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治。
字為善。
太宗第九子。
永徽元年诏天宮慧威禅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
五年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基。
尉遲敬德猶子。
慈恩是也)。
顯慶元年五月勑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
不得與民同科。
三年六月帝創西明寺成。
出繡像長旛安奉西明。
帝曰。
佛道二教同歸一善。
釋宗為於無為。
道門德於不德。
師等學道古今。
業宗空有。
可共談名理以相啟沃。
沙門慧立.道士張惠元七人於百福殿共論名理。
帝悅。
補立為西明寺都維那(釋監)。
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诏奘法師居之。
麟德元年二月奘法師卒。
帝哭之恸。
罷朝五日。
顧左右曰。
國寶永失。
可謂痛心。
勑準如來故事。
斂以金棺銀椁。
塔於浐水之東原。
乾封二年十月道宣律師卒。
有诏傷悼。
勑天下寺圖形塑像以為軌範(舊唐史并二師塔銘)。
【标】帝在東宮日。
制述聖記。
略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躅也。
綜括宏遠。
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聖慈所被。
無善不臻無惡不剪。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扃。
伏惟皇帝陛下垂拱而治。
八荒斂衽而朝萬國。
石室歸貝葉之文。
金匮流萬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矩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
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
萬區分義總成乎實。
玄奘法師者。
遠涉恒河。
頻登雪嶺。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勑於弘福寺。
譯六百五十七部。
禦制衆經序。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輙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武後 後諱瞾。
并州文水人。
高宗後。
垂拱三年。
天竺沙門地婆诃羅(此雲日照)在長安譯密嚴等經。
後制序。
載初元年勑沙門法朗等九人重譯大雲經。
并封縣公。
賜紫袈裟銀龜袋(賜紫始此)。
【标】證聖元年初。
後以晉譯華嚴經與會未備。
遣使往于阗國迎實叉難陀。
至是至東都大徧空寺。
與菩提流志重譯成八十卷。
後制序。
萬歲通天元年遣使賜六祖能禅師水晶缽磨衲衣白[疊*毛]香茶。
勑韶州守臣安撫山門。
聖曆二年(稽古略雲長安元年)勑法藏法師於佛授記寺講新譯華嚴。
至華藏世界品。
講堂及地皆為震動。
即日引對長生殿宣敷玄義。
後茫然未決。
藏指殿隅金獅子為譬。
後豁然領解。
封師為賢首菩薩戒師。
集其說曰金獅子章。
學者尊稱為賢首教雲(高僧傳并舊唐史)。
中宗 帝諱顯。
高宗第七子。
母曰則天。
神龍元年降禦劄召六祖入京。
其辭曰。
朕延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二師雲。
南方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
可召至問法。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表辭以疾。
簡還阙以奏。
又遣使賜袈裟瓶缽以谕主上向慕之意(傳燈)。
诏義淨三藏於内道場譯孔雀等經。
禦制聖教序以冠經首。
二年勑造聖善寺成。
命上庸公。
慧範加銀青光祿大夫。
充寺主。
沙門萬歲加朝散大夫。
封縣公。
充都維那。
沙門廣清檢校殿中監。
充功德使。
【标】八月诏天下試童行經義。
挑通無滞者度之(試經度僧始此。
唐史)。
景龍二年勑高安令崔思亮往泗洲迎僧伽大師至京居薦福寺。
帝及百僚皆稱弟子。
睿宗問萬回禅師曰僧伽何人。
曰觀音化身也(統紀)。
睿宗 帝諱旦。
高宗第八子。
景雲元年大赦天下。
賜百官封爵。
普度僧道萬數(唐史)。
二年三月三日僧伽示寂。
勅就薦福寺塑像建塔。
俄臭穢滿城。
诏許歸泗即異香郁然。
遂奉全身還普光王寺建塔(本傳)。
十月诏萬回禅師入宮。
館於集賢院。
【标】十二月忽求阌鄉河水左右不可得。
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
回飲水畢湛然而逝。
贈司徒虢國公。
勑圖形集賢院(本傳)。
帝複於北苑甘露亭勑菩提流志同法藏.塵外等譯大寶積經。
宰相張說.右丞盧藏用.博士賀知章.中書侍郎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侍中魏知古潤文監護。
先天元年菩提流志等進新譯寶積經百二十卷。
禦制聖教序(統紀)。
玄宗 帝諱隆基。
睿宗第三子。
開元元年勑以寝殿材建安國寺彌勒佛殿。
二年帝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
佛於衆生有何恩德。
緻舍君親棄妻子而師事之。
神光曰。
佛於衆生。
恩過天地。
明逾日月。
德重父母。
義過君臣。
帝曰。
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
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
何以言佛并過此乎。
神光曰。
天隻能蓋不能載。
地隻能載不能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
月則夜朗而晝昏。
父隻能生不能養。
母隻能養不能生。
君有道則臣忠。
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
德則不全。
且佛於衆生德則不爾。
論蓋則四生普覆。
論載則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
論朗則光輝三有。
論慈則提拔苦海。
論悲則度脫幽明。
論聖則衆聖中王。
論神則六通自在。
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
惟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
佛恩如此。
非師莫宣。
朕當生生敬仰(唐史)。
三年诏一行禅師入見。
訪以安國撫民之道及出世法要。
又嘗問國祚何
字為善。
太宗第九子。
永徽元年诏天宮慧威禅師補四大師朝散大夫。
五年特旨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基。
尉遲敬德猶子。
慈恩是也)。
顯慶元年五月勑天下僧尼有犯國法者以僧律治之。
不得與民同科。
三年六月帝創西明寺成。
出繡像長旛安奉西明。
帝曰。
佛道二教同歸一善。
釋宗為於無為。
道門德於不德。
師等學道古今。
業宗空有。
可共談名理以相啟沃。
沙門慧立.道士張惠元七人於百福殿共論名理。
帝悅。
補立為西明寺都維那(釋監)。
四年十月制以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诏奘法師居之。
麟德元年二月奘法師卒。
帝哭之恸。
罷朝五日。
顧左右曰。
國寶永失。
可謂痛心。
勑準如來故事。
斂以金棺銀椁。
塔於浐水之東原。
乾封二年十月道宣律師卒。
有诏傷悼。
勑天下寺圖形塑像以為軌範(舊唐史并二師塔銘)。
【标】帝在東宮日。
制述聖記。
略曰。
夫顯揚正教。
非智無以廣其文。
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
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
衆經之軌躅也。
綜括宏遠。
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
體生滅之機要。
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
文顯義幽。
履之者莫測其際。
故知聖慈所被。
無善不臻無惡不剪。
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塗炭。
啟三藏之秘扃。
伏惟皇帝陛下垂拱而治。
八荒斂衽而朝萬國。
石室歸貝葉之文。
金匮流萬說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
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矩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
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
萬區分義總成乎實。
玄奘法師者。
遠涉恒河。
頻登雪嶺。
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勑於弘福寺。
譯六百五十七部。
禦制衆經序。
理含金石之聲。
文抱風雲之潤。
治輙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
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武後 後諱瞾。
并州文水人。
高宗後。
垂拱三年。
天竺沙門地婆诃羅(此雲日照)在長安譯密嚴等經。
後制序。
載初元年勑沙門法朗等九人重譯大雲經。
并封縣公。
賜紫袈裟銀龜袋(賜紫始此)。
【标】證聖元年初。
後以晉譯華嚴經與會未備。
遣使往于阗國迎實叉難陀。
至是至東都大徧空寺。
與菩提流志重譯成八十卷。
後制序。
萬歲通天元年遣使賜六祖能禅師水晶缽磨衲衣白[疊*毛]香茶。
勑韶州守臣安撫山門。
聖曆二年(稽古略雲長安元年)勑法藏法師於佛授記寺講新譯華嚴。
至華藏世界品。
講堂及地皆為震動。
即日引對長生殿宣敷玄義。
後茫然未決。
藏指殿隅金獅子為譬。
後豁然領解。
封師為賢首菩薩戒師。
集其說曰金獅子章。
學者尊稱為賢首教雲(高僧傳并舊唐史)。
中宗 帝諱顯。
高宗第七子。
母曰則天。
神龍元年降禦劄召六祖入京。
其辭曰。
朕延安.秀二師宮中供養。
二師雲。
南方能禅師密受忍大師衣法。
可召至問法。
今遣内侍薛簡馳诏迎請。
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表辭以疾。
簡還阙以奏。
又遣使賜袈裟瓶缽以谕主上向慕之意(傳燈)。
诏義淨三藏於内道場譯孔雀等經。
禦制聖教序以冠經首。
二年勑造聖善寺成。
命上庸公。
慧範加銀青光祿大夫。
充寺主。
沙門萬歲加朝散大夫。
封縣公。
充都維那。
沙門廣清檢校殿中監。
充功德使。
【标】八月诏天下試童行經義。
挑通無滞者度之(試經度僧始此。
唐史)。
景龍二年勑高安令崔思亮往泗洲迎僧伽大師至京居薦福寺。
帝及百僚皆稱弟子。
睿宗問萬回禅師曰僧伽何人。
曰觀音化身也(統紀)。
睿宗 帝諱旦。
高宗第八子。
景雲元年大赦天下。
賜百官封爵。
普度僧道萬數(唐史)。
二年三月三日僧伽示寂。
勅就薦福寺塑像建塔。
俄臭穢滿城。
诏許歸泗即異香郁然。
遂奉全身還普光王寺建塔(本傳)。
十月诏萬回禅師入宮。
館於集賢院。
【标】十二月忽求阌鄉河水左右不可得。
回曰穴堂前地可得也。
回飲水畢湛然而逝。
贈司徒虢國公。
勑圖形集賢院(本傳)。
帝複於北苑甘露亭勑菩提流志同法藏.塵外等譯大寶積經。
宰相張說.右丞盧藏用.博士賀知章.中書侍郎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侍中魏知古潤文監護。
先天元年菩提流志等進新譯寶積經百二十卷。
禦制聖教序(統紀)。
玄宗 帝諱隆基。
睿宗第三子。
開元元年勑以寝殿材建安國寺彌勒佛殿。
二年帝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
佛於衆生有何恩德。
緻舍君親棄妻子而師事之。
神光曰。
佛於衆生。
恩過天地。
明逾日月。
德重父母。
義過君臣。
帝曰。
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
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
何以言佛并過此乎。
神光曰。
天隻能蓋不能載。
地隻能載不能蓋。
日則照晝不照夜。
月則夜朗而晝昏。
父隻能生不能養。
母隻能養不能生。
君有道則臣忠。
君無道則臣佞。
以此而推。
德則不全。
且佛於衆生德則不爾。
論蓋則四生普覆。
論載則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
論朗則光輝三有。
論慈則提拔苦海。
論悲則度脫幽明。
論聖則衆聖中王。
論神則六通自在。
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攜。
惟願陛下留心敬仰。
帝悅曰。
佛恩如此。
非師莫宣。
朕當生生敬仰(唐史)。
三年诏一行禅師入見。
訪以安國撫民之道及出世法要。
又嘗問國祚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