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中

關燈


    ) 釋慧虔 慧虔法師。

    俗姓皇甫。

    北地人也。

    少出家。

    奉持戒行。

    志操确然。

    憩廬山十有餘年。

    以晉義熙之初。

    投山陰嘉祥寺。

    克己導物。

    苦身率衆。

    凡諸新經。

    皆書寫.講說。

    涉将五載。

    忽然得病。

    寝疾少時。

    自知必盡。

    乃屬想安養。

    祈誠觀音。

    山陰北寺有淨嚴尼。

    宿德戒行。

    夜夢見觀世音。

    從西郭門入。

    清晖妙狀。

    光映日月。

    幢旛.華蓋皆以七寶莊嚴。

    見便作禮。

    問曰。

    不審大士今何所之。

    答雲。

    往嘉祥寺。

    迎虔公。

    因爾無常。

    當時疾雖綿笃。

    而神色平平。

    猶若恒日。

    鹹聞異香。

    久之乃歇。

    虔既自審必終。

    又睹瑞相。

    道俗聞見。

    鹹生歡羨焉。

     竺法純 竺法純。

    山陰顯義寺主也。

    苦行有德。

    善誦古維摩經。

    晉元興中。

    為修寺至蘭上買材。

    暮還。

    於湖中遇風。

    而船小。

    純惟一心憑觀世音。

    口誦不辍。

    俄見一大流船。

    乘之獲免。

    至岸。

    舫船無主。

    須臾不見。

    道俗鹹歎神感。

     釋法橋 法橋者。

    中山人。

    少樂轉讀。

    而乏聲。

    每以不暢為慨。

    於是絕粒忏悔。

    七日七夕稽首觀音。

    以祈現報。

    同學苦谏。

    誓而不改。

    至第七日。

    覺喉内豁然。

    即索水洗漱。

    雲。

    吾有應矣。

    於是作三契經。

    聲徹裡許。

    遠近驚嗟。

    悉來觀聽。

    爾後誦經數十萬言。

    晝夜諷詠。

    哀婉通神。

    至年九十。

    聲猶不變。

     (右三條。

    出梁高僧傳) 釋道舟 道舟。

    姓管氏。

    朔方回樂人也。

    出家於龍興寺孔雀王院。

    爰得戒珠。

    漸圓心月。

    入賀蘭山白草谷。

    立要持念。

    感枯泉重湧。

    有靈蛇遊泳於中。

    遂陟法台談講也。

    乃刺血畫大悲千手眼立像。

    屬其亢陽。

    則絕食瞑目。

    要期雨之通濟。

    方議充腸。

    中和二年。

    聞關輔擾攘。

    乃於城南念定院。

    塔下斷左肱焚之。

    供養大悲像。

    願倒冒幹戈。

    中原.塞上早見弭兵。

    言畢。

    迅雷風烈洪澍焉。

    又嘗截左耳。

    為民祈雨。

    複斷食七日請雪。

    皆如其願。

    享齡七十有八。

    遺骸不散。

    如入禅定。

    遂加漆纻焉。

    (出宋高僧傳) 釋法義 始甯山有竺法義。

    晉興甯中沙門也。

    遊刃衆典。

    尤善法華。

    受業弟子常有百餘。

    至鹹安二年。

    忽感心氣疾病。

    常存念觀世音。

    乃夢見一人。

    破腹洗腸。

    寤便病愈。

    傅亮每雲。

    吾先君與義公遊處。

    而聞說觀音神異。

    莫不大小肅然也。

     釋開達(或雲慧達) 釋開達。

    隆安二年登壟采甘草。

    為羌所執。

    時年大饑。

    羌胡相啖。

    乃置達栅中。

    将食之。

    先在栅者十有餘人。

    羌日夕烹爼。

    唯達尚存。

    自達被執。

    便潛誦觀世音經。

    不懈乎心。

    及明日将見啖。

    其晨始曙。

    忽有大虎。

    遙逼群羌。

    奮怒咆吼。

    羌各駭怖迸走。

    虎乃前齧栅木。

    得成小阕。

    可容人過。

    虎即徐去。

    達便逃走。

    夜行晝伏。

    遂得免脫。

    (阕音阙。

    隔也。

    隙也。

    ) 郭宣之 郭宣之。

    太原人也。

    義熙四年。

    為楊思平梁州府司馬。

    楊以輙害範元之等被法。

    宣亦同執在獄。

    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

    後夕将眠之際。

    忽親睹菩薩光明照獄。

    宣瞻觌禮拜。

    祈請誓願。

    久之乃沒。

    俄而宣之獨被恩赦。

    既釋。

    依所見形。

    制造圖像。

    又立精舍焉。

    後零陵衡陽卒官。

     潘道秀 潘道秀。

    吳都人。

    年二十餘。

    為軍北征。

    既而軍少失利。

    秀竄逸。

    被掠。

    經數處作奴。

    俘虜異域。

    欲歸無因。

    少信佛法。

    恒至心念觀世音。

    每夢寐輙見。

    後既南奔。

    迷不知道。

    於窮山中。

    忽睹真形。

    如今行像。

    因作禮。

    禮竟。

    豁然不覺所之。

    乃得還路。

    遂歸本土。

    後精進彌笃。

    年垂六十而亡。

     栾苟 栾苟。

    不知何許人也。

    少奉法。

    嘗作福富平令。

    先從征虜失利。

    舫遭火垂。

    賊亦交逼。

    正在中江。

    風浪駭目。

    苟恐怖分盡。

    猶誦念觀世音。

    俄見江中有一人。

    挺然孤立。

    腰與水齊。

    苟心知祈念有感。

    火.賊已切。

    便投水就之。

    身既浮湧。

    腳似履地。

    尋而大軍遣船迎接。

    敗者還得免濟。

     釋法智 釋法智者。

    為白衣時。

    嘗獨行至大澤中。

    忽遇猛火。

    四方俱起。

    走路已絕。

    便至心禮誦觀世音。

    俄然火過。

    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

    惟智所處。

    容身不燒。

    於是始乃敬奉大法。

    後為姚興将。

    從征虜。

    軍退失馬。

    落在圍裡。

    乃隐溝邊荊棘叢中。

    得蔽頭。

    複念觀世音。

    心甚勤至。

    隔溝人遙喚後軍。

    指令殺之。

    而軍遍搜覓。

    輙無見者。

    乃得免濟。

    後遂出家。

     子敖 南宮子敖。

    始平人也。

    戍新平城。

    為佛佛虜兒長樂公所破。

    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

    子敖雖分必死。

    而猶至心念觀世音。

    既而次至子敖。

    群刃交下。

    或高或僻。

    持刃之人。

    忽疲懈。

    四支不随。

    爾時長樂公。

    親自臨刑。

    驚問之。

    子敖聊爾答雲。

    能作馬鞍。

    乃令原釋。

    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

    遂得遁逸。

    造小形像。

    貯以香函。

    行則頂戴也。

     孫道德 孫道德。

    益州人也。

    奉祭酒道。

    年過五十。

    未有子息。

    居近精舍。

    景平中。

    沙門謂德曰。

    必願有兒。

    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

    此可冀也。

    德遂罷不事道。

    單心投誠歸命觀世音。

    少日之中而有夢應。

    婦即有孕。

    遂以産男也。

    (祭酒道。

    即今之道士也。

    ) 劉度 劉度。

    平原遼城人也。

    鄉裡有一千餘家。

    并奉大法。

    造立形像。

    供養僧尼。

    值虜主木未時。

    此縣嘗有逋逃。

    未大怒。

    欲盡滅一城。

    衆并恐懼。

    分必彌盡。

    度乃潔誠率衆歸命觀世音。

    頃之。

    未見物從空中下。

    繞其所住屋柱。

    驚視。

    乃觀世音經。

    使人讀之。

    未大歡喜。

    用省刑戮。

    於是此城即得免害。

     窦傳 窦傳者。

    河内人也。

    永和中。

    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

    各權部曲。

    相與不和。

    傳為昌所用。

    作官長。

    護遣騎抄擊。

    傳為兵執。

    同伴六.七人。

    共系入一獄。

    鎖械甚嚴。

    克日當殺之。

    沙門支道山。

    時在護營中。

    先與傳相識。

    聞其被執。

    出至獄所候視之。

    隔戶共語。

    傳謂山曰。

    今日困厄。

    命在漏刻。

    何方相救。

    山曰。

    若能至心歸請觀音。

    必有感應。

    傳先亦頗聞觀世音。

    及得山語。

    遂專心屬念。

    晝夜三日。

    至誠自歸。

    觀其鎖械。

    而覺緩解。

    有異於常。

    聊試推蕩。

    忽然離體。

    傳乃複至心曰。

    今蒙哀佑。

    已令桎梏自解。

    而同伴尚多。

    無心獨去。

    觀世音神力普濟。

    當令俱免。

    言畢複牽挽餘人。

    皆以次解落。

    若有割剔之者。

    遂開戶走出。

    於警徼之間。

    莫有覺者。

    便踰域徑去。

    時夜已向曉。

    行四.五裡天明。

    不複進。

    共逃隐一榛中。

    須臾覺失囚人。

    馬絡四出尋捕。

    焚草踐林。

    無不至遍。

    惟傳所隐一畝許地。

    終無至者。

    遂得免還。

    鄉裡敬信異常。

    鹹皆奉法。

    道山後過江。

    為謝居士具說其事。

     竺長舒 竺長舒者。

    其先西域人也。

    世有資貨。

    為巨富人。

    晉元康中。

    徙居洛陽。

    奉法精至。

    尤好誦觀音經。

    其後鄰比失火。

    長舒家悉草屋。

    又居下風。

    火已逼近。

    惟至心誦經。

    有頃。

    火燒其鄰屋。

    而風忽自回。

    火亦際屋而止。

    於時鹹以為靈。

    裡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

    共毀笑之。

    雲。

    風偶自轉。

    此複何神。

    伺時燥夕。

    當爇其屋。

    能令不然者可也。

    其後天甚旱。

    少年輩密共束炬。

    擲其屋上。

    三擲三滅。

    乃大驚懼。

    各走還家。

    明晨相率詣長舒。

    自說昨事。

    稽颡辭謝。

    長舒答曰。

    我了無神。

    正誦念觀世音。

    是威靈所佑。

    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

    自是鄰裡鄉黨鹹敬異焉。

     呂竦 呂竦。

    字茂高。

    兖州人也。

    寓居始豐。

    其縣南溪。

    流急岸峭。

    回曲如萦。

    又多大石。

    白日行者猶懷危懼。

    竦自說。

    其父嘗行溪中。

    去家十許裡。

    日向暮。

    天忽風雨。

    晦冥如漆。

    不複知東西。

    必當覆溺。

    惟歸心觀世音。

    且誦且念。

    須臾有火光來岸。

    如人捉炬者。

    照見溪中了了。

    遙得歸家。

    火常在前導。

    去船十餘步。

    竦後與郗嘉賓說。

     徐榮 徐榮者。

    琅琊人。

    嘗至東陽。

    還經定山。

    舟人不慣。

    誤堕洄澓中。

    遊舞波濤。

    垂欲沉沒。

    榮無複計。

    惟至心呼觀世音。

    斯須間。

    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踴出澓中。

    還得平流。

    日已向暮。

    天大陰暗。

    風雨甚駛。

    不知所向。

    而濤波轉盛。

    榮誦經不辍口。

    有頃。

    望見山頭有火光赫然。

    回柂趣之。

    徑得還浦。

    舉船安隐。

    既至。

    不複見光。

    同旅異之。

    旦問浦人。

    昨夜山上是何火光。

    衆皆愕然曰。

    昨風雨如此。

    豈有火理。

    吾等并不見。

    乃知是神光也。

     張崇 張崇。

    京兆杜陵人也。

    少奉法。

    晉太元中。

    符堅既敗。

    長安百姓有千餘家。

    南走歸晉。

    為鎮戍所拘。

    謂為遊宼。

    殺其男丁。

    虜其子女。

    崇與同等五人。

    手腳俱械。

    掘坑埋身至腳。

    各相去二十步。

    明日将馳馬射之。

    以為娛樂。

    崇慮望窮盡。

    惟潔心專念觀世音。

    夜中械忽自破。

    止得離身。

    因是便走。

    遂得免脫。

    崇既腳痛。

    路經一寺。

    乃複稱觀世音名。

    至心禮拜。

    以一石置像前。

    發誓願言。

    今欲過江東訴亂晉帝。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