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梁 都建康。

    起武帝壬午。

    盡敬帝丁醜。

    凡四主。

    五十六年。

     武帝 帝諱衍。

    字叔達。

    南蘭陵中裡人。

    蕭姓。

    帝登極。

    思與蒼生同契等覺。

    共會徧知。

    垂拱臨朝。

    盛敷經教(三寶記)。

    【标】天監元年。

    寶志至阙。

    甚尊寵之。

    诏曰。

    迹居塵俗。

    神遊冥寂。

    水火不能焚浸。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已上。

    談其隐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法常情空相拘制。

    自今随意行化。

    勿得禁止(本傳)。

    二年。

    法雲寺雲光法師講經。

    天雨寶花。

    帝意其證聖。

    夜於含光殿焚疏請寶志偕雲光齋。

    翌日志獨赴。

    帝異之(僧史)。

    【标】三年四月八日。

    帝率道俗二萬餘人升重雲殿。

    舍道奉佛。

    親制願文。

    帝於本第立光宅寺。

    鑄金銅大佛。

    九年。

    於鐘山建大愛敬寺。

    供給千僧。

    四時講論。

    十年。

    郝骞等往天竺迎旃檀像。

    其王模刻一像付骞。

    是年還。

    帝迎至太極殿。

    建齋度僧。

    大赦斷殺。

    帝自是蔬飯屏欲(通鑒)。

    十三年。

    寶志将示寂。

    詣内殿别帝。

    帝大驚。

    因謂曰。

    朕壽幾何。

    志不答。

    指頭及頸而出。

    及入滅。

    帝為建塔锺山寺。

    曰開善。

    十八年四月八日。

    帝請慧約法師於等覺殿。

    屏衮服。

    衣田衣。

    受菩薩戒。

    普通庚子七月。

    菩提達磨至廣州。

    刺史表聞。

    帝遣使迎。

    十一月至金陵。

    對旨不契。

    遂渡江入魏。

    大通元年造同泰寺成。

    帝幸寺舍身三日。

    中大通元年。

    幸同泰寺。

    設四部無遮大會。

    行清淨大舍。

    為四衆開涅盤經題(通鑒僧史)。

    大同四年。

    改造長幹寺。

    設無礙法喜食。

    七年。

    帝幸華林園。

    講金字般若三慧經(稽古略)。

    帝在位四十九年。

    奉佛遵法。

    斷酒禁肉。

    雖居暗室。

    常理衣冠。

    暑月未嘗褰袒。

    造光宅.同泰等五寺。

    常供千僧。

    制諸疏論。

    妙理可觀。

    有淨業。

    賦年八十六卒(釋監)。

     簡文帝 帝諱綱。

    字世缵。

    或雲字六通。

    武帝第三子。

    大寶元年四月八日诏度人出家。

    親制願文。

    略雲。

    弟子蕭綱以此建齋度人功德。

    普度六道四生出離愛欲。

    永拔無明。

    修習般若。

    為真佛子(弘明集)。

    【标】帝委心妙法。

    徧覽玄章。

    撰法集記二百卷。

    法寶聯璧四百餘篇。

    造資敬.報恩二寺(辨正錄)。

     元帝 帝諱繹。

    字世誠。

    武帝第七子。

    【标】為湘東王時。

    舍宮造天宮寺。

    請法聰居之。

    修崇佛事。

    即位於江陵。

    改元承聖。

    嘗着書曰金樓子。

     蕭統 統。

    字德施。

    小字維摩。

    武帝長子。

    卒谥昭明。

    【标】五歲徧誦五經。

    天性好佛。

    於東宮立慧義殿。

    招延天下名僧居之。

    謂之法集之所。

    凡釋部經論披覽略徧。

    撰次法事儀注及立三谛等義。

    自出宮二十年。

    不畜聲樂。

    唯以法為樂。

    感疾而終。

    天下哭之如喪其親(梁史)。

     邵陵王 王。

    諱綸。

    武帝子。

    上啟雲。

    綸聞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

    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

    假金輪而啟物。

    托銀粟以應凡。

    砥般若之利刀。

    收涅盤之妙果。

    泛生死之苦海。

    濟常樂於彼岸。

    故能降慈悲雲垂甘露雨。

    七處八會教化之義不窮。

    四谛四時利益之方無盡。

    使稠林邪見之人景法門而無倦。

    渴愛聾盲之士慕探頤而知回。

    道樹始於迦維。

    德音盛於京洛。

    資此三明照迷途之失。

    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

    屬值皇帝菩薩應天禦物負扆臨民。

    垂無礙辨以接黎庶。

    以本願力攝受衆生。

    故能随方逗藥示權顯因。

    崇一乘之旨。

    廣十地之基。

    是以萬邦回向俱禀正識。

    幽顯靈祗皆蒙誘濟。

    人興等覺之願。

    物起菩提之心。

    臣昔未達理源。

    禀承外道。

    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

    今啟迷方粗知歸向。

    受菩薩大戒。

    戒節身心。

    舍老子之邪風。

    入法流之真教。

    伏願天慈曲垂矜許(弘明集)。

    【标】嘗舍宮建寺(今武昌鐵佛寺)。

     建安王 王諱緯。

    武帝第八子。

    齊建武中有沙門僧護。

    於剡縣石城山見崖間有光。

    於是镌為彌勒佛像。

    才成佛面。

    護亡。

    齊末沙門僧淑繼其功亦未就。

    梁武帝舉兵東下。

    以費用不給。

    建安王取襄陽銅佛毀以為錢。

    王刺江州。

    忽感惡疾。

    天監六年始豐令吳郡陸鹹夢僧三人謂鹹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