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唐 都長安。

    起高祖戊寅。

    盡哀帝丙寅。

    二十一主。

    二百八十九年。

     高祖 帝諱淵。

    字叔德。

    李姓。

    隴西成紀人。

    祖虎。

    追谥景皇帝。

    父炳。

    谥仁公。

    生高祖於長安。

    武德元年帝於朱雀門南衢建道場設無遮大會。

    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於太極殿七日行道設千僧齋。

    三年造靈仙.會昌.勝業.慈悲.證果五寺。

    【标】嘗舍晉陽舊第為興聖寺。

    於并州造義興寺。

    為太祖元皇帝造旃檀像三軀以薦冥福。

    四年太史令傅奕上疏毀教。

    法琳法師對诏論之。

    奕議遂寝(辨正論并舊唐史)。

     太宗 帝諱世民。

    高祖次子。

    貞觀元年正月诏在京德行沙門并各於當寺行道七日。

    齋供所須有司準給。

    二年诏。

    略曰。

    神道設教慈悲為先。

    玄化潛通亭育資始。

    朕恭膺大寶。

    撫愛黎元。

    矜愍之心觸類而長。

    是用旁求冥贶幽贊明靈。

    所冀九功惟叙五福。

    斯應宜為普天億兆仰祈加佑。

    可於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道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辨正錄)。

    是年三月诏曰。

    自隋創義志存拯溺。

    壯征東伐所向平殄。

    凡所傷殪難可勝紀。

    手所誅剪将近一千。

    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

    禁戒之科殺害為重。

    爰命有司。

    京城諸寺皆為建齋行道七日七夜。

    竭誠禮忏。

    冀三途之難因期解脫。

    萬劫之苦藉此弘濟。

    滅冤障之心。

    趣菩提之路(舊唐史)。

    三年閏十二月诏曰。

    有隋失道。

    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

    緻茲明罰。

    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

    八難之間永纏氷炭。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

    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囚徒殒身戎陣者各建寺剎。

    招延勝侶。

    望法鼓所震變炎火於青蓮。

    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宇。

    具為事條以聞。

    稱朕矜哀之意(舊唐史)。

    是年玄奘法師詣阙陳表往西域取未至經。

    帝不許。

    私遁而去。

    五年帝以慶善宮為慈德寺。

    於昭陵立瑤台寺。

    七年勑禁堰寨取魚者。

    并斷屠殺。

    度僧尼三千人(辨正錄)。

    九年十一月诏曰。

    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歸依慈悲為主。

    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

    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

    理葉至仁。

    妙果勝因。

    事符積善。

    朕欽若金輪。

    恭膺寶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察。

    欲使人免蓋纏家臻仁壽。

    比緣喪亂僧徒減少。

    華台寶塔窺戶無人。

    绀發青蓮栉風沐雨。

    眷言凋毀。

    良用怃然。

    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

    宜度僧尼。

    數以三千為限。

    【标】十四年五月杜順法師卒。

    初為隋文帝所重。

    給月俸供之。

    至是帝愈敬之。

    常引入宮事之如佛。

    十五年五月帝幸弘福寺。

    召沙門道懿五人賜坐言創寺。

    專為追崇穆太後。

    言發涕零。

    自制疏文。

    令回向罷。

    謂懿曰。

    頃以老子是朕先宗。

    故令道在前。

    卿等應有所恨。

    懿曰。

    陛下尊祖宗。

    降成式。

    懿等荷恩。

    讵敢有恨。

    帝曰。

    佛道大小。

    釋老尊卑。

    朕已久知。

    豈以一時在上為勝耶。

    故先老子者。

    以别親踈之序。

    非不留心於佛也。

    自有國以來。

    未嘗創立道觀。

    所在戰場皆建佛寺。

    至於太原舊第亦以奉佛。

    朕存心如此。

    卿等想未谕也。

    朕意不述則人不知。

    【标】十七年诏四祖信大師赴阙。

    使者四返。

    信堅卧不起。

    就賜珍缯以遂其志(釋監)。

    十八年勑曰。

    如來滅度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

    遺教經者是佛涅盤所說。

    戒勑弟子甚為詳要。

    末俗缁素不知崇奉。

    永懷聖教用思弘闡。

    宜令有司多寫經本。

    付京官刺史各一卷。

    若見僧尼業行與經不同者。

    公私勸勉必使遵行(舊唐史)。

    十九年正月玄奘還長安。

    留守房玄齡表聞。

    二月奘見帝於儀鸾殿。

    帝曰師去何不相報。

    奘曰去時表三上不蒙許可。

    乃輙私行。

    帝曰。

    師能委命求法。

    惠利蒼生。

    朕甚嘉焉。

    【标】奘因奏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

    乞就嵩山少林寺宣譯。

    帝曰。

    朕頃為穆太後創弘福寺。

    可就彼翻譯。

    勑房玄齡監護。

    資備所須一出天府(玄奘傳)。

    二十二年六月帝幸坊州玉華宮。

    召奘至。

    帝曰。

    比日所譯何經。

    奘曰近譯瑜珈師地論。

    帝覽之謂侍臣曰。

    佛教廣大。

    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

    九流典籍如汀潆方溟渤耳。

    世言三教齊緻者。

    此妄談也。

    因勑有司寫新譯經論。

    頒賜十道總管。

    禦制三藏聖教序以冠其首。

    賜奘百金磨衲寶刀。

    嘗問奘曰。

    法門之益何所宜先。

    對曰。

    弘法須人。

    度僧為最。

    帝悅(舊唐史稽古略)。

    【标】聖教序略曰。

    蓋聞二儀有像。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喆罕窮其數。

    故知像顯可征。

    雖愚不惑。

    形潛莫睹。

    在智猶述。

    況乎佛道崇虛。

    乘幽控寂。

    弘濟萬品。

    典禦十方。

    大之則彌於宇宙。

    細之則攝於毫厘。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

    騰漢庭而皎夢。

    照東域而流慈。

    於是征言廣被。

    拯含類於三途。

    遺訓遐宣。

    導群生於十地。

    有玄奘法師者。

    幼懷貞敏。

    早悟三空。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

    翹心淨土。

    往遊西域十有七年。

    詢求正教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

    聖教缺而複全。

    蒼生罪而還福。

    方冀茲經流施。

    将日月以無窮。

    斯福遐敷。

    與乾坤而永大。

     高宗 帝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