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 編
下篇 感應之一
天竺
大商主
昔漕矩咤國有大商主。
宗事天神。
祠求福利。
輕懱佛法。
不信因果。
其後将諸商侶。
賈遷有無。
泛舟南海。
遭風失路。
波濤飄浪。
時經三歲。
資糧罄竭。
糊口不充。
同舟之人。
朝不謀夕。
戮力同志。
念所事天。
心慮已勞。
冥功不濟。
俄見大山。
崇崖峻嶺。
兩日聯晖。
重明朗照。
時諸商侶。
更相慰曰。
我曹有福。
遇此大山。
宜於中止。
得自安樂。
商主曰。
非山也。
乃摩竭魚耳。
崇崕峻嶺。
鬐鬣也。
兩日聯晖。
眼光也。
言聲未靜。
舟帆飄溱。
於是商主告諸侶曰。
我聞觀自在菩薩。
於諸危厄。
能施安樂。
宜各至誠稱其名字。
遂即同聲歸命稱念。
崇山既隐。
兩日亦沒。
俄見沙門。
威儀庠序。
錫杖淩虛。
而來拯溺。
不踰時而至本國矣。
因即信心貞固。
求福不回。
建窣堵波。
式修供養雲雲。
(窣堵波。
即塔也。
戮音六。
并力也。
摩竭。
即鲸魚也。
鬐音奇。
鬣音獵。
魚領旁小鬐皆曰鬣。
溱音臻。
) 孤山靈像 中天竺摩竭陀國。
迦布德伽藍。
南二.三裡。
至孤山。
其山崇峻。
樹林郁茂。
名花清流。
被崕注壑。
上多精舍.靈廟。
頗極剞[利-禾+屈]之工。
正中精舍。
有觀自在菩薩像。
軀量雖小。
威神感肅。
手執蓮花。
頂戴佛像。
常有數人斷食要心。
求見菩薩。
七日.二七日。
乃至一月。
其有感者。
見觀自在菩薩。
妙相莊嚴。
威光赫奕。
從像中出。
慰谕其人。
昔南海僧伽羅國王。
清旦以鏡照面。
不見其身。
乃睹贍部洲摩竭陀國多羅林中小山。
上有此菩薩像。
王深感慶。
圖以營求。
既至此山。
實惟肖似。
因建精舍。
興諸供養。
自後諸王。
尚想遺風。
遂於側建立精舍.靈廟。
香花.伎樂供養不絕。
(伽藍。
即寺也。
剞音雞。
[利-禾+屈]同劂。
音厥。
剞[利-禾+屈]。
刻镂雕琢者也。
) 清辯論師 南天竺大安達羅國。
城南不遠。
有大山岩。
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
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
論師雅量弘遠。
至德深邃。
外示僧佉之服。
内弘龍猛之學。
靜而思曰。
非慈氏成佛。
誰決我疑。
於觀自在菩薩像前。
誦随心陀羅尼。
絕粒飲水。
時曆三歲。
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
謂論師曰。
何所志乎。
對曰。
願留此身。
待見慈氏。
觀自在菩薩曰。
人命危脆。
世間浮幻。
宜修勝善。
願生睹史多天。
於斯禮觐。
尚速得見。
論師曰。
志不可奪。
心不可二。
菩薩曰。
若然者。
宜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岩。
執金剛神所。
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
當遂此願。
論師於是往而誦焉。
三歲之後。
神乃謂曰。
汝何所願。
若此勤勵。
論師曰。
願留此身。
待見慈氏。
觀自在菩薩。
指遣來請。
成我願者。
其在神乎。
神乃授方。
而謂之曰。
此岩石内。
有阿素洛宮。
如法行請。
石壁當開。
開即入中。
可以待見。
論師曰。
幽居無睹。
讵知佛興。
神曰。
慈氏出世。
我當相報。
論師受命。
專精誦持。
複曆三歲。
初無異念。
咒芥子以擊石壁。
豁然洞開。
是時百千萬衆。
觀睹忘返。
論師跨其戶。
而告衆曰。
吾久祈請。
待見慈氏。
聖靈警佑。
大願斯遂。
宜可入此。
同見佛興。
聞者怖駭。
莫敢履戶。
謂是毒蛇之窟。
恐喪身命。
再三告語。
惟有六人從入。
論師顧謝時衆。
從容而入。
入之既已。
石壁還合。
衆皆怨嗟。
恨前言之過也。
(阿素洛。
舊雲阿修羅。
慈氏。
即彌勒。
龍猛。
舊雲龍樹。
睹史多天。
舊雲兜率天。
) 作光王 作光王。
乃中印度羯若鞠阇國王也。
長子字王增。
次子字喜增。
王增嗣位。
以德治政。
為金耳國月王所伐。
大臣僚庶。
啟勸喜增。
克複親雠。
王子曰。
國嗣之重。
今古為難。
君人之位。
興立宜審。
今者殑伽河岸。
有觀自在菩薩像。
既多靈鑒。
願往請詞。
即至菩薩像前。
斷食祈請。
菩薩感其誠心。
現形問曰。
爾何所求。
若此勤懇。
王子曰。
我惟積禍。
慈父雲亡。
重茲酷罰。
仁兄見害。
自顧寡德。
國人推尊。
命襲大位。
光父之業。
愚時無知。
敢希聖旨。
菩薩告曰。
汝於先身。
在此林中為練若苾刍。
而精勤不懈。
承茲福力。
為此王子。
金耳國王。
既毀佛法。
爾紹王位。
宜重興隆。
慈悲為志。
傷愍居懷。
不久當王五印度境。
欲延國祚。
當從我誨。
冥加景福。
鄰無強敵。
勿升師子之座。
勿稱大王之号。
於是受教而退。
即襲王位。
自稱曰王子。
号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
務修節儉。
營福樹善。
忘寝與食。
令五印度。
不得食肉。
若斷生命。
有誅無赦。
於殑伽河側。
建立數千窣堵波。
各高百餘尺。
於五印度城邑.鄉聚.達巷.交衢。
建立精廬。
儲飲食。
置醫藥。
施諸饑貧。
周給不殆。
聖迹之所。
并建伽藍。
五歲一設無遮大會。
傾竭府庫。
惠施群有。
惟留兵器不充檀施。
歲一集會。
諸國沙門。
於三七日中。
以四事供養。
令各相推論。
校其優劣。
褒貶淑慝。
黜陟幽明。
若戒行貞固。
道德純邃。
推升師子之座。
王親受法。
戒雖清淨。
學無稽古。
但加敬禮。
示有尊崇。
律儀無紀。
穢德已彰。
驅出國境。
不願聞見。
鄰國小王.輔佐大臣。
殖福無怠。
求善忘勞。
即攜同坐。
謂之善友。
日分三時。
一時理務治政。
二時營福修善。
孜孜不倦。
竭日不足矣。
時唐三藏玄奘法師屆彼。
受戒日王之請也。
(右四條。
出唐西域記。
殑伽河。
舊曰恒河。
) 求那三藏 求那跋陀羅。
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專精志學。
博通三藏。
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刺史韋朗。
表聞。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
太祖交言。
欣若傾蓋。
初住祇洹寺。
後谯王鎮荊州。
請與俱行。
安止辛寺。
王欲請譯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忖。
未善宋言。
有懷愧歎。
即旦夕禮忏。
請觀世音。
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
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憂。
即以劍易首。
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
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寤。
心神喜悅。
旦起言義。
備領宋語。
於是就講。
元嘉将末。
谯王謀逆節。
跋陀泣曰。
貧道不容扈從。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至梁山之敗。
大艦轉迫。
去岸懸遠。
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筇杖。
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駛。
見一童子。
尋後而至。
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
何能度我。
恍惚之間。
覺行十餘步。
仍得上岸。
即脫衲衣。
欲賞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出高僧傳并法苑) 尊稱三藏 那連提黎耶舍三藏法師。
華言尊稱。
北天竺烏苌國人。
年十七。
發意出家。
尋值名師。
備聞正教。
發足遊方。
行化雪山之北。
至於峻頂。
見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險。
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
多尋鬼道。
漸入其境。
便遭殺害。
昔有聖王。
於其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
錯入鬼道。
耶舍覺已。
口誦觀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複前行。
又逢山賊。
專念前咒。
便蒙靈衛。
賊來相突。
對目不見。
循路東指。
遠投齊境。
天保七年屆於京都。
法密三藏 達摩笈多三藏法師。
華言法密。
本南天竺羅啰國人也。
志在遊方。
六人為伴。
於商客所。
聞支那大國。
三寶興盛。
同侶一心厲意來此。
非惟觀其風化。
願在利物弘經。
便踰雪山。
值難。
避地西南。
路純砂碛。
水草俱乏。
同侶相顧。
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經論。
權置道傍。
越山求水。
冀以存濟。
求既不遂。
勞弊轉增。
專誦觀世音咒。
夜雨忽降。
身心充悅。
尋還本途。
四顧茫然。
方道迷失。
踟蹰進退。
乃任前行。
遂達於爪州。
跋涉積年。
屆斯勝地。
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
(右二條。
出唐高僧傳。
支那。
即唐國也。
) 不空三藏 不空三藏法師。
本北天竺婆羅門。
附舶南海。
至诃陵國界。
遇大黑風。
衆商惶怖。
各作本國法禳之。
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經夾。
誦觀音大随求咒一徧。
即時風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噴浪若山。
甚於前患。
衆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辯誦娑羯龍王經。
衆難俱息(辯同辯)。
善無畏三藏 善無畏三藏法師。
本中印度人也。
時中印度大旱。
請畏求雨。
俄見觀音。
在日輪中。
手執軍持。
注水於地。
時衆欣感。
得未曾有。
(印度。
舊雲天竺。
軍持。
即淨缾也。
右二條出宋高僧傳。
) 晉秦 劉薩诃 并州劉薩诃。
弋獵為業。
於太康二年暴卒。
見兩人執向西北。
行至地獄。
見金色聖人。
左右言是觀音大士。
謂诃曰。
汝罪應入地獄。
今放還。
可往洛陽.臨淄.建邺.鄮陰.成都五處。
有阿育王塔處。
頂禮忏悔。
(诃後出家名惠達。
出統紀
宗事天神。
祠求福利。
輕懱佛法。
不信因果。
其後将諸商侶。
賈遷有無。
泛舟南海。
遭風失路。
波濤飄浪。
時經三歲。
資糧罄竭。
糊口不充。
同舟之人。
朝不謀夕。
戮力同志。
念所事天。
心慮已勞。
冥功不濟。
俄見大山。
崇崖峻嶺。
兩日聯晖。
重明朗照。
時諸商侶。
更相慰曰。
我曹有福。
遇此大山。
宜於中止。
得自安樂。
商主曰。
非山也。
乃摩竭魚耳。
崇崕峻嶺。
鬐鬣也。
兩日聯晖。
眼光也。
言聲未靜。
舟帆飄溱。
於是商主告諸侶曰。
我聞觀自在菩薩。
於諸危厄。
能施安樂。
宜各至誠稱其名字。
遂即同聲歸命稱念。
崇山既隐。
兩日亦沒。
俄見沙門。
威儀庠序。
錫杖淩虛。
而來拯溺。
不踰時而至本國矣。
因即信心貞固。
求福不回。
建窣堵波。
式修供養雲雲。
(窣堵波。
即塔也。
戮音六。
并力也。
摩竭。
即鲸魚也。
鬐音奇。
鬣音獵。
魚領旁小鬐皆曰鬣。
溱音臻。
) 孤山靈像 中天竺摩竭陀國。
迦布德伽藍。
南二.三裡。
至孤山。
其山崇峻。
樹林郁茂。
名花清流。
被崕注壑。
上多精舍.靈廟。
頗極剞[利-禾+屈]之工。
正中精舍。
有觀自在菩薩像。
軀量雖小。
威神感肅。
手執蓮花。
頂戴佛像。
常有數人斷食要心。
求見菩薩。
七日.二七日。
乃至一月。
其有感者。
見觀自在菩薩。
妙相莊嚴。
威光赫奕。
從像中出。
慰谕其人。
昔南海僧伽羅國王。
清旦以鏡照面。
不見其身。
乃睹贍部洲摩竭陀國多羅林中小山。
上有此菩薩像。
王深感慶。
圖以營求。
既至此山。
實惟肖似。
因建精舍。
興諸供養。
自後諸王。
尚想遺風。
遂於側建立精舍.靈廟。
香花.伎樂供養不絕。
(伽藍。
即寺也。
剞音雞。
[利-禾+屈]同劂。
音厥。
剞[利-禾+屈]。
刻镂雕琢者也。
) 清辯論師 南天竺大安達羅國。
城南不遠。
有大山岩。
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
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
論師雅量弘遠。
至德深邃。
外示僧佉之服。
内弘龍猛之學。
靜而思曰。
非慈氏成佛。
誰決我疑。
於觀自在菩薩像前。
誦随心陀羅尼。
絕粒飲水。
時曆三歲。
觀自在菩薩現妙色身。
謂論師曰。
何所志乎。
對曰。
願留此身。
待見慈氏。
觀自在菩薩曰。
人命危脆。
世間浮幻。
宜修勝善。
願生睹史多天。
於斯禮觐。
尚速得見。
論師曰。
志不可奪。
心不可二。
菩薩曰。
若然者。
宜往大安達羅國城南山岩。
執金剛神所。
至誠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
當遂此願。
論師於是往而誦焉。
三歲之後。
神乃謂曰。
汝何所願。
若此勤勵。
論師曰。
願留此身。
待見慈氏。
觀自在菩薩。
指遣來請。
成我願者。
其在神乎。
神乃授方。
而謂之曰。
此岩石内。
有阿素洛宮。
如法行請。
石壁當開。
開即入中。
可以待見。
論師曰。
幽居無睹。
讵知佛興。
神曰。
慈氏出世。
我當相報。
論師受命。
專精誦持。
複曆三歲。
初無異念。
咒芥子以擊石壁。
豁然洞開。
是時百千萬衆。
觀睹忘返。
論師跨其戶。
而告衆曰。
吾久祈請。
待見慈氏。
聖靈警佑。
大願斯遂。
宜可入此。
同見佛興。
聞者怖駭。
莫敢履戶。
謂是毒蛇之窟。
恐喪身命。
再三告語。
惟有六人從入。
論師顧謝時衆。
從容而入。
入之既已。
石壁還合。
衆皆怨嗟。
恨前言之過也。
(阿素洛。
舊雲阿修羅。
慈氏。
即彌勒。
龍猛。
舊雲龍樹。
睹史多天。
舊雲兜率天。
) 作光王 作光王。
乃中印度羯若鞠阇國王也。
長子字王增。
次子字喜增。
王增嗣位。
以德治政。
為金耳國月王所伐。
大臣僚庶。
啟勸喜增。
克複親雠。
王子曰。
國嗣之重。
今古為難。
君人之位。
興立宜審。
今者殑伽河岸。
有觀自在菩薩像。
既多靈鑒。
願往請詞。
即至菩薩像前。
斷食祈請。
菩薩感其誠心。
現形問曰。
爾何所求。
若此勤懇。
王子曰。
我惟積禍。
慈父雲亡。
重茲酷罰。
仁兄見害。
自顧寡德。
國人推尊。
命襲大位。
光父之業。
愚時無知。
敢希聖旨。
菩薩告曰。
汝於先身。
在此林中為練若苾刍。
而精勤不懈。
承茲福力。
為此王子。
金耳國王。
既毀佛法。
爾紹王位。
宜重興隆。
慈悲為志。
傷愍居懷。
不久當王五印度境。
欲延國祚。
當從我誨。
冥加景福。
鄰無強敵。
勿升師子之座。
勿稱大王之号。
於是受教而退。
即襲王位。
自稱曰王子。
号屍羅阿疊多(唐言戒日)。
務修節儉。
營福樹善。
忘寝與食。
令五印度。
不得食肉。
若斷生命。
有誅無赦。
於殑伽河側。
建立數千窣堵波。
各高百餘尺。
於五印度城邑.鄉聚.達巷.交衢。
建立精廬。
儲飲食。
置醫藥。
施諸饑貧。
周給不殆。
聖迹之所。
并建伽藍。
五歲一設無遮大會。
傾竭府庫。
惠施群有。
惟留兵器不充檀施。
歲一集會。
諸國沙門。
於三七日中。
以四事供養。
令各相推論。
校其優劣。
褒貶淑慝。
黜陟幽明。
若戒行貞固。
道德純邃。
推升師子之座。
王親受法。
戒雖清淨。
學無稽古。
但加敬禮。
示有尊崇。
律儀無紀。
穢德已彰。
驅出國境。
不願聞見。
鄰國小王.輔佐大臣。
殖福無怠。
求善忘勞。
即攜同坐。
謂之善友。
日分三時。
一時理務治政。
二時營福修善。
孜孜不倦。
竭日不足矣。
時唐三藏玄奘法師屆彼。
受戒日王之請也。
(右四條。
出唐西域記。
殑伽河。
舊曰恒河。
) 求那三藏 求那跋陀羅。
此雲功德賢。
中天竺人。
專精志學。
博通三藏。
宋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刺史韋朗。
表聞。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
太祖交言。
欣若傾蓋。
初住祇洹寺。
後谯王鎮荊州。
請與俱行。
安止辛寺。
王欲請譯華嚴等經。
而跋陀自忖。
未善宋言。
有懷愧歎。
即旦夕禮忏。
請觀世音。
乞求冥應。
遂夢有人。
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憂。
即以劍易首。
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
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寤。
心神喜悅。
旦起言義。
備領宋語。
於是就講。
元嘉将末。
谯王謀逆節。
跋陀泣曰。
貧道不容扈從。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至梁山之敗。
大艦轉迫。
去岸懸遠。
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筇杖。
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駛。
見一童子。
尋後而至。
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
何能度我。
恍惚之間。
覺行十餘步。
仍得上岸。
即脫衲衣。
欲賞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出高僧傳并法苑) 尊稱三藏 那連提黎耶舍三藏法師。
華言尊稱。
北天竺烏苌國人。
年十七。
發意出家。
尋值名師。
備聞正教。
發足遊方。
行化雪山之北。
至於峻頂。
見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險。
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
多尋鬼道。
漸入其境。
便遭殺害。
昔有聖王。
於其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
錯入鬼道。
耶舍覺已。
口誦觀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複前行。
又逢山賊。
專念前咒。
便蒙靈衛。
賊來相突。
對目不見。
循路東指。
遠投齊境。
天保七年屆於京都。
法密三藏 達摩笈多三藏法師。
華言法密。
本南天竺羅啰國人也。
志在遊方。
六人為伴。
於商客所。
聞支那大國。
三寶興盛。
同侶一心厲意來此。
非惟觀其風化。
願在利物弘經。
便踰雪山。
值難。
避地西南。
路純砂碛。
水草俱乏。
同侶相顧。
性命莫投。
乃以所赍經論。
權置道傍。
越山求水。
冀以存濟。
求既不遂。
勞弊轉增。
專誦觀世音咒。
夜雨忽降。
身心充悅。
尋還本途。
四顧茫然。
方道迷失。
踟蹰進退。
乃任前行。
遂達於爪州。
跋涉積年。
屆斯勝地。
即開皇十年冬十月也。
(右二條。
出唐高僧傳。
支那。
即唐國也。
) 不空三藏 不空三藏法師。
本北天竺婆羅門。
附舶南海。
至诃陵國界。
遇大黑風。
衆商惶怖。
各作本國法禳之。
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經夾。
誦觀音大随求咒一徧。
即時風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噴浪若山。
甚於前患。
衆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辯誦娑羯龍王經。
衆難俱息(辯同辯)。
善無畏三藏 善無畏三藏法師。
本中印度人也。
時中印度大旱。
請畏求雨。
俄見觀音。
在日輪中。
手執軍持。
注水於地。
時衆欣感。
得未曾有。
(印度。
舊雲天竺。
軍持。
即淨缾也。
右二條出宋高僧傳。
) 晉秦 劉薩诃 并州劉薩诃。
弋獵為業。
於太康二年暴卒。
見兩人執向西北。
行至地獄。
見金色聖人。
左右言是觀音大士。
謂诃曰。
汝罪應入地獄。
今放還。
可往洛陽.臨淄.建邺.鄮陰.成都五處。
有阿育王塔處。
頂禮忏悔。
(诃後出家名惠達。
出統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