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三

關燈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宋(南朝) 都建業。

    起武帝庚申。

    盡順帝戊午。

    凡八主。

    五十九年。

     武帝 帝諱裕。

    姓劉。

    字德輿。

    彭城縣綏裡人。

    帝微時遊京口竹林寺。

    獨卧講堂前。

    有五色龍章。

    衆僧見之以白帝。

    帝喜曰。

    上人無妄言。

    帝為宋公時。

    以京口故宅為普照寺。

    永初元年設齋内殿。

    沙門道照陳詞。

    至百年迅速苦樂俄頃。

    帝善之。

    别施嚫資三萬。

    【标】帝嘗手寫戒經口誦梵本。

    造靈根.法王等四寺。

    又建東山寺(帝紀.統紀.稽古略)。

     文帝 帝諱義隆。

    高祖第三子。

    元嘉五年帝造禅靈寺。

    常供【标】千僧。

    八年。

    帝問求那跋摩曰。

    朕欲齋戒不殺。

    迫於狥物。

    不獲于志。

    跋摩對曰。

    帝王所修各異。

    匹夫身賤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将何以濟。

    帝王以四海為家。

    兆民為子。

    出一嘉言士民鹹悅。

    布一善政人神以和。

    則風雨應時百谷滋茂。

    如此持齋。

    德亦大矣。

    甯在辍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然後為弘濟耶。

    帝歎曰。

    俗迷遠理。

    僧滞近教。

    如師之言。

    可論天人之際矣(弘明集)。

    九年。

    竺道生還都。

    止清園寺。

    帝深嘉歎之。

    因幸大莊嚴寺設大會。

    帝親同四衆地坐。

    及齋。

    衆以過午不食。

    帝曰日才午矣。

    生曰。

    白日麗天。

    何得非中。

    舉缽便食。

    帝悅(宋史)。

    天竺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至金陵。

    帝遣使郊迎。

    命居祇洹寺。

    累延入内供養。

    何尚之及諸王公并師事之(本傳)。

     孝武帝 帝諱駿。

    字休龍。

    文帝子。

    【标】孝建元年文帝諱日。

    帝於中興寺建八關齋戒。

    中食竟。

    從臣遠敏孫等更進魚肉。

    帝怒并與免官。

    二年。

    诏沙門道猷為新安鎮寺法主。

    甚允時望。

    大明二年。

    帝诏法師昙宗忏罪。

    帝因曰。

    朕何罪而勞卿為忏。

    宗曰。

    舜稱予違爾弼。

    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陛下履道思沖。

    甯得獨異。

    帝大悅。

    【标】七年。

    沙門慧益欲焚身鐘山。

    至雲龍門辭帝。

    帝出門迎。

    益以佛法憑囑。

    焚身之日道俗滿山。

    帝亦臨幸。

    益手自執燭以焚。

    口誦藥王品。

    火及眼。

    聲乃絕。

    帝夜夢益振錫而至。

    複囑以佛法。

    帝明日為設會度僧。

    焚身之處建藥王寺(僧傳)。

     明帝 帝諱彧。

    字休。

    景文帝第十一子。

    泰始三年诏於建陽門置興皇寺。

    勑沙門道猛為綱領。

    帝曰。

    人能弘道。

    道藉人弘。

    今得法師。

    非直道益蒼生。

    亦乃有光世望。

    【标】遂勑猛講成實論。

    公卿畢集。

    帝親臨聽。

    诏曰。

    猛法師風道多濟。

    朕所賓友。

    可給錢三萬及吏與車。

    又诏僧瑾為天下僧正。

    賜法伎一部。

    月給錢三萬及車與吏力(釋監)。

    四年。

    帝造湘宮寺成。

    大開講席。

    勑法瑗為法主。

    帝臨講筵。

    公卿會坐。

    觀者榮之(僧傳)。

    帝嘗問志公雲。

    牛首山有何神聖。

    志曰。

    文殊領一萬菩薩。

    夏居五台。

    冬居牛首。

    又辟支佛入定於此。

    由是稱其寺曰佛窟(辟支佛塔記)。

    帝造丈八金像。

    旦常蔬食。

    日誦般若。

    感得舍利。

    造弘普寺(六帖)。

     何尚之 元嘉十二年。

    文帝謂侍中尚之曰。

    範泰.謝靈運常言。

    六經本在濟俗。

    若求性靈真要。

    則必以佛理為指南。

    近見顔延之折達性論。

    宗炳難黑白論。

    并明達至理開獎人意。

    若率土皆淳此化。

    則朕坐緻太平矣。

    尚之曰。

    度江已來。

    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詢.王蒙.郗超.謝尚.王坦之。

    臣高祖兄弟(何充兄弟)。

    莫不禀志歸依。

    夫百家之鄉。

    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

    千室之邑。

    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

    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於家。

    萬刑息於國。

    此明旨所謂坐緻太平者也。

    【标】故圖澄适趙。

    二石減暴。

    靈塔放光。

    苻犍損虐。

    神道助化。

    昭然可觀。

    至於土木之功。

    雖若巨費。

    然值福報恩不可頓絕。

    羊玄保進曰。

    此談蓋天人之際。

    豈臣所宜預。

    竊謂秦楚強兵。

    孫吳吞并。

    将無取於此也。

    尚之曰。

    夫禮隐逸則戰士息。

    貴仁德則兵氣銷。

    以孫吳為志。

    動期吞并。

    則将無取乎堯舜之道。

    豈特釋教而已哉。

    帝說曰。

    釋門之有卿。

    猶孔門之有季路。

    惡言不入於耳也(宋史)。

     王玄谟 玄谟。

    字彥德。

    太原祁人也。

    舉兵伐魏。

    以玄谟為甯朔将軍。

    受輔國将軍。

    蕭斌節度。

    玄谟失律。

    斌将斬之。

    沈慶之固谏曰。

    佛狸(魏太武)威震天下。

    豈玄谟所能當。

    且殺戰将徒自弱耳。

    乃止。

    【标】初玄谟将見殺。

    夢人告曰。

    誦觀音經千徧可免。

    仍口授其經曰。

    觀世音。

    南無佛。

    與佛有因。

    與佛有緣。

    佛法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