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二

關燈
耳。

    珣與珉舍别業為虎丘寺(晉史并寺記)。

     王坦之 坦之。

    字文度。

    述子也。

    太原人。

    仕至中書令。

    【标】與沙門竺法度甚厚。

    每共論幽明報應。

    若先死者當報其事。

    後經年。

    師忽來雲。

    貧道已死。

    罪福皆不虛。

    惟當勤修道德以升濟神明耳。

    言訖不見。

    坦之尋亦卒。

    坦之嘗舍園為安樂寺(本傳并搜神記)。

     孫綽 綽。

    字興公。

    纂之子。

    與許詢.支遁遊放會稽山水。

    【标】哀帝朝為着作郎。

    撰喻道論。

    略曰。

    或有疑至道者。

    喻之曰。

    夫六合遐邈庶類殷充。

    千變萬化混然無端。

    是以有萬之識各期所見。

    鱗介之物不達臯壤之事。

    毛羽之族不識流浪之勢。

    自得於窞井者則怪遊溟之量。

    翻翥於數仞者則疑沖天之力。

    纏束世教之内。

    肆觀周孔之迹。

    謂至德窮於堯舜。

    微言盡於老易。

    奚複睹夫方外之妙趣。

    寰中之玄照乎。

    夫佛也者。

    體道者也。

    道也者。

    導物者也。

    應感順通。

    無為而無不為者也。

    無為故虛寂自然。

    無不為故神化萬物。

    或難曰。

    周孔适時而教。

    佛欲頓去殺。

    将何以懲暴止奸哉。

    答曰。

    不然。

    周孔即佛。

    佛即周孔。

    故在皇為皇。

    在王為王。

    佛者覺也。

    猶孟轲以聖人為先覺。

    其旨一也。

    周孔救弊。

    佛教明本。

    共為首尾。

    其緻不殊。

    難曰。

    周孔以孝為首。

    而沙門之道棄親即踈。

    利剔須發。

    生廢色養。

    終絕血食。

    而雲弘道敦仁廣濟群生。

    答曰。

    故孝之為貴。

    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

    若匍匐懷橘日禦三牲。

    而不能令萬物尊己。

    非養親之道。

    昔佛為太子棄國學道。

    乘條為宇藉草為茵。

    内思安般。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遊志三四。

    出入十二門。

    神若寒灰形如槁木。

    端坐六年道成号佛。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遊步三界之表。

    恣化無窮之境。

    天清地潤品物鹹亨。

    蠢蠕之生枯槁之賴改悴為榮。

    還照本國廣敷法音。

    父王鹹悟亦升道場。

    以此榮親何孝如之。

    佛有十二部經。

    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

    殷勤之旨可謂至矣。

    而俗人不詳其源。

    便瞽言妄說輙生攻難。

    以螢燭之見疑三光之盛。

    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

    以誣罔為辯。

    以果敢為明。

    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弘明集)。

     戴逵 颙 逵。

    字安道。

    谯郡人。

    【标】欲造丈六無量壽佛像。

    以古制樸拙。

    乃密采衆說。

    積思三年刻雕方就。

    迎置山陰靈寶寺。

    郗超見而作禮。

    撮香在手。

    忽勃然煙上極目雲表。

    衆皆歎其神感。

    逵子颙。

    字仲若。

    才巧如其父。

    江夷嘗托颙造觀音像。

    積年未成。

    夜夢神曰。

    江夷於觀音無緣。

    可改為彌勒。

    颙即馳報。

    而夷書已至。

    俱於此夕感夢。

    及改彌勒。

    觸手成妙。

    像在會稽龍華寺(統記)。

     袁宏 宏。

    字彥伯。

    有逸才。

    嘗着漢紀雲。

    西域天竺有佛道焉。

    佛者覺也。

    将覺悟群生也。

    其教以修善慈悲為主。

    專務清淨。

    其精者号沙門。

    漢言息心。

    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

    又以為人死精靈不滅。

    随複受形。

    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煉精神。

    以至為佛也。

    佛身長丈六。

    黃金色相。

    項佩日光。

    變化無所不入。

    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

    漢明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

    圖其像而還。

    有經數千卷。

    以虛無為宗。

    包羅精粗無所不統。

    善為宏闊勝大之言。

    所求在一體之内。

    所明在視聽之外。

    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

    然歸於玄微深遠難得而測。

    故王公大臣視死生報應之際。

    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漢郊祀志)。

     劉程之 程之。

    字仲思。

    彭城人。

    為宜昌柴桑二縣令。

    【标】後入廬山依惠遠法師修念佛三昧。

    師曰。

    官祿巍巍。

    何以不為。

    程之曰。

    君臣相疑。

    吾何以為。

    居十五年。

    專志念佛。

    義熙六年八月見彌陀放光摩頂。

    即對像焚香祝曰。

    我以釋迦遺教知有西方淨土。

    願以此香先當上奉釋迦世尊。

    次用供養彌陀導師。

    願賜攝取。

    第三奉供妙法華經。

    所以得生。

    由持此經。

    言已卧床西向而逝。

    【标】程之有隐德。

    謝安.劉裕相推薦甚。

    力辭不屈。

    乃旌之曰遺民(本傳)。

     周續之 續之。

    字道祖。

    雁門人。

    年十二受業於範甯。

    通五經五緯。

    号十經。

    稱為顔子。

    【标】既而入廬山事沙門惠遠。

    布衣蔬食終身不娶。

    與劉遺民.陶潛号為浔陽三隐(南史)。

     雷次宗 次宗。

    字仲倫。

    豫章人。

    【标】入廬山蓮社。

    立館東林之側。

    及遠公亡。

    與子侄書曰。

    吾托業於廬山。

    事釋和尚卅年。

    淵匠既傾。

    良朋亦喪。

    及今未耄。

    尚可勵志成西歸之津梁。

    自今已往。

    勿以家務相聞(南史)。

     張野 诠 野。

    字萊民。

    居浔陽柴桑。

    與淵明有婚姻之契。

    野學兼華梵。

    累征不就。

    入廬山依遠公。

    與劉雷同修淨業(本傳)。

     诠。

    字秀碩。

    野之族子。

    尚情高逸。

    酷嗜墳典。

    【标】征為散騎常侍不起。

    庾悅以其貧。

    起為浔陽令。

    笑曰。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