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遊三昧之門。
将複一真之性。
逆入半入。
全超半超。
依四禅之等持。
湛三點之圓寂。
是時也。
人天叫躄。
鳥獸哀号。
飄風驟雲。
山吼波逆。
案輪王之古式。
方俟葬儀。
命力士以捧持。
竟無能動。
由是金棺自舉。
繞拘屍之大城。
寶炬不然。
駐阇維之盛禮。
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
創結夢於十号慈尊。
大迦葉遠下雞峰。
獲瞻禮於千輻輪足。
畢以兜羅緻[疊*毛]。
聖火自焚。
爇王衆栴檀之新注。
帝釋金瓶之水。
彼願力猶在悲心尚熏。
碎金剛之勝身。
為舍利之遺骨。
於是八國嚴衛。
四兵肅容。
各自捧於金壇。
競歸興于寶塔。
於是若牙若發。
迦葉波禮於忉利天宮。
或炭或灰。
無憂王建於贍部洲界。
若乃金言道在塵劫法存。
象王去而象子随。
一燈滅而一燈續。
莫不大迦葉雲迎千衆。
阿難陀雷吼三輪。
商那表定於未來。
鞠多化籌而盈室。
始自瑰梁之感。
終乎流乳之征。
缾器異而水必同。
燈點殊而光終一。
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
文殊彌勒異其宗。
小乘而分[疊*毛]析金。
上座大衆元其部。
或十支宏闡。
或千部郁興。
馬鳴龍樹繼其芳。
無着天親播其美。
或提婆鑿眸而作器。
陳那吼石以飛聲。
或百偈齊祛於外宗。
或十師翊贊於遺頌。
或聞經而夜升兜率。
或待佛而窟寄修羅。
或劍誓首以要期。
或象馱金而請釋。
或賞能而食邑。
或得勝以建幢。
或論般若之理也名燈。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
莫不殊途異轍。
終會一源。
自有及空鹹歸萬德。
自商周見虹貫。
炎漢夢金人。
教及神州。
聲流華夏。
勃叨生季世。
獲奉真譚。
雖錄續而叙金言。
在飄零而不逢玉相。
見聞盡爾。
宗緻昭然。
蓋委遺文不複備而言也。
乃為銘曰。
化起從本源。
功成應賢劫。
萬行顯真宗。
三祇積鴻業。
為法出於世。
降靈示分脅。
眉橫天帝弓。
目帶青蓮葉。
仙師相垂淚。
天神争捧接。
灌頂當在宮。
飛輪化彌帖。
宗承天日貴。
象貫獅子頰。
善教誰與傳。
抨彈獨豪俠。
遊觀驚老死。
逾城棄臣妾。
落發親寶刀。
貿衣遇群獵。
寄迹狎麋鹿。
苦身示羸怯。
食麋人盡知。
坐草魔方懾。
潔若蓮出水。
明逾鏡開匣。
山海類高深。
雲雷等辭捷。
三時教彌闡。
萬類根自惬。
四問聊欲酬。
千仙度相蹑。
補處記慈氏。
遺文囑迦葉。
卧樹徒載春。
香薪已焚[疊*毛]。
悲心及綿遠。
舍利光炜烨。
獨我生後時。
餘波幸沾涉。
李白 白。
字太白。
興聖皇帝九世孫。
天寶初至長安。
往見賀知章。
知章見其文歎曰。
子谪仙人也。
言於玄宗。
召見金銮殿。
賜食。
上親為調羹。
诏供奉翰林。
【标】白着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并序曰。
我聞金天之西。
日沒之所。
去中華十萬億剎。
有極樂世界焉。
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眉間白毫向右宛轉。
如五須彌山。
目光清白若四海水。
端坐說法湛然常存。
沼明金沙。
岸列珍樹。
欄楯彌覆。
羅網周張。
車渠琉璃為樓殿之飾。
頗黎瑪瑙耀階砌之榮。
皆諸佛所證無虛言者(雲雲)。
贊曰。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顔。
目淨四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花散香閣。
圖畫了在眼。
願托彼道場。
以此功德海。
冥佑為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願玉毫光。
又為地藏菩薩贊曰。
本心若虛空。
清淨無一物。
焚蕩淫怒癡。
圓照了見佛。
五彩圖聖像。
悟真非妄傳。
掃雪萬病盡。
爽然清涼天。
贊此功德海。
永為曠代宣。
又制志公贊曰。
水中之月。
了不可取。
虛空其口。
寥廓無主。
錦幪烏爪。
獨行絕侶。
刀齊尺梁。
扇迷陳語。
丹青聖容。
何住何所(本集)。
杜甫 甫。
字子美。
杜陵人。
肅宗至德二載拜拾遺。
後為工部侍郎。
甫好為方外遊。
其詩有曰。
漠漠世界黑。
區區争奪繁。
唯有摩尼珠。
照耀濁水源。
傳燈無白日。
布地有黃金。
願聞第一義。
回向心地初。
問法看詩妄。
觀身向酒慵。
地靈步步雪山草。
僧寶人人滄海珠。
蓮花交響共命鳥。
金榜雙回三足烏。
重聞西方止觀經。
他日杖藜來細聽等句(本集)。
韋臯 臯。
字城武。
京兆人。
【标】初生時。
父飯僧。
有應真至。
齋畢。
乳媪抱兒求咒願。
尊者謂衆曰。
此兒諸葛武侯也。
他日有美政於蜀。
宜以武字之。
言訖不見。
其後臯遊宦。
出處名節大槩與武侯相類。
治蜀二十一年。
官至太尉中書令。
封南康郡。
王嘗為嘉州彌勒如來石像記。
略曰。
身長三百六十尺。
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具足。
覆閣九層。
又撰鹦鹉記。
略曰。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
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或炳耀離火。
或禀奇蒼精。
皆應乎人文。
以奉若時政。
則有革彼禽類。
習乎能言。
了空相於不念。
留真骨於已斃。
人有獻鹦鹉者。
何東裴氏謂此鳥名載梵經。
智殊嘗類。
常狎而敬之。
始告之六齋之禁。
及午非時終夕不食。
或教以持佛名号。
則仰首奮翼若善承聽。
每清晨永夜發和雅音。
阿彌陀佛聲聲相續。
一日有憔悴容。
訓育者鳴磬而告曰。
将去此而西歸乎。
每一擊磬一稱佛。
十擊磬而十念成。
斂翼委足奄然而絕。
按釋典。
十念成。
往生西方。
又雲。
得佛慧者。
殁有舍利。
遂命火焚之。
得舍利十餘粒。
貞元十九年九月日記(本傳)。
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天台釋如惺重校
将複一真之性。
逆入半入。
全超半超。
依四禅之等持。
湛三點之圓寂。
是時也。
人天叫躄。
鳥獸哀号。
飄風驟雲。
山吼波逆。
案輪王之古式。
方俟葬儀。
命力士以捧持。
竟無能動。
由是金棺自舉。
繞拘屍之大城。
寶炬不然。
駐阇維之盛禮。
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
創結夢於十号慈尊。
大迦葉遠下雞峰。
獲瞻禮於千輻輪足。
畢以兜羅緻[疊*毛]。
聖火自焚。
爇王衆栴檀之新注。
帝釋金瓶之水。
彼願力猶在悲心尚熏。
碎金剛之勝身。
為舍利之遺骨。
於是八國嚴衛。
四兵肅容。
各自捧於金壇。
競歸興于寶塔。
於是若牙若發。
迦葉波禮於忉利天宮。
或炭或灰。
無憂王建於贍部洲界。
若乃金言道在塵劫法存。
象王去而象子随。
一燈滅而一燈續。
莫不大迦葉雲迎千衆。
阿難陀雷吼三輪。
商那表定於未來。
鞠多化籌而盈室。
始自瑰梁之感。
終乎流乳之征。
缾器異而水必同。
燈點殊而光終一。
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
文殊彌勒異其宗。
小乘而分[疊*毛]析金。
上座大衆元其部。
或十支宏闡。
或千部郁興。
馬鳴龍樹繼其芳。
無着天親播其美。
或提婆鑿眸而作器。
陳那吼石以飛聲。
或百偈齊祛於外宗。
或十師翊贊於遺頌。
或聞經而夜升兜率。
或待佛而窟寄修羅。
或劍誓首以要期。
或象馱金而請釋。
或賞能而食邑。
或得勝以建幢。
或論般若之理也名燈。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
莫不殊途異轍。
終會一源。
自有及空鹹歸萬德。
自商周見虹貫。
炎漢夢金人。
教及神州。
聲流華夏。
勃叨生季世。
獲奉真譚。
雖錄續而叙金言。
在飄零而不逢玉相。
見聞盡爾。
宗緻昭然。
蓋委遺文不複備而言也。
乃為銘曰。
化起從本源。
功成應賢劫。
萬行顯真宗。
三祇積鴻業。
為法出於世。
降靈示分脅。
眉橫天帝弓。
目帶青蓮葉。
仙師相垂淚。
天神争捧接。
灌頂當在宮。
飛輪化彌帖。
宗承天日貴。
象貫獅子頰。
善教誰與傳。
抨彈獨豪俠。
遊觀驚老死。
逾城棄臣妾。
落發親寶刀。
貿衣遇群獵。
寄迹狎麋鹿。
苦身示羸怯。
食麋人盡知。
坐草魔方懾。
潔若蓮出水。
明逾鏡開匣。
山海類高深。
雲雷等辭捷。
三時教彌闡。
萬類根自惬。
四問聊欲酬。
千仙度相蹑。
補處記慈氏。
遺文囑迦葉。
卧樹徒載春。
香薪已焚[疊*毛]。
悲心及綿遠。
舍利光炜烨。
獨我生後時。
餘波幸沾涉。
李白 白。
字太白。
興聖皇帝九世孫。
天寶初至長安。
往見賀知章。
知章見其文歎曰。
子谪仙人也。
言於玄宗。
召見金銮殿。
賜食。
上親為調羹。
诏供奉翰林。
【标】白着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并序曰。
我聞金天之西。
日沒之所。
去中華十萬億剎。
有極樂世界焉。
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眉間白毫向右宛轉。
如五須彌山。
目光清白若四海水。
端坐說法湛然常存。
沼明金沙。
岸列珍樹。
欄楯彌覆。
羅網周張。
車渠琉璃為樓殿之飾。
頗黎瑪瑙耀階砌之榮。
皆諸佛所證無虛言者(雲雲)。
贊曰。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顔。
目淨四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花散香閣。
圖畫了在眼。
願托彼道場。
以此功德海。
冥佑為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願玉毫光。
又為地藏菩薩贊曰。
本心若虛空。
清淨無一物。
焚蕩淫怒癡。
圓照了見佛。
五彩圖聖像。
悟真非妄傳。
掃雪萬病盡。
爽然清涼天。
贊此功德海。
永為曠代宣。
又制志公贊曰。
水中之月。
了不可取。
虛空其口。
寥廓無主。
錦幪烏爪。
獨行絕侶。
刀齊尺梁。
扇迷陳語。
丹青聖容。
何住何所(本集)。
杜甫 甫。
字子美。
杜陵人。
肅宗至德二載拜拾遺。
後為工部侍郎。
甫好為方外遊。
其詩有曰。
漠漠世界黑。
區區争奪繁。
唯有摩尼珠。
照耀濁水源。
傳燈無白日。
布地有黃金。
願聞第一義。
回向心地初。
問法看詩妄。
觀身向酒慵。
地靈步步雪山草。
僧寶人人滄海珠。
蓮花交響共命鳥。
金榜雙回三足烏。
重聞西方止觀經。
他日杖藜來細聽等句(本集)。
韋臯 臯。
字城武。
京兆人。
【标】初生時。
父飯僧。
有應真至。
齋畢。
乳媪抱兒求咒願。
尊者謂衆曰。
此兒諸葛武侯也。
他日有美政於蜀。
宜以武字之。
言訖不見。
其後臯遊宦。
出處名節大槩與武侯相類。
治蜀二十一年。
官至太尉中書令。
封南康郡。
王嘗為嘉州彌勒如來石像記。
略曰。
身長三百六十尺。
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具足。
覆閣九層。
又撰鹦鹉記。
略曰。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
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或炳耀離火。
或禀奇蒼精。
皆應乎人文。
以奉若時政。
則有革彼禽類。
習乎能言。
了空相於不念。
留真骨於已斃。
人有獻鹦鹉者。
何東裴氏謂此鳥名載梵經。
智殊嘗類。
常狎而敬之。
始告之六齋之禁。
及午非時終夕不食。
或教以持佛名号。
則仰首奮翼若善承聽。
每清晨永夜發和雅音。
阿彌陀佛聲聲相續。
一日有憔悴容。
訓育者鳴磬而告曰。
将去此而西歸乎。
每一擊磬一稱佛。
十擊磬而十念成。
斂翼委足奄然而絕。
按釋典。
十念成。
往生西方。
又雲。
得佛慧者。
殁有舍利。
遂命火焚之。
得舍利十餘粒。
貞元十九年九月日記(本傳)。
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