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用。
至是果坐終焉。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
着挽辭五十首。
一雲。
舉世應無百歲人。
百年終作冢中塵。
餘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紙衣一襲葬焉。
後開發。
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
葬之於岩穴之中矣。
(右二條。
出宋高僧傳) 釋繼忠 法師繼忠。
字法臣。
永嘉丘氏。
父母求嗣佛祠。
同夢一僧授以好子雲。
螺溪尊者。
寄汝養之。
母娠。
即厭葷血。
幼見佛像必緻敬。
八歲入開元。
蒙恩得度。
即詣南湖。
依廣智學。
勞苦得疾。
乃行請觀音三昧。
蒙大士放光以水灌頂。
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觀。
無所凝滞。
廣智深器之。
時令代講。
雪窦顯禅師見而歎曰。
四明之道為有傳矣。
王古 元符二年夏。
四月不雨。
袁州守臣王古。
往禱於木平山舍利石塔。
岩中放光。
見白衣大士。
身金璎珞。
獲舍利。
五色。
大如棗。
中有台觀之狀。
複往仰山塔所。
見泗州大士。
維摩.羅漢列居左右。
已而大雨沾足。
郡聞於朝。
诏賜木平塔曰會慶。
仰山塔曰瑞慶。
釋彥倫 彥倫法師。
蘊齊錢塘周氏。
号清辯。
幼歲試經得度。
傳教觀於法明會賢師。
嘗患疫疾。
百藥不治。
遂力課觀音尊号。
夢一婦人。
以鑿開其胸。
易其心。
手扪摩之。
患即愈。
疇昔所覽。
靡不通記。
走筆成章。
率歸典雅。
鹹謂辯才之證。
釋慧才 杭州雷峰慧才法師。
於元豐元年三月。
為靈芝元照.道俗千人授菩薩戒。
羯磨之際。
見觀音像放光。
講堂大明。
淨慈法真禅師守一作戒光記。
米芾書。
辯才法師立石於龍井。
知白 侍郎邊知白。
元豐二年。
自京師至臨川。
觸暑成病。
忽夢白衣人。
以水灑之。
頂踵清寒。
覺而頓爽。
於是集古今靈驗。
作觀音感應集四卷。
行世。
(刻闆上竺。
右五條。
出統紀) 大士簽 天竺百簽。
越圓通百三十簽。
以決吉兇。
其應如響。
相傳是大士化身所述雲。
(出釋門正統) 張抗學士 張抗。
積善。
向佛發誓誦大悲陀羅尼十萬遍。
求生淨土。
年六十餘。
寝疾。
一心念佛。
謂家人曰。
西方淨土。
隻在堂前。
阿彌陀佛坐蓮華上。
翁兒在金地上禮佛。
言訖念佛而逝。
翁兒。
抗孫也。
三歲而亡。
(大悲經雲。
若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者。
臨命終時。
十方諸佛皆來授手。
欲生何等佛土。
随願皆得往生。
其誦持人。
若在江河海中浴。
其中衆生。
得此人浴身之水。
沾着其身。
一切惡業重罪。
悉皆消滅。
即得轉生他方淨土。
蓮花化生。
何況持誦之者。
而抗誓誦十萬遍求生淨土。
故其成就所願無疑矣。
) 王氏女 王氏女。
吉安人也。
日誦彌陀.金剛.觀世音經。
念佛求度。
與後母同修淨業。
後得疾。
請僧說淨土觀法。
忽索衣吉祥而卧。
攬觀音手所執幡。
寂然不動。
母篩灰於地。
以驗受生。
見灰中出蓮花數朵。
(右二條。
出往生集) 釋遵式 遵式禅師。
台州臨海人。
學行高古。
名冠兩浙。
專志安養。
嘗行般舟三昧。
九十日為期。
苦學嘔血。
入道場。
兩足皮裂。
以死自誓。
忽如夢中。
見觀音垂手指其口。
引出數蟲。
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
覺身心清涼。
疾遂愈。
着淨土決疑行願。
及淨土忏法。
行於世。
天聖間。
将化之日。
炷香禮佛。
願諸佛證明。
往生安養。
至晚坐脫。
人見大星隕於靈鹫峰。
時号慈雲忏主雲。
又建光明忏堂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誦大悲咒七遍。
屢經兵火。
巋然獨存。
乃願力所緻也。
(出往生集并武林高僧傳) 釋古鼎 古鼎銘禅師。
臨濟十五世孫。
将示寂。
謂其徒曰。
觀世音持蓮花至矣。
安坐而逝。
火化。
舌根.齒牙.數珠不壞。
五色舍利無數。
國史危先生為之碑。
有四會語錄行世。
(出皇明名僧輯略及宋景濂學士集) 釋契嵩 明教契嵩禅師。
藤州镡津李氏子。
七歲出家。
既受具。
常戴觀音聖像。
誦其名号。
日十萬聲。
經傳雜書。
靡不博記。
得法於洞山聰和尚。
自号潛子。
一室翛然。
閉戶着書。
作輔教論十萬餘言。
明儒釋一貫。
又着定祖圖.正宗記。
抱其書入京。
師因府尹龍圖王公素。
以書獻。
仁廟嘉歎。
诏付法院編次。
旌以明教之号。
賜其書入藏。
韓忠獻公.歐陽文忠公皆稱道之。
由是名振海内。
示寂阇維。
六根不壞者三。
曰眼.曰舌.曰童真。
并頂骨.數珠。
五物存焉。
所出舍利。
紅白精潔。
狀如大菽。
塔於永安院之左。
門人編其書曰镡津集。
(出武林高僧事略) 張孝純 張孝純。
有孫五歲。
不能行。
人告之曰。
頃淮甸間一農夫。
病腿足甚久。
但日持觀音名号不辍。
遂感觀音示現。
因留四句偈曰。
大智發於心。
於心無所尋。
成就一切義。
無古亦無今。
農夫誦偈滿百日。
痼疾頓愈。
於是孝純遂教其孫。
及乳母。
齋戒持誦三兩月。
步武如常。
兒患腿足者。
誦之皆驗。
(出語錄。
有求聰慧者。
悉獲果遂。
) 翟楫 翟楫。
居湖州四安鎮。
年五十無子。
繪觀音像。
懇禱甚至。
其妻方妊。
夢白衣婦人。
以盤送一兒。
甚韶秀。
妻大喜。
欲抱取之。
一牛橫其中。
竟不可得。
既而生子。
彌月不育。
又禱如初。
有聞者告曰。
子嗜牛肉。
豈謂是欤。
楫竦然而誓。
合家不複食牛。
再夢前婦人送兒至。
抱得之。
妻乃生子成人。
(出廣嗣錄。
世俗皆謂觀音是女身。
故菩薩多示女相。
令易悟焉。
) 許知可 許知可。
毗陵人。
嘗獲鄉薦省闱。
不利而歸。
夜夢白衣人曰。
汝無陰德。
所以不第。
可曰。
某家貧無資。
何得與人乎。
白衣曰。
何不學醫。
吾助汝智慧。
可寤。
踐其言。
果得盧扁之妙。
凡有病者。
無問貴賤。
診候與藥。
不取其值。
所活不可勝計。
後舉又中鄉評。
赴春官。
舣舟平望。
複夢前白衣人。
以偈贈曰。
施藥功大。
陳樓間處。
殿上呼盧。
喚六作五。
思之不悟。
記於牍。
紹興壬子。
以第六人登科。
因上不錄。
遂升第五。
其上則陳祖言。
下則樓材。
方省前夢也。
包憑 包憑。
字信之。
嘉興人。
博學高才。
累舉不第。
留心二氏之學。
一日遊泖湖。
偶至一村寺。
見觀音像淋漓露立。
即解囊中得十金。
呼主僧授之。
令修屋宇。
僧告以工大銀少。
不能竣事。
後取松布四疋。
衣七件。
與之。
内纻褶系新制。
其仆請已之。
憑曰。
但得聖像無恙。
吾雖裸裎何傷。
僧泣語曰。
舍銀及衣.布尤非難。
隻此點心。
何可易得。
後工完。
憑宿寺中。
夢伽藍告曰。
汝子孫當享世祿矣。
後子汴.孫柽芳。
皆登第作顯官。
(右二條。
出陰骘錄) 周世亨 鄱陽吏周世亨。
謝役之後。
事奉大士甚謹。
慶元初。
發願手寫經二百卷。
施人持誦。
齋戒繕寫。
方及二十卷。
正書捉筆。
群鴉數十鳴噪屋上。
逐逐不退。
起禱像前。
追出。
視一鴉中箭流血。
衆鴉為拔之不得。
故悲叫。
周速誦寶勝如來。
救苦觀音。
以筆指之。
箭自拔。
鴉飛入空。
周贊歎間。
箭從天井内擲落佛龛側。
靈異若此。
楊亮 淳熙末。
建昌步卒楊亮病。
見兩吏持符追到官府。
王者問。
生時有何功德。
對曰。
身供走役。
每遇差使。
不敢違限。
王曰。
不問此事。
别有何陰骘。
亮始悟為冥司。
曰。
但念得觀世音經。
又問。
更有何善事。
對曰。
小人那得一善可稱。
但守分不害人耳。
王命檢籍。
如言。
遂得更生。
林翁 福州南台寺。
塑新觀音像。
而毀其舊。
木工林翁。
求歸事之。
後操舟入海。
舟壞而溺。
急呼觀音曰。
甯不救我。
俄身自浮。
得一闆乘之。
驚濤自天。
約行數百餘裡。
随流入小浦中。
獲遺物一笥。
頗有所資而歸。
非觀音菩薩之助而何。
(右三條。
出轉因錄) 千手眼觀世音菩薩贊(四明法師述大悲經作) 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
現前觀世音菩薩。
成妙功德。
具大慈悲。
於一身心。
現千手眼。
照見法界。
護持衆生。
令發廣大道心。
教持圓滿神咒。
永離惡道。
得生佛前。
無間重愆。
纏身惡疾。
莫能救濟。
悉使消除。
三昧辯才。
現生求願。
皆令果遂。
決定無疑。
能使速獲三乘。
早登佛地。
威神之力。
歎莫能窮。
故我一心。
歸命頂禮。
(四明曰。
觀音一身有千手眼。
手有提拔之力。
眼有照明之用。
即是一千神通智慧也。
一身具千手眼。
千手眼不離一身。
乃表一念即千通慧。
千種通慧不離一念也。
惡道。
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也。
南無。
華言歸命。
亦雲歸依。
三昧。
華言正定。
三乘。
即聲聞.緣覺.菩薩也。
無間。
即阿毗地獄也。
) 禮觀音文(大慧杲禅師。
屢獲大士加被。
故作此文。
以益所求。
) 清淨三業(身.口.意也)。
一心五體投地(二手.二膝及頭據地)。
歸依南無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我聞菩薩。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得二随順(上順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同一慈力。
下順六道衆生清淨本源。
同一悲仰)。
四不思議。
十四無畏(俱如楞嚴經所明)。
十九說法(一現佛身說法.二辟支.三聲聞.四梵王.五帝釋.六自在天.七大自在天.八天大将軍.九毗沙門天王.十小王.十一長者.十二居士.十三宰官.十四婆羅門.十五比丘等四衆.十六婦女.十七童男童女.十八天龍等.十九執金剛神。
詳如普門品。
别而言之則三十五應也)。
七難二求(一火焚.二水漂.三羅剎.四刀杖.五惡鬼.六枷鎖.七怨賊。
二求者。
一求男.二求女。
詳如楞嚴經)。
三十二應(詳如楞嚴。
按華嚴疏。
準普門品。
列三十五應。
一佛身.二辟支.三聲聞.四梵王.五帝釋.六自在天.七大自在天.八天大将軍.九毗沙門.十小王.十一長者.十二居士.十三宰官.十四婆羅門.十五比丘.十六比丘尼.十七優婆塞.十八優婆夷.十九長者婦女.二十居士婦女.二十一宰官婦女.二十二婆羅門婦女.二十三童男.二十四童女.二十五天.二十六龍.二十七夜叉.二十八乾闼婆.二十九阿修羅.三十迦樓羅.三十一緊那羅.三十二摩睺羅伽.三十三人.三十四非人.三十五執金剛神。
若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共一。
則三十二應。
然理則實四類婦女各各不同。
加妙音品中明。
彼品複有輪王。
及菩薩身。
又加地獄.餓鬼.畜生。
及諸難處。
皆能救濟。
豈無彼身。
則三十五亦未為盡。
若開
至是果坐終焉。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
着挽辭五十首。
一雲。
舉世應無百歲人。
百年終作冢中塵。
餘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紙衣一襲葬焉。
後開發。
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
葬之於岩穴之中矣。
(右二條。
出宋高僧傳) 釋繼忠 法師繼忠。
字法臣。
永嘉丘氏。
父母求嗣佛祠。
同夢一僧授以好子雲。
螺溪尊者。
寄汝養之。
母娠。
即厭葷血。
幼見佛像必緻敬。
八歲入開元。
蒙恩得度。
即詣南湖。
依廣智學。
勞苦得疾。
乃行請觀音三昧。
蒙大士放光以水灌頂。
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觀。
無所凝滞。
廣智深器之。
時令代講。
雪窦顯禅師見而歎曰。
四明之道為有傳矣。
王古 元符二年夏。
四月不雨。
袁州守臣王古。
往禱於木平山舍利石塔。
岩中放光。
見白衣大士。
身金璎珞。
獲舍利。
五色。
大如棗。
中有台觀之狀。
複往仰山塔所。
見泗州大士。
維摩.羅漢列居左右。
已而大雨沾足。
郡聞於朝。
诏賜木平塔曰會慶。
仰山塔曰瑞慶。
釋彥倫 彥倫法師。
蘊齊錢塘周氏。
号清辯。
幼歲試經得度。
傳教觀於法明會賢師。
嘗患疫疾。
百藥不治。
遂力課觀音尊号。
夢一婦人。
以鑿開其胸。
易其心。
手扪摩之。
患即愈。
疇昔所覽。
靡不通記。
走筆成章。
率歸典雅。
鹹謂辯才之證。
釋慧才 杭州雷峰慧才法師。
於元豐元年三月。
為靈芝元照.道俗千人授菩薩戒。
羯磨之際。
見觀音像放光。
講堂大明。
淨慈法真禅師守一作戒光記。
米芾書。
辯才法師立石於龍井。
知白 侍郎邊知白。
元豐二年。
自京師至臨川。
觸暑成病。
忽夢白衣人。
以水灑之。
頂踵清寒。
覺而頓爽。
於是集古今靈驗。
作觀音感應集四卷。
行世。
(刻闆上竺。
右五條。
出統紀) 大士簽 天竺百簽。
越圓通百三十簽。
以決吉兇。
其應如響。
相傳是大士化身所述雲。
(出釋門正統) 張抗學士 張抗。
積善。
向佛發誓誦大悲陀羅尼十萬遍。
求生淨土。
年六十餘。
寝疾。
一心念佛。
謂家人曰。
西方淨土。
隻在堂前。
阿彌陀佛坐蓮華上。
翁兒在金地上禮佛。
言訖念佛而逝。
翁兒。
抗孫也。
三歲而亡。
(大悲經雲。
若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者。
臨命終時。
十方諸佛皆來授手。
欲生何等佛土。
随願皆得往生。
其誦持人。
若在江河海中浴。
其中衆生。
得此人浴身之水。
沾着其身。
一切惡業重罪。
悉皆消滅。
即得轉生他方淨土。
蓮花化生。
何況持誦之者。
而抗誓誦十萬遍求生淨土。
故其成就所願無疑矣。
) 王氏女 王氏女。
吉安人也。
日誦彌陀.金剛.觀世音經。
念佛求度。
與後母同修淨業。
後得疾。
請僧說淨土觀法。
忽索衣吉祥而卧。
攬觀音手所執幡。
寂然不動。
母篩灰於地。
以驗受生。
見灰中出蓮花數朵。
(右二條。
出往生集) 釋遵式 遵式禅師。
台州臨海人。
學行高古。
名冠兩浙。
專志安養。
嘗行般舟三昧。
九十日為期。
苦學嘔血。
入道場。
兩足皮裂。
以死自誓。
忽如夢中。
見觀音垂手指其口。
引出數蟲。
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
覺身心清涼。
疾遂愈。
着淨土決疑行願。
及淨土忏法。
行於世。
天聖間。
将化之日。
炷香禮佛。
願諸佛證明。
往生安養。
至晚坐脫。
人見大星隕於靈鹫峰。
時号慈雲忏主雲。
又建光明忏堂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誦大悲咒七遍。
屢經兵火。
巋然獨存。
乃願力所緻也。
(出往生集并武林高僧傳) 釋古鼎 古鼎銘禅師。
臨濟十五世孫。
将示寂。
謂其徒曰。
觀世音持蓮花至矣。
安坐而逝。
火化。
舌根.齒牙.數珠不壞。
五色舍利無數。
國史危先生為之碑。
有四會語錄行世。
(出皇明名僧輯略及宋景濂學士集) 釋契嵩 明教契嵩禅師。
藤州镡津李氏子。
七歲出家。
既受具。
常戴觀音聖像。
誦其名号。
日十萬聲。
經傳雜書。
靡不博記。
得法於洞山聰和尚。
自号潛子。
一室翛然。
閉戶着書。
作輔教論十萬餘言。
明儒釋一貫。
又着定祖圖.正宗記。
抱其書入京。
師因府尹龍圖王公素。
以書獻。
仁廟嘉歎。
诏付法院編次。
旌以明教之号。
賜其書入藏。
韓忠獻公.歐陽文忠公皆稱道之。
由是名振海内。
示寂阇維。
六根不壞者三。
曰眼.曰舌.曰童真。
并頂骨.數珠。
五物存焉。
所出舍利。
紅白精潔。
狀如大菽。
塔於永安院之左。
門人編其書曰镡津集。
(出武林高僧事略) 張孝純 張孝純。
有孫五歲。
不能行。
人告之曰。
頃淮甸間一農夫。
病腿足甚久。
但日持觀音名号不辍。
遂感觀音示現。
因留四句偈曰。
大智發於心。
於心無所尋。
成就一切義。
無古亦無今。
農夫誦偈滿百日。
痼疾頓愈。
於是孝純遂教其孫。
及乳母。
齋戒持誦三兩月。
步武如常。
兒患腿足者。
誦之皆驗。
(出語錄。
有求聰慧者。
悉獲果遂。
) 翟楫 翟楫。
居湖州四安鎮。
年五十無子。
繪觀音像。
懇禱甚至。
其妻方妊。
夢白衣婦人。
以盤送一兒。
甚韶秀。
妻大喜。
欲抱取之。
一牛橫其中。
竟不可得。
既而生子。
彌月不育。
又禱如初。
有聞者告曰。
子嗜牛肉。
豈謂是欤。
楫竦然而誓。
合家不複食牛。
再夢前婦人送兒至。
抱得之。
妻乃生子成人。
(出廣嗣錄。
世俗皆謂觀音是女身。
故菩薩多示女相。
令易悟焉。
) 許知可 許知可。
毗陵人。
嘗獲鄉薦省闱。
不利而歸。
夜夢白衣人曰。
汝無陰德。
所以不第。
可曰。
某家貧無資。
何得與人乎。
白衣曰。
何不學醫。
吾助汝智慧。
可寤。
踐其言。
果得盧扁之妙。
凡有病者。
無問貴賤。
診候與藥。
不取其值。
所活不可勝計。
後舉又中鄉評。
赴春官。
舣舟平望。
複夢前白衣人。
以偈贈曰。
施藥功大。
陳樓間處。
殿上呼盧。
喚六作五。
思之不悟。
記於牍。
紹興壬子。
以第六人登科。
因上不錄。
遂升第五。
其上則陳祖言。
下則樓材。
方省前夢也。
包憑 包憑。
字信之。
嘉興人。
博學高才。
累舉不第。
留心二氏之學。
一日遊泖湖。
偶至一村寺。
見觀音像淋漓露立。
即解囊中得十金。
呼主僧授之。
令修屋宇。
僧告以工大銀少。
不能竣事。
後取松布四疋。
衣七件。
與之。
内纻褶系新制。
其仆請已之。
憑曰。
但得聖像無恙。
吾雖裸裎何傷。
僧泣語曰。
舍銀及衣.布尤非難。
隻此點心。
何可易得。
後工完。
憑宿寺中。
夢伽藍告曰。
汝子孫當享世祿矣。
後子汴.孫柽芳。
皆登第作顯官。
(右二條。
出陰骘錄) 周世亨 鄱陽吏周世亨。
謝役之後。
事奉大士甚謹。
慶元初。
發願手寫經二百卷。
施人持誦。
齋戒繕寫。
方及二十卷。
正書捉筆。
群鴉數十鳴噪屋上。
逐逐不退。
起禱像前。
追出。
視一鴉中箭流血。
衆鴉為拔之不得。
故悲叫。
周速誦寶勝如來。
救苦觀音。
以筆指之。
箭自拔。
鴉飛入空。
周贊歎間。
箭從天井内擲落佛龛側。
靈異若此。
楊亮 淳熙末。
建昌步卒楊亮病。
見兩吏持符追到官府。
王者問。
生時有何功德。
對曰。
身供走役。
每遇差使。
不敢違限。
王曰。
不問此事。
别有何陰骘。
亮始悟為冥司。
曰。
但念得觀世音經。
又問。
更有何善事。
對曰。
小人那得一善可稱。
但守分不害人耳。
王命檢籍。
如言。
遂得更生。
林翁 福州南台寺。
塑新觀音像。
而毀其舊。
木工林翁。
求歸事之。
後操舟入海。
舟壞而溺。
急呼觀音曰。
甯不救我。
俄身自浮。
得一闆乘之。
驚濤自天。
約行數百餘裡。
随流入小浦中。
獲遺物一笥。
頗有所資而歸。
非觀音菩薩之助而何。
(右三條。
出轉因錄) 千手眼觀世音菩薩贊(四明法師述大悲經作) 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
現前觀世音菩薩。
成妙功德。
具大慈悲。
於一身心。
現千手眼。
照見法界。
護持衆生。
令發廣大道心。
教持圓滿神咒。
永離惡道。
得生佛前。
無間重愆。
纏身惡疾。
莫能救濟。
悉使消除。
三昧辯才。
現生求願。
皆令果遂。
決定無疑。
能使速獲三乘。
早登佛地。
威神之力。
歎莫能窮。
故我一心。
歸命頂禮。
(四明曰。
觀音一身有千手眼。
手有提拔之力。
眼有照明之用。
即是一千神通智慧也。
一身具千手眼。
千手眼不離一身。
乃表一念即千通慧。
千種通慧不離一念也。
惡道。
謂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也。
南無。
華言歸命。
亦雲歸依。
三昧。
華言正定。
三乘。
即聲聞.緣覺.菩薩也。
無間。
即阿毗地獄也。
) 禮觀音文(大慧杲禅師。
屢獲大士加被。
故作此文。
以益所求。
) 清淨三業(身.口.意也)。
一心五體投地(二手.二膝及頭據地)。
歸依南無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我聞菩薩。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得二随順(上順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同一慈力。
下順六道衆生清淨本源。
同一悲仰)。
四不思議。
十四無畏(俱如楞嚴經所明)。
十九說法(一現佛身說法.二辟支.三聲聞.四梵王.五帝釋.六自在天.七大自在天.八天大将軍.九毗沙門天王.十小王.十一長者.十二居士.十三宰官.十四婆羅門.十五比丘等四衆.十六婦女.十七童男童女.十八天龍等.十九執金剛神。
詳如普門品。
别而言之則三十五應也)。
七難二求(一火焚.二水漂.三羅剎.四刀杖.五惡鬼.六枷鎖.七怨賊。
二求者。
一求男.二求女。
詳如楞嚴經)。
三十二應(詳如楞嚴。
按華嚴疏。
準普門品。
列三十五應。
一佛身.二辟支.三聲聞.四梵王.五帝釋.六自在天.七大自在天.八天大将軍.九毗沙門.十小王.十一長者.十二居士.十三宰官.十四婆羅門.十五比丘.十六比丘尼.十七優婆塞.十八優婆夷.十九長者婦女.二十居士婦女.二十一宰官婦女.二十二婆羅門婦女.二十三童男.二十四童女.二十五天.二十六龍.二十七夜叉.二十八乾闼婆.二十九阿修羅.三十迦樓羅.三十一緊那羅.三十二摩睺羅伽.三十三人.三十四非人.三十五執金剛神。
若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共一。
則三十二應。
然理則實四類婦女各各不同。
加妙音品中明。
彼品複有輪王。
及菩薩身。
又加地獄.餓鬼.畜生。
及諸難處。
皆能救濟。
豈無彼身。
則三十五亦未為盡。
若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