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關燈


    嘗大聚兵艦欲襲襄陽入武關。

    元帝慮其為亂。

    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

    豈規王位耶。

    但於空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

    見王應有報至。

    故救援耳。

    法和初於百裡洲造壽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後四十許年佛法當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難。

    及魏平荊州。

    宮室焚盡。

    總管欲拆壽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後周武滅佛法。

    此寺隔在陳境。

    故不及難。

    天保六年春。

    清江王嶽進軍臨江。

    法和舉州入北齊。

    【标】文宣帝以法和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

    詣阙通名不稱官爵。

    但雲荊山居士。

    文宣賜法和錢百萬。

    物萬段。

    甲第一區。

    田一百頃。

    奴婢二百人。

    法和所得奴婢盡免之曰。

    各随緣。

    去錢帛散施。

    一時便盡。

    所賜宅營佛寺。

    自居一傍。

    與凡人無異。

    一旦無疾而告弟子死期至。

    時燒香禮拜坐繩床而終。

    文宣開棺視之。

    空棺而已(北史)。

     魏收 收。

    字伯起。

    巨鹿人。

    河清中拜右仆射。

    【标】撰魏書佛老志。

    略曰。

    生生之類。

    三世神識常不滅也。

    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粗鄙。

    經無數形澡煉神明。

    乃至無生而得佛道。

    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

    謂之三歸。

    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

    去殺盜淫妄言飲酒。

    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

    又說六道受生。

    六度進行。

    及佛身真應不生不滅。

    舍利塔廟教法流廣之義。

    最為深密(佛老志)。

     後周 都長安。

    起闵帝丁醜。

    盡靜帝庚子。

    凡五主。

    二十四年。

    宇文泰。

    字黑獺。

    代郡武川人。

    相西魏為大師。

    嘗供百法師尋讨經論講摩诃衍。

    命沙門昙顯依大乘經撰菩薩藏衆經要(内典錄)。

    泰造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天寶.壽山.梵雲.大福田等寺。

    度僧一千(辨正錄)。

    泰追谥文帝。

     闵帝 帝諱覺。

    字陀羅尼。

    文帝第三子。

    受西魏禅。

    【标】元年勑僧實禅師為周國三藏。

    诏以舍利藏蒲州常念寺。

    舍利光明自瓶而出。

    乃建浮圖以表祥異。

    帝獵於檀山。

    遙指山上問群臣有所見乎。

    掌書記盧光獨曰見一沙門。

    帝曰是矣。

    即解圍而還。

    乃令光於見處造浮圖。

    掘基一丈。

    得錫杖瓦缽(統紀)。

     明帝 帝。

    諱毓。

    小名統萬突。

    文帝長子。

    改元武成。

    帝建寺诏略曰。

    孝感通神。

    瞻天罔極。

    莫不布金而構祗桓。

    流銀而成寶殿。

    方知鹿苑可期。

    鶴林無遠。

    可令太師晉國公總監大陟岵.陟屺二寺(弘明集)。

    帝為先皇織盧舍那像并二菩薩。

    各高二丈六尺。

    檀像十二軀。

    及金剛獅子等(辨正錄)。

     武帝 帝諱邕。

    字祢羅突。

    文帝弟四子。

    保定三年诏曰。

    歲在昭陽(三陽春孟)。

    龍集天井(龍集者。

    東方蒼龍為歲首也。

    天井。

    歲在申)。

    當令所司奉造一切經藏。

    始乎生滅之教。

    訖於泥洹之說(統記)。

    建德元年诏禅師僧玮至京。

    親禀戒誨。

    勑後妃公卿鹹受十善。

    勑住京城天保寺。

    帝奉佛。

    造寺建塔度僧。

    寫經千餘部。

    後為道士張賓之惑。

    遂有毀教之诏(方志)。

     宣帝 帝諱斌。

    字乾伯。

    武帝長子。

    大成元年先是沙門道林以學業進見。

    與武帝議論二十日。

    酬酢七十番。

    武帝不能屈。

    遂許以複教。

    會武帝殂。

    至是道林中請尤力。

    【标】帝許之。

    遂下诏曰。

    先帝惑於異論。

    以釋道為無益。

    故廢而不行。

    然大教所系。

    讵宜罷黜。

    於是興複二教(統紀)。

     靖帝 帝諱衍。

    後改名闡。

    宣帝長子。

    大象元年诏天下複釋道二教。

    複立佛像。

    丞相楊堅與陟[阿-可+古]寺僧智藏.靈幹等再落發。

    度僧二百二十人(統紀)。

     隋 都長安。

    起高祖辛醜。

    盡恭帝丁醜。

    凡三主。

    三十七年。

     高祖 帝諱堅。

    姓楊。

    弘農華陰人。

    漢太尉震十四代孫。

    初有神尼曰智仙。

    來自河東。

    謂皇妣曰。

    此兒甚異。

    不可於俗間處之。

    尼躬自撫養。

    及長謂帝曰。

    像教将滅。

    一切鬼神皆西向。

    汝後當大貴。

    佛法暫廢。

    賴汝而興。

    及周武廢教。

    尼隐帝家。

    未幾而逝。

    至是為天子。

    大興佛法(隋紀)。

    開皇元年三月诏於五嶽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記)。

    【标】二年沙門昙延谒見。

    勸帝興複佛法。

    乃下诏曰。

    周朝廢寺鹹與修營。

    境内之人任聽出家。

    仍令計口出錢建立經像。

    由是民間佛經多於六藝之籍(通鑒)。

    三年诏以京城形勝之地安置伽藍。

    有僧行處皆許立寺(辨正錄)。

    四年帝勑律師靈藏曰。

    弟子是俗人天子。

    律師是道人天子。

    有欲離俗者任師度之。

    由是度僧至數萬。

    帝大悅曰。

    律師化人為善。

    弟子禁人為惡。

    意則一也(本傳)。

    五年勑曰。

    佛以正法付囑國王。

    朕是人尊。

    受佛付囑。

    自今以後每月常請二七僧於大興善寺讀一切經文(釋監)。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大隋皇帝佛弟子楊堅敬白十方三寶。

    周代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