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為鬼神所着。
智持咒七日平複。
遂奏請院額曰大中聖壽。
(右八條。
出宋高僧傳) 董雄 貞觀年中。
有河東董雄。
為大理寺丞。
少來信敬。
蔬食十年。
至十四年中。
為坐李仙童事。
主上大怒。
使持禦韋琮。
鞫問甚急。
因禁數十人。
大理丞李敬玄.司值王欣。
同連此坐。
雄與同屋囚鎖。
專念普門品。
日得三十徧。
夜坐誦經。
鎖忽自解落地。
雄驚告欣.玄。
欣.玄共視。
鎖堅全在地。
而鈎鎖相離數尺。
即告守者。
其夜監察禦史張守一宿直。
命吏關鎖。
以火燭之。
見鎖不開而相離。
甚怪。
又重關鎖。
紙封書上而去。
雄如常誦經。
五更中。
鎖又解落有聲。
雄又告欣.玄等。
至明告敬玄視之。
封題如故。
而鎖自相離。
敬玄素不信佛法。
其妻讀經。
常謂曰。
何為胡神所媚。
而讀此書耶。
及見雄此事。
乃深悟不信之咎。
方知佛為大聖也。
時欣亦誦八菩薩名。
滿三萬徧。
晝鎖解落。
視之如雄。
異其事。
不久俱免。
(出冥報拾遺) 徐善才 徐善才。
醴泉縣人。
常修齋戒。
誦念觀世音經。
數逾千遍。
每在京城延興寺。
修營功德。
至武德二年十一月。
因事還家。
道逢胡賊。
被捉将去。
至幽州南界。
胡賊兇毒。
所捉得漢數千人。
各被反縛。
将向洪崖。
差人次第殺之。
頭落懸崖。
善才見前皆殺。
定知不免。
惟念觀音。
剎那不辍。
次到善才。
當下刀時。
及至斫時。
心不覺惺。
當殺之時。
日始在申。
至於初更。
覺身在深澗樹枝上坐。
去岸三百餘步。
才自私念。
我何故在此。
良久。
始知今日被殺。
何因不死。
身全在樹。
便以手摩頂。
覺項微痛。
而無損傷。
即知由念觀音。
得全身命。
當時十五日月朗。
身既無衣。
兼不得食。
經繇數日。
極覺饑寒。
旦漸下樹。
循澗東行二裡。
於其澗内。
拾得一領羊裘。
及得一緉鞋靺。
得着免寒。
複行一裡。
便得一盔桃棗。
青翠赤白。
似新摘來。
可有升餘。
得食免饑。
自非觀音神力。
豈有仲冬。
得新桃棗。
既免饑寒。
得充氣力。
漸上南坡。
到南岸上。
反顧北看。
遙見賊營數裡。
人畜聲鬧。
猶未眠卧。
望家急行。
可五十裡。
知賊漸遠。
身心甯泰。
在一樹下歇息。
跏趺誦念。
不覺坐息。
四更忽寤。
開目見一青狼偉大。
向才前蹲。
将口拄才鼻。
才見已。
還閉目。
念雲。
若實我雠。
願食我身。
以償宿殃。
各舍怨結。
共發仁慈。
若是觀音。
願救弟子。
令得安泰。
作此語已。
開眼視之。
不見遺迹。
當知諸佛慈善根力。
随緣感應。
利益無窮。
今時有誦不得力者。
良由輕心。
複由過.現宿惡相資。
所以難感。
善才到家。
将殘桃棗呈示道俗。
知實不虛。
(出法苑珠林) 釋慈藏 慈藏禅師。
姓金氏。
父名武林。
官至一品。
既享高位。
籌議攸歸。
而絕無後嗣。
憂念每積。
素仰佛理。
乃求加護。
造千部觀音經。
希生一息。
後若成長。
願發道心。
度諸生類。
冥祥顯應。
夢星墜入懷。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
[言*(廷-壬+旦)]載良辰。
道俗銜慶。
希有瑞也。
年既已長。
情厭世華。
深體無常。
終歸空寂。
遂於貞觀年間出家。
感二菩薩從天降下。
親與授戒。
大弘佛法。
廣利人天。
如父所禱。
願不虛也。
(出唐高僧傳) 釋自覺 自覺者。
博陵望都人也。
稚年厭俗。
習律經論。
勤瘁九年。
皆造微也。
往平山縣界。
得重林山院。
其林薄山谷。
虎狼狃迹重複。
唯拾果菜。
卯時一食。
覺始入法已來。
學諸佛因中誓願。
其數亦四十八也。
其一願身長随大悲菩薩。
次願鑄造大悲像寺。
及乎發言向應。
檀施臻萃。
用赤金鑄成。
舉高四十九尺。
梵相端嚴。
迨更年稔。
寺亦随成。
遂於壇前。
誦念至三更。
見神光二道。
作真金色。
於晃朗中。
見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左右翼從。
佛垂金臂。
呼自覺聲。
漸下雲來。
摩其頂曰。
守願勿悛。
無宜懈廢。
利物為先。
汝去吾随。
任從汝意。
言畢雲收。
杳無眹迹。
覺以願心酬畢。
返山林之間。
擇送終之處。
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
有神人現半身。
若毗沙門之狀。
謂曰。
師今歲滅度矣。
覺舉手謝神人曰。
往來定分。
吾聞命矣。
其年六月十四日。
奄歸寂滅。
釋僧忍 僧忍者。
俗姓史氏。
沛國陳留人也。
忍刺血寫諸經。
因讀大悲經。
究尋四十二臂。
至無畏手。
疑而結壇。
浃旬禱請。
自空中現其正印。
雙手曆曆可觀。
遂命畫工繪寫此臂焉。
或有議謗者。
忍再精悫虔告。
畫工濯筆銅椀中。
忽感寶性花一朵。
枝趺鬘葉一皆鮮明。
睹者驚歎。
忍刺血寫經。
總二百八十三卷。
畫盧舍那閣三十五尺。
門一丈六尺。
起樣畫大悲功德三軸。
自着大悲論六卷。
并藏諸箧笥焉。
鹹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寂。
谥曰廣慧。
塔曰念定。
釋慧日 慧日法師。
俗姓辛氏。
東萊人也。
中宗朝得度。
後遇義淨三藏。
誓遊西域。
始者從舶渡海。
自經三載。
東南海中諸國。
昆侖.佛誓.師子洲等。
經過略遍。
乃達天竺。
禮谒聖迹。
尋求梵本。
訪善知識。
一十三年。
咨禀法訓。
思欲利人。
振錫還鄉。
獨影孤征。
雪嶺胡鄉。
又涉四載。
既經多苦。
深厭閻浮。
何國何方。
有樂無苦。
何法何行。
能速見佛。
徧問天竺三藏學者。
所說皆贊淨土。
複合金口。
其於速疾。
是一生路。
盡此報身。
必得往生極樂世界。
親得奉事阿彌陀佛。
聞已頂受。
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
王城東北有一大山。
山有觀音像。
有志誠祈請。
多得現身。
日遂七日叩頭。
又斷食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
且未央。
觀音空中現紫金色身。
長一丈餘。
坐寶蓮華。
垂右手摩日頂曰。
汝欲傳法。
自利利他。
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
勸令念佛誦經。
回願往生。
到彼國已。
見佛及我。
得大利益。
汝自當知。
淨土法門。
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斷食既困。
聞此強壯。
及登嶺東歸。
計行七十餘國。
總一十八年。
開元七年。
方進長安。
進帝佛真容.梵夾等。
開悟帝心。
賜号曰慈愍三藏。
生常勤修淨土之業。
着往生淨土集。
行於世。
其道與善導.少康。
異時同化也。
(右三條。
出宋高僧傳) 蠻卒 長沙人。
姓吳。
征蠻卒也。
以漁獵為業。
曾得白龜。
美而食之。
乃遍身患瘡。
潰爛疼苦。
斯須難忍。
眉.須.手足指皆堕落。
未即死。
遂乞於安南市中。
有僧憫而謂曰。
汝可回心念大悲真言。
吾當口授。
若能精進。
必緻善報。
卒依其言受之。
一心念誦。
爾後瘡患漸殄。
手指皆生。
至全複。
遂削發為僧。
歐陽粲 歐陽粲。
徐州醫士也。
居家常誦大悲神咒。
一日到城。
薄晚方回。
值陰雨大澍。
雷電震發。
路半有山林夾道。
密林邃谷。
而多鸷獸。
粲怖懼不已。
既而雨勢彌盛。
俄見巨物現前。
才十餘步。
長丈餘。
色正白。
亦不辨手足之狀。
但導前而行。
粲恐悸尤極。
時欲朗誦神咒。
而口已噤矣。
遂心念誦之不辍。
俄失其妖。
去家漸近。
雨亦稍止。
許俨 麟德中。
京師永興坊許俨。
取魚為業。
後患重。
冥然若死。
身赤如火。
痛如火炙。
自雲。
但見火車。
來燒我身。
官府責取魚多。
遣受報罪。
已經數日。
乍生乍死。
親戚勸作功德。
遂造觀音像兩軀。
仍令合家不食酒肉。
遂差。
(右三條。
出轉因錄) 釋道翊 白雲道翊禅師。
不知何許人。
石晉天福四年。
卓庵天竺山西北。
草衣木食。
高行絕塵。
一夕見前峰有光燭天。
迹其所起。
視之。
得異木焉。
人莫能名之者。
師乃取之。
命匠者孔仁謙。
刻為觀音大士像。
夜夢白衣人曰。
雕像已就。
明日有僧自洛陽來。
随身有古佛舍利。
當求之。
已而僧果至。
如其夢求之。
得舍利三顆。
納於大士頂門。
其後舍利常現於頂冠肉髻。
白光煥發。
自是靈異大着。
釋智覺 智覺延壽禅師。
餘杭王氏子。
少為華亭鎮将。
以官錢放生。
坐死。
及刑。
顔色不變。
文穆王異之。
放令出家。
居龍冊寺。
執勞供衆。
日唯一食。
長坐不卧。
得法於天台韶國師。
初住雪窦。
尋歸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衆常二千。
署智覺号。
夜施食。
朝放生。
六時散花行道。
日課一百八事。
未嘗暫廢。
餘力誦法華經。
計一萬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於禅觀中。
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獲大辯才。
着宗鏡錄百二十卷。
以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弊。
詩偈幾千萬言。
傳播海外。
高麗國王緻書。
叙弟子禮。
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珠.金澡瓶為獻。
開寶八年示寂。
茶毗舍利如雨下。
塔於淨慈山。
(右二條。
出武林高僧事略) 慧锷 浙江甯波府。
海洋有山。
取像南天竺之補陀。
而大士常於中示現。
唐宣宗大中年間。
西域有僧至補陀洞中。
燔盡十指祈禱。
親睹菩薩妙相。
與說法要。
名迹始着。
其後日本僧慧锷者。
自五台山。
得菩薩畫像。
欲還本國。
舟至洞。
輙不往。
乃以像舍於山側土人張氏之門。
張氏屢見神異。
徑捐所居。
為觀音院。
郡将聞之。
遣幕賓迎其像到城。
與民祈福。
已而有僧名即衆。
求嘉木。
扃戶刻之。
彌月像成。
而僧不見。
今之所設是也。
宋神宗元豐三年。
遣王舜封。
使三韓。
舟抵洞。
黑風驟起。
巨龜負舟向山。
舜封禱之。
菩薩現相。
舟穩還。
以聞朝廷。
頒金帛。
移寺建於海岑山之陽。
額曰寶陀。
祈禱雨旸。
輙應之。
(出稽古略及通載○唐僧慧寬。
乃十世觀音應身。
詳見本傳。
出石門文字禅。
此不繁錄。
) 岑文本 文本。
常念普門品。
乘舟吳江。
舟覆。
随波至岸。
後於家設齋。
一僧曰。
天下方亂。
君幸不預災。
終至富貴。
果至太宗朝為中書令。
(出統紀) 宋 釋義寂 義寂法師。
字常照。
姓胡氏。
溫州永嘉人也。
講諸經論。
并造疏注。
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寺。
上方有寶莊嚴幢座。
題曰文殊台。
設枑梐闌隔。
求入無由。
俄睹觀音菩薩。
從堂徐出。
相接斯須。
覺己與觀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驚寤。
自是之來。
樂說無盡矣。
或曰。
入普門智。
乘利物悲。
上合佛覺。
證無上故。
下合衆生。
凡聖同體故。
得是心者。
非觀音而誰欤。
釋宗淵 宗淵者。
姓宮氏。
高密人也。
其孤潔耿介。
凡俗不可造次而見。
日别持觀音支品。
蓋曾有善相人。
言淵促齡。
勉令受持普門品也。
至太平興國五年十月。
預言終期。
令木工作座。
如鹿頂形。
連促木工。
明日齋時要
智持咒七日平複。
遂奏請院額曰大中聖壽。
(右八條。
出宋高僧傳) 董雄 貞觀年中。
有河東董雄。
為大理寺丞。
少來信敬。
蔬食十年。
至十四年中。
為坐李仙童事。
主上大怒。
使持禦韋琮。
鞫問甚急。
因禁數十人。
大理丞李敬玄.司值王欣。
同連此坐。
雄與同屋囚鎖。
專念普門品。
日得三十徧。
夜坐誦經。
鎖忽自解落地。
雄驚告欣.玄。
欣.玄共視。
鎖堅全在地。
而鈎鎖相離數尺。
即告守者。
其夜監察禦史張守一宿直。
命吏關鎖。
以火燭之。
見鎖不開而相離。
甚怪。
又重關鎖。
紙封書上而去。
雄如常誦經。
五更中。
鎖又解落有聲。
雄又告欣.玄等。
至明告敬玄視之。
封題如故。
而鎖自相離。
敬玄素不信佛法。
其妻讀經。
常謂曰。
何為胡神所媚。
而讀此書耶。
及見雄此事。
乃深悟不信之咎。
方知佛為大聖也。
時欣亦誦八菩薩名。
滿三萬徧。
晝鎖解落。
視之如雄。
異其事。
不久俱免。
(出冥報拾遺) 徐善才 徐善才。
醴泉縣人。
常修齋戒。
誦念觀世音經。
數逾千遍。
每在京城延興寺。
修營功德。
至武德二年十一月。
因事還家。
道逢胡賊。
被捉将去。
至幽州南界。
胡賊兇毒。
所捉得漢數千人。
各被反縛。
将向洪崖。
差人次第殺之。
頭落懸崖。
善才見前皆殺。
定知不免。
惟念觀音。
剎那不辍。
次到善才。
當下刀時。
及至斫時。
心不覺惺。
當殺之時。
日始在申。
至於初更。
覺身在深澗樹枝上坐。
去岸三百餘步。
才自私念。
我何故在此。
良久。
始知今日被殺。
何因不死。
身全在樹。
便以手摩頂。
覺項微痛。
而無損傷。
即知由念觀音。
得全身命。
當時十五日月朗。
身既無衣。
兼不得食。
經繇數日。
極覺饑寒。
旦漸下樹。
循澗東行二裡。
於其澗内。
拾得一領羊裘。
及得一緉鞋靺。
得着免寒。
複行一裡。
便得一盔桃棗。
青翠赤白。
似新摘來。
可有升餘。
得食免饑。
自非觀音神力。
豈有仲冬。
得新桃棗。
既免饑寒。
得充氣力。
漸上南坡。
到南岸上。
反顧北看。
遙見賊營數裡。
人畜聲鬧。
猶未眠卧。
望家急行。
可五十裡。
知賊漸遠。
身心甯泰。
在一樹下歇息。
跏趺誦念。
不覺坐息。
四更忽寤。
開目見一青狼偉大。
向才前蹲。
将口拄才鼻。
才見已。
還閉目。
念雲。
若實我雠。
願食我身。
以償宿殃。
各舍怨結。
共發仁慈。
若是觀音。
願救弟子。
令得安泰。
作此語已。
開眼視之。
不見遺迹。
當知諸佛慈善根力。
随緣感應。
利益無窮。
今時有誦不得力者。
良由輕心。
複由過.現宿惡相資。
所以難感。
善才到家。
将殘桃棗呈示道俗。
知實不虛。
(出法苑珠林) 釋慈藏 慈藏禅師。
姓金氏。
父名武林。
官至一品。
既享高位。
籌議攸歸。
而絕無後嗣。
憂念每積。
素仰佛理。
乃求加護。
造千部觀音經。
希生一息。
後若成長。
願發道心。
度諸生類。
冥祥顯應。
夢星墜入懷。
因即有娠。
以四月八日。
[言*(廷-壬+旦)]載良辰。
道俗銜慶。
希有瑞也。
年既已長。
情厭世華。
深體無常。
終歸空寂。
遂於貞觀年間出家。
感二菩薩從天降下。
親與授戒。
大弘佛法。
廣利人天。
如父所禱。
願不虛也。
(出唐高僧傳) 釋自覺 自覺者。
博陵望都人也。
稚年厭俗。
習律經論。
勤瘁九年。
皆造微也。
往平山縣界。
得重林山院。
其林薄山谷。
虎狼狃迹重複。
唯拾果菜。
卯時一食。
覺始入法已來。
學諸佛因中誓願。
其數亦四十八也。
其一願身長随大悲菩薩。
次願鑄造大悲像寺。
及乎發言向應。
檀施臻萃。
用赤金鑄成。
舉高四十九尺。
梵相端嚴。
迨更年稔。
寺亦随成。
遂於壇前。
誦念至三更。
見神光二道。
作真金色。
於晃朗中。
見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左右翼從。
佛垂金臂。
呼自覺聲。
漸下雲來。
摩其頂曰。
守願勿悛。
無宜懈廢。
利物為先。
汝去吾随。
任從汝意。
言畢雲收。
杳無眹迹。
覺以願心酬畢。
返山林之間。
擇送終之處。
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
有神人現半身。
若毗沙門之狀。
謂曰。
師今歲滅度矣。
覺舉手謝神人曰。
往來定分。
吾聞命矣。
其年六月十四日。
奄歸寂滅。
釋僧忍 僧忍者。
俗姓史氏。
沛國陳留人也。
忍刺血寫諸經。
因讀大悲經。
究尋四十二臂。
至無畏手。
疑而結壇。
浃旬禱請。
自空中現其正印。
雙手曆曆可觀。
遂命畫工繪寫此臂焉。
或有議謗者。
忍再精悫虔告。
畫工濯筆銅椀中。
忽感寶性花一朵。
枝趺鬘葉一皆鮮明。
睹者驚歎。
忍刺血寫經。
總二百八十三卷。
畫盧舍那閣三十五尺。
門一丈六尺。
起樣畫大悲功德三軸。
自着大悲論六卷。
并藏諸箧笥焉。
鹹通十二年七月十日示寂。
谥曰廣慧。
塔曰念定。
釋慧日 慧日法師。
俗姓辛氏。
東萊人也。
中宗朝得度。
後遇義淨三藏。
誓遊西域。
始者從舶渡海。
自經三載。
東南海中諸國。
昆侖.佛誓.師子洲等。
經過略遍。
乃達天竺。
禮谒聖迹。
尋求梵本。
訪善知識。
一十三年。
咨禀法訓。
思欲利人。
振錫還鄉。
獨影孤征。
雪嶺胡鄉。
又涉四載。
既經多苦。
深厭閻浮。
何國何方。
有樂無苦。
何法何行。
能速見佛。
徧問天竺三藏學者。
所說皆贊淨土。
複合金口。
其於速疾。
是一生路。
盡此報身。
必得往生極樂世界。
親得奉事阿彌陀佛。
聞已頂受。
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
王城東北有一大山。
山有觀音像。
有志誠祈請。
多得現身。
日遂七日叩頭。
又斷食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
且未央。
觀音空中現紫金色身。
長一丈餘。
坐寶蓮華。
垂右手摩日頂曰。
汝欲傳法。
自利利他。
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
勸令念佛誦經。
回願往生。
到彼國已。
見佛及我。
得大利益。
汝自當知。
淨土法門。
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斷食既困。
聞此強壯。
及登嶺東歸。
計行七十餘國。
總一十八年。
開元七年。
方進長安。
進帝佛真容.梵夾等。
開悟帝心。
賜号曰慈愍三藏。
生常勤修淨土之業。
着往生淨土集。
行於世。
其道與善導.少康。
異時同化也。
(右三條。
出宋高僧傳) 蠻卒 長沙人。
姓吳。
征蠻卒也。
以漁獵為業。
曾得白龜。
美而食之。
乃遍身患瘡。
潰爛疼苦。
斯須難忍。
眉.須.手足指皆堕落。
未即死。
遂乞於安南市中。
有僧憫而謂曰。
汝可回心念大悲真言。
吾當口授。
若能精進。
必緻善報。
卒依其言受之。
一心念誦。
爾後瘡患漸殄。
手指皆生。
至全複。
遂削發為僧。
歐陽粲 歐陽粲。
徐州醫士也。
居家常誦大悲神咒。
一日到城。
薄晚方回。
值陰雨大澍。
雷電震發。
路半有山林夾道。
密林邃谷。
而多鸷獸。
粲怖懼不已。
既而雨勢彌盛。
俄見巨物現前。
才十餘步。
長丈餘。
色正白。
亦不辨手足之狀。
但導前而行。
粲恐悸尤極。
時欲朗誦神咒。
而口已噤矣。
遂心念誦之不辍。
俄失其妖。
去家漸近。
雨亦稍止。
許俨 麟德中。
京師永興坊許俨。
取魚為業。
後患重。
冥然若死。
身赤如火。
痛如火炙。
自雲。
但見火車。
來燒我身。
官府責取魚多。
遣受報罪。
已經數日。
乍生乍死。
親戚勸作功德。
遂造觀音像兩軀。
仍令合家不食酒肉。
遂差。
(右三條。
出轉因錄) 釋道翊 白雲道翊禅師。
不知何許人。
石晉天福四年。
卓庵天竺山西北。
草衣木食。
高行絕塵。
一夕見前峰有光燭天。
迹其所起。
視之。
得異木焉。
人莫能名之者。
師乃取之。
命匠者孔仁謙。
刻為觀音大士像。
夜夢白衣人曰。
雕像已就。
明日有僧自洛陽來。
随身有古佛舍利。
當求之。
已而僧果至。
如其夢求之。
得舍利三顆。
納於大士頂門。
其後舍利常現於頂冠肉髻。
白光煥發。
自是靈異大着。
釋智覺 智覺延壽禅師。
餘杭王氏子。
少為華亭鎮将。
以官錢放生。
坐死。
及刑。
顔色不變。
文穆王異之。
放令出家。
居龍冊寺。
執勞供衆。
日唯一食。
長坐不卧。
得法於天台韶國師。
初住雪窦。
尋歸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衆常二千。
署智覺号。
夜施食。
朝放生。
六時散花行道。
日課一百八事。
未嘗暫廢。
餘力誦法華經。
計一萬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於禅觀中。
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獲大辯才。
着宗鏡錄百二十卷。
以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弊。
詩偈幾千萬言。
傳播海外。
高麗國王緻書。
叙弟子禮。
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珠.金澡瓶為獻。
開寶八年示寂。
茶毗舍利如雨下。
塔於淨慈山。
(右二條。
出武林高僧事略) 慧锷 浙江甯波府。
海洋有山。
取像南天竺之補陀。
而大士常於中示現。
唐宣宗大中年間。
西域有僧至補陀洞中。
燔盡十指祈禱。
親睹菩薩妙相。
與說法要。
名迹始着。
其後日本僧慧锷者。
自五台山。
得菩薩畫像。
欲還本國。
舟至洞。
輙不往。
乃以像舍於山側土人張氏之門。
張氏屢見神異。
徑捐所居。
為觀音院。
郡将聞之。
遣幕賓迎其像到城。
與民祈福。
已而有僧名即衆。
求嘉木。
扃戶刻之。
彌月像成。
而僧不見。
今之所設是也。
宋神宗元豐三年。
遣王舜封。
使三韓。
舟抵洞。
黑風驟起。
巨龜負舟向山。
舜封禱之。
菩薩現相。
舟穩還。
以聞朝廷。
頒金帛。
移寺建於海岑山之陽。
額曰寶陀。
祈禱雨旸。
輙應之。
(出稽古略及通載○唐僧慧寬。
乃十世觀音應身。
詳見本傳。
出石門文字禅。
此不繁錄。
) 岑文本 文本。
常念普門品。
乘舟吳江。
舟覆。
随波至岸。
後於家設齋。
一僧曰。
天下方亂。
君幸不預災。
終至富貴。
果至太宗朝為中書令。
(出統紀) 宋 釋義寂 義寂法師。
字常照。
姓胡氏。
溫州永嘉人也。
講諸經論。
并造疏注。
寓四明育王寺。
夢登國清寺。
上方有寶莊嚴幢座。
題曰文殊台。
設枑梐闌隔。
求入無由。
俄睹觀音菩薩。
從堂徐出。
相接斯須。
覺己與觀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驚寤。
自是之來。
樂說無盡矣。
或曰。
入普門智。
乘利物悲。
上合佛覺。
證無上故。
下合衆生。
凡聖同體故。
得是心者。
非觀音而誰欤。
釋宗淵 宗淵者。
姓宮氏。
高密人也。
其孤潔耿介。
凡俗不可造次而見。
日别持觀音支品。
蓋曾有善相人。
言淵促齡。
勉令受持普門品也。
至太平興國五年十月。
預言終期。
令木工作座。
如鹿頂形。
連促木工。
明日齋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