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湯編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西晉
都洛陽。
起武帝乙酉。
盡愍帝丙子。
四主。
五十二年。
武帝 帝諱炎。
司馬姓。
字安世。
文帝昭之長子。
河内溫人也。
【标】帝大崇佛事廣造伽藍。
(方志) 惠帝 帝諱衷。
字正度。
武帝第二子。
【标】元康元年。
帝於洛下造興聖寺。
常供百僧(方志)。
荀勖 勖。
字公曾。
武帝朝領秘書監。
得汲郡冢中竹書。
撰次以為中經。
列在秘書。
【标】泰始二年。
於洛下造金像佛菩薩十二身。
放大光明。
都人競集瞻禮(本傳并統紀)。
羊祜 祜。
字叔子。
續之孫。
累遷尚書仆射。
【标】方五歲。
令乳母於鄰家李氏園桑樹下探取金環。
李氏驚曰。
此吾亡兒所失。
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
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
日供武當山寺。
有問其故。
祜曰。
前身多過賴造此寺故獲中濟。
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本傳并統紀)。
劉薩诃 薩诃。
并州離石人也。
家業弋獵。
太康三年病死入冥。
見梵僧指往會稽阿育王塔所忏悔。
既蘇。
出家名慧達。
至會稽遍求不見。
偶一夜聞地下鐘聲。
即懇求三日。
忽從地湧出寶塔。
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
佛像悉具。
達既見塔。
精勤禮忏。
瑞應頗多(阿育塔始此。
塔記)。
朱膺 膺。
吳人。
素奉正法。
【标】於吳淞江滬渎口見二石像浮江而至。
背有銘曰。
古維衛迦葉二佛。
遂迎至通玄寺。
後八年漁者得二青石缽於江上歸。
以盛葷物。
俄見佛像在缽際。
識者謂前二像缽也。
遂送通玄寺。
今蘇州開元寺(法苑)。
東晉 都建康。
起元帝丁醜。
盡恭帝庚申。
十一主。
一百四年。
元帝 帝諱睿。
字景文。
宣帝曾孫。
琅玡恭王觐之子。
【标】太興元年诏沙門竺潛入内講經。
帝敬其德。
令着屐登殿。
二年帝造瓦棺.龍興二寺。
以集丹陽建業千僧(六帖并統紀)。
明帝 帝諱紹。
字道畿。
元帝長子。
【标】太甯元年手禦丹青圖釋迦佛像。
于大内樂賢堂造皇興.道場二寺。
集義學沙門百員講論佛道(統紀)。
成帝 帝諱衍。
字世根。
明帝長子。
【标】鹹和五年诏會稽寶山法義法師入禁中傳授五戒。
建中興.鹿野二寺以居翻經義學千僧(六帖)。
初吉友於石子岡行頭陀行。
既卒因葬於此。
帝為樹剎於冢所。
後關右沙門即冢所起寺。
謝混贊成曰高座寺。
簡文帝 帝諱昱。
字道方。
元帝少子。
【标】鹹安元年帝幸瓦官寺聽竺法汰講放光般若。
二年勑長幹寺造塔。
壯麗殊偉。
畢工之日光照檐宇。
帝每讀佛經。
以為陶煉精神則聖人可至(釋監)。
孝武帝 帝諱曜。
字昌明。
簡文帝第三子。
甯康元年帝聞道安法師名。
诏曰。
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
使大法流行。
為蒼生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
二年。
竺潛法師亡。
诏曰。
法師理悟虛遠。
風鑒清高。
捐宰相之榮。
襲缁衣之行。
賴宣道以濟蒼生。
奄從遷謝用痛於懷。
可賜錢十萬助建茔塔。
太元六年帝於内殿立精舍奉佛。
召沙門名德者居中講道。
造皇泰寺。
仍舍舊第為本起寺(辨正論)。
與泰山朗和尚書曰。
承睿德光時。
飛聲東嶽。
有生蒙潤。
善翼匡時。
舊京淪沒。
神州傾蕩。
蒼生荼蓼。
嗟悼朕心。
思與和尚同養群生。
至人通微。
想明朕意。
今遣使送五色珠像一軀。
明光錦五十疋。
象牙簟五領。
金缽五枚。
到願納受(弘明集)。
王導 導。
字茂弘。
琅玡人。
拜司空錄尚書事。
位太保。
封郡公。
【标】天竺屍利蜜多羅(此雲吉友)遊建康。
止建初寺。
善說法咒術梵呗。
導見之曰。
我輩人也。
庾亮.周顗.謝鲲.桓[(雪-雨)/粉/大]皆造門結友。
時呼為高座法師(今高座寺是)。
吉友嘗對導解帶盤薄。
卞壺适至。
吉友正容肅然。
人問其故。
對曰。
王公風鑒期人。
卞令範度格物。
吾政當以是應之耳(晉史并僧傳)。
謝安 安。
字安石。
陳郡陽夏人。
隐居越之東山。
年四十出為征西司馬。
太元中錄尚書事加太保。
谥文靖。
居東山時與支遁.許詢為山水之遊。
嘗诏遁入禁中講經。
多會宗遺文。
為守文者所陋。
安聞而歎曰。
此九方歅之相馬。
略玄黃而取神駿也。
【标】太和二年遁辭阙還山。
诏建沃洲寺以居之。
時安守吳興。
以書抵遁。
略曰。
思君日積計辰。
傾遲尤甚。
知欲還剡自治。
為之怆然。
人生如寄耳頃。
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
終日戚戚惟遲。
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
一日千載也(本傳并高僧傳)。
王羲之 羲之。
字逸少。
導從子也。
起家秘書郎。
後為右軍将軍。
【标】會稽内史。
鹹康六年於廬山建歸宗寺。
請西天達磨多羅
起武帝乙酉。
盡愍帝丙子。
四主。
五十二年。
武帝 帝諱炎。
司馬姓。
字安世。
文帝昭之長子。
河内溫人也。
【标】帝大崇佛事廣造伽藍。
(方志) 惠帝 帝諱衷。
字正度。
武帝第二子。
【标】元康元年。
帝於洛下造興聖寺。
常供百僧(方志)。
荀勖 勖。
字公曾。
武帝朝領秘書監。
得汲郡冢中竹書。
撰次以為中經。
列在秘書。
【标】泰始二年。
於洛下造金像佛菩薩十二身。
放大光明。
都人競集瞻禮(本傳并統紀)。
羊祜 祜。
字叔子。
續之孫。
累遷尚書仆射。
【标】方五歲。
令乳母於鄰家李氏園桑樹下探取金環。
李氏驚曰。
此吾亡兒所失。
乃知李氏子祜之前身也。
武帝時祜為荊州都督。
日供武當山寺。
有問其故。
祜曰。
前身多過賴造此寺故獲中濟。
所以供養之情偏重於此(本傳并統紀)。
劉薩诃 薩诃。
并州離石人也。
家業弋獵。
太康三年病死入冥。
見梵僧指往會稽阿育王塔所忏悔。
既蘇。
出家名慧達。
至會稽遍求不見。
偶一夜聞地下鐘聲。
即懇求三日。
忽從地湧出寶塔。
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
佛像悉具。
達既見塔。
精勤禮忏。
瑞應頗多(阿育塔始此。
塔記)。
朱膺 膺。
吳人。
素奉正法。
【标】於吳淞江滬渎口見二石像浮江而至。
背有銘曰。
古維衛迦葉二佛。
遂迎至通玄寺。
後八年漁者得二青石缽於江上歸。
以盛葷物。
俄見佛像在缽際。
識者謂前二像缽也。
遂送通玄寺。
今蘇州開元寺(法苑)。
東晉 都建康。
起元帝丁醜。
盡恭帝庚申。
十一主。
一百四年。
元帝 帝諱睿。
字景文。
宣帝曾孫。
琅玡恭王觐之子。
【标】太興元年诏沙門竺潛入内講經。
帝敬其德。
令着屐登殿。
二年帝造瓦棺.龍興二寺。
以集丹陽建業千僧(六帖并統紀)。
明帝 帝諱紹。
字道畿。
元帝長子。
【标】太甯元年手禦丹青圖釋迦佛像。
于大内樂賢堂造皇興.道場二寺。
集義學沙門百員講論佛道(統紀)。
成帝 帝諱衍。
字世根。
明帝長子。
【标】鹹和五年诏會稽寶山法義法師入禁中傳授五戒。
建中興.鹿野二寺以居翻經義學千僧(六帖)。
初吉友於石子岡行頭陀行。
既卒因葬於此。
帝為樹剎於冢所。
後關右沙門即冢所起寺。
謝混贊成曰高座寺。
簡文帝 帝諱昱。
字道方。
元帝少子。
【标】鹹安元年帝幸瓦官寺聽竺法汰講放光般若。
二年勑長幹寺造塔。
壯麗殊偉。
畢工之日光照檐宇。
帝每讀佛經。
以為陶煉精神則聖人可至(釋監)。
孝武帝 帝諱曜。
字昌明。
簡文帝第三子。
甯康元年帝聞道安法師名。
诏曰。
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
使大法流行。
為蒼生依賴。
宜日食王公祿。
所司以時資給。
二年。
竺潛法師亡。
诏曰。
法師理悟虛遠。
風鑒清高。
捐宰相之榮。
襲缁衣之行。
賴宣道以濟蒼生。
奄從遷謝用痛於懷。
可賜錢十萬助建茔塔。
太元六年帝於内殿立精舍奉佛。
召沙門名德者居中講道。
造皇泰寺。
仍舍舊第為本起寺(辨正論)。
與泰山朗和尚書曰。
承睿德光時。
飛聲東嶽。
有生蒙潤。
善翼匡時。
舊京淪沒。
神州傾蕩。
蒼生荼蓼。
嗟悼朕心。
思與和尚同養群生。
至人通微。
想明朕意。
今遣使送五色珠像一軀。
明光錦五十疋。
象牙簟五領。
金缽五枚。
到願納受(弘明集)。
王導 導。
字茂弘。
琅玡人。
拜司空錄尚書事。
位太保。
封郡公。
【标】天竺屍利蜜多羅(此雲吉友)遊建康。
止建初寺。
善說法咒術梵呗。
導見之曰。
我輩人也。
庾亮.周顗.謝鲲.桓[(雪-雨)/粉/大]皆造門結友。
時呼為高座法師(今高座寺是)。
吉友嘗對導解帶盤薄。
卞壺适至。
吉友正容肅然。
人問其故。
對曰。
王公風鑒期人。
卞令範度格物。
吾政當以是應之耳(晉史并僧傳)。
謝安 安。
字安石。
陳郡陽夏人。
隐居越之東山。
年四十出為征西司馬。
太元中錄尚書事加太保。
谥文靖。
居東山時與支遁.許詢為山水之遊。
嘗诏遁入禁中講經。
多會宗遺文。
為守文者所陋。
安聞而歎曰。
此九方歅之相馬。
略玄黃而取神駿也。
【标】太和二年遁辭阙還山。
诏建沃洲寺以居之。
時安守吳興。
以書抵遁。
略曰。
思君日積計辰。
傾遲尤甚。
知欲還剡自治。
為之怆然。
人生如寄耳頃。
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
終日戚戚惟遲。
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
一日千載也(本傳并高僧傳)。
王羲之 羲之。
字逸少。
導從子也。
起家秘書郎。
後為右軍将軍。
【标】會稽内史。
鹹康六年於廬山建歸宗寺。
請西天達磨多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