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曰。
女主。
即天子之後也。
周禮天子之後。
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三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也。
國夫人者。
如論語雲。
邦君之妻。
曰君夫人。
命婦者。
謂妻因夫榮者也。
大家者。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者。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數召入宮。
令皇後.貴人師事焉。
号曰大家。
此釋未必然也。
若據天竺。
凡豪族主家之婦。
皆稱曰大家)。
若有衆生。
不壞男根。
我於彼前。
現童男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謂不犯女色者。
故曰不壞男根)。
若有處女。
愛樂處身。
不求侵暴。
我於彼前。
現童女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處女。
是未出嫁之女也。
若常愛樂為處女身。
不願從人。
縱有強為侵暴。
亦誓不從也。
已上從現人王至此。
是現人道身也)。
若有諸天。
樂出天倫。
我現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出字。
與下度字.脫字同。
又言成就者。
是遂其脫離之願也。
諸天求出天倫者。
以天趣耽樂。
不能整心修道。
惟人趣能之。
故求脫離也)。
若有諸龍。
樂出龍倫。
我現龍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龍有四種。
一守天宮持令不落。
二興雲緻雨利益人間。
三地龍決江開渎。
四守輪王大寶藏。
華嚴雲。
龍王降雨。
不從身出。
不從心出。
無有積集。
而非不見。
但以龍王心念力故。
霈然洪澍。
周遍天下。
如是境界。
不可思議。
然龍雖有如是神力。
其鱗甲中。
有無量蛆蟲之所唼食。
每日三時。
複有熱風.熱砂燒身之苦。
故其樂出也)。
若有藥叉。
樂度本倫。
我於彼前。
現藥叉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乾闼婆。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乾闼婆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乾闼婆。
華言香陰。
不食酒肉。
惟以香資陰身。
乃帝釋樂神)。
若阿修羅。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阿修羅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阿修羅。
華言無端正。
謂男醜.女端正故。
又雲非天。
以其果報最勝。
鄰次諸天。
而非天。
居大海底。
宮殿園林。
七寶所成。
常與天鬥。
有君臣民庶也)。
若緊那羅。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緊那羅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緊那羅。
華言疑神。
以其似人。
頭上有角。
因而名之。
乃天帝絲竹樂神也。
此中應有迦樓羅。
即金翅鳥神。
方成八部。
恐是譯人之脫落也)。
若摩呼羅伽。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摩呼羅伽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摩呼羅伽。
華言大腹行。
即地龍。
或曰大蟒神也。
自天至此。
是現八部身也。
自龍之下。
雖皆具神通.福德.威權。
然均是惡趣。
各具苦惱。
其龍及摩呼羅伽。
是畜生道所攝。
乾闼婆.緊那羅。
是神道攝。
阿修羅。
乃六道中之一趣。
時懷醜陋.忿兢之苦。
是以多欲脫離為人。
希修進道。
若欲直入聖流。
則在求三乘聖果中攝也)。
若諸衆生。
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此謂在人中。
而求世世複得人身修進也)。
若諸非人。
有形.無形.有想.無想。
樂度其倫。
我於彼前。
皆現其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長水曰。
有形如休咎精明等。
無形如空散銷沉等。
有想如神鬼精靈等。
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皆非人也。
若言木石等。
則無心。
不應言樂度。
或言菩薩現身度脫故可也。
多羅菩薩儀軌雲。
示現佛身。
乃至種種異類.有情.無情.三界之身。
而為演說。
以是義故。
名觀自在。
)。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吳興曰。
三十二應。
比普門品。
雖互有出沒。
大體是同。
總而言之。
無越十界。
於十界中。
兩經俱無菩薩及地獄身者。
或曰聖言之略耳。
或曰觀音已是菩薩。
何須更現。
地獄重苦。
不可度也。
天台依正法華經。
俱現菩薩界身。
又準釋論。
菩薩亦化地獄。
故知十界不可阙焉。
按莊嚴寶王經。
有現菩薩身。
亦入地獄。
破壞阿鼻。
使諸罪人而出地獄也。
十界者。
即上四聖及六道也。
示三十二應已竟)。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
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
於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我複乃至悲仰故。
是承三昧力。
及悲仰為無畏之本也。
於我身心獲十四無畏功德者。
蓋菩薩反聞。
證全法界。
而與衆生冥同一心。
交參互徹。
故知凡聖恒以冥合。
但待感而即應也。
無畏乃約衆生而言。
蓋遭難者。
正在怖畏之中。
而蒙救得脫。
即無畏也。
功德約菩薩而言。
謂救生脫怖。
寔乃菩薩最妙功德也)。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
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
觀其音聲。
即得解脫(八難之中。
此一是總。
下七是别。
别列不盡一切諸難。
故首标此。
以攝一切也。
不自觀音者。
不随聲塵所起知見也。
以觀觀者。
謂旋倒聞機。
反照自性也)。
二者知見旋複。
令諸衆生。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見覺屬火。
故見業交。
則見猛火。
今菩薩知見旋複。
則無見業。
是以火不能燒。
故諸衆生稱名。
火亦不能燒也)。
三者觀聽旋複。
令諸衆生。
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聞聽屬水。
故聞業交。
則見波濤。
菩薩觀聽旋複。
則無聞業。
故水不能溺。
是以衆生稱名。
而水亦不溺也)。
四者斷滅妄想。
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
入諸鬼國。
鬼不能害(菩薩於反聞時。
内滅妄想。
外除殺業。
故能令稱名者。
免於鬼害)。
五者内熏成聞。
六根銷複。
同於聲聽。
能令衆生。
臨當被害。
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
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動搖(内熏者。
當反聞時。
則本覺真聞内熏妄聞也。
成聞者。
成純真聞性也。
一根反源。
六根解脫。
同於聲聽。
無複形礙。
故如割水.吹光。
刃壞身不壞。
如孫敬德。
身同光水。
刃過無傷也)。
六者聞熏精明。
明徧法界。
則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衆生。
藥叉.羅剎.鸠盤茶鬼.毗舍遮.富單那等。
雖近其傍。
目不能視(聞熏精明。
爍破幽暗。
故不能視也。
鸠盤茶。
乃厭魅鬼也。
毗舍遮。
是啖精氣鬼。
富單那。
是熱病之鬼也)。
七者音性圓銷。
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
禁系.枷鎖所不能着(音性圓銷。
則内無所系。
觀聽返入。
則外無所累。
故枷鎖自脫落者矣)。
八者滅音圓聞。
徧生慈力。
能令衆生。
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音聞兩立。
則物我成敵。
今滅音圓聞。
則内外無待。
故能徧生慈力。
無複怨敵矣。
上明八難無畏竟)。
九者熏聞離塵。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
遠離貪欲(熏聞成性。
遂能離塵。
成性則欲愛乾枯。
離塵則根境不偶。
雖有夭色。
而不能劫動者也)。
十者純音無塵。
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
離諸瞋恚(瞋由違情而起。
對境而生。
音性純淨。
無複妄塵。
故圓融無違。
無能所對。
無違.無對。
則瞋無由生矣)。
十一者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
猶如琉璃。
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颠迦。
永離癡暗(具足見惑名昏。
具足思惑名鈍。
具足無明名性障。
阿颠迦。
華言無善心。
又癡之最重者。
溫陵曰。
癡由妄塵所蔽。
無明所覆。
銷塵則無蔽。
旋明則無覆。
故外之法界。
内之身心。
凝瑩朗徹。
離癡暗矣。
上明三毒無畏竟。
八難是現在苦果。
三毒是現在苦因。
後必成果。
故皆可怖畏也)。
十二者融形複聞。
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能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
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溫陵曰。
融形則礙滅。
複聞則性真。
供佛足福。
禀法足慧。
紹繼法王。
有男之道。
故能應其求也。
檇李曰。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即方便智。
方便屬權。
如淨名雲方便以為父。
即其義焉。
交光曰。
由福慧二足。
故能與福德智慧之男。
非無自而然也。
)。
十三者六根圓通。
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
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
欲求女者。
[言*(廷-壬+旦)]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交光曰。
通有明義。
故明照。
圓有含義。
故含界。
明照故立鏡智。
含界故立空藏。
具此寔智。
故能承順秘密。
蓋承順即坤儀。
受領即閨門能事。
故能應求女也。
檇李曰。
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即屬寔智。
實智詣理。
理能含育。
故生於女也。
如淨名雲智度菩薩母。
即其義焉。
上二求無畏竟。
或問曰。
求男女者。
有何所畏。
答曰。
畏其不得也。
菩薩遂其所求。
即脫其不得之畏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百億日月。
現住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
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
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圓通根本。
發妙耳門。
然後身心微妙含容。
周徧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
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
福備衆生(小千.中千.大千世界。
故雲三千大千。
如此三千大千。
共有百億日月。
總名一娑婆世界也。
孤山曰。
此方衆生。
耳根利故。
受道者多。
所以觀音化勝。
餘根鈍故。
受道者少。
所以諸聖化劣。
是知行位雖齊。
對機有異。
總彼恒河沙數。
但敵觀音一人。
故使持名二福正等也。
上明十四無畏竟。
或問曰。
持名者何所畏。
而說無畏。
答曰。
持名者。
或恐其功德不勝而懷猶豫。
或遇持多名者而懼其不及。
皆無畏相也。
今持菩薩名者。
逈脫此畏也)。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溫陵曰。
現衆多容。
誦一一咒。
攝化衆生。
圓應所求。
理出於無為。
神應於不測。
名不思議無作妙德。
然前亦現形應求。
獨此名不思議者。
前則略顯。
此複深明。
如於一身現八萬首臂。
固莫得而思議也。
交光曰。
無作妙德者。
檢非有為作意所成。
乃任運自在成就者也。
)。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初者。
即初於聞中之初也。
妙妙聞心者。
良以反聞自性之時。
則反聞之聞即始覺。
自性之性即本覺。
始本合一。
二俱成妙。
故曰妙妙聞心也。
心精遺聞。
即聞所聞盡。
遺者脫也。
蓋反聞之久。
惟一心精。
脫盡根相。
故曰遺聞。
見聞二句。
即一根反源。
六根解脫。
不分隔者。
見聞等不各局於根本。
即六解一忘也。
交徹互用曰圓融。
無障無礙曰清淨。
萬用具足曰寶覺。
此固寂滅現前。
兼明圓用。
含攝之意也。
溫陵曰。
首為六用之總。
臂表提接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各依本數充之。
以至八萬四千者。
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
而泛應塵勞。
得大自在。
此十一地等覺妙行也。
夫一身含十虛.毛端現剎。
彼空與剎。
又不啻如首臂而已。
彼八萬四千首臂。
猶人之八萬四千毛孔耳。
未足為異也。
聖人之言。
即事即理。
既曰不思議德。
無以限意思之.議之。
爍迦羅。
華言金剛。
堅固不壞也。
母陀羅。
華言印。
言其臂
女主。
即天子之後也。
周禮天子之後。
立六宮.三夫人.九嫔.三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也。
國夫人者。
如論語雲。
邦君之妻。
曰君夫人。
命婦者。
謂妻因夫榮者也。
大家者。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妻者。
同郡班彪之女。
名昭。
字惠姬。
和帝數召入宮。
令皇後.貴人師事焉。
号曰大家。
此釋未必然也。
若據天竺。
凡豪族主家之婦。
皆稱曰大家)。
若有衆生。
不壞男根。
我於彼前。
現童男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謂不犯女色者。
故曰不壞男根)。
若有處女。
愛樂處身。
不求侵暴。
我於彼前。
現童女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處女。
是未出嫁之女也。
若常愛樂為處女身。
不願從人。
縱有強為侵暴。
亦誓不從也。
已上從現人王至此。
是現人道身也)。
若有諸天。
樂出天倫。
我現天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出字。
與下度字.脫字同。
又言成就者。
是遂其脫離之願也。
諸天求出天倫者。
以天趣耽樂。
不能整心修道。
惟人趣能之。
故求脫離也)。
若有諸龍。
樂出龍倫。
我現龍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龍有四種。
一守天宮持令不落。
二興雲緻雨利益人間。
三地龍決江開渎。
四守輪王大寶藏。
華嚴雲。
龍王降雨。
不從身出。
不從心出。
無有積集。
而非不見。
但以龍王心念力故。
霈然洪澍。
周遍天下。
如是境界。
不可思議。
然龍雖有如是神力。
其鱗甲中。
有無量蛆蟲之所唼食。
每日三時。
複有熱風.熱砂燒身之苦。
故其樂出也)。
若有藥叉。
樂度本倫。
我於彼前。
現藥叉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有乾闼婆。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乾闼婆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乾闼婆。
華言香陰。
不食酒肉。
惟以香資陰身。
乃帝釋樂神)。
若阿修羅。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阿修羅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阿修羅。
華言無端正。
謂男醜.女端正故。
又雲非天。
以其果報最勝。
鄰次諸天。
而非天。
居大海底。
宮殿園林。
七寶所成。
常與天鬥。
有君臣民庶也)。
若緊那羅。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緊那羅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緊那羅。
華言疑神。
以其似人。
頭上有角。
因而名之。
乃天帝絲竹樂神也。
此中應有迦樓羅。
即金翅鳥神。
方成八部。
恐是譯人之脫落也)。
若摩呼羅伽。
樂脫其倫。
我於彼前。
現摩呼羅伽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摩呼羅伽。
華言大腹行。
即地龍。
或曰大蟒神也。
自天至此。
是現八部身也。
自龍之下。
雖皆具神通.福德.威權。
然均是惡趣。
各具苦惱。
其龍及摩呼羅伽。
是畜生道所攝。
乾闼婆.緊那羅。
是神道攝。
阿修羅。
乃六道中之一趣。
時懷醜陋.忿兢之苦。
是以多欲脫離為人。
希修進道。
若欲直入聖流。
則在求三乘聖果中攝也)。
若諸衆生。
樂人修人。
我現人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此謂在人中。
而求世世複得人身修進也)。
若諸非人。
有形.無形.有想.無想。
樂度其倫。
我於彼前。
皆現其身。
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長水曰。
有形如休咎精明等。
無形如空散銷沉等。
有想如神鬼精靈等。
無想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皆非人也。
若言木石等。
則無心。
不應言樂度。
或言菩薩現身度脫故可也。
多羅菩薩儀軌雲。
示現佛身。
乃至種種異類.有情.無情.三界之身。
而為演說。
以是義故。
名觀自在。
)。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
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
自在成就(吳興曰。
三十二應。
比普門品。
雖互有出沒。
大體是同。
總而言之。
無越十界。
於十界中。
兩經俱無菩薩及地獄身者。
或曰聖言之略耳。
或曰觀音已是菩薩。
何須更現。
地獄重苦。
不可度也。
天台依正法華經。
俱現菩薩界身。
又準釋論。
菩薩亦化地獄。
故知十界不可阙焉。
按莊嚴寶王經。
有現菩薩身。
亦入地獄。
破壞阿鼻。
使諸罪人而出地獄也。
十界者。
即上四聖及六道也。
示三十二應已竟)。
世尊。
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衆生。
同悲仰故。
令諸衆生。
於我身心。
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我複乃至悲仰故。
是承三昧力。
及悲仰為無畏之本也。
於我身心獲十四無畏功德者。
蓋菩薩反聞。
證全法界。
而與衆生冥同一心。
交參互徹。
故知凡聖恒以冥合。
但待感而即應也。
無畏乃約衆生而言。
蓋遭難者。
正在怖畏之中。
而蒙救得脫。
即無畏也。
功德約菩薩而言。
謂救生脫怖。
寔乃菩薩最妙功德也)。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
以觀觀者。
令彼十方苦惱衆生。
觀其音聲。
即得解脫(八難之中。
此一是總。
下七是别。
别列不盡一切諸難。
故首标此。
以攝一切也。
不自觀音者。
不随聲塵所起知見也。
以觀觀者。
謂旋倒聞機。
反照自性也)。
二者知見旋複。
令諸衆生。
設入大火。
火不能燒(見覺屬火。
故見業交。
則見猛火。
今菩薩知見旋複。
則無見業。
是以火不能燒。
故諸衆生稱名。
火亦不能燒也)。
三者觀聽旋複。
令諸衆生。
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聞聽屬水。
故聞業交。
則見波濤。
菩薩觀聽旋複。
則無聞業。
故水不能溺。
是以衆生稱名。
而水亦不溺也)。
四者斷滅妄想。
心無殺害。
令諸衆生。
入諸鬼國。
鬼不能害(菩薩於反聞時。
内滅妄想。
外除殺業。
故能令稱名者。
免於鬼害)。
五者内熏成聞。
六根銷複。
同於聲聽。
能令衆生。
臨當被害。
刀段段壞。
使其兵戈。
猶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無動搖(内熏者。
當反聞時。
則本覺真聞内熏妄聞也。
成聞者。
成純真聞性也。
一根反源。
六根解脫。
同於聲聽。
無複形礙。
故如割水.吹光。
刃壞身不壞。
如孫敬德。
身同光水。
刃過無傷也)。
六者聞熏精明。
明徧法界。
則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衆生。
藥叉.羅剎.鸠盤茶鬼.毗舍遮.富單那等。
雖近其傍。
目不能視(聞熏精明。
爍破幽暗。
故不能視也。
鸠盤茶。
乃厭魅鬼也。
毗舍遮。
是啖精氣鬼。
富單那。
是熱病之鬼也)。
七者音性圓銷。
觀聽返入。
離諸塵妄。
能令衆生。
禁系.枷鎖所不能着(音性圓銷。
則内無所系。
觀聽返入。
則外無所累。
故枷鎖自脫落者矣)。
八者滅音圓聞。
徧生慈力。
能令衆生。
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音聞兩立。
則物我成敵。
今滅音圓聞。
則内外無待。
故能徧生慈力。
無複怨敵矣。
上明八難無畏竟)。
九者熏聞離塵。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淫衆生。
遠離貪欲(熏聞成性。
遂能離塵。
成性則欲愛乾枯。
離塵則根境不偶。
雖有夭色。
而不能劫動者也)。
十者純音無塵。
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
能令一切忿恨衆生。
離諸瞋恚(瞋由違情而起。
對境而生。
音性純淨。
無複妄塵。
故圓融無違。
無能所對。
無違.無對。
則瞋無由生矣)。
十一者銷塵旋明。
法界身心。
猶如琉璃。
朗徹無礙。
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颠迦。
永離癡暗(具足見惑名昏。
具足思惑名鈍。
具足無明名性障。
阿颠迦。
華言無善心。
又癡之最重者。
溫陵曰。
癡由妄塵所蔽。
無明所覆。
銷塵則無蔽。
旋明則無覆。
故外之法界。
内之身心。
凝瑩朗徹。
離癡暗矣。
上明三毒無畏竟。
八難是現在苦果。
三毒是現在苦因。
後必成果。
故皆可怖畏也)。
十二者融形複聞。
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能徧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
各各佛邊為法王子。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
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溫陵曰。
融形則礙滅。
複聞則性真。
供佛足福。
禀法足慧。
紹繼法王。
有男之道。
故能應其求也。
檇李曰。
涉入世間。
不壞世界。
即方便智。
方便屬權。
如淨名雲方便以為父。
即其義焉。
交光曰。
由福慧二足。
故能與福德智慧之男。
非無自而然也。
)。
十三者六根圓通。
明照無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
受領無失。
能令法界無子衆生。
欲求女者。
[言*(廷-壬+旦)]生端正.福德.柔順.衆人愛敬.有相之女(交光曰。
通有明義。
故明照。
圓有含義。
故含界。
明照故立鏡智。
含界故立空藏。
具此寔智。
故能承順秘密。
蓋承順即坤儀。
受領即閨門能事。
故能應求女也。
檇李曰。
立大圓鏡空如來藏。
即屬寔智。
實智詣理。
理能含育。
故生於女也。
如淨名雲智度菩薩母。
即其義焉。
上二求無畏竟。
或問曰。
求男女者。
有何所畏。
答曰。
畏其不得也。
菩薩遂其所求。
即脫其不得之畏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百億日月。
現住世間諸法王子。
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數。
修法垂範。
教化衆生。
随順衆生。
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圓通根本。
發妙耳門。
然後身心微妙含容。
周徧法界。
能令衆生持我名号。
與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
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世尊。
我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無異。
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
福備衆生(小千.中千.大千世界。
故雲三千大千。
如此三千大千。
共有百億日月。
總名一娑婆世界也。
孤山曰。
此方衆生。
耳根利故。
受道者多。
所以觀音化勝。
餘根鈍故。
受道者少。
所以諸聖化劣。
是知行位雖齊。
對機有異。
總彼恒河沙數。
但敵觀音一人。
故使持名二福正等也。
上明十四無畏竟。
或問曰。
持名者何所畏。
而說無畏。
答曰。
持名者。
或恐其功德不勝而懷猶豫。
或遇持多名者而懼其不及。
皆無畏相也。
今持菩薩名者。
逈脫此畏也)。
世尊。
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
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溫陵曰。
現衆多容。
誦一一咒。
攝化衆生。
圓應所求。
理出於無為。
神應於不測。
名不思議無作妙德。
然前亦現形應求。
獨此名不思議者。
前則略顯。
此複深明。
如於一身現八萬首臂。
固莫得而思議也。
交光曰。
無作妙德者。
檢非有為作意所成。
乃任運自在成就者也。
)。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
心精遺聞。
見聞覺知不能分隔。
成一圓融清淨寶覺。
故我能現衆多妙容。
能說無邊秘密神咒。
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護衆生。
得大自在(初者。
即初於聞中之初也。
妙妙聞心者。
良以反聞自性之時。
則反聞之聞即始覺。
自性之性即本覺。
始本合一。
二俱成妙。
故曰妙妙聞心也。
心精遺聞。
即聞所聞盡。
遺者脫也。
蓋反聞之久。
惟一心精。
脫盡根相。
故曰遺聞。
見聞二句。
即一根反源。
六根解脫。
不分隔者。
見聞等不各局於根本。
即六解一忘也。
交徹互用曰圓融。
無障無礙曰清淨。
萬用具足曰寶覺。
此固寂滅現前。
兼明圓用。
含攝之意也。
溫陵曰。
首為六用之總。
臂表提接之悲。
目表照了之智。
各依本數充之。
以至八萬四千者。
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
而泛應塵勞。
得大自在。
此十一地等覺妙行也。
夫一身含十虛.毛端現剎。
彼空與剎。
又不啻如首臂而已。
彼八萬四千首臂。
猶人之八萬四千毛孔耳。
未足為異也。
聖人之言。
即事即理。
既曰不思議德。
無以限意思之.議之。
爍迦羅。
華言金剛。
堅固不壞也。
母陀羅。
華言印。
言其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