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八

關燈
 觀 華。

    字遐叔。

    趙州人。

    天寶中遷監察禦史。

    嘗從荊溪然禅師學止觀。

    荊溪為述止觀大意一篇。

    包括大部。

    時同學者散騎常侍崔恭.谏議大夫田敦也。

    潤州鶴林寺徑山之師元素示寂。

    華撰碑文。

    略曰。

    師菩提位中六十一夏。

    父母之生八十五年。

    赴哀位者可思量否。

    至有浮江而奠。

    望寺而哭。

    十裡花雨。

    四天香雲。

    幡幢蓋網。

    光蔽日月。

    奉全身建塔於黃鶴山西。

    原州伯邑宰執喪師之禮。

    故齊澣.張均.梁升.徐峤等皆菩薩戒弟子。

    道流人望莫盛於此。

    弟子嘗聞道於徑山。

    猶樂正子春之於夫子也(唐書并碑文)。

    觀。

    字元賓。

    華從子。

    舉宏辭連中授校書郎。

    卒。

    韓退之為作墓銘。

    觀屬文不旁沿前人。

    時謂與退之相上下。

    【标】居父憂。

    刺血寫金剛經。

    布諸其人。

    以資父冥。

    有奇香發其舍。

    郁然連日。

    香及其鄰(本傳并珠林)。

     李通玄 通玄。

    太原人。

    宗室子也。

    當武後時隐居不仕。

    開元七年以華嚴疏義繁衍。

    乃持新譯經至太原孟縣高仙奴家。

    造論逾三年。

    日食十棗。

    栢葉餅一枚。

    世号棗栢大士。

    又遷馬氏古佛堂。

    閱十年負經書而去。

    【标】行二十裡。

    偶一虎當途。

    長者撫之曰。

    吾将着華嚴論。

    能為擇栖止處否。

    即以經囊負其背。

    随至神福山原下土龛之前蹲駐。

    長者乃於龛着論。

    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

    【标】有二女子日為長者汲泉炷香奉紙墨。

    每食時輙具淨馔置長者前。

    齋畢撤器而去。

    如是五載。

    長者着論畢。

    遂滅迹不見。

    二十八年長者坐化於神福山。

    着華嚴論四十卷及決疑論。

    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

    十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等。

    并傳於世(本傳)。

     顔真卿 真卿。

    字清臣。

    師古五世從孫。

    博學工辭章。

    開元中舉進士。

    累官尚書右丞。

    封魯郡公。

    真卿嘗受戒問道於湖州慧明。

    又問道於江西嚴峻。

    【标】嘗撰天下放生池碑。

    其略曰。

    乾元二年三月命史元琮.張廷玉奉命诏布德音。

    始于洋州之興道。

    訖於升州之江甯。

    臨江帶郭上下五裡。

    各置放生池八十一所。

    以宣皇明而廣慈愛也。

    易曰。

    信及豚魚。

    書曰。

    暨鳥獸魚鼈鹹。

    若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

    非陛下而誰。

    昔殷湯克仁。

    猶存一面之網。

    漢武垂惠。

    才緻含珠之報。

    雖流水救凅寶勝稱名。

    蓋事止於當時。

    尚介祉於中古。

    豈我今日動者植者水居涸居。

    舉天下以為池。

    罄域中而蒙福。

    乘陀羅尼加持之力。

    竭煩惱海生死之津。

    揆之前古。

    曾何彷佛(唐書)。

     齊澣 澣。

    字洗心。

    定州義豐人。

    武後聖曆初及第。

    調蒲州司法。

    開元末為河南采訪使。

    嘗問道於鶴林素公。

    執弟子禮。

    又奏言。

    至道可尊。

    當從宗仰。

    未免鞭撻。

    有辱形儀。

    其僧道有過。

    欲望一準僧道格律處分。

    所由州縣不得擅行決罰。

    奏可(舊唐史)。

     王維 缙 維。

    字摩诘。

    太原人。

    開元中擢進士。

    累遷尚書右丞。

    與弟缙皆笃志奉佛。

    素衣蔬食。

    喪妻不娶。

    孤居三十年。

    【标】有别墅在辋川。

    常遊吟其間。

    母喪。

    并請以辋川第為佛寺。

    缙。

    字夏卿。

    少好學。

    與兄維俱以名聞登上第。

    祿山亂。

    擢太原少尹佐。

    李光弼後拜黃門侍郎。

    缙好佛尤甚。

    不食葷血。

    代宗嘗問以佛言報應果為有無。

    缙奏曰。

    國家運祚靈長。

    非宿植福業何以緻之。

    福報已定。

    雖時有小災。

    終不為害。

    所以祿山.思明毒流方煽。

    而皆有子禍。

    仆固懷恩稱兵内侮出門病死。

    回纥.吐蕃大舉深入。

    不戰而退。

    此皆非人力所及。

    豈得言無報應耶。

    帝由是深信之(唐史并本傳)。

     元德秀 德秀。

    字紫芝。

    河南人。

    少孤。

    事母孝。

    舉進士。

    負母入京。

    既擢第。

    為魯山令。

    母亡廬墓側。

    刺血寫佛經。

    絕筆感香芬馥彌日而息。

    卒谥文行先生。

    天下高其行。

    不名。

    謂之元魯山。

    元結哭之曰。

    公生六十年。

    未嘗識女色。

    未嘗有十畝之地。

    未嘗完布帛而衣。

    具五味而食。

    吾哀之者。

    以誡荒淫貪佞绮纨梁肉之徒耳(舊唐史)。

     杜鴻漸 鴻漸與張镒.喬琳.陳少遊.杜黃裳.高郢皆郭子儀幕中客。

    後俱拜相。

    鴻漸初撫巴蜀。

    至益州。

    遣使詣白崖請無住禅師入城問法。

    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

    未審是一是三。

    無住曰。

    無憶名戒。

    無念名定。

    莫妄名慧。

    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慧。

    非一非三也。

    時聞鴉鳴。

    公問師聞否。

    師曰。

    聞與不聞。

    非關聞性。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随聲生。

    不随聲滅。

    悟此聞性即免聲塵流轉。

    乃至色香味觸亦複如之。

    公與僚屬喜躍稱善。

    公又問何謂識心見性。

    師曰。

    一切人随念流浪。

    蓋謂不識真心。

    不見本性。

    真心者。

    念生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

    不定不亂。

    平常自在。

    觸目皆如。

    無非見性也。

    鴻漸由是栖心禅悅。

    晚年入相。

    以疾辭退。

    臨終沐浴。

    命朝服加僧伽棃。

    剃須發。

    别衆而逝。

    依沙門法焚其軀(傳燈)。

     嘗為金剛智撰紀德碑。

     元載 載。

    字公輔。

    鳳翔人。

    嗜學工屬文。

    天寶初下诏舉明莊老列文四子學者。

    載策入高第。

    累官同平章事。

    進中書侍郎。

    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圖法。

    每從容問所以然。

    載與王缙盛陳福業報應。

    帝意向之。

    由是禁中禮佛。

    夷狄入寇。

    必合衆沙門誦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