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陳 都建康。

    起武帝丁醜。

    盡後主己酉。

    凡五主。

    三十三年。

     武帝 帝諱霸先。

    字興國。

    姓陳。

    吳興長興人。

    其本甚微。

    自雲漢太丘長寔之後。

    永定元年。

    诏迎佛牙於杜姥宅。

    設四部無遮大會。

    二年。

    於楊州造東安.興皇.天宮等寺。

    五月。

    帝幸大莊嚴寺舍身。

    翌日表請還宮。

    設會供僧布施放生。

    金陵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

    帝悉令修複。

    翻經講道。

    诏寫藏經。

    造金銅佛像。

    度僧尼各若幹(辨正錄)。

     文帝 帝諱蒨。

    字子華。

    武帝兄。

    昭烈王長子。

    天嘉元年勑沙門寶璚為京邑大僧統。

    四年於大極殿設無礙大會行舍身法。

    修治故寺。

    寫經度僧。

    倍於前朝(六帖)。

    【标】嘗制法華忏文。

    略曰。

    竊以前佛後佛種種因緣。

    已說當說各各方便。

    莫非真語。

    悉為妙法。

    理無二極。

    趣必同歸。

    但品位分淺深。

    覺悟有遲速。

    法雨一味。

    得之者參差。

    法雷一音。

    聞之者差别。

    是以小乘頓教由此各名。

    聲聞菩薩因斯分路。

    至如鹿苑初說羊車小乘。

    灰斷涅盤。

    分段解脫。

    以諸佛之善巧。

    會衆庶之根機。

    是曰半字。

    未稱三點。

    及夫會三歸一返本還源。

    說大乘經名無量義。

    滅化城於中路。

    駕寶車於四衢。

    衣裡明珠隐而還現。

    髻中珍寶於焉始得。

    出寶塔於虛空。

    湧菩薩於大地。

    現希有事。

    證微妙法。

    最勝最尊。

    難逢難值。

    弟子以因地凡夫屬符負荷。

    欲憲章古昔用拯黎元。

    所以憑心七覺。

    系念四勤。

    住菩薩乘。

    顯無三之教。

    學如來行。

    開不二之門。

    汲引群迷。

    導示衆惑。

    今謹於某處建如幹僧藏法華忏。

    願多寶如來從地湧出。

    普賢菩薩乘象空來。

    并入道場證明功德。

    總持性相同到無生(弘明集)。

     宣帝 帝諱顼。

    字紹世。

    昭烈次子。

    大建元年於揚州建太皇寺。

    複造七級浮圖。

    是年南嶽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等誣奏南嶽思禅師。

    言其受齊賂。

    鑿斷嶽心釘後興妖。

    帝遣使追師。

    後七日師至京。

    四門關吏皆見師入。

    感驚悟其神。

    帝乃迎師入殿供養。

    一無所問。

    以道士欺罔當棄市。

    師為懇告乃免。

    三年诏國内僧受戒未滿五夏者皆參律部。

    都邑大寺廣置聽律之場。

    勑瑗律師總監。

    有司給衣食。

    七年又造七級大塔。

    帝在位造金銅佛像寫藏經度僧尼盛拟先朝(釋監)。

     後主 後主。

    諱叔寶。

    字元秀。

    宣帝長子。

    至德元年勑沙門慧暅為京邑大僧正。

    二年诏虎丘智聚法師赴太極殿講金光明經。

    三年诏顗禅師入京居靈曜寺。

    四月赴太極殿講大智論般若經題。

    久之遷居光宅寺。

    帝幸聽講仁王經。

    時朝議以僧尼類多無業欲令策經。

    不通者皆罷之。

    顗禅師谏曰。

    調達日誦萬言未免淪墜。

    般特惟憶一偈乃證四果。

    笃論為道。

    豈關多誦。

    帝大悅。

    即停搜簡。

    四年正月诏顗禅師赴崇正殿為皇太子授菩薩戒。

    設千僧齋(智者本傳并統紀)。

     徐陵 陵。

    字孝穆。

    為吏部尚書。

    年數歲。

    沙門寶志摩其頂曰。

    天上石麒麟也。

    【标】嘗聽智者講經。

    因立五願。

    一臨終正念。

    二不墜三塗。

    三人中托生。

    四童真出家。

    五不堕流俗之僧。

    後至唐貞觀間生缙雲朱家。

    年十八将納婦。

    路逢梵僧謂曰。

    少年何意欲違昔誓。

    因示其五願。

    少年聞已不複還家。

    即往天台國清寺投章安法師為師。

    咨受心要。

    證法華三昧。

    号智威禅師(僧傳并統紀)。

     陳伯智 淵 伯智。

    字策之。

    封永陽王。

    文帝第八子。

    至德初出為東陽刺史。

    請智者開講。

    禀菩薩戒執弟子禮。

    晝聆講說夜習坐禅。

    淵。

    後主子也。

    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齋。

    請智者授菩薩戒。

    其請戒文雲。

    重道尊師由來尚矣。

    請世世結緣。

    遂其本願(統紀)。

     江總 總。

    字總持。

    蒨之孫。

    少孤。

    依外氏。

    故杜詩雲。

    江總外家養。

    仕陳為尚書。

    【标】嘗撰陳群臣請武帝忏文。

    略曰。

    皇帝菩薩。

    睿哲聰明。

    廣淵齊聖。

    心若虛空。

    照窮般若。

    發弘大誓。

    荷負衆生。

    神道會昌。

    膺茲景業。

    百王既季。

    運屬艱難。

    五嶽維塵。

    六軍日動。

    劬勞在念。

    有切皇心。

    既而深悟苦空。

    極信無我。

    遂坐道場。

    靜居禅室。

    堅固善本。

    具足檀那。

    石壁山河珍車象馬頭目髓腦妻子國城莫不肅然大舍。

    供養三尊。

    便欲拂衣崆峒。

    高步六合。

    到林間而宴坐。

    與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