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國仁王經為禳(舊唐史)。
令狐德芬 德芬。
武德初為秘書丞。
【标】高宗龍朔二年诏釋老緻拜君親。
勑群臣議之。
德芬時為司成館大司成。
議曰。
竊以釋老二教慈敬弘深。
有國因循。
遂開崇尚。
既久其法。
須從其道。
切謂拜伏。
理恐未通。
何者。
削發。
異冠帶之儀。
持缽。
豈罇爼之禮。
申恩方祈定慧。
無勞拜跪嚴親。
報德有冀真如。
何必屈膝慈後。
山林既往。
非無廊廟之賓。
朝野裁殊。
理宜高尚其事。
今使責以名教。
有虧其旨。
臣等愚昧。
請從不拜為宜。
時衆議請拜者三百餘人。
請不拜者五百餘人。
六月八日诏曰。
朕商搉群議。
沉研幽頤。
然箕颕之風高尚其事。
遐想前代固亦有之。
今後不宜拜跪(弘明)。
王勃 勃。
字子安。
绛州龍門人。
六歲善文辭。
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内。
勃上書自陳。
祥道表於朝。
對策高第。
年未冠授朝散郎。
數獻頌阙下。
沛王聞其名。
召署府修撰。
父福畤左遷交趾。
令勃往省。
渡海溺水而卒。
兄勔劇并勃林易簡稱為三珠樹(本傳)。
【标】嘗撰釋迦畫像記。
維摩畫像碑。
釋迦如來成道記。
其成道記曰。
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洎兜率陀天為護明菩薩。
降迦毗羅國号一切義成。
金團天子選其家。
白淨飯王為其父。
玉象乘日。
示現于大術胎中。
金輪作王。
創誕於無憂樹下。
八十種随形之妙好。
粲若芬花。
三十二大士之相儀。
皎如滿月。
四方而各行七步。
九水而共沐一身。
現優昙花作獅子吼。
言胎分之已盡。
早證常身。
為度生以還來。
今垂化迹於是。
還羁襁褓示類嬰兒。
為占相也。
悲怅於阿私陀仙。
往郊祠也。
驚起於大自在廟。
或為童子或學聲明。
為講武也。
箭塔箭井猶存。
為角力也。
象迹象坑仍在。
受欲樂於十歲。
現遊觀於四門。
樂沙門身。
厭老病死。
於是澡缾天子以警覺。
彰妓女之醜容。
淨居夫人以捧持。
躍車匿而嚴駕。
逾春城於八夜。
栖雪嶺於六年。
人辭怆戀主之心。
馬舐落連珠之淚。
揮寶刀而落绀發。
塔起天宮。
将衮服以貿皮衣。
形參山鹿。
扣林仙之所得。
了世定之非真。
食麥食麻降苦降樂。
且瑤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佛果圓因示假中而向果。
由是擇其處也過龍窟。
浴其身也入連河。
示其食也受難陀之乳麋。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以最後之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圓解脫之深因。
登金剛之寶座。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力。
愁怖旋歸媚女。
敗毒於定心。
[娟-月+蟲]嬴變質。
於是堅牢地神踴躍而作證。
虛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類蓮花而出水。
赫煥無方。
若桂月以懸空。
光明洞徹。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
警以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
賜與人天之福。
既成佛已。
觀所化緣。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然以塵根昧劣。
聖智淵深。
順其法則法不應根。
順其根則根不達法。
莫不為愛河之長溺。
緣癡樂之所盲。
苟不利於當聞。
仍假言於入滅。
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
堪忍界主霧擁於一十八梵。
頭面作禮緻敬專精。
請轉法輪勸随宜說。
如來尋念善逝通規。
順古佛之嘉谟。
應群機之鄙欲。
于時十方佛現。
同興贊美之詞。
一法乘分。
共創塵勞之域。
由是起道樹詣鹿林。
三月調根。
五人得度。
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唱。
創解标名。
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
於途見。
谛采菽氏繼踵以師事。
率門屬以同歸。
迦葉氏彙迹以降心。
領大徒而回席。
莫不甘露洪澍。
未尼普應。
天界人界鹦林屍林。
或鹭池或鹫嶺。
或海殿或庵園。
或猕猴江或火龍窟。
或住波羅柰或居摩竭提。
或依堅固林或止音樂樹。
或海濱楞伽頂或山際補陀岩。
或迦蘭陁竹園或舍衛國金地。
或應念而空現。
或沒山而出宮。
或說法假於六方。
或化身變為三尺。
或掌覆而指變。
或光流而佛來。
或一身普集於多身。
或此界便明於他界。
或變淨而以淨覆穢。
或随俗而即俗明真。
若空谷之答響。
洪鐘之待扣矣。
其間所說阿含四有。
般若八空。
蜜嚴華嚴佛藏地藏。
思益天之請問。
楞伽山之語心。
萬行首楞嚴。
一乘無量義。
大悲芬陀利。
法炬陀羅尼。
無垢稱之說經。
須達挐之瑞應。
本事本生之别。
諷頌重頌之殊。
象馬兔之三獸渡河。
羊鹿牛之三車出宅。
或謂之有空守中也。
或謂之無轉照持也。
或謂之頓也漸也。
或謂之半也滿也。
或無說而常說。
或不聞而常聞。
或保任而可憑。
或加被而不忘。
無小而不大。
無邊而不中。
三乘同入一佛乘。
三性同歸一法性。
真可謂父母孩孺導師險夷。
懸日月於幽宵。
布舟航於幻海。
為雲為雨。
使枯槁心還滋。
為救為歸。
指窮途於壽域。
暨乎所作已辦。
功成不居。
将返本以還源。
類薪盡而火滅。
由是指力地詣金河。
光流面門。
相驚塵剎。
山搖地動。
俱興苦痛之聲。
異類變容。
同現奢花之血。
受純陀之後供。
納毗耶之密言。
唱四德以顯三伊。
指萬有而歸一性。
酬多羅迦葉四十二請問已周。
度須跋陀羅八十一化緣将畢。
破十仙之橫計。
使獲朝聞。
建四塔之崇規。
遐滋末葉。
将欲明有為之有滅。
表無相以無生。
上升金剛身。
往複虛空界。
日月其猶墜落。
螢光如何久留。
誡有常身使無放逸。
於是還登玉座。
首卧鶴林。
遍
令狐德芬 德芬。
武德初為秘書丞。
【标】高宗龍朔二年诏釋老緻拜君親。
勑群臣議之。
德芬時為司成館大司成。
議曰。
竊以釋老二教慈敬弘深。
有國因循。
遂開崇尚。
既久其法。
須從其道。
切謂拜伏。
理恐未通。
何者。
削發。
異冠帶之儀。
持缽。
豈罇爼之禮。
申恩方祈定慧。
無勞拜跪嚴親。
報德有冀真如。
何必屈膝慈後。
山林既往。
非無廊廟之賓。
朝野裁殊。
理宜高尚其事。
今使責以名教。
有虧其旨。
臣等愚昧。
請從不拜為宜。
時衆議請拜者三百餘人。
請不拜者五百餘人。
六月八日诏曰。
朕商搉群議。
沉研幽頤。
然箕颕之風高尚其事。
遐想前代固亦有之。
今後不宜拜跪(弘明)。
王勃 勃。
字子安。
绛州龍門人。
六歲善文辭。
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内。
勃上書自陳。
祥道表於朝。
對策高第。
年未冠授朝散郎。
數獻頌阙下。
沛王聞其名。
召署府修撰。
父福畤左遷交趾。
令勃往省。
渡海溺水而卒。
兄勔劇并勃林易簡稱為三珠樹(本傳)。
【标】嘗撰釋迦畫像記。
維摩畫像碑。
釋迦如來成道記。
其成道記曰。
觀夫釋迦如來之垂迹也。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
大悲願力示現受生。
洎兜率陀天為護明菩薩。
降迦毗羅國号一切義成。
金團天子選其家。
白淨飯王為其父。
玉象乘日。
示現于大術胎中。
金輪作王。
創誕於無憂樹下。
八十種随形之妙好。
粲若芬花。
三十二大士之相儀。
皎如滿月。
四方而各行七步。
九水而共沐一身。
現優昙花作獅子吼。
言胎分之已盡。
早證常身。
為度生以還來。
今垂化迹於是。
還羁襁褓示類嬰兒。
為占相也。
悲怅於阿私陀仙。
往郊祠也。
驚起於大自在廟。
或為童子或學聲明。
為講武也。
箭塔箭井猶存。
為角力也。
象迹象坑仍在。
受欲樂於十歲。
現遊觀於四門。
樂沙門身。
厭老病死。
於是澡缾天子以警覺。
彰妓女之醜容。
淨居夫人以捧持。
躍車匿而嚴駕。
逾春城於八夜。
栖雪嶺於六年。
人辭怆戀主之心。
馬舐落連珠之淚。
揮寶刀而落绀發。
塔起天宮。
将衮服以貿皮衣。
形參山鹿。
扣林仙之所得。
了世定之非真。
食麥食麻降苦降樂。
且瑤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佛果圓因示假中而向果。
由是擇其處也過龍窟。
浴其身也入連河。
示其食也受難陀之乳麋。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以最後之勝體。
詣菩提之道場。
圓解脫之深因。
登金剛之寶座。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八萬四千法門高超十地。
由是魔軍威懾於慈力。
愁怖旋歸媚女。
敗毒於定心。
[娟-月+蟲]嬴變質。
於是堅牢地神踴躍而作證。
虛空天子展轉而報知。
類蓮花而出水。
赫煥無方。
若桂月以懸空。
光明洞徹。
經七日受提謂之麨蜜。
警以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賈客之戒歸。
賜與人天之福。
既成佛已。
觀所化緣。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喜五人而堪從法化。
然以塵根昧劣。
聖智淵深。
順其法則法不應根。
順其根則根不達法。
莫不為愛河之長溺。
緣癡樂之所盲。
苟不利於當聞。
仍假言於入滅。
於是忉利帝釋雲驅於三十三天。
堪忍界主霧擁於一十八梵。
頭面作禮緻敬專精。
請轉法輪勸随宜說。
如來尋念善逝通規。
順古佛之嘉谟。
應群機之鄙欲。
于時十方佛現。
同興贊美之詞。
一法乘分。
共創塵勞之域。
由是起道樹詣鹿林。
三月調根。
五人得度。
憍陳如悟慈尊之首唱。
創解标名。
舍利弗逢馬勝以傳言。
於途見。
谛采菽氏繼踵以師事。
率門屬以同歸。
迦葉氏彙迹以降心。
領大徒而回席。
莫不甘露洪澍。
未尼普應。
天界人界鹦林屍林。
或鹭池或鹫嶺。
或海殿或庵園。
或猕猴江或火龍窟。
或住波羅柰或居摩竭提。
或依堅固林或止音樂樹。
或海濱楞伽頂或山際補陀岩。
或迦蘭陁竹園或舍衛國金地。
或應念而空現。
或沒山而出宮。
或說法假於六方。
或化身變為三尺。
或掌覆而指變。
或光流而佛來。
或一身普集於多身。
或此界便明於他界。
或變淨而以淨覆穢。
或随俗而即俗明真。
若空谷之答響。
洪鐘之待扣矣。
其間所說阿含四有。
般若八空。
蜜嚴華嚴佛藏地藏。
思益天之請問。
楞伽山之語心。
萬行首楞嚴。
一乘無量義。
大悲芬陀利。
法炬陀羅尼。
無垢稱之說經。
須達挐之瑞應。
本事本生之别。
諷頌重頌之殊。
象馬兔之三獸渡河。
羊鹿牛之三車出宅。
或謂之有空守中也。
或謂之無轉照持也。
或謂之頓也漸也。
或謂之半也滿也。
或無說而常說。
或不聞而常聞。
或保任而可憑。
或加被而不忘。
無小而不大。
無邊而不中。
三乘同入一佛乘。
三性同歸一法性。
真可謂父母孩孺導師險夷。
懸日月於幽宵。
布舟航於幻海。
為雲為雨。
使枯槁心還滋。
為救為歸。
指窮途於壽域。
暨乎所作已辦。
功成不居。
将返本以還源。
類薪盡而火滅。
由是指力地詣金河。
光流面門。
相驚塵剎。
山搖地動。
俱興苦痛之聲。
異類變容。
同現奢花之血。
受純陀之後供。
納毗耶之密言。
唱四德以顯三伊。
指萬有而歸一性。
酬多羅迦葉四十二請問已周。
度須跋陀羅八十一化緣将畢。
破十仙之橫計。
使獲朝聞。
建四塔之崇規。
遐滋末葉。
将欲明有為之有滅。
表無相以無生。
上升金剛身。
往複虛空界。
日月其猶墜落。
螢光如何久留。
誡有常身使無放逸。
於是還登玉座。
首卧鶴林。
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