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二

關燈
居之。

    羲之在會稽聞支遁名。

    未之信。

    後遁還剡。

    羲之詣遁。

    觀其風力。

    謂曰。

    逍遙可得聞乎。

    遁作數千言。

    羲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乃請住靈嘉寺。

    意存相近。

    俄又投迹剡山(晉史并僧傳)。

     周玘 玘。

    字宣佩。

    義興陽羨人。

    西晉平西将軍處之子。

    【标】家世奉佛。

    玘為吳興太守日。

    家僮捕魚。

    忽見金光溢川映流而上。

    網之得一金像高三尺許。

    舉移不動。

    僮以白玘。

    玘之女事佛尤懇。

    玘以人船送女。

    往迎歸家供事。

    女夢像左膝痛。

    旦視像膝果有穿缺。

    遂以金钗補之(大藏感通錄)。

     陶侃 侃。

    字士行。

    鹹和中都督交廣荊江等八州軍事。

    封長沙公。

    贈左司馬。

    谥桓公。

    【标】侃鎮南海日。

    有漁人每夕見海濱有光。

    因以白侃。

    遣人尋之。

    見金像淩波而至船側。

    視其銘。

    乃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像也。

    侃初未深信因果。

    及得此像彌加尊敬。

    以像送寒溪寺。

    寺嘗經火而像無恙。

    後侃鎮武昌。

    使人迎像至鎮。

    而舟沒失其像焉。

    及惠遠法師創寺廬山。

    遠心祈之。

    於是像泠然自至(高僧傳)。

     高悝 悝。

    鹹和中為丹陽尹。

    【标】每見張侯橋浦内現光。

    乃遣吏覓之。

    獲金像一軀。

    西域古制。

    光趺并缺。

    悝載像至長幹寺。

    光發中宵。

    觀拜者衆。

    歲餘臨海人張系於海獲金銅蓮花趺。

    以置像足。

    俨然符合。

    是夕有光屬天。

    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而至。

    詣悝雲。

    昔得阿育王所造像。

    嘗至邺。

    遭亂藏像河濱。

    尋覓失所。

    近感夢雲。

    為高悝所得。

    欲瞻禮之。

    悝引至長幹寺。

    五僧見像瞻拜歔欷涕泣。

    像為放光。

    後合浦采珠人董宗之得圓光於海。

    事聞簡文。

    勑施安像上。

    於是光趺始具(感通錄)。

     郗超 超。

    字景興。

    一字嘉賓。

    山陽人。

    為桓溫府掾。

    超問謝安曰。

    支遁所談何如嵇中散。

    安曰。

    嵇盡力道。

    才得半耳。

    【标】超着五戒文。

    略曰。

    不殺則長壽。

    不盜則常泰。

    不淫則清淨。

    不欺則人常敬信。

    不醉則神理明治也。

    【标】已行五戒。

    更修歲月齋戒。

    歲三齋者。

    正月五月九月。

    月六齋者。

    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

    凡齋不得嘗魚肉。

    不禦妻妾。

    迎中而食。

    既中之後。

    美味甘香一不得嘗。

    洗心念道。

    歸依三寶(弘明集)。

     王喬之(或雲齊之) 喬之。

    琅玡人。

    【标】有念佛三昧詩曰。

    妙用有茲。

    涉有覽無。

    神由昧微。

    識以照粗。

    積微自引。

    因功本虛。

    泯彼三觀。

    忘此豪餘。

    又曰。

    嘅自一生。

    夙乏慧識。

    托崇淵人。

    庶藉冥力。

    思轉毫功。

    在深不測。

    至哉之念。

    注心西極(廬山集)。

     習鑿齒 鑿齒。

    字彥威。

    襄陽人。

    少有志氣。

    博學洽聞。

    以文章着稱。

    累遷别駕。

    時有沙門釋道安。

    俊辯有高才。

    北至荊州與習相見。

    道安曰。

    彌天釋道安。

    習曰。

    四海習鑿齒。

    時人以為佳對。

    後以腳疾廢於裡巷。

    及襄陽陷於苻堅。

    堅素聞其名。

    與道安俱輿而緻焉。

    堅以其蹇疾。

    與諸鎮書曰。

    昔晉氏平吳利在二陸。

    今破漢南獲士才一人半耳(晉史)。

    習與道安書。

    略曰。

    承應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訓兼照。

    道俗齊蔭。

    宗虛者悟無常之旨。

    存有者達外身之權。

    弟子聞。

    不終朝而雨六合者。

    彌天之雲也。

    弘淵源以潤八極者。

    四大之流也。

    萬物賴其澤。

    高下蒙其潤。

    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

    賢哲君子靡不歸宗。

    道業之隆莫盛於今。

    老幼等願道俗同懷。

    若慶雲東徂摩尼回耀。

    一蹑七寶之座。

    暫視明哲之燈。

    雨甘露於豐草。

    植旃檀於江湄。

    則如來之教複崇於今日。

    玄波逸響重蕩濯於一代矣(弘明集)。

     許詢 詢。

    字玄度。

    高陽人。

    晉高士也。

    【标】澡心學佛。

    江左公卿甚仰慕之。

    簡文高其風。

    每月夜必造焉。

    清言妙理亹亹不已。

    帝為前席。

    與支遁講維摩經。

    詢為都講。

    詢發一問。

    衆謂遁不能通。

    遁通一義。

    衆謂詢無以難。

    詢嘗以會稽永興新居為崇化寺。

    建塔四層(本傳互見蕭[癸-天+言]傳)。

     何充 準 充。

    字次道。

    廬江潛人。

    成帝朝為尚書令。

    贈司空。

    【标】成帝幼沖。

    庾氷以元舅輔政。

    議沙門盡敬王者。

    充等議曰。

    武皇以盛明革命。

    明帝以聰聖玄覽。

    豈此時沙門不易屈膝。

    顧以不變其修善之法。

    所以通天下之志耳。

    疏三上。

    氷議遂寝。

    充性好釋典。

    崇修佛寺。

    供給沙門。

    費巨而不吝(本傳統紀)。

    何準。

    字幼道。

    高尚寡欲。

    州府交辟不就。

    兄充居宰輔之重。

    權傾一時。

    而準散帶衡門。

    不及人事。

    唯誦佛經而已(晉書)。

     王珣 珉 珣。

    字元琳。

    導之孫。

    洽長子。

    為桓溫主簿。

    太元中為散騎常侍。

    弟珉。

    字季琰。

    少有才藝。

    名出【标】珣右。

    時有外國沙門提婆。

    妙解法理。

    為珣兄弟講阿毗昙經。

    珉尚幼。

    講未半便雲已解。

    即與沙門法綱等自講。

    綱歎曰。

    大義皆是。

    但小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