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 編
上篇 諸經
觀音普門品玄義(天台智者大師作)
夫法界圓融。
像無所像。
真如清淨。
化無所化。
雖像無所像。
無所而不像。
化無所化。
無所而不化。
故無在無不在。
化應九道之身。
處有不永。
寂入不二之旨。
是以三業緻請。
蒙脫苦涯(三業謂身.口.意。
事如請觀音經所明)。
四弘為誓。
使沾上樂(一誓度衆生。
二誓斷煩惱。
三誓學法門。
四誓成大道)。
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梵語娑婆。
華言忍土。
謂此衆生忍受三毒.種種諸苦。
不求解脫)。
寶藏佛所。
禀觀音之目。
已成種覺。
号正法明(種。
即種智。
唯佛乃具。
詳如下釋)。
次當補處。
稱為普光功德(補處。
猶儲君之義也)。
其本迹若此。
甯可測知。
方便随緣。
趣舉一名耳。
今言觀世音者。
西土正音名阿耶娑婆吉低輸。
此言觀世音(梵語婆盧枳底。
華言觀世。
濕伐羅。
華言自在。
或言攝伐多。
華言音。
然梵本自有二種。
故有兩名。
古譯為觀世光)。
能所圓融。
有無兼暢。
照窮正性。
察其本末。
故稱觀也。
世音者。
是所觀之境。
萬像流動。
隔别不同。
類音殊唱。
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
一時普救。
皆令解脫。
故曰觀世音。
此即境智雙舉。
能所合标也。
(清涼雲。
觀即能觀。
世是所觀。
若雲音者。
亦通所觀。
即所救機。
若雲自在。
乃屬能化之用。
孤山曰。
法華雲。
一心稱名。
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此則音在他機也。
楞嚴雲。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此則音屬自行也。
應知因中自行。
果上化他。
二意兼備。
兩經所說。
各舉一邊耳。
交光雲。
觀字随俗雖作平聲。
理實應是去聲。
良以納聲為聞。
達理為觀。
特取達理。
故於音聲不言聞。
而言觀也。
又所達之理。
非音聲中理。
乃耳根中性理也。
然必托音聲。
方彰聞性。
故又不言觀耳根。
而惟稱觀世音也。
更須當知利他.自利雖别。
而能之法同彰耳根。
殊勝無二矣。
溫陵曰。
觀音者。
觀世言音。
圓悟圓應之号也。
於音言觀者。
以觀智照之。
不以耳識聞之也。
此二師皆依楞嚴釋。
故與天台釋法華略殊也。
) 悲華經 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恒河在中天竺。
廣四十裡。
沙細如面。
故佛以此為數。
阿僧祇。
華言無數)。
此世界名删提岚。
劫名善持。
有轉輪聖王。
名無诤念。
主四天下。
時寶藏如來出現於世。
王有千子。
長名不眴。
次名尼摩。
有大臣名曰寶海。
即寶藏如來之父。
寶海大臣勸王及千子。
并諸眷屬.無量人天。
發菩提心。
今各於十方界。
成等正覺。
其寶海大臣者。
即今釋迦如來也(梵語釋迦。
華言能仁。
是姓也。
号牟尼。
華言寂默)。
時王與千子供養如來。
從佛出家修道。
佛與王改字為無量清淨。
複與授記。
於西方安樂世界作佛。
号曰無量壽(安樂。
即極樂。
梵語阿彌陀。
此言無量壽)。
時太子不眴白佛言。
世尊。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
盡回向無上菩提(菩提。
華言佛道)。
願我行菩薩道時。
若有衆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
退失正法。
堕大暗處。
憂愁孤窮。
無有救護。
若能念我。
稱我名字。
我天耳所聞。
天眼所見。
是衆生等。
若不得免斯苦惱者。
我終不成正覺。
世尊。
我今複為衆生故。
發上勝願。
願今轉輪聖王。
於安樂世界成佛。
号無量壽。
於無量劫作佛事已。
入般涅盤。
乃至法住時。
我於其中修菩薩道。
能作佛事。
其正法於初夜滅。
我即於後夜成等正覺。
(謂佛以一切法。
平等開覺一切衆生。
成無上覺。
故号等正覺)。
時寶藏佛。
尋為授記。
善男子。
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衆生。
生大悲心。
欲斷衆生諸苦及煩惱故。
欲令衆生住安樂故。
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汝行菩薩道時。
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衆生得離苦惱。
已能作大佛事。
次無量壽佛成等正覺。
号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本覺謂之如。
始覺謂之來。
本始不二。
故曰如來。
又雲先佛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
今佛亦如先佛道來。
佛者。
覺也。
乃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 第二太子。
亦於寶藏佛前。
發大誓願。
願次觀音成佛。
國土莊嚴。
一如觀音無異。
時佛即授記作佛。
号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複告曰。
善男子。
由汝願取大世界故。
因是字汝為得大勢至。
時王千子。
皆於佛前發願行菩薩道。
佛悉為之授記作佛。
(梵語那由他。
華言萬億。
世尊者。
謂十号德備。
天上.人間所共尊重故。
菩薩者。
梵音詳言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謂以佛道而覺悟有情也。
有情乃衆生之别稱也。
) 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授記經 佛告華德藏菩薩。
乃往過去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時有世界。
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即今之極樂世界也)。
其國有佛。
号金光師子遊戲如來。
是佛剎土。
所有清淨嚴飾之事。
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
以一分毛。
滴大海水。
其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有莊嚴之事。
如一毛端水。
金光師子遊戲佛國。
如大海水。
聲聞.菩薩差降。
亦複如是。
時彼如來法中。
有王名曰威德。
王千世界。
正法治世。
多諸子息。
國無女人。
衆生皆悉化生。
淨修梵行。
禅悅為食。
王於八萬四千億歲。
奉事如來。
不習餘法。
時佛為王演說無量法印。
其王於園觀中。
入於三昧。
王之左右。
有二蓮花。
從地湧出。
雜色莊嚴。
香氣芬馥。
有二童子化生其中。
加趺而坐。
一名寶意。
二名寶上。
王從定起。
見二童子。
共詣佛所。
頭面禮足。
時二童子。
同聲以偈問佛。
佛為說法。
即發弘誓。
不求聲聞.緣覺。
惟修無上菩提。
於萬億劫。
廣度衆生。
誓取清淨莊嚴世界。
如金光師子遊戲佛土。
華德藏。
爾時威德王者。
我身是也。
時二童子。
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至菩薩是也。
是二菩薩。
於彼佛所。
初發無上菩提心。
華德藏。
此恒河沙悉可知數。
而此二大士。
先供養佛。
種諸善根。
不可稱計。
華德藏。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
當有終極。
當來曠遠不可計劫。
阿彌陀佛當般涅盤。
般涅盤後。
正法住世。
等佛壽命。
在世.滅度。
所度衆生。
悉皆同等。
佛涅盤後。
或有衆生。
不見佛者。
有諸菩薩。
得念佛三昧。
常見如來。
彼佛滅後。
一切寶物.浴池.蓮華.衆寶行樹。
常演法音。
與佛無異。
彼佛正法滅後。
過中夜分。
明相出時。
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号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土轉号曰衆寶普集莊嚴。
自然七寶。
衆妙合成。
所有莊嚴之事。
比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
勝於百千萬億兆載倍。
乃至算數所不能及。
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
純諸菩薩充滿其中。
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随其壽命(如幻三摩地經雲。
彼佛壽命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劫。
正法住世六十俱胝劫)。
得大勢至菩薩親近供養。
至於涅盤。
般涅盤後。
奉持正法。
乃至滅盡已。
即於其國成等正覺。
号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如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諸菩薩衆。
乃至法住。
等無有異。
若善男子.女人。
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
及未來普光.善住二如來名字之者。
随彼聚落族氏之中。
一切女人。
皆轉女身而成男子。
四十億劫中。
皆於生死。
轉生當得清淨出家。
常得見佛聞法。
承事僧伽。
世世所生。
具宿命智。
及得總持.無礙辯才。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後文出如幻三摩地經。
彼經譯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為普明高顯吉祥峰王如來。
譯善住功德寶王如來為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
悲華經譯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以西國言音文字。
與此方不同。
譯人按其義譯耳。
随據一譯。
稱之無過。
俱胝。
華言十萬。
那庾多。
即那由他。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劫。
終有窮極者。
此是佛化身也。
為度衆生故。
應現世間。
衆生緣盡。
佛示涅盤。
如我釋迦如來。
降誕王宮。
示同世壽。
說法四十九年。
滿八十歲。
衆生緣盡。
便般涅盤。
若佛法身。
則無生無滅。
無來無去。
是故一切諸佛皆具三身。
所謂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也。
梵語般涅盤。
華言入圓寂。
福.慧衆德皆備。
謂之圓。
煩惱.業.報諸障永盡。
謂之寂。
又雲大滅度。
舊雲不生不滅。
阿耨多羅。
華言無上。
謂天上天下一切衆生。
無有上於佛者。
又諸法之中。
無有上於佛之涅盤法也。
三藐三菩提。
華言正等正覺。
亦言正徧覺。
謂說法無差。
故言正。
智無不周。
故言徧。
出生死夢。
故言覺。
又雲正徧知。
謂知一切法故。
) 大悲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
重白佛言。
世尊。
我念過去無量億劫。
有佛出世。
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
彼佛世尊。
憐愍我故。
及為一切諸衆生故。
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以金色手摩我頂上。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當持此心咒。
普為未來惡世一切衆生。
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
始住初地。
一聞此咒故。
超登八地(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我時心歡喜故。
即發願言。
若我當來堪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者。
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
發是願已。
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我身。
從此已後。
複於無量佛所。
重更得聞。
親承受持是咒。
複生歡喜。
便得超越無數劫微細生死。
從是以往。
常所誦持。
未曾廢忘。
由持此咒故。
所生之處。
恒在佛前。
蓮花化生。
不受胎藏之身。
佛告阿難。
此咒能大利益三界衆生。
若不過去久遠已來廣種善根。
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何況得見。
此觀世音自在菩薩。
亦名撚索。
亦名千光眼。
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已作佛竟。
号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
為欲發起一切菩薩。
安樂成熟諸衆生故。
現作菩薩。
汝等大衆.諸菩薩.梵王.帝釋.龍.神。
皆應恭敬。
莫生輕慢。
一切人天。
常須供養。
專稱名号。
得無量福。
滅無量罪。
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音三昧經雲。
先已成佛。
号正法明如來。
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
近世傳觀音是妙莊王第三公主。
出家修行成道。
甯不大謬。
自招愆咎乎。
雖雲菩薩随類現身。
而第三公主考之無據。
決非所現。
故正訛集雲。
觀音香山卷中。
稱觀音是妙莊王女。
出家成道。
而号觀音。
此訛也。
觀音過去古佛。
三十二應。
随類度生。
或現女身耳。
不是才以女身修成道也。
彼妙莊王。
既不标何代國王。
又不說何方國土。
雖勸導女人。
不無小補。
而世僧乃有信為修行妙典者。
是以發之。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音圓行。
能觀一切音聲。
随向而答。
應無不遍。
所謂自在之業。
普門示現。
故曰普門品者。
義類相從也。
)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
是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号。
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
為求金銀七寶。
入於大海。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
漂堕羅剎鬼國。
其中若有乃至一
像無所像。
真如清淨。
化無所化。
雖像無所像。
無所而不像。
化無所化。
無所而不化。
故無在無不在。
化應九道之身。
處有不永。
寂入不二之旨。
是以三業緻請。
蒙脫苦涯(三業謂身.口.意。
事如請觀音經所明)。
四弘為誓。
使沾上樂(一誓度衆生。
二誓斷煩惱。
三誓學法門。
四誓成大道)。
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梵語娑婆。
華言忍土。
謂此衆生忍受三毒.種種諸苦。
不求解脫)。
寶藏佛所。
禀觀音之目。
已成種覺。
号正法明(種。
即種智。
唯佛乃具。
詳如下釋)。
次當補處。
稱為普光功德(補處。
猶儲君之義也)。
其本迹若此。
甯可測知。
方便随緣。
趣舉一名耳。
今言觀世音者。
西土正音名阿耶娑婆吉低輸。
此言觀世音(梵語婆盧枳底。
華言觀世。
濕伐羅。
華言自在。
或言攝伐多。
華言音。
然梵本自有二種。
故有兩名。
古譯為觀世光)。
能所圓融。
有無兼暢。
照窮正性。
察其本末。
故稱觀也。
世音者。
是所觀之境。
萬像流動。
隔别不同。
類音殊唱。
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
一時普救。
皆令解脫。
故曰觀世音。
此即境智雙舉。
能所合标也。
(清涼雲。
觀即能觀。
世是所觀。
若雲音者。
亦通所觀。
即所救機。
若雲自在。
乃屬能化之用。
孤山曰。
法華雲。
一心稱名。
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此則音在他機也。
楞嚴雲。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此則音屬自行也。
應知因中自行。
果上化他。
二意兼備。
兩經所說。
各舉一邊耳。
交光雲。
觀字随俗雖作平聲。
理實應是去聲。
良以納聲為聞。
達理為觀。
特取達理。
故於音聲不言聞。
而言觀也。
又所達之理。
非音聲中理。
乃耳根中性理也。
然必托音聲。
方彰聞性。
故又不言觀耳根。
而惟稱觀世音也。
更須當知利他.自利雖别。
而能之法同彰耳根。
殊勝無二矣。
溫陵曰。
觀音者。
觀世言音。
圓悟圓應之号也。
於音言觀者。
以觀智照之。
不以耳識聞之也。
此二師皆依楞嚴釋。
故與天台釋法華略殊也。
) 悲華經 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恒河在中天竺。
廣四十裡。
沙細如面。
故佛以此為數。
阿僧祇。
華言無數)。
此世界名删提岚。
劫名善持。
有轉輪聖王。
名無诤念。
主四天下。
時寶藏如來出現於世。
王有千子。
長名不眴。
次名尼摩。
有大臣名曰寶海。
即寶藏如來之父。
寶海大臣勸王及千子。
并諸眷屬.無量人天。
發菩提心。
今各於十方界。
成等正覺。
其寶海大臣者。
即今釋迦如來也(梵語釋迦。
華言能仁。
是姓也。
号牟尼。
華言寂默)。
時王與千子供養如來。
從佛出家修道。
佛與王改字為無量清淨。
複與授記。
於西方安樂世界作佛。
号曰無量壽(安樂。
即極樂。
梵語阿彌陀。
此言無量壽)。
時太子不眴白佛言。
世尊。
我之所有一切善根。
盡回向無上菩提(菩提。
華言佛道)。
願我行菩薩道時。
若有衆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
退失正法。
堕大暗處。
憂愁孤窮。
無有救護。
若能念我。
稱我名字。
我天耳所聞。
天眼所見。
是衆生等。
若不得免斯苦惱者。
我終不成正覺。
世尊。
我今複為衆生故。
發上勝願。
願今轉輪聖王。
於安樂世界成佛。
号無量壽。
於無量劫作佛事已。
入般涅盤。
乃至法住時。
我於其中修菩薩道。
能作佛事。
其正法於初夜滅。
我即於後夜成等正覺。
(謂佛以一切法。
平等開覺一切衆生。
成無上覺。
故号等正覺)。
時寶藏佛。
尋為授記。
善男子。
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衆生。
生大悲心。
欲斷衆生諸苦及煩惱故。
欲令衆生住安樂故。
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汝行菩薩道時。
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衆生得離苦惱。
已能作大佛事。
次無量壽佛成等正覺。
号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本覺謂之如。
始覺謂之來。
本始不二。
故曰如來。
又雲先佛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
今佛亦如先佛道來。
佛者。
覺也。
乃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 第二太子。
亦於寶藏佛前。
發大誓願。
願次觀音成佛。
國土莊嚴。
一如觀音無異。
時佛即授記作佛。
号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複告曰。
善男子。
由汝願取大世界故。
因是字汝為得大勢至。
時王千子。
皆於佛前發願行菩薩道。
佛悉為之授記作佛。
(梵語那由他。
華言萬億。
世尊者。
謂十号德備。
天上.人間所共尊重故。
菩薩者。
梵音詳言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謂以佛道而覺悟有情也。
有情乃衆生之别稱也。
) 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授記經 佛告華德藏菩薩。
乃往過去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時有世界。
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即今之極樂世界也)。
其國有佛。
号金光師子遊戲如來。
是佛剎土。
所有清淨嚴飾之事。
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
以一分毛。
滴大海水。
其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有莊嚴之事。
如一毛端水。
金光師子遊戲佛國。
如大海水。
聲聞.菩薩差降。
亦複如是。
時彼如來法中。
有王名曰威德。
王千世界。
正法治世。
多諸子息。
國無女人。
衆生皆悉化生。
淨修梵行。
禅悅為食。
王於八萬四千億歲。
奉事如來。
不習餘法。
時佛為王演說無量法印。
其王於園觀中。
入於三昧。
王之左右。
有二蓮花。
從地湧出。
雜色莊嚴。
香氣芬馥。
有二童子化生其中。
加趺而坐。
一名寶意。
二名寶上。
王從定起。
見二童子。
共詣佛所。
頭面禮足。
時二童子。
同聲以偈問佛。
佛為說法。
即發弘誓。
不求聲聞.緣覺。
惟修無上菩提。
於萬億劫。
廣度衆生。
誓取清淨莊嚴世界。
如金光師子遊戲佛土。
華德藏。
爾時威德王者。
我身是也。
時二童子。
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至菩薩是也。
是二菩薩。
於彼佛所。
初發無上菩提心。
華德藏。
此恒河沙悉可知數。
而此二大士。
先供養佛。
種諸善根。
不可稱計。
華德藏。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
當有終極。
當來曠遠不可計劫。
阿彌陀佛當般涅盤。
般涅盤後。
正法住世。
等佛壽命。
在世.滅度。
所度衆生。
悉皆同等。
佛涅盤後。
或有衆生。
不見佛者。
有諸菩薩。
得念佛三昧。
常見如來。
彼佛滅後。
一切寶物.浴池.蓮華.衆寶行樹。
常演法音。
與佛無異。
彼佛正法滅後。
過中夜分。
明相出時。
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号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土轉号曰衆寶普集莊嚴。
自然七寶。
衆妙合成。
所有莊嚴之事。
比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
勝於百千萬億兆載倍。
乃至算數所不能及。
其國無有聲聞.緣覺之名。
純諸菩薩充滿其中。
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随其壽命(如幻三摩地經雲。
彼佛壽命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劫。
正法住世六十俱胝劫)。
得大勢至菩薩親近供養。
至於涅盤。
般涅盤後。
奉持正法。
乃至滅盡已。
即於其國成等正覺。
号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如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諸菩薩衆。
乃至法住。
等無有異。
若善男子.女人。
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
及未來普光.善住二如來名字之者。
随彼聚落族氏之中。
一切女人。
皆轉女身而成男子。
四十億劫中。
皆於生死。
轉生當得清淨出家。
常得見佛聞法。
承事僧伽。
世世所生。
具宿命智。
及得總持.無礙辯才。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後文出如幻三摩地經。
彼經譯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為普明高顯吉祥峰王如來。
譯善住功德寶王如來為善住功德寶峰王如來。
悲華經譯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以西國言音文字。
與此方不同。
譯人按其義譯耳。
随據一譯。
稱之無過。
俱胝。
華言十萬。
那庾多。
即那由他。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萬劫。
終有窮極者。
此是佛化身也。
為度衆生故。
應現世間。
衆生緣盡。
佛示涅盤。
如我釋迦如來。
降誕王宮。
示同世壽。
說法四十九年。
滿八十歲。
衆生緣盡。
便般涅盤。
若佛法身。
則無生無滅。
無來無去。
是故一切諸佛皆具三身。
所謂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也。
梵語般涅盤。
華言入圓寂。
福.慧衆德皆備。
謂之圓。
煩惱.業.報諸障永盡。
謂之寂。
又雲大滅度。
舊雲不生不滅。
阿耨多羅。
華言無上。
謂天上天下一切衆生。
無有上於佛者。
又諸法之中。
無有上於佛之涅盤法也。
三藐三菩提。
華言正等正覺。
亦言正徧覺。
謂說法無差。
故言正。
智無不周。
故言徧。
出生死夢。
故言覺。
又雲正徧知。
謂知一切法故。
) 大悲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
重白佛言。
世尊。
我念過去無量億劫。
有佛出世。
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
彼佛世尊。
憐愍我故。
及為一切諸衆生故。
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以金色手摩我頂上。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當持此心咒。
普為未來惡世一切衆生。
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
始住初地。
一聞此咒故。
超登八地(初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我時心歡喜故。
即發願言。
若我當來堪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者。
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
發是願已。
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我身。
從此已後。
複於無量佛所。
重更得聞。
親承受持是咒。
複生歡喜。
便得超越無數劫微細生死。
從是以往。
常所誦持。
未曾廢忘。
由持此咒故。
所生之處。
恒在佛前。
蓮花化生。
不受胎藏之身。
佛告阿難。
此咒能大利益三界衆生。
若不過去久遠已來廣種善根。
乃至名字不可得聞。
何況得見。
此觀世音自在菩薩。
亦名撚索。
亦名千光眼。
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已於過去無量劫中。
已作佛竟。
号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
為欲發起一切菩薩。
安樂成熟諸衆生故。
現作菩薩。
汝等大衆.諸菩薩.梵王.帝釋.龍.神。
皆應恭敬。
莫生輕慢。
一切人天。
常須供養。
專稱名号。
得無量福。
滅無量罪。
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觀音三昧經雲。
先已成佛。
号正法明如來。
釋迦為彼佛作苦行弟子。
近世傳觀音是妙莊王第三公主。
出家修行成道。
甯不大謬。
自招愆咎乎。
雖雲菩薩随類現身。
而第三公主考之無據。
決非所現。
故正訛集雲。
觀音香山卷中。
稱觀音是妙莊王女。
出家成道。
而号觀音。
此訛也。
觀音過去古佛。
三十二應。
随類度生。
或現女身耳。
不是才以女身修成道也。
彼妙莊王。
既不标何代國王。
又不說何方國土。
雖勸導女人。
不無小補。
而世僧乃有信為修行妙典者。
是以發之。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音圓行。
能觀一切音聲。
随向而答。
應無不遍。
所謂自在之業。
普門示現。
故曰普門品者。
義類相從也。
) 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
是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
稱其名号。
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
為求金銀七寶。
入於大海。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
漂堕羅剎鬼國。
其中若有乃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