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人。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人等。
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梵語羅剎。
此雲暴惡。
亦雲可畏。
啖人鬼也。
多住大海洲中。
或住山間)。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彼所執刀杖。
尋段段壞。
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夜叉.羅剎。
欲來惱人。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惡鬼。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況複加害。
(三千大千。
共有萬億日月。
總号娑婆世界。
夜叉。
或雲藥叉。
華言勇徤。
能飛行迅速故也)。
設複有人。
若有罪.若無罪。
杻械枷鎖。
檢系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皆悉斷壞。
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怨賊。
有一商主。
将諸商人。
赍持重寶。
經過崄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衆生。
汝等若稱名者。
於此怨賊。
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
俱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
即得解脫。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威神之力。
巍巍如是。
(此上是解脫衆生七災外業也)。
若有衆生。
多於淫欲。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欲。
若多嗔恚。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嗔。
若多愚癡。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癡。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
多所饒益。
是故衆生。
常應心念。
(此上是解脫衆生三毒内業也)。
若有女人。
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設欲求女。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
衆人愛敬。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力。
若有衆生。
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是故衆生。
皆當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此上是滿衆生二願也。
初語業稱名。
滅除七災。
二意業存念。
淨除三毒。
三身業禮拜。
能滿二願。
即自在義也。
今多稱觀世音者。
語業用多。
感易成故。
鎮國雲。
三業歸依。
十通随應。
鑒無遺照。
益無不周矣)。
無盡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号。
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於汝意雲何。
是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
甚多。
世尊。
佛言。
若複有人。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乃至一時禮拜供養。
是二人福。
正等無異。
於百千萬劫。
不可窮盡。
無盡意。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上示福應。
下示十九說法.三十二應。
及十四無畏。
文多不錄。
詳如下楞嚴所明。
) 大佛頂首楞嚴經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
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
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達耳之謂聞。
着心之謂思。
治習之謂修。
三者圓明。
是名三慧。
若聞而不思則法流不注。
思而不修則無證悟。
何能得入三摩地耶。
若聞非正。
誤入邪途。
亦無證地。
故雲彼佛教我。
是顯禀受正法自佛也。
梵語三摩地。
華言等持。
謂定慧平等任持者也。
此屬妙因。
下雲入流。
即照理之慧。
忘所。
即息妄之定也)。
初於聞中。
入流忘所(初者。
始下手工夫。
反聞之初也。
聞中。
非謂肉耳及耳識之中。
乃一念不生圓照法界之中。
以此但借觀音聲。
而彰能聞之體為聞中。
不取所動靜之境為聞中也。
然其聞性。
雖有聲.無聲。
明鑒了然。
絲毫不昧。
而曾無分别。
亦同見性。
猶如鏡中無别分析。
虛靈不昧。
萬法森然。
交徹互融。
非有非空。
即空即有。
妙極不容思議之境也。
入流者。
反聞自性也。
即是一念不生。
回光反照。
專注以聞自性之謂也)。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入流忘所。
顯離動相。
此中動靜二相皆除。
言所者。
即忘所也。
言入者。
即入流也。
所入既寂者。
謂忘所.入流二俱成靜。
即群動俱息.收攝情忘之謂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如是者。
承上之辭。
漸增者。
加功進行之意。
上聞字。
乃旋倒之聞機。
下聞字。
乃所聞之聞性。
謂能聞之聞機與所聞之聞性俱除滅。
故曰聞所聞盡也)。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盡聞二字。
牒前聞所聞盡。
即二聞雙泯之境。
不住。
謂加功進行。
透過斯境。
不鈍滞於此也。
覺者。
即照此境之智也。
所覺者。
即此湛一之境也。
謂能覺之智。
與所覺之境。
二俱空寂。
泯然無複對待也)。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空覺之空。
牒上覺所覺空之空也。
言空覺者。
是重空之智也。
極圓者。
乃增修滿其分量之意。
空所空滅者。
謂重空之智。
并前智境。
一切滅盡無餘也)。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生滅二字。
通前動靜。
聞覺空滅也。
若住最後滅相。
則為滅相所覆。
恒處俱空。
若無住着之心。
以俟一剎那頃。
本理現前。
此之滅相即逈脫矣。
然所謂寂者。
非對動之寂。
是從無始來。
本自不動之寂也。
所謂滅者。
非對生之滅。
乃從無始來。
本無生之滅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忽然者。
謂證入真體。
在一剎那頃。
而稱體起用。
亦在一剎那也。
超越。
即解脫也。
不為界内有縛。
故超越世間。
不為界外空纏。
故超越出世間也。
十方圓明者。
圓明即明通彌滿於百界。
所謂寂照含虛空也。
殊勝者。
顯超權乘。
即下列二種妙用也)。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上合諸佛本妙覺心。
故起三十二應。
說法度生。
下合衆生清淨本源。
故令衆生獲十四無畏。
慈能與樂。
力即用也。
悲求拔苦。
仰即希望也)。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即無剎不現身者也)。
世尊。
若諸菩薩。
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勝解者。
謂彼因行已極。
所起證悟之智也。
現謂現前。
圓即滿也。
謂智證現前。
将滿之時也)。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於彼前。
現獨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有學者。
煩惱未盡。
尚須學斷。
故名有學。
若煩惱解脫。
則名無學。
梵語辟支。
華言獨覺。
亦雲緣覺。
良由多生禀佛小教。
未證無學。
故出無佛世時。
觀物變易。
自覺無生。
因号獨覺。
然亦悟十二因緣法。
亦可名為緣覺。
但以根有利.鈍。
值佛.不值佛之殊分。
而有二類耳)。
若諸有學。
斷十二因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於彼前。
現緣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勝性。
即因緣無生之性也。
溫陵曰。
緣覺者。
禀佛之教。
觀緣悟道也。
知迷勝性。
由十二緣。
於是斷之。
從無明滅。
至於憂悲苦惱滅。
則緣斷而性現矣。
性因緣斷而顯。
故曰緣斷勝性。
此二皆中乘人也)。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於彼前。
現聲聞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四谛者。
苦.集.滅.道也。
斷四谛下惑。
證生空理。
故曰得四谛空。
聞佛聲教而得悟道。
故曰聲聞。
從初果至四果。
并曰聲聞。
皆小乘人也。
證四果名為阿羅漢。
方曰無生。
從現佛身至此。
是現四聖身也)。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
不犯欲塵。
欲身清淨。
我於彼前。
現梵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欲心明悟者。
謂深達淫欲為招苦之本也。
梵者。
淨也)。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
我於彼前。
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梵語釋提桓因。
華言能天主。
以能為三十三天主。
其姓憍屍迦。
俗雲玉帝)。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遊行十方。
我於彼前。
現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自在者。
梵語婆舍跋提。
華言他化自在天。
謂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也。
即欲界頂第六天。
屬魔天也。
又此天上。
别有魔王居處。
亦自在天攝。
言遊行十方者。
謂欲界四洲之十方也)。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飛行虛空。
我於彼前。
現大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今大自在天。
字威靈帝。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三股叉)。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
我於彼前。
現天大将軍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四天王。
共有三十二将為主帥。
韋馱為其上首。
各統所部鬼神。
即八部之屬。
救護萬國。
摧邪護正也)。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
我於彼前。
現四天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帝釋為君。
四王為臣。
居欲界初天。
分統四洲。
護諸衆生)。
若諸衆生。
愛生天宮。
驅使鬼神。
我於彼前。
現四天王國太子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四王各有九十一太子。
從現梵王身至此。
是現天趣身也。
其梵王居初禅.二禅之中。
主領小千界。
帝釋居欲界須彌頂。
為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主。
說十善法教化諸天。
自在天居欲界頂。
大自在天居色界頂。
主大千界也)。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
我於彼前。
現人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自金輪王。
至粟散王。
皆曰人王。
其輪王。
七寶具足。
主四天下。
粟散王。
惟主一邦一國。
如粟之多。
散於天下也。
若有衆生願生生為王。
以法治世。
菩薩即為其現所欣之身。
與其說法。
令修十善道因。
及王德業。
以種來生之果也)。
若諸衆生。
愛主族姓。
世間推讓。
我於彼前。
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具十德名長者。
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贊.下歸。
故為族姓之主。
世間推讓也)。
若諸衆生。
愛治國土。
剖斷邦邑。
我於彼前。
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三台輔相。
州牧縣長。
悉号宰官也)。
若諸衆生。
愛談名言。
清淨自居。
我於彼前。
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或談道論德。
為人師範。
或着書立言。
垂訓後世之稱。
名言。
典章也。
又大富多财.居業豐盈之謂。
或雲道藝處士)。
若諸衆生。
愛諸數術。
攝衛自居。
我於彼前。
現婆羅門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梵語婆羅門。
華言淨行。
彼以行自貞。
代代相承數術.字書。
以調攝衛護身壽為業。
或在家。
或出家。
有十八姓。
世之所重。
惟天竺有。
餘國所無也)。
若有男子。
好學出家。
持諸戒律。
我於彼前。
現比丘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比丘。
華言乞士。
乞是乞求之名。
士是清雅之稱。
謂出家人。
謙下自[(白-日+田)/廾]。
破憍慢心。
乞食資身。
離四邪命。
福利檀越。
以成清雅之德。
乞法以資慧命。
而長養法身也。
亦名怖魔。
謂其受如來二百五十大戒之時。
震動魔王宮殿。
魔王怖其出境。
亦化諸人而出三界。
減其眷屬。
空其宮殿。
故怖也)。
若有女人。
好學出家。
持諸禁戒。
我於彼前。
現比丘尼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尼者女也。
受如來三百四十八大戒者)。
若有男子。
樂持五戒。
我於彼前。
現優婆塞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梵語優婆塞。
華言清淨士。
亦言近事。
謂在家受佛三歸.五戒.八戒者。
以受持淨戒。
方堪親近承事佛.法.僧也)。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於彼前。
現優婆夷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夷者女也。
謂在家受佛三歸.五戒.八戒女人也)。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國。
我於彼前。
現女主身。
及國夫人.命婦.大家。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家音姑。
内政。
即泛言一切婦道。
儒書雲。
有閨門之修。
而無外境之志。
故曰内政。
然閨門為萬化之源。
故關於家國之治亂。
家通大夫以下。
國通諸侯以上。
孤山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人等。
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梵語羅剎。
此雲暴惡。
亦雲可畏。
啖人鬼也。
多住大海洲中。
或住山間)。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彼所執刀杖。
尋段段壞。
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夜叉.羅剎。
欲來惱人。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是諸惡鬼。
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況複加害。
(三千大千。
共有萬億日月。
總号娑婆世界。
夜叉。
或雲藥叉。
華言勇徤。
能飛行迅速故也)。
設複有人。
若有罪.若無罪。
杻械枷鎖。
檢系其身。
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皆悉斷壞。
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
滿中怨賊。
有一商主。
将諸商人。
赍持重寶。
經過崄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
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号。
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衆生。
汝等若稱名者。
於此怨賊。
當得解脫。
衆商人聞。
俱發聲言。
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
即得解脫。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威神之力。
巍巍如是。
(此上是解脫衆生七災外業也)。
若有衆生。
多於淫欲。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欲。
若多嗔恚。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嗔。
若多愚癡。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癡。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
多所饒益。
是故衆生。
常應心念。
(此上是解脫衆生三毒内業也)。
若有女人。
設欲求男。
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設欲求女。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宿植德本。
衆人愛敬。
無盡意。
觀世音菩薩。
有如是力。
若有衆生。
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是故衆生。
皆當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此上是滿衆生二願也。
初語業稱名。
滅除七災。
二意業存念。
淨除三毒。
三身業禮拜。
能滿二願。
即自在義也。
今多稱觀世音者。
語業用多。
感易成故。
鎮國雲。
三業歸依。
十通随應。
鑒無遺照。
益無不周矣)。
無盡意。
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号。
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於汝意雲何。
是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
甚多。
世尊。
佛言。
若複有人。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乃至一時禮拜供養。
是二人福。
正等無異。
於百千萬劫。
不可窮盡。
無盡意。
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此上示福應。
下示十九說法.三十二應。
及十四無畏。
文多不錄。
詳如下楞嚴所明。
) 大佛頂首楞嚴經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
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
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達耳之謂聞。
着心之謂思。
治習之謂修。
三者圓明。
是名三慧。
若聞而不思則法流不注。
思而不修則無證悟。
何能得入三摩地耶。
若聞非正。
誤入邪途。
亦無證地。
故雲彼佛教我。
是顯禀受正法自佛也。
梵語三摩地。
華言等持。
謂定慧平等任持者也。
此屬妙因。
下雲入流。
即照理之慧。
忘所。
即息妄之定也)。
初於聞中。
入流忘所(初者。
始下手工夫。
反聞之初也。
聞中。
非謂肉耳及耳識之中。
乃一念不生圓照法界之中。
以此但借觀音聲。
而彰能聞之體為聞中。
不取所動靜之境為聞中也。
然其聞性。
雖有聲.無聲。
明鑒了然。
絲毫不昧。
而曾無分别。
亦同見性。
猶如鏡中無别分析。
虛靈不昧。
萬法森然。
交徹互融。
非有非空。
即空即有。
妙極不容思議之境也。
入流者。
反聞自性也。
即是一念不生。
回光反照。
專注以聞自性之謂也)。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入流忘所。
顯離動相。
此中動靜二相皆除。
言所者。
即忘所也。
言入者。
即入流也。
所入既寂者。
謂忘所.入流二俱成靜。
即群動俱息.收攝情忘之謂也)。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如是者。
承上之辭。
漸增者。
加功進行之意。
上聞字。
乃旋倒之聞機。
下聞字。
乃所聞之聞性。
謂能聞之聞機與所聞之聞性俱除滅。
故曰聞所聞盡也)。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盡聞二字。
牒前聞所聞盡。
即二聞雙泯之境。
不住。
謂加功進行。
透過斯境。
不鈍滞於此也。
覺者。
即照此境之智也。
所覺者。
即此湛一之境也。
謂能覺之智。
與所覺之境。
二俱空寂。
泯然無複對待也)。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空覺之空。
牒上覺所覺空之空也。
言空覺者。
是重空之智也。
極圓者。
乃增修滿其分量之意。
空所空滅者。
謂重空之智。
并前智境。
一切滅盡無餘也)。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生滅二字。
通前動靜。
聞覺空滅也。
若住最後滅相。
則為滅相所覆。
恒處俱空。
若無住着之心。
以俟一剎那頃。
本理現前。
此之滅相即逈脫矣。
然所謂寂者。
非對動之寂。
是從無始來。
本自不動之寂也。
所謂滅者。
非對生之滅。
乃從無始來。
本無生之滅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忽然者。
謂證入真體。
在一剎那頃。
而稱體起用。
亦在一剎那也。
超越。
即解脫也。
不為界内有縛。
故超越世間。
不為界外空纏。
故超越出世間也。
十方圓明者。
圓明即明通彌滿於百界。
所謂寂照含虛空也。
殊勝者。
顯超權乘。
即下列二種妙用也)。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上合諸佛本妙覺心。
故起三十二應。
說法度生。
下合衆生清淨本源。
故令衆生獲十四無畏。
慈能與樂。
力即用也。
悲求拔苦。
仰即希望也)。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即無剎不現身者也)。
世尊。
若諸菩薩。
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
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勝解者。
謂彼因行已極。
所起證悟之智也。
現謂現前。
圓即滿也。
謂智證現前。
将滿之時也)。
若諸有學。
寂靜妙明。
勝妙現圓。
我於彼前。
現獨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有學者。
煩惱未盡。
尚須學斷。
故名有學。
若煩惱解脫。
則名無學。
梵語辟支。
華言獨覺。
亦雲緣覺。
良由多生禀佛小教。
未證無學。
故出無佛世時。
觀物變易。
自覺無生。
因号獨覺。
然亦悟十二因緣法。
亦可名為緣覺。
但以根有利.鈍。
值佛.不值佛之殊分。
而有二類耳)。
若諸有學。
斷十二因緣。
緣斷勝性。
勝妙現圓。
我於彼前。
現緣覺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勝性。
即因緣無生之性也。
溫陵曰。
緣覺者。
禀佛之教。
觀緣悟道也。
知迷勝性。
由十二緣。
於是斷之。
從無明滅。
至於憂悲苦惱滅。
則緣斷而性現矣。
性因緣斷而顯。
故曰緣斷勝性。
此二皆中乘人也)。
若諸有學。
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
我於彼前。
現聲聞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四谛者。
苦.集.滅.道也。
斷四谛下惑。
證生空理。
故曰得四谛空。
聞佛聲教而得悟道。
故曰聲聞。
從初果至四果。
并曰聲聞。
皆小乘人也。
證四果名為阿羅漢。
方曰無生。
從現佛身至此。
是現四聖身也)。
若諸衆生。
欲心明悟。
不犯欲塵。
欲身清淨。
我於彼前。
現梵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欲心明悟者。
謂深達淫欲為招苦之本也。
梵者。
淨也)。
若諸衆生。
欲為天主。
統領諸天。
我於彼前。
現帝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梵語釋提桓因。
華言能天主。
以能為三十三天主。
其姓憍屍迦。
俗雲玉帝)。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遊行十方。
我於彼前。
現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自在者。
梵語婆舍跋提。
華言他化自在天。
謂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也。
即欲界頂第六天。
屬魔天也。
又此天上。
别有魔王居處。
亦自在天攝。
言遊行十方者。
謂欲界四洲之十方也)。
若諸衆生。
欲身自在。
飛行虛空。
我於彼前。
現大自在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今大自在天。
字威靈帝。
三目八臂。
騎白牛。
執三股叉)。
若諸衆生。
愛統鬼神。
救護國土。
我於彼前。
現天大将軍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四天王。
共有三十二将為主帥。
韋馱為其上首。
各統所部鬼神。
即八部之屬。
救護萬國。
摧邪護正也)。
若諸衆生。
愛統世界。
保護衆生。
我於彼前。
現四天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帝釋為君。
四王為臣。
居欲界初天。
分統四洲。
護諸衆生)。
若諸衆生。
愛生天宮。
驅使鬼神。
我於彼前。
現四天王國太子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四王各有九十一太子。
從現梵王身至此。
是現天趣身也。
其梵王居初禅.二禅之中。
主領小千界。
帝釋居欲界須彌頂。
為三十三天及四王天主。
說十善法教化諸天。
自在天居欲界頂。
大自在天居色界頂。
主大千界也)。
若諸衆生。
樂為人王。
我於彼前。
現人王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自金輪王。
至粟散王。
皆曰人王。
其輪王。
七寶具足。
主四天下。
粟散王。
惟主一邦一國。
如粟之多。
散於天下也。
若有衆生願生生為王。
以法治世。
菩薩即為其現所欣之身。
與其說法。
令修十善道因。
及王德業。
以種來生之果也)。
若諸衆生。
愛主族姓。
世間推讓。
我於彼前。
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具十德名長者。
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贊.下歸。
故為族姓之主。
世間推讓也)。
若諸衆生。
愛治國土。
剖斷邦邑。
我於彼前。
現宰官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三台輔相。
州牧縣長。
悉号宰官也)。
若諸衆生。
愛談名言。
清淨自居。
我於彼前。
現居士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或談道論德。
為人師範。
或着書立言。
垂訓後世之稱。
名言。
典章也。
又大富多财.居業豐盈之謂。
或雲道藝處士)。
若諸衆生。
愛諸數術。
攝衛自居。
我於彼前。
現婆羅門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梵語婆羅門。
華言淨行。
彼以行自貞。
代代相承數術.字書。
以調攝衛護身壽為業。
或在家。
或出家。
有十八姓。
世之所重。
惟天竺有。
餘國所無也)。
若有男子。
好學出家。
持諸戒律。
我於彼前。
現比丘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比丘。
華言乞士。
乞是乞求之名。
士是清雅之稱。
謂出家人。
謙下自[(白-日+田)/廾]。
破憍慢心。
乞食資身。
離四邪命。
福利檀越。
以成清雅之德。
乞法以資慧命。
而長養法身也。
亦名怖魔。
謂其受如來二百五十大戒之時。
震動魔王宮殿。
魔王怖其出境。
亦化諸人而出三界。
減其眷屬。
空其宮殿。
故怖也)。
若有女人。
好學出家。
持諸禁戒。
我於彼前。
現比丘尼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尼者女也。
受如來三百四十八大戒者)。
若有男子。
樂持五戒。
我於彼前。
現優婆塞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梵語優婆塞。
華言清淨士。
亦言近事。
謂在家受佛三歸.五戒.八戒者。
以受持淨戒。
方堪親近承事佛.法.僧也)。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於彼前。
現優婆夷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夷者女也。
謂在家受佛三歸.五戒.八戒女人也)。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國。
我於彼前。
現女主身。
及國夫人.命婦.大家。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家音姑。
内政。
即泛言一切婦道。
儒書雲。
有閨門之修。
而無外境之志。
故曰内政。
然閨門為萬化之源。
故關於家國之治亂。
家通大夫以下。
國通諸侯以上。
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