略曰。
高明肇分。
三辰方乃序其次。
厚載初定。
萬彙於以發乎端。
清濁之體既彰。
善惡之源是顯。
然後以文物立其教。
以正典化其俗。
於是乎像法來於中國。
真谛流於中夏。
洞貫今古。
真實之理無以窮。
囊括九圍。
玄妙之門莫能究。
言乎妄想則五蘊皆空。
現乃真容則一毫圓滿。
廣大之教豈能紀述者哉。
仁宗 仁宗。
諱祯。
真宗第六子。
天聖元年帝常頂玉冠。
冠上琢觀音像。
左右以玉重。
請易之。
帝曰。
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賢。
豈朕所敢當。
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爾。
朕冠此冠。
将令回禮於大士也(鄭景重家集)。
【标】九年四月勑韶州守臣詣寶林山南華寺。
迎六祖衣缽入禁中清淨堂供養。
勑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缽記。
景佑四年诏曰。
朕荷祖宗之休。
丕承洪業。
未嘗不虛懷逸士昃席幽人。
雅聞天台之石橋。
近接四明之雪窬。
智覺之遺風具在。
應真之靈迹俨存。
慨想名山載形夢寐。
今遣内侍張履信赍沉香山一座。
龍茶二百斤。
銀五百兩。
禦服一襲。
表朕崇重之意。
慶曆三年六月诏迎相國寺佛牙。
禱于禁中。
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真。
遣使取自洛。
以火煅之。
色不變。
太祖敬其神異。
禦制發願文。
太宗複取驗以火。
禦造偈贊申敬。
因奉安相國法華院。
真宗又迎供開寶寺。
瞻拜之。
夕神光洞發。
禦制偈贊。
至是以佛牙三朝敬事。
祖宗禦封。
帝手啟之。
灌以海上薔薇水。
忽得舍利一顆。
五色映人。
帝因為贊。
皇佑元年内侍李允甯奏施汴宅一區建寺。
賜額曰十方淨因禅院。
帝留意空宗。
下三省定議。
召有道者住持。
歐陽修.程師孟奏請廬山圓通寺居讷。
讷稱疾不起。
讷以懷琏應诏。
召對化成殿。
問佛法大意。
奏對稱旨。
賜号大覺。
至和二年大覺乞歸老山中。
帝曰。
山即如如體也。
将安歸乎。
不許。
【标】嘉佑三年契嵩進正宗記十二卷.輔教編三卷.定祖圖等書。
帝覽其書。
至謀道不謀名。
為法不為身。
歎愛其誠。
賜其書入藏(僧寶傳.統紀.雪窦寺記.宸奎閣記)。
英宗 英宗。
諱宗寔。
仁宗之兄。
濮王第十三子。
仁宗立為皇太子。
賜名[目*署]。
治平二年杭守沈文通奏天竺觀世音菩薩始自石晉。
至今治平。
福天下。
澤生民。
前後靈迹甚着。
宰相曾公亮敷陳其事。
遂賜額曰靈感觀世音院。
【标】是年勑大相國寺造三朝禦制佛牙贊碑。
翰林學士王珪撰文。
左仆射魏國公賈昌朝書。
右仆射兼譯經潤文使魏國公韓琦立石。
太宗贊曰。
功成積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難。
眼睹數重金色潤。
手擎一片玉光寒。
煉時百火精神透。
藏處千年瑩采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
正心莫作等閑看。
真宗贊曰。
西方大聖号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願進修增妙果。
庶期饒益富黎元。
仁宗贊曰。
三皇掩質皆歸土。
五帝潛形已化塵。
夫子域中[誇-大+(((嘹-口)-小)-日)]是聖。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祇見遺空冢。
何處将身示後人。
唯有吾師金骨在。
曾經百煉色長新。
三年淨因琏禅師乞歸四明阿育王山。
帝賜手诏曰。
天下寺院任性住持。
師遂建宸奎閣以奉先朝聖制(統紀)。
神宗 神宗。
諱顼。
英宗長子。
熙甯二年诏衡州迎常甯資福寺玉塔入京。
塔高一尋。
累以玉石。
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
十年夏旱。
帝於禁中齋禱甚虔。
夜夢神僧馳馬空中口吐雲霧。
覺而雨大澍。
敕求其像。
得之相國寺第十三尊羅漢。
诏迎入内供養。
宰相王珪以詩稱賀曰。
良弼為霖孤宿望。
神僧作霧應精求。
參政元绛續曰。
仙骥乘雲穿仗下。
佛花吹雨灑天流(東軒筆錄)。
元豐三年正月。
敕大内設千僧齋。
施袈裟金剛經。
為慈聖太後追福。
五年诏相國寺辟六十四院為八禅二律。
以東西序為惠林.智海二巨剎。
诏淨慈宗本禅師住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