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九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韓愈 愈。

    字退之。

    鄧州南陽人。

    父仲卿。

    愈三歲而孤。

    鞠於嫂鄭氏。

    自知讀書。

    日記數千百言。

    元和十四年诏迎鳳翔法門寺塔佛指骨至京師。

    留禁中三日。

    五色光現。

    百僚稱賀。

    曆送諸寺。

    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不及。

    時愈為刑部侍郎。

    上表極谏。

    帝大怒。

    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

    愈言讦捂。

    罪之誠宜。

    然非内懷至忠。

    安能及此。

    願少寬假。

    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

    聞大颠禅師之名。

    緻書請入郡問道。

    書曰。

    愈啟。

    孟夏漸熱。

    惟道體安和。

    愈弊劣。

    無謂坐事。

    貶官到此。

    久聞道德。

    竊思見顔。

    緣昨到來。

    未獲參谒。

    已帖縣令。

    具人船奉迎。

    日久伫瞻。

    愈白。

    又書曰。

    愈啟。

    海上窮處。

    無與話言。

    側承道高。

    思獲披接。

    專輙有此咨屈。

    此旬晴明不甚熱。

    倘能乘閑一訪。

    實謂幸也。

    不宣。

    又書曰。

    愈啟。

    慧勻至。

    辱答問。

    珍悚無已。

    所示廣大深迥。

    非造次可量。

    傳曰。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耶。

    如此而論。

    讀來一百遍。

    不如親面對之。

    愈曰。

    道無凝滞。

    行無系縛。

    苟非所戀着。

    則山林閑寂與城隍無異。

    大颠師論甚宏博。

    而必守山林不至州郭。

    自激修行。

    立空曠無累之地者。

    非通道也。

    勞于一來。

    安於所識。

    道故如是。

    不宣。

    【标】於是大颠至郡。

    愈甚敬焉。

    留師旬日。

    愈因祀神海上。

    登靈山。

    造其居問道曰。

    如何是道。

    師良久。

    愈罔措(雲雲)。

    颠問愈曰。

    子之貌郁然。

    似有不怿。

    何耶。

    愈曰。

    愈用於朝。

    享祿厚矣。

    一旦以忠言不用。

    竄逐播越嶺海。

    毒霧瘴氣日少發作。

    其生讵可保。

    安能有怿乎。

    颠曰。

    子直言於朝也。

    忠於君而不顧其身耶。

    抑尚顧其身強言之以狥名耶。

    且子之遭黜所言何事。

    愈曰主上迎佛骨入大内。

    愈以佛者夷狄之法耳。

    三代無佛而年祚永久。

    晉宋梁魏事佛。

    不夭則亂。

    恐主上惑於此。

    是以不顧其身而斥之。

    颠曰。

    若是則子言謬矣。

    佛也者蔭天人之大器。

    其道則妙萬物而為言。

    其言盡性命之理。

    其教則舍惡而趨善去僞而歸真。

    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

    而子毀之。

    是猶子而刃父也。

    吾聞善觀人者。

    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

    桀纣之居跖蹻之徒皆中國人也。

    然不可法者。

    以其無道也。

    舜生東夷。

    文王生西夷。

    由餘生于戎。

    季劄出於蠻。

    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

    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

    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何其夭耶。

    以事佛之人主夭且亂。

    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

    梁武壽至八十六。

    豈必皆夭且亂耶。

    且子誦佛書。

    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

    愈曰何暇讀彼之書。

    颠曰子以佛不道先王之法言。

    未嘗讀彼之書。

    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

    佛與人臣言必依於忠。

    與人子言必依於孝。

    及其言之至無方者也。

    無體者也。

    妙之又妙者也。

    愈曰師之言盡於此乎。

    颠曰。

    吾之所以告子者。

    蓋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

    非至乎至者也。

    愈曰幸聞其至者可乎。

    颠曰。

    誠爾心。

    盡爾性。

    窮物之理。

    極天之命。

    然後可聞也。

    【标】愈量移袁州。

    複造颠廬施衣二襲。

    請别曰。

    愈也将去師矣。

    幸聞一言。

    颠曰。

    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

    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

    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

    庸知複聞他說不複以我為非哉(備稽古略)。

     權德輿 德輿。

    字載之。

    秦州略陽人。

    元和初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标】嘗着草衣禅師宴坐記。

    略曰。

    信州南嶽有宴坐之地。

    而禅師在焉。

    師居三十年。

    州人以草衣号焉。

    足不蹈地。

    口不嘗味。

    時無寒暑。

    一繩床而已。

    身及智慧二俱清淨。

    微言軟語有時而聞。

    涉其境之遠近。

    随其根之上下。

    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

    履其門阈皆獲趣入。

    若非斡玄機於無際。

    窮實相之源底。

    則四時攻於外。

    百疾生於内矣。

    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於獨者。

    禅師得之。

    嗚呼。

    世人感物以遊心。

    心遷於物則利害生焉。

    吉兇形焉。

    牽縻羁鎖蕩而不複。

    而至人則返靜於動。

    複性於情。

    夭壽仁鄙之殊由此作也。

    斯蓋世谛之一說耳。

    於禅師之道其猶稊稗耶(統紀)。

     李渤 渤。

    字浚之。

    初隐廬山。

    久之更徙少室。

    元和初。

    李巽.韋況交章薦之。

    以右拾遺召。

    不拜。

    穆宗召為考功員外郎。

    進谏議大夫。

    為江州刺史日嘗問歸宗常禅師曰。

    須彌納芥子即不問。

    如何是芥子納須彌。

    師曰。

    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

    渤曰然。

    師曰。

    摩頂至踵如椰子大。

    萬卷書何處着。

    渤有省(唐史并傳燈)。

     李泌 泌。

    字長源。

    初無妻。

    不食肉。

    代宗強诏食肉娶妻。

    德宗朝進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封邺侯。

    聞瓒禅師居南嶽。

    人号懶殘。

    泌往谒之。

    聞譯經聲先悲怆而後悅豫。

    知為隐者。

    候之良久。

    瓒撥火出芋食之曰。

    領取十年宰相。

    至是泌用事。

    為帝言其高行。

    诏征之。

    【标】使者至石窟宣麻。

    瓒寒涕垂頤凝然而坐不以介意。

    使回以聞。

    德宗益嗟敬之(唐史并傳燈)。

     孟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