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蕭瑀
瑀。
字時文。
後梁明帝子。
相高祖。
太史令傅奕七上書請除佛法。
高祖以其書付群臣議。
大臣皆曰。
佛法興自屢朝。
弘善遏惡冥助國家。
理無廢棄。
瑀曰。
佛聖人也。
而奕非之。
非聖人者無法當治其罪。
太宗謂曰。
佛道微妙。
聖迹可。
師且報應顯然。
卿獨不悟其理。
何也。
奕對忤旨。
太宗惡之。
自是終身不齒。
瑀於藍田造津梁寺。
請法喜禅師居之(舊史并高僧傳)。
裴寂 寂。
字玄真。
蒲州桑泉人。
隋大業中為晉陽宮副監。
高祖即位謂寂曰。
使我至此者公也。
拜尚書右仆射。
高祖一日問群臣曰。
傅奕每言佛教無用。
卿等何如。
寂對曰。
陛下昔創義師。
志馮三寶。
言登九五。
誓啟玄門。
今六合歸仁。
富有四海。
而欲納奕之言。
豈不虧往德而彰今過乎(舊唐史)。
李師政 師政為秦王府典儀。
高祖武德九年。
述内德論以非傳奕。
其序略曰。
若夫十力調禦。
運法舟於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於火宅。
勸善進德之廣。
六經所未逮。
戒惡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且佛惟弘善。
不長惡於臣民。
戒本防非。
何損治於家國。
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
刑罰何得而廣。
禍亂無由而作矣(雲雲)。
【标】謹着論三篇。
其辨惑篇明邪正之通蔽。
其通命篇辨殃慶之倚伏。
其空有篇破斷常之執見。
辨惑篇略曰。
有辨聰書生謂忠正君子曰。
釋迦生於天竺。
修多出有西胡。
名位無俦於周孔。
功德靡稱於典谟。
實遠夷之尊敬。
非中夏之師儒。
忠正君子曰。
夫由餘出自西戎。
輔秦穆公以開霸業。
日磾生於北戎。
侍漢武而除危害。
何必取其同俗而舍於異方乎。
若夫恕己及物。
孰與佛之弘乎。
睹末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
勸善懲惡。
孰與佛之廣乎。
明空析有。
孰與佛之深乎。
由此觀之。
其道妙矣。
聖人之德無以加焉。
豈得生於異域而賤其道乎(雲雲)。
其通命.空有二篇茲不錄(弘明集)。
房玄齡 杜如晦 玄齡。
字喬年。
太宗即位。
以玄齡有決勝負定社稷之功。
進左仆射。
居相位十五年。
封魏國公。
谥文昭。
沙門玄谟.玄奘翻譯經論。
勑玄齡監護給事。
如晦。
字克明。
太宗即位進右仆射。
與玄齡共筦朝政。
封萊國公。
尊元琬法師之道。
常诟法要。
臨終召琬。
願為世世之師(僧史)。
長孫無忌 無忌。
字輔機。
佐太宗定天下。
功居第一。
封齊國公。
【标】貞觀二十三年。
太宗以玄奘新譯經頒賜十道總管。
展轉流布。
無忌與中書令褚遂良奏曰。
佛教沖玄。
天人莫測。
陛下至道昭明。
建立三寶。
緻法師陟險求經歸國翻譯。
若庵摩之始說。
猶金口之新開。
皆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
預此見聞。
苦海波瀾舟航有寄。
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俱餐妙法。
臣等億劫欣逢。
不勝感幸(舊唐史)。
褚亮 亮。
字希明。
杭州人。
十八學士之一也。
與暹律師書。
略曰。
弟子植生多幸。
早預法緣。
近於華嶽。
創立僧宇。
此山蘊蓄奇秘。
控接煙霞。
賢哲之所同歸。
結構雖淹。
禅誦猶寡。
且棟梁三寶必資龍象之力。
羽儀四衆尤待鴛鹭之群。
法師等學洞經典。
譽宣真俗。
仰願俯從微請。
降迹來儀。
則釋遠禅居遙蹤可拟。
王珣精舍清塵不昧。
是所願也(弘明集)。
虞世南 世南。
字伯施。
越州餘姚人。
大業中累官至秘書郎。
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
後以銀青光祿大夫緻仕。
圖形淩煙閣。
谥文懿。
貞觀八年。
世南立疏曰。
弟子早年忽遇重患。
當時運心差愈之日。
奉設千人齋。
今謹於道場供千僧蔬食。
以其願力。
希生生世世常無病惱。
七世久遠六道冤親并同今願(法帖)。
【标】帝王略論雲。
公子曰。
梁武夷兇剪暴。
克成帝業。
南面君臨。
五十餘載。
蓋有文武之道焉。
至於留心釋典。
桑門比行。
以萬乘之君為匹夫之小善。
熏修無染。
危亡已及。
豈其道非也。
何福謙之無效乎。
先生曰(世南也)。
釋教者出世之津梁。
絕塵之軌躅。
運於方寸之内。
超於有無之表。
塵累既盡。
攀緣已息。
然後入於解脫之門。
至若化俗之法。
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與夫仁義禮智信亦何異焉。
蓋以所修為因。
其報為果。
人有修此六行。
皆多不全。
有一缺焉。
果亦随滅。
是以鬷明醜於貌而慧於心。
趙壹高於才而下於位。
羅褒富而不義。
原憲貧而有道。
其不同也如斯懸絕。
興喪得失鹹必由之。
下士庸夫見比幹之剖心。
以謂忠貞不可為也。
聞偃王之亡國。
以謂仁義不足法也。
若然者。
盜跖高枕於東陵。
莊蹻懸車於西蜀。
考終厥命良足貴乎。
公子曰。
人君修道與匹庶殊乎。
先生曰。
人君者居尊高之地。
執生死之榷。
勢疾風雲。
力摧山嶽。
其威德大矣。
其運行速矣。
夫修道宜以弘濟為懷。
仁恕為體。
有一物失所。
若己之納於隍。
推此一言以及萬物。
則得道之真也。
若乃澤不及於行葦。
化不沾於海外。
區區一介之善亦無取焉(帝王略論。
世南撰)。
後世南卒。
太宗夢見之。
因诏曰。
世南德行純備。
志存忠益。
奄從物化。
良用悲傷。
昨因夜夢倏睹斯人。
兼進谠言。
有若平生之舊。
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
佛像一軀。
以資冥福。
以申朕思舊之意(舊唐史)。
太宗
字時文。
後梁明帝子。
相高祖。
太史令傅奕七上書請除佛法。
高祖以其書付群臣議。
大臣皆曰。
佛法興自屢朝。
弘善遏惡冥助國家。
理無廢棄。
瑀曰。
佛聖人也。
而奕非之。
非聖人者無法當治其罪。
太宗謂曰。
佛道微妙。
聖迹可。
師且報應顯然。
卿獨不悟其理。
何也。
奕對忤旨。
太宗惡之。
自是終身不齒。
瑀於藍田造津梁寺。
請法喜禅師居之(舊史并高僧傳)。
裴寂 寂。
字玄真。
蒲州桑泉人。
隋大業中為晉陽宮副監。
高祖即位謂寂曰。
使我至此者公也。
拜尚書右仆射。
高祖一日問群臣曰。
傅奕每言佛教無用。
卿等何如。
寂對曰。
陛下昔創義師。
志馮三寶。
言登九五。
誓啟玄門。
今六合歸仁。
富有四海。
而欲納奕之言。
豈不虧往德而彰今過乎(舊唐史)。
李師政 師政為秦王府典儀。
高祖武德九年。
述内德論以非傳奕。
其序略曰。
若夫十力調禦。
運法舟於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途於火宅。
勸善進德之廣。
六經所未逮。
戒惡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且佛惟弘善。
不長惡於臣民。
戒本防非。
何損治於家國。
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
刑罰何得而廣。
禍亂無由而作矣(雲雲)。
【标】謹着論三篇。
其辨惑篇明邪正之通蔽。
其通命篇辨殃慶之倚伏。
其空有篇破斷常之執見。
辨惑篇略曰。
有辨聰書生謂忠正君子曰。
釋迦生於天竺。
修多出有西胡。
名位無俦於周孔。
功德靡稱於典谟。
實遠夷之尊敬。
非中夏之師儒。
忠正君子曰。
夫由餘出自西戎。
輔秦穆公以開霸業。
日磾生於北戎。
侍漢武而除危害。
何必取其同俗而舍於異方乎。
若夫恕己及物。
孰與佛之弘乎。
睹末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
勸善懲惡。
孰與佛之廣乎。
明空析有。
孰與佛之深乎。
由此觀之。
其道妙矣。
聖人之德無以加焉。
豈得生於異域而賤其道乎(雲雲)。
其通命.空有二篇茲不錄(弘明集)。
房玄齡 杜如晦 玄齡。
字喬年。
太宗即位。
以玄齡有決勝負定社稷之功。
進左仆射。
居相位十五年。
封魏國公。
谥文昭。
沙門玄谟.玄奘翻譯經論。
勑玄齡監護給事。
如晦。
字克明。
太宗即位進右仆射。
與玄齡共筦朝政。
封萊國公。
尊元琬法師之道。
常诟法要。
臨終召琬。
願為世世之師(僧史)。
長孫無忌 無忌。
字輔機。
佐太宗定天下。
功居第一。
封齊國公。
【标】貞觀二十三年。
太宗以玄奘新譯經頒賜十道總管。
展轉流布。
無忌與中書令褚遂良奏曰。
佛教沖玄。
天人莫測。
陛下至道昭明。
建立三寶。
緻法師陟險求經歸國翻譯。
若庵摩之始說。
猶金口之新開。
皆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
預此見聞。
苦海波瀾舟航有寄。
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俱餐妙法。
臣等億劫欣逢。
不勝感幸(舊唐史)。
褚亮 亮。
字希明。
杭州人。
十八學士之一也。
與暹律師書。
略曰。
弟子植生多幸。
早預法緣。
近於華嶽。
創立僧宇。
此山蘊蓄奇秘。
控接煙霞。
賢哲之所同歸。
結構雖淹。
禅誦猶寡。
且棟梁三寶必資龍象之力。
羽儀四衆尤待鴛鹭之群。
法師等學洞經典。
譽宣真俗。
仰願俯從微請。
降迹來儀。
則釋遠禅居遙蹤可拟。
王珣精舍清塵不昧。
是所願也(弘明集)。
虞世南 世南。
字伯施。
越州餘姚人。
大業中累官至秘書郎。
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
後以銀青光祿大夫緻仕。
圖形淩煙閣。
谥文懿。
貞觀八年。
世南立疏曰。
弟子早年忽遇重患。
當時運心差愈之日。
奉設千人齋。
今謹於道場供千僧蔬食。
以其願力。
希生生世世常無病惱。
七世久遠六道冤親并同今願(法帖)。
【标】帝王略論雲。
公子曰。
梁武夷兇剪暴。
克成帝業。
南面君臨。
五十餘載。
蓋有文武之道焉。
至於留心釋典。
桑門比行。
以萬乘之君為匹夫之小善。
熏修無染。
危亡已及。
豈其道非也。
何福謙之無效乎。
先生曰(世南也)。
釋教者出世之津梁。
絕塵之軌躅。
運於方寸之内。
超於有無之表。
塵累既盡。
攀緣已息。
然後入於解脫之門。
至若化俗之法。
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與夫仁義禮智信亦何異焉。
蓋以所修為因。
其報為果。
人有修此六行。
皆多不全。
有一缺焉。
果亦随滅。
是以鬷明醜於貌而慧於心。
趙壹高於才而下於位。
羅褒富而不義。
原憲貧而有道。
其不同也如斯懸絕。
興喪得失鹹必由之。
下士庸夫見比幹之剖心。
以謂忠貞不可為也。
聞偃王之亡國。
以謂仁義不足法也。
若然者。
盜跖高枕於東陵。
莊蹻懸車於西蜀。
考終厥命良足貴乎。
公子曰。
人君修道與匹庶殊乎。
先生曰。
人君者居尊高之地。
執生死之榷。
勢疾風雲。
力摧山嶽。
其威德大矣。
其運行速矣。
夫修道宜以弘濟為懷。
仁恕為體。
有一物失所。
若己之納於隍。
推此一言以及萬物。
則得道之真也。
若乃澤不及於行葦。
化不沾於海外。
區區一介之善亦無取焉(帝王略論。
世南撰)。
後世南卒。
太宗夢見之。
因诏曰。
世南德行純備。
志存忠益。
奄從物化。
良用悲傷。
昨因夜夢倏睹斯人。
兼進谠言。
有若平生之舊。
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
佛像一軀。
以資冥福。
以申朕思舊之意(舊唐史)。
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