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 編
唐(附五代)
釋昙藏
昙藏法師。
俗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家世望門。
清心自遠。
年十五。
占者謂為壽短。
二親哀之。
即為姻媾。
既本非情。
慮有推逼。
遂逃亡山澤。
惟念誰度。
行之外野。
少非遊踐。
莫知投造。
但念觀音。
久值一人。
貌黑。
而驅二牛。
因問所從。
可得宿否。
便告藏曰。
西行有寺。
不遠當至。
尋聞鐘聲。
忽見僧寺。
因求剃落。
便遂本心。
即遣出門。
可行百步。
回望不見。
久乃天明。
斯實聖境。
感大士力而得造焉。
釋法常 法常法師。
俗姓張氏。
南陽白水人也。
涉詣義門。
妙崇行解。
故衆所推美。
歸依攝論。
宗慕涅盤。
課業行道。
六時自勵。
片無遺缺。
有大神王。
冠服皆素。
率其部從。
随其旋繞。
道俗時見。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畫樂天。
一時起舞。
後於中夜。
又於佛堂。
觀音菩薩從外入戶。
上住空中。
身相瑰琦。
佩服璎珞。
晃發希有。
良久便滅。
後經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
去地五.六丈許。
常之專精。
征應為如此也。
釋普明 普明禅師。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會稽人。
少小志操有異恒童。
口常稱佛。
不俗戲談。
惟志崇法。
以陳太建十四年。
來入天台。
歸依智者。
曉夕左右。
服膺無懈。
專求禅法。
兼行方等.般舟.觀音忏悔。
誦法華經。
随智者适廬山東林寺。
明於陶侃瑞像閣内。
行觀音忏法。
冬十一月。
身不衣絮。
苦節行道。
見一僧雲。
所名法京。
未為善稱。
可改為普明。
此名曉朗。
照了三世。
忏訖。
啟智者。
智者雲。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舊從新。
釋靜之 靜之禅師。
姓趙。
雍州高陵人。
父母念善。
絕無息胤。
祈求遍至。
厭惡欲染。
辛腥永絕。
誕育之後。
年七.八歲。
樂阿彌陀觀。
依文修學。
性樂出家。
貞觀初。
隐光化寺。
一十餘載。
常坐茅宇。
不居僧房。
四方集者二百餘人。
六時三業不負光景。
時鼻患肉塞。
百方無驗。
有僧令誦般若心經萬遍。
肉鈴便落。
(般若心經。
明觀音菩薩之智行也。
) 釋智勤 智勤者。
俗姓朱。
少小以匡護為心。
每處衆。
發言無不允睦。
精誠勇猛。
事皆冥佑。
初母患委頓。
為念觀音。
宅中樹葉之上。
皆現化佛。
合家并見。
母疾遂除。
釋法通 法通者。
姓關。
京兆鄠人。
小出家。
極尪弱。
随風偃仆。
似任羅绮。
由是同侶頗輕之。
通輙流淚。
一朝對觀音像。
慷慨曰。
通聞菩薩聖鑒。
所願克從。
乞垂提誘。
免斯輕侮。
因斯誦觀音經。
晝夜不舍。
後歲餘。
歸本生觐母。
旦食訖。
假寐於庭樹下。
少間。
口中涎沫流液。
可有三升。
母以為物忤。
遽呼覺。
問何事如此。
通曰。
向見有人遺三驢馱筋。
通啖始一驢。
娘呼遂覺。
餘二失之。
自爾覺自力雄勇。
肌膚堅[革*印]。
密舉大木石。
不以為重。
寺有僧戡者。
膂力之最。
通竊取袈裟安在柱下。
戡初不見。
謂是神鬼所為。
通笑為舉梁抽取。
戡大駭服。
有大石臼。
重五百餘斤。
通於南山負來供僧用。
今現在貯水。
隋高祖甚重之。
釋智顯 智顯禅師。
住遼州護明寺。
少出家。
戒操貞峻。
立操耿介。
專務坐禅。
人不知其所詣。
後與道俗十餘人行值突厥。
并被驅掠。
顯遂隐身不見。
後訪得诘之。
但雲。
我念觀音。
故不值賊。
(右七條。
出唐高僧傳) 釋元康 元康法師。
不詳姓氏。
貞觀中遊學京邑。
先居山野。
恒務持誦觀音。
求加慧解。
遂感鹿一首。
角分八岐。
厥形絕異。
康見之。
撫而馴伏。
遂豢養之。
乘而緻遠。
曾無倦色。
康之辯才無礙。
帝聞之。
诏入安國寺講三論。
遂造疏。
解中觀之理。
别撰玄樞兩卷。
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
(出宋高僧傳) 三藏玄奘法師 師本名袆。
俗姓陳。
漢太丘仲弓之後。
父慧英。
潔有雅操。
師初生。
母夢師着白衣西去。
母曰。
汝是我子。
今欲何去。
答曰。
為求法故去。
此則遊方之先兆也。
年十一。
從兄長捷法師。
日授精理。
旁兼巧論。
卓然梗正。
不偶時流。
年十三。
升座講演。
詞理備盡。
聲望逾遠。
至年二十有九。
私自惟曰。
學貴經遠。
義重疏通。
鑽仰一方。
未成探頤。
若不輕生殉命。
誓往西天。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遂徑往姑臧。
漸至炖煌。
逾玉門關。
路由天塞。
裹糧吊影。
前望悠然。
但見平沙。
八百餘裡。
上無飛鳥。
下無走獸。
複無水草。
唯一心稱念觀音菩薩。
及般若心經。
西北而進。
四顧茫然。
人馬俱絕。
夜則妖魑舉火。
爛若繁星。
晝則驚風擁沙。
散如時雨。
經四夜五日。
無滴沾喉。
口腹乾焦。
幾将殒絕。
不複能進。
遂卧沙中。
默念觀音。
雖困不舍。
啟菩薩曰。
玄奘此行。
不求财利。
無冀名譽。
但為無上道心正法來耳。
仰惟菩薩慈念群生。
以救苦為務。
此為苦矣。
甯不知耶。
如是告時。
心心無辍。
至第五夜半。
忽有涼風觸身。
冷快如沐寒水。
遂得目明。
馬亦能起。
行經數裡。
忽見青草數畝。
下馬恣食。
又見一池。
水甘澄鏡。
因而就飲。
身命重全。
人馬俱得蘇息。
計此應非舊水草。
固是志誠所感。
菩薩之慈施也。
由是得踰流沙。
至高昌國。
其王禮待甚隆。
堅留不住。
遂使遞送西域。
師遊五天竺境。
往還一十八載。
經曆百三十五國。
所經危險諸難。
皆獲無虞。
雖師宿願所緻。
誠菩薩之慈護也。
(出本傳) 釋知玄 知玄法師。
字後覺。
姓陳氏。
眉州洪雅人也。
敷演經論。
僧俗仰觀。
戶外之屦。
日已多矣。
又研習外典經籍。
百家之言。
無不該綜。
每恨鄉音不正。
乃於象耳山。
誦大悲咒。
夢神僧截舌換之。
明日。
俄變秦語矣。
文宗 太和中。
文宗皇帝。
尚食廚烹雞子。
忽群卵中呼觀音菩薩。
遂敕不得用雞子。
又酷嗜蜃蛤。
沿海官吏。
先時遞進。
人亦勞止。
一日禦馔中。
盈柈而進。
有擘不開呀者。
帝觀其異。
即焚香祝之。
俄為菩薩形。
梵相克全。
儀容可愛。
遂緻於金粟檀香合。
以玉綿錦覆之。
賜興善寺。
令緻禮之。
宣問群臣。
斯何瑞也。
相國李公德裕奏曰。
臣不足知。
惟知聖德昭應。
其諸佛理。
聞終南山。
有恒政禅師。
大明佛法。
博聞強識。
遂诏入宣問。
政曰。
貧道聞物無虛應。
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
故契經中。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也。
帝曰。
菩薩身已見。
未聞說法。
政曰。
陛下睹此為常非常耶。
信非信耶。
帝曰。
希奇事。
朕深信焉。
政曰。
陛下已聞說法了。
皇情悅豫。
得未曾有。
敕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
以答殊休。
僧伽菩薩 僧伽菩薩。
蔥嶺北。
何國人也。
将弟子慧俨。
同至臨淮。
就信義坊居人乞地。
下标志之。
言決於此處建立伽藍。
遂穴土獲古碑。
乃齊國香積寺也。
得金像。
衣葉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歎異雲。
天眼先見。
吾曹安得不舍乎。
嘗卧賀跋氏家。
身忽長過床榻各三尺許。
莫不驚怪。
次現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舉族欣慶。
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中宗孝和帝景龍二年。
賜寺額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俨然坐亡。
神彩猶生。
止瞑目耳。
俗齡八十三。
法臘罔知。
在本國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載。
多現靈迹。
帝慘悼黯然。
乃敕群臣送葬。
士庶填[門@壹]。
帝問萬回師曰。
彼僧伽者。
何人也。
對曰。
觀音菩薩化身也。
經可不雲乎。
應以比丘得度者。
故現之沙門相也。
鹹通中。
龐勳者。
本徐州戍卒。
擅離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
圍逼其城。
伽於塔頂現形。
外宼皆睡。
城中偶出擊之。
驚竄而陷。
泗州以事奏聞。
仍錫号證聖大師也。
由此多於塔頂現小僧狀。
傾州瞻望。
然有吉兇表兆。
於時乞風者得風。
求子者得子。
今聞有躬禮者。
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
或見笑容者吉。
不然則兇。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
有事於江南。
先攻取泗上。
伽寄夢於州民言。
不宜輕敵。
如是達於州牧。
皆未之信。
自爾家家夢同。
告之。
遂降。
全一郡生民。
賴伽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廬。
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聖僧伽和尚。
有所乞願。
多遂人心。
岸禅師 岸禅師。
并州人也。
以淨土為真歸之地。
行方等忏。
服勤無缺。
微有疾。
作禅觀不虧。
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現於空中。
持久不滅。
岸召境内畫人。
無能畫者。
忽有二人。
雲從西京來。
欲往五台。
自樂輸工畫菩薩形相。
繪事畢。
贈鞋二緉。
忽隐無蹤。
岸知西方緣熟。
告諸弟子雲。
吾今往生。
誰可偕行。
有小童子稽颡曰。
願随師去。
乃令往辭父母。
父母謂為戲言。
而令沐浴着淨衣。
入道場。
念佛須臾而終。
岸責曰。
何得前行。
岸索筆贊二菩薩曰。
觀音助遠接。
勢至輔遙迎。
寶瓶冠上顯。
化佛頂前明。
俱遊十方剎。
持華候九生。
願以慈悲手。
提獎共西行。
述贊已。
别諸弟子。
入道場。
命門徒。
助吾念佛。
端坐而終。
春秋八十。
釋法朗 法朗者。
姑蘇人也。
誦觀音明咒。
神效屢彰。
龍朔二年。
城陽公主有疾沉笃。
有告言。
朗能持秘咒。
理病多瘳。
帝召朗至。
設壇持誦。
信宿而安。
公主奏請改寺額曰觀音寺。
以居之。
釋僧衒 僧衒者。
并州人也。
年九十六。
遇道綽師着安樂集。
講觀經。
始回心念佛。
恐壽将終。
日夜禮佛一千拜。
念彌陀佛八萬遍。
於五年間。
一心無怠。
大漸。
告弟子曰。
阿彌陀佛來授我香衣。
觀音.勢至行列在前。
化佛遍滿虛空。
從此西去。
純是淨土。
言訖而終。
釋懷玉 懷玉禅師。
姓高。
丹丘人也。
執持律法。
名節峭然。
一食長坐。
蚤虱恣生。
唯一布衣。
行忏悔之法。
課其一日。
念彌陀佛五萬聲。
通誦彌陀經三十萬卷。
至天寶元年六月九日。
俄見西方聖像。
數若恒沙。
有一人擎白銀台。
從窗而入。
玉雲。
我合得金台。
而銀台卻出。
玉倍虔志。
時佛光充室。
至十三日醜時。
再有白毫光現。
聖衆滿室。
玉雲。
若聞異香。
我報将盡。
說偈已。
香氣盈室。
海衆徧滿。
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
身紫金色。
共禦金剛台來迎。
玉含笑而終。
肉身現在。
釋神智 神智者。
[婺-矛+牙]州義烏人也。
俗姓力。
少有貞操。
懇樂舍家。
就雲間寺惟孝為師。
日惟一食。
持大悲心咒。
恒咒水杯。
以救百疾。
飲之多差。
百姓相率。
日給無算。
号大悲和尚焉。
大中中。
入京兆。
時升平相國裴休公女。
俗姓楊氏。
弘農華陰人。
家世望門。
清心自遠。
年十五。
占者謂為壽短。
二親哀之。
即為姻媾。
既本非情。
慮有推逼。
遂逃亡山澤。
惟念誰度。
行之外野。
少非遊踐。
莫知投造。
但念觀音。
久值一人。
貌黑。
而驅二牛。
因問所從。
可得宿否。
便告藏曰。
西行有寺。
不遠當至。
尋聞鐘聲。
忽見僧寺。
因求剃落。
便遂本心。
即遣出門。
可行百步。
回望不見。
久乃天明。
斯實聖境。
感大士力而得造焉。
釋法常 法常法師。
俗姓張氏。
南陽白水人也。
涉詣義門。
妙崇行解。
故衆所推美。
歸依攝論。
宗慕涅盤。
課業行道。
六時自勵。
片無遺缺。
有大神王。
冠服皆素。
率其部從。
随其旋繞。
道俗時見。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畫樂天。
一時起舞。
後於中夜。
又於佛堂。
觀音菩薩從外入戶。
上住空中。
身相瑰琦。
佩服璎珞。
晃發希有。
良久便滅。
後經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
去地五.六丈許。
常之專精。
征應為如此也。
釋普明 普明禅師。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會稽人。
少小志操有異恒童。
口常稱佛。
不俗戲談。
惟志崇法。
以陳太建十四年。
來入天台。
歸依智者。
曉夕左右。
服膺無懈。
專求禅法。
兼行方等.般舟.觀音忏悔。
誦法華經。
随智者适廬山東林寺。
明於陶侃瑞像閣内。
行觀音忏法。
冬十一月。
身不衣絮。
苦節行道。
見一僧雲。
所名法京。
未為善稱。
可改為普明。
此名曉朗。
照了三世。
忏訖。
啟智者。
智者雲。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舊從新。
釋靜之 靜之禅師。
姓趙。
雍州高陵人。
父母念善。
絕無息胤。
祈求遍至。
厭惡欲染。
辛腥永絕。
誕育之後。
年七.八歲。
樂阿彌陀觀。
依文修學。
性樂出家。
貞觀初。
隐光化寺。
一十餘載。
常坐茅宇。
不居僧房。
四方集者二百餘人。
六時三業不負光景。
時鼻患肉塞。
百方無驗。
有僧令誦般若心經萬遍。
肉鈴便落。
(般若心經。
明觀音菩薩之智行也。
) 釋智勤 智勤者。
俗姓朱。
少小以匡護為心。
每處衆。
發言無不允睦。
精誠勇猛。
事皆冥佑。
初母患委頓。
為念觀音。
宅中樹葉之上。
皆現化佛。
合家并見。
母疾遂除。
釋法通 法通者。
姓關。
京兆鄠人。
小出家。
極尪弱。
随風偃仆。
似任羅绮。
由是同侶頗輕之。
通輙流淚。
一朝對觀音像。
慷慨曰。
通聞菩薩聖鑒。
所願克從。
乞垂提誘。
免斯輕侮。
因斯誦觀音經。
晝夜不舍。
後歲餘。
歸本生觐母。
旦食訖。
假寐於庭樹下。
少間。
口中涎沫流液。
可有三升。
母以為物忤。
遽呼覺。
問何事如此。
通曰。
向見有人遺三驢馱筋。
通啖始一驢。
娘呼遂覺。
餘二失之。
自爾覺自力雄勇。
肌膚堅[革*印]。
密舉大木石。
不以為重。
寺有僧戡者。
膂力之最。
通竊取袈裟安在柱下。
戡初不見。
謂是神鬼所為。
通笑為舉梁抽取。
戡大駭服。
有大石臼。
重五百餘斤。
通於南山負來供僧用。
今現在貯水。
隋高祖甚重之。
釋智顯 智顯禅師。
住遼州護明寺。
少出家。
戒操貞峻。
立操耿介。
專務坐禅。
人不知其所詣。
後與道俗十餘人行值突厥。
并被驅掠。
顯遂隐身不見。
後訪得诘之。
但雲。
我念觀音。
故不值賊。
(右七條。
出唐高僧傳) 釋元康 元康法師。
不詳姓氏。
貞觀中遊學京邑。
先居山野。
恒務持誦觀音。
求加慧解。
遂感鹿一首。
角分八岐。
厥形絕異。
康見之。
撫而馴伏。
遂豢養之。
乘而緻遠。
曾無倦色。
康之辯才無礙。
帝聞之。
诏入安國寺講三論。
遂造疏。
解中觀之理。
别撰玄樞兩卷。
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
(出宋高僧傳) 三藏玄奘法師 師本名袆。
俗姓陳。
漢太丘仲弓之後。
父慧英。
潔有雅操。
師初生。
母夢師着白衣西去。
母曰。
汝是我子。
今欲何去。
答曰。
為求法故去。
此則遊方之先兆也。
年十一。
從兄長捷法師。
日授精理。
旁兼巧論。
卓然梗正。
不偶時流。
年十三。
升座講演。
詞理備盡。
聲望逾遠。
至年二十有九。
私自惟曰。
學貴經遠。
義重疏通。
鑽仰一方。
未成探頤。
若不輕生殉命。
誓往西天。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遂徑往姑臧。
漸至炖煌。
逾玉門關。
路由天塞。
裹糧吊影。
前望悠然。
但見平沙。
八百餘裡。
上無飛鳥。
下無走獸。
複無水草。
唯一心稱念觀音菩薩。
及般若心經。
西北而進。
四顧茫然。
人馬俱絕。
夜則妖魑舉火。
爛若繁星。
晝則驚風擁沙。
散如時雨。
經四夜五日。
無滴沾喉。
口腹乾焦。
幾将殒絕。
不複能進。
遂卧沙中。
默念觀音。
雖困不舍。
啟菩薩曰。
玄奘此行。
不求财利。
無冀名譽。
但為無上道心正法來耳。
仰惟菩薩慈念群生。
以救苦為務。
此為苦矣。
甯不知耶。
如是告時。
心心無辍。
至第五夜半。
忽有涼風觸身。
冷快如沐寒水。
遂得目明。
馬亦能起。
行經數裡。
忽見青草數畝。
下馬恣食。
又見一池。
水甘澄鏡。
因而就飲。
身命重全。
人馬俱得蘇息。
計此應非舊水草。
固是志誠所感。
菩薩之慈施也。
由是得踰流沙。
至高昌國。
其王禮待甚隆。
堅留不住。
遂使遞送西域。
師遊五天竺境。
往還一十八載。
經曆百三十五國。
所經危險諸難。
皆獲無虞。
雖師宿願所緻。
誠菩薩之慈護也。
(出本傳) 釋知玄 知玄法師。
字後覺。
姓陳氏。
眉州洪雅人也。
敷演經論。
僧俗仰觀。
戶外之屦。
日已多矣。
又研習外典經籍。
百家之言。
無不該綜。
每恨鄉音不正。
乃於象耳山。
誦大悲咒。
夢神僧截舌換之。
明日。
俄變秦語矣。
文宗 太和中。
文宗皇帝。
尚食廚烹雞子。
忽群卵中呼觀音菩薩。
遂敕不得用雞子。
又酷嗜蜃蛤。
沿海官吏。
先時遞進。
人亦勞止。
一日禦馔中。
盈柈而進。
有擘不開呀者。
帝觀其異。
即焚香祝之。
俄為菩薩形。
梵相克全。
儀容可愛。
遂緻於金粟檀香合。
以玉綿錦覆之。
賜興善寺。
令緻禮之。
宣問群臣。
斯何瑞也。
相國李公德裕奏曰。
臣不足知。
惟知聖德昭應。
其諸佛理。
聞終南山。
有恒政禅師。
大明佛法。
博聞強識。
遂诏入宣問。
政曰。
貧道聞物無虛應。
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
故契經中。
應以此身得度者。
即現此身而為說法也。
帝曰。
菩薩身已見。
未聞說法。
政曰。
陛下睹此為常非常耶。
信非信耶。
帝曰。
希奇事。
朕深信焉。
政曰。
陛下已聞說法了。
皇情悅豫。
得未曾有。
敕天下寺院。
各立觀音像。
以答殊休。
僧伽菩薩 僧伽菩薩。
蔥嶺北。
何國人也。
将弟子慧俨。
同至臨淮。
就信義坊居人乞地。
下标志之。
言決於此處建立伽藍。
遂穴土獲古碑。
乃齊國香積寺也。
得金像。
衣葉刻普照王佛字。
居人歎異雲。
天眼先見。
吾曹安得不舍乎。
嘗卧賀跋氏家。
身忽長過床榻各三尺許。
莫不驚怪。
次現十一面觀音形。
其家舉族欣慶。
倍加信重。
遂舍宅焉。
中宗孝和帝景龍二年。
賜寺額曰普光王。
四年庚戌示疾。
俨然坐亡。
神彩猶生。
止瞑目耳。
俗齡八十三。
法臘罔知。
在本國三十年。
化唐土五十三載。
多現靈迹。
帝慘悼黯然。
乃敕群臣送葬。
士庶填[門@壹]。
帝問萬回師曰。
彼僧伽者。
何人也。
對曰。
觀音菩薩化身也。
經可不雲乎。
應以比丘得度者。
故現之沙門相也。
鹹通中。
龐勳者。
本徐州戍卒。
擅離桂管。
沿路劫掠。
而攻泗州。
圍逼其城。
伽於塔頂現形。
外宼皆睡。
城中偶出擊之。
驚竄而陷。
泗州以事奏聞。
仍錫号證聖大師也。
由此多於塔頂現小僧狀。
傾州瞻望。
然有吉兇表兆。
於時乞風者得風。
求子者得子。
今聞有躬禮者。
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
或見笑容者吉。
不然則兇。
其不可爰度者如此。
洎乎周世宗。
有事於江南。
先攻取泗上。
伽寄夢於州民言。
不宜輕敵。
如是達於州牧。
皆未之信。
自爾家家夢同。
告之。
遂降。
全一郡生民。
賴伽之庇矣。
天下凡造精廬。
必立伽真相。
榜曰大聖僧伽和尚。
有所乞願。
多遂人心。
岸禅師 岸禅師。
并州人也。
以淨土為真歸之地。
行方等忏。
服勤無缺。
微有疾。
作禅觀不虧。
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現於空中。
持久不滅。
岸召境内畫人。
無能畫者。
忽有二人。
雲從西京來。
欲往五台。
自樂輸工畫菩薩形相。
繪事畢。
贈鞋二緉。
忽隐無蹤。
岸知西方緣熟。
告諸弟子雲。
吾今往生。
誰可偕行。
有小童子稽颡曰。
願随師去。
乃令往辭父母。
父母謂為戲言。
而令沐浴着淨衣。
入道場。
念佛須臾而終。
岸責曰。
何得前行。
岸索筆贊二菩薩曰。
觀音助遠接。
勢至輔遙迎。
寶瓶冠上顯。
化佛頂前明。
俱遊十方剎。
持華候九生。
願以慈悲手。
提獎共西行。
述贊已。
别諸弟子。
入道場。
命門徒。
助吾念佛。
端坐而終。
春秋八十。
釋法朗 法朗者。
姑蘇人也。
誦觀音明咒。
神效屢彰。
龍朔二年。
城陽公主有疾沉笃。
有告言。
朗能持秘咒。
理病多瘳。
帝召朗至。
設壇持誦。
信宿而安。
公主奏請改寺額曰觀音寺。
以居之。
釋僧衒 僧衒者。
并州人也。
年九十六。
遇道綽師着安樂集。
講觀經。
始回心念佛。
恐壽将終。
日夜禮佛一千拜。
念彌陀佛八萬遍。
於五年間。
一心無怠。
大漸。
告弟子曰。
阿彌陀佛來授我香衣。
觀音.勢至行列在前。
化佛遍滿虛空。
從此西去。
純是淨土。
言訖而終。
釋懷玉 懷玉禅師。
姓高。
丹丘人也。
執持律法。
名節峭然。
一食長坐。
蚤虱恣生。
唯一布衣。
行忏悔之法。
課其一日。
念彌陀佛五萬聲。
通誦彌陀經三十萬卷。
至天寶元年六月九日。
俄見西方聖像。
數若恒沙。
有一人擎白銀台。
從窗而入。
玉雲。
我合得金台。
而銀台卻出。
玉倍虔志。
時佛光充室。
至十三日醜時。
再有白毫光現。
聖衆滿室。
玉雲。
若聞異香。
我報将盡。
說偈已。
香氣盈室。
海衆徧滿。
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
身紫金色。
共禦金剛台來迎。
玉含笑而終。
肉身現在。
釋神智 神智者。
[婺-矛+牙]州義烏人也。
俗姓力。
少有貞操。
懇樂舍家。
就雲間寺惟孝為師。
日惟一食。
持大悲心咒。
恒咒水杯。
以救百疾。
飲之多差。
百姓相率。
日給無算。
号大悲和尚焉。
大中中。
入京兆。
時升平相國裴休公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