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侮滅聖迹。
塔寺毀廢。
經像淪亡。
緻愚者無以導昏迷。
智者無以尋聖靈。
朕往籍三寶因緣。
今膺昌運。
作民父母思拯黎元。
其廢像遺經悉令雕撰。
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
如此重罪悉為忏悔(開皇紀)。
仁壽元年六月初帝微時遇梵僧。
以舍利一裹授之曰。
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
此大覺遺靈與汝供養。
及帝即位嘗與法師昙遷置舍利掌中數之。
或少或多不定。
遷曰。
諸佛法身過於數量。
非世所測。
帝始作七寶箱貯之。
至是忽憶其事。
於是以岐.雍.泰.華.嵩.衡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
诏曰。
仰惟正覺。
大慈大悲。
救護衆生。
津梁庶品。
歸依三寶。
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共修福業。
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标】其以沙門三十人谙解法相堪宣道者。
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
熏陸香百二十斤。
分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
期以十月十五日午時同入塔。
後三十州表奏皆有瑞應。
二年正月複勑秦.陝.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
期以四月八日午時同入塔。
并如前式。
各有感驗(弘明集王邵記)。
帝在位二十四年。
造寺建塔寫藏經。
造金銀檀佛像。
度僧設會。
不可稱計(釋教錄)。
炀帝 帝諱廣。
高祖第二子。
開皇元年為晉王總鎮揚州。
時天台顗禅師憩錫廬山。
十一年。
王迎師至鎮。
為設千僧會。
師授王以菩薩戒品。
因謂王曰。
大王纡遵聖禁。
宜名總持。
王曰。
大師傳佛法燈。
宜稱智者。
久之複還【标】廬山。
十五年。
師於天台石城而寂焉。
王於乙醜即位。
改元大業。
建寺造像設會度僧各若幹(智者傳)。
薛道衡 道衡。
字玄卿。
河東汾陰人。
高祖受禅。
除内史舍人。
炀帝嗣位。
轉潘州刺史。
【标】開皇十一年昙延亡。
文帝辍朝。
勑王公已下往臨道衡。
為祭文。
略曰。
聖皇啟運。
像教再興。
卓爾缁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申師資之儀。
三寶由之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以誘人為善之德。
為助國行仁之方。
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豈謂法柱忽傾。
慈舟遽覆。
匪直悲躔四衆。
固亦酸感一人(辨正錄)。
李士謙 士謙。
字士約。
趙郡人。
髫齓失父。
事母以孝聞。
伯父玚每稱之曰。
此兒吾家之顔子也。
年十二。
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
事隋有天下。
畢志不仕。
未嘗飲酒食肉。
口無殺害之言。
善談玄理。
【标】嘗有一客在座。
不信佛家報應之說。
士謙谕之曰。
積善餘慶。
積惡餘殃。
高門待封。
掃墓望喪。
豈非休咎之應耶。
佛經曰。
轉輪五道。
無複窮已。
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
忽然為人之謂也。
佛道未東而賢者已知其然矣。
至若鲧為能(奴來切。
三足鼈)。
杜宇為鶗鴂。
褒君為龍。
牛哀為虎。
君子為鹄。
小人為猿。
彭生為豕。
如意為犬。
黃母為[元/?]。
宣武為鼈。
鄧艾為牛。
徐伯為魚。
鈴下為烏。
書生為蛇。
羊佑前身李氏之子。
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
客曰。
邢子才雲。
豈有松栢後身化為樗栎。
仆以為然。
士謙曰。
此不類之談也。
變化皆由心造。
木豈有心乎。
客又問三教優劣。
士謙曰。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客亦不能難而止(隋書)。
費長房 長房。
成都人。
先為沙門。
周武沙汰反俗。
隋興。
入預譯經。
開皇十七年為翻經學士。
進開皇三寶錄十五卷(弘明集)。
王通 通。
字仲淹。
洛陽龍門人。
大業十三年有疾。
聞炀帝被害。
泫然而興曰。
生民厭亂久矣。
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
吾不與焉命也。
通卒於家。
門人谥曰文中子。
弟子薛收等編集其言。
名中說。
其周公篇曰。
詩書盛而秦世滅。
非仲尼之罪也。
虛玄長而晉室亂。
非老莊之罪也。
齋戒修而梁國亡。
非釋迦之罪也。
或問佛。
文中子曰。
聖人也。
其教何如。
曰西方之教也。
中國則泥。
文中子讀谠議曰。
二教於是乎一矣。
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文中子曰。
仁義不修。
孝弟不立。
奚為長生(文中子)。
文中子之弟名績。
着書。
号東臯子。
辛彥之 彥之。
狄道人。
博涉經史。
與牛弘同志好學。
後入關。
遂家京兆。
周文帝見而器之。
拜中書侍郎。
隋高祖受禅。
除太常少卿。
為潞州刺史。
建浮屠十五層。
州人張元暴卒複蘇雲。
神遊天上。
見一堂極崇麗。
天人曰。
辛刺史有大功德。
作此堂以待之(隋書)。
揚素 素。
字處道。
奇策高文。
為一時之傑。
累官上柱國。
封越國公。
尊重佛法。
造光明寺。
又於華嶽造思覺寺。
素嘗行道觀。
見壁間畫像。
問道士曰此何圖也。
道士曰老子化胡成佛圖。
素曰。
承聞老子化胡。
胡人不受。
老子變身作佛。
胡人方受。
是則佛能化胡。
道不能化。
何言老子化胡乎。
老子安用化胡為佛。
何不化胡為道。
道流不能對(統紀)。
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天台釋如惺重校
塔寺毀廢。
經像淪亡。
緻愚者無以導昏迷。
智者無以尋聖靈。
朕往籍三寶因緣。
今膺昌運。
作民父母思拯黎元。
其廢像遺經悉令雕撰。
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
如此重罪悉為忏悔(開皇紀)。
仁壽元年六月初帝微時遇梵僧。
以舍利一裹授之曰。
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
此大覺遺靈與汝供養。
及帝即位嘗與法師昙遷置舍利掌中數之。
或少或多不定。
遷曰。
諸佛法身過於數量。
非世所測。
帝始作七寶箱貯之。
至是忽憶其事。
於是以岐.雍.泰.華.嵩.衡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
诏曰。
仰惟正覺。
大慈大悲。
救護衆生。
津梁庶品。
歸依三寶。
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共修福業。
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标】其以沙門三十人谙解法相堪宣道者。
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
熏陸香百二十斤。
分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
期以十月十五日午時同入塔。
後三十州表奏皆有瑞應。
二年正月複勑秦.陝.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
期以四月八日午時同入塔。
并如前式。
各有感驗(弘明集王邵記)。
帝在位二十四年。
造寺建塔寫藏經。
造金銀檀佛像。
度僧設會。
不可稱計(釋教錄)。
炀帝 帝諱廣。
高祖第二子。
開皇元年為晉王總鎮揚州。
時天台顗禅師憩錫廬山。
十一年。
王迎師至鎮。
為設千僧會。
師授王以菩薩戒品。
因謂王曰。
大王纡遵聖禁。
宜名總持。
王曰。
大師傳佛法燈。
宜稱智者。
久之複還【标】廬山。
十五年。
師於天台石城而寂焉。
王於乙醜即位。
改元大業。
建寺造像設會度僧各若幹(智者傳)。
薛道衡 道衡。
字玄卿。
河東汾陰人。
高祖受禅。
除内史舍人。
炀帝嗣位。
轉潘州刺史。
【标】開皇十一年昙延亡。
文帝辍朝。
勑王公已下往臨道衡。
為祭文。
略曰。
聖皇啟運。
像教再興。
卓爾缁衣郁為稱首。
屈宸極之重。
申師資之儀。
三寶由之弘護。
二谛藉以宣揚。
以誘人為善之德。
為助國行仁之方。
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豈謂法柱忽傾。
慈舟遽覆。
匪直悲躔四衆。
固亦酸感一人(辨正錄)。
李士謙 士謙。
字士約。
趙郡人。
髫齓失父。
事母以孝聞。
伯父玚每稱之曰。
此兒吾家之顔子也。
年十二。
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
事隋有天下。
畢志不仕。
未嘗飲酒食肉。
口無殺害之言。
善談玄理。
【标】嘗有一客在座。
不信佛家報應之說。
士謙谕之曰。
積善餘慶。
積惡餘殃。
高門待封。
掃墓望喪。
豈非休咎之應耶。
佛經曰。
轉輪五道。
無複窮已。
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
忽然為人之謂也。
佛道未東而賢者已知其然矣。
至若鲧為能(奴來切。
三足鼈)。
杜宇為鶗鴂。
褒君為龍。
牛哀為虎。
君子為鹄。
小人為猿。
彭生為豕。
如意為犬。
黃母為[元/?]。
宣武為鼈。
鄧艾為牛。
徐伯為魚。
鈴下為烏。
書生為蛇。
羊佑前身李氏之子。
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
客曰。
邢子才雲。
豈有松栢後身化為樗栎。
仆以為然。
士謙曰。
此不類之談也。
變化皆由心造。
木豈有心乎。
客又問三教優劣。
士謙曰。
佛日也。
道月也。
儒五星也。
客亦不能難而止(隋書)。
費長房 長房。
成都人。
先為沙門。
周武沙汰反俗。
隋興。
入預譯經。
開皇十七年為翻經學士。
進開皇三寶錄十五卷(弘明集)。
王通 通。
字仲淹。
洛陽龍門人。
大業十三年有疾。
聞炀帝被害。
泫然而興曰。
生民厭亂久矣。
其或者将啟堯舜之運。
吾不與焉命也。
通卒於家。
門人谥曰文中子。
弟子薛收等編集其言。
名中說。
其周公篇曰。
詩書盛而秦世滅。
非仲尼之罪也。
虛玄長而晉室亂。
非老莊之罪也。
齋戒修而梁國亡。
非釋迦之罪也。
或問佛。
文中子曰。
聖人也。
其教何如。
曰西方之教也。
中國則泥。
文中子讀谠議曰。
二教於是乎一矣。
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文中子曰。
仁義不修。
孝弟不立。
奚為長生(文中子)。
文中子之弟名績。
着書。
号東臯子。
辛彥之 彥之。
狄道人。
博涉經史。
與牛弘同志好學。
後入關。
遂家京兆。
周文帝見而器之。
拜中書侍郎。
隋高祖受禅。
除太常少卿。
為潞州刺史。
建浮屠十五層。
州人張元暴卒複蘇雲。
神遊天上。
見一堂極崇麗。
天人曰。
辛刺史有大功德。
作此堂以待之(隋書)。
揚素 素。
字處道。
奇策高文。
為一時之傑。
累官上柱國。
封越國公。
尊重佛法。
造光明寺。
又於華嶽造思覺寺。
素嘗行道觀。
見壁間畫像。
問道士曰此何圖也。
道士曰老子化胡成佛圖。
素曰。
承聞老子化胡。
胡人不受。
老子變身作佛。
胡人方受。
是則佛能化胡。
道不能化。
何言老子化胡乎。
老子安用化胡為佛。
何不化胡為道。
道流不能對(統紀)。
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