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東魏
都洛陽。
徙邺。
帝諱善見。
谥孝靜。
一主。
十六年。
西魏 都長安。
起文帝乙卯。
盡恭帝丙子。
凡三主。
二十一年。
文帝 帝諱寶炬。
孝文之孫。
京兆王愉之子。
大統元年勑沙門道臻為沙門大統。
是年造般若寺。
帝每運慈悲。
常行信舍。
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
起七覺殿為四禅室(辨正論)。
北齊 都邺。
起文宣帝庚午。
盡幼主丁酉。
凡六主。
二十八年。
文宣 帝諱洋。
字子進。
高姓。
歡第二子。
文襄母弟。
天保元年诏高僧法常入内講涅盤經。
拜為國師(國師始此)。
二年诏僧稠入内敬受禅道。
因從受菩薩戒法。
稠留禁中四十餘日。
勑於邺城建雲門寺以居之。
又诏置昭玄十統。
以沙門法上為大統。
置令史員五十餘人。
所部僧尼四百餘萬。
鹹禀風教。
【标】帝築壇具禮。
尊為國師。
布發於地。
令上統踐之升座。
後妃重臣皆受菩薩戒。
【标】六年初梁武下勑舍道。
道士陸修靜不勝其憤遂奔魏。
及文宣受東魏禅。
尤崇佛教。
靜忌之。
請與釋子角法。
靜咒諸沙門衣缽皆飛。
宮殿梁柱皆震。
靜乃誇曰。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今薄示微術。
沙門退屈。
帝顧謂大統法上曰佛門豈無人哉。
法上令末座昙顯挫之。
顯以稠禅師衣缽置地。
使咒不動。
又以衣缽置梁上。
亦不動。
靜等相顧失色。
顯又翹一足而立曰。
吾已現一。
卿可現二。
靜亦無對。
群臣皆抃躍。
诏曰。
法門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
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
曲蘖是味。
清虛焉在。
胊脯斯甘。
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
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
不複尊事(高僧傳)。
七年帝以内藏梵經未譯。
命三藏那連耶舍於天平寺翻譯。
帝躬禮梵文。
謂群臣曰。
此三寶鴻基。
禮宜偏敬。
十年帝幸遼陽甘露寺。
禅居深觀。
勑非軍國大事不得聞(統記)。
武成 帝諱湛。
歡第九子。
改元太甯。
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
诏略曰。
朕嗣膺寶祚。
永為家祉。
仰祗先志。
尚竦玄門。
可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
河清二年诏慧藏法師於太極殿講華嚴經。
是年帝築壇於内。
禮請上法師授戒。
布發於地令上師踐而升座。
複創報德寺。
勑師主之。
【标】帝笃敬佛乘。
創營寶塔。
脫珍禦服并入檀财。
轉大品經月盈數會。
層台别觀皆建伽藍。
璧玉珠玑鹹充供具(釋監.弘明集)。
後主 帝諱緯。
字仁綱。
武成長子。
改元天統。
隆化元年诏修邺都白馬寺佛圖澄所造塔。
得舍利三顆。
盛以寶瓶。
廣武王邕置水晶缽行道祈請。
舍利忽浮水面(統記)。
顔之推 之推。
武平中為黃門郎。
仕至光祿大夫。
舉家蔬食深信佛教。
有顔氏家訓行于世。
其歸心篇曰。
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費。
頗為虛放。
縱使得仙。
終當有死。
不能出世。
不勸汝曹學之。
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征。
家素歸心。
勿輕慢也。
其間妙旨具於經論。
不複於此贊述。
但懼汝曹猶未牢固。
略重勸誘耳。
其戒殺訓曰。
儒家君子。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高柴曾晳未知内教皆能不殺。
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
含生之類莫不愛命。
去殺之事必勉行之。
原夫四塵五陰剖析形有。
六舟三駕運載群生。
萬行俱空千門入善。
辨才智慧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
明非堯舜周孔老莊之所及也。
内外兩教本為一體。
漸極為異深淺不【标】同。
内典初門設五種之禁。
與外書五常符同。
仁者不殺之禁。
義者不盜之禁。
禮者不邪之禁。
智者不酒之禁。
信者不妄之禁。
歸周孔而背釋宗。
何其迷也(顔氏家訓)。
杜弼 弼。
字輔玄。
中山曲陽人。
幼聰敏。
家貧無書。
寄郡學受業。
長於筆劄。
為時輩所推。
魏孝明帝孝昌初除大學博士。
遷光州曲城令。
為政清靜。
入北齊。
為神武高歡奉使西魏。
魏帝見之九龍殿曰。
卿精學。
聊有所問。
【标】經中佛性法性為同為異。
弼曰止是一理。
又問曰。
說者妄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
弼曰。
在寬成寬。
在狹成狹。
若論性體非狹非寬。
帝曰。
既言成寬成狹。
何得非狹非寬。
弼曰。
若言是寬則不能為狹。
若定是狹亦不能為寬。
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
所成雖異能成恒一。
帝稱善(北史.本傳)。
陸法和 法和。
隐居江陵百裡洲。
衣食居處一與戒行沙門同。
及侯景遣将任約擊湘東王於江陵。
法和乃詣湘東乞征。
約召諸蠻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湘東王遣胡僧佑領千餘人同行。
法和役神祠陰兵擊敗之。
【标】又嘗至襄陽城北大樹下。
畫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
得一龜長尺半。
以杖扣之曰。
汝欲出不能。
已數百歲。
不逢我者豈見天日乎。
為授三歸戒。
龜乃入草。
梁元帝(即湘東王)以法和為都督郢州刺史。
封江乘縣公
徙邺。
帝諱善見。
谥孝靜。
一主。
十六年。
西魏 都長安。
起文帝乙卯。
盡恭帝丙子。
凡三主。
二十一年。
文帝 帝諱寶炬。
孝文之孫。
京兆王愉之子。
大統元年勑沙門道臻為沙門大統。
是年造般若寺。
帝每運慈悲。
常行信舍。
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
起七覺殿為四禅室(辨正論)。
北齊 都邺。
起文宣帝庚午。
盡幼主丁酉。
凡六主。
二十八年。
文宣 帝諱洋。
字子進。
高姓。
歡第二子。
文襄母弟。
天保元年诏高僧法常入内講涅盤經。
拜為國師(國師始此)。
二年诏僧稠入内敬受禅道。
因從受菩薩戒法。
稠留禁中四十餘日。
勑於邺城建雲門寺以居之。
又诏置昭玄十統。
以沙門法上為大統。
置令史員五十餘人。
所部僧尼四百餘萬。
鹹禀風教。
【标】帝築壇具禮。
尊為國師。
布發於地。
令上統踐之升座。
後妃重臣皆受菩薩戒。
【标】六年初梁武下勑舍道。
道士陸修靜不勝其憤遂奔魏。
及文宣受東魏禅。
尤崇佛教。
靜忌之。
請與釋子角法。
靜咒諸沙門衣缽皆飛。
宮殿梁柱皆震。
靜乃誇曰。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今薄示微術。
沙門退屈。
帝顧謂大統法上曰佛門豈無人哉。
法上令末座昙顯挫之。
顯以稠禅師衣缽置地。
使咒不動。
又以衣缽置梁上。
亦不動。
靜等相顧失色。
顯又翹一足而立曰。
吾已現一。
卿可現二。
靜亦無對。
群臣皆抃躍。
诏曰。
法門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
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
曲蘖是味。
清虛焉在。
胊脯斯甘。
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
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
不複尊事(高僧傳)。
七年帝以内藏梵經未譯。
命三藏那連耶舍於天平寺翻譯。
帝躬禮梵文。
謂群臣曰。
此三寶鴻基。
禮宜偏敬。
十年帝幸遼陽甘露寺。
禅居深觀。
勑非軍國大事不得聞(統記)。
武成 帝諱湛。
歡第九子。
改元太甯。
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
诏略曰。
朕嗣膺寶祚。
永為家祉。
仰祗先志。
尚竦玄門。
可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
河清二年诏慧藏法師於太極殿講華嚴經。
是年帝築壇於内。
禮請上法師授戒。
布發於地令上師踐而升座。
複創報德寺。
勑師主之。
【标】帝笃敬佛乘。
創營寶塔。
脫珍禦服并入檀财。
轉大品經月盈數會。
層台别觀皆建伽藍。
璧玉珠玑鹹充供具(釋監.弘明集)。
後主 帝諱緯。
字仁綱。
武成長子。
改元天統。
隆化元年诏修邺都白馬寺佛圖澄所造塔。
得舍利三顆。
盛以寶瓶。
廣武王邕置水晶缽行道祈請。
舍利忽浮水面(統記)。
顔之推 之推。
武平中為黃門郎。
仕至光祿大夫。
舉家蔬食深信佛教。
有顔氏家訓行于世。
其歸心篇曰。
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費。
頗為虛放。
縱使得仙。
終當有死。
不能出世。
不勸汝曹學之。
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征。
家素歸心。
勿輕慢也。
其間妙旨具於經論。
不複於此贊述。
但懼汝曹猶未牢固。
略重勸誘耳。
其戒殺訓曰。
儒家君子。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高柴曾晳未知内教皆能不殺。
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
含生之類莫不愛命。
去殺之事必勉行之。
原夫四塵五陰剖析形有。
六舟三駕運載群生。
萬行俱空千門入善。
辨才智慧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
明非堯舜周孔老莊之所及也。
内外兩教本為一體。
漸極為異深淺不【标】同。
内典初門設五種之禁。
與外書五常符同。
仁者不殺之禁。
義者不盜之禁。
禮者不邪之禁。
智者不酒之禁。
信者不妄之禁。
歸周孔而背釋宗。
何其迷也(顔氏家訓)。
杜弼 弼。
字輔玄。
中山曲陽人。
幼聰敏。
家貧無書。
寄郡學受業。
長於筆劄。
為時輩所推。
魏孝明帝孝昌初除大學博士。
遷光州曲城令。
為政清靜。
入北齊。
為神武高歡奉使西魏。
魏帝見之九龍殿曰。
卿精學。
聊有所問。
【标】經中佛性法性為同為異。
弼曰止是一理。
又問曰。
說者妄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
弼曰。
在寬成寬。
在狹成狹。
若論性體非狹非寬。
帝曰。
既言成寬成狹。
何得非狹非寬。
弼曰。
若言是寬則不能為狹。
若定是狹亦不能為寬。
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
所成雖異能成恒一。
帝稱善(北史.本傳)。
陸法和 法和。
隐居江陵百裡洲。
衣食居處一與戒行沙門同。
及侯景遣将任約擊湘東王於江陵。
法和乃詣湘東乞征。
約召諸蠻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湘東王遣胡僧佑領千餘人同行。
法和役神祠陰兵擊敗之。
【标】又嘗至襄陽城北大樹下。
畫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
得一龜長尺半。
以杖扣之曰。
汝欲出不能。
已數百歲。
不逢我者豈見天日乎。
為授三歸戒。
龜乃入草。
梁元帝(即湘東王)以法和為都督郢州刺史。
封江乘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