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上

關燈
各有妙印也。

    清淨寶目。

    離塵合覺也。

    慈以攝化。

    威以折伏。

    定以複湛。

    慧以開覺。

    通指衆多妙容也。

    交光曰。

    慈以護其善根。

    威以救其惡性。

    定以護其分散。

    慧以救其迷淪也。

    得大自在者。

    謂不勞作意施為。

    随感而應。

    曾無滞礙也。

    )。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

    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無畏施諸衆生。

    是故十方微塵國土。

    皆名我為施無畏者(聞即聞性。

    思即入忘功夫。

    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即脫出六塵矣。

    現一一形者。

    謂對各機而各現身也。

    誦一一咒者。

    於各身而說各咒也)。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

    所遊世界。

    皆令衆生舍身珍寶。

    求我哀愍(本根清淨。

    則一切無着。

    故令衆舍諸悭着也。

    求我哀愍者。

    哀愍受之。

    而為施佛事也)。

    四者我得佛心。

    證於究竟。

    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

    傍及法界六道衆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長壽得長壽。

    如是乃至求大涅盤得大涅盤(得佛心。

    證慧足也。

    珍寶供養。

    福足也。

    福.慧兩足。

    故傍及衆生。

    使彼所求如願也。

    六道衆生。

    亦言供者。

    謂菩薩觀諸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悉皆生心如佛想也。

    然則财施令其得樂。

    無畏施令其離苦。

    法施令其革凡成聖也。

    珍寶屬外财。

    妻.子.長壽.身命屬内财。

    悉名财施。

    大涅盤。

    是佛極果也。

    四不思議中。

    二施兼财者。

    以檀舍能含萬行也。

    或問曰。

    四不思議。

    與三十二應。

    有何别。

    答曰。

    三十二應。

    或随所求。

    或應同類。

    而與說法。

    今此不拘類求。

    但觀應以何形說咒救護。

    即為現之。

    此其别也。

    上明四不思議竟)。

     佛問圓通。

    我從耳門圓照三昧。

    緣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地。

    成就菩提。

    斯為第一。

    世尊。

    彼佛如來。

    歎我善得圓通法門。

    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

    徧十方界。

    (我從下。

    全彰圓通體用。

    圓照三昧者。

    反聞功成。

    解根得體。

    即寂滅現前也。

    緣心自在者。

    由得圓照故。

    随緣應化。

    得大自在。

    入流下。

    具述始終因果也。

    因入流相。

    得三摩地者。

    最初反聞。

    住圓湛不生滅性。

    為因地心也。

    成就菩提者。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也。

    第一者。

    乃明其殊勝也。

    彼佛如來。

    即觀音如來。

    而授記同名。

    顯其師資道合也。

    由我下。

    乃更述名稱。

    一表人法同名。

    無有二号。

    二表圓通周徧。

    故感名稱周徧。

    顯法門殊勝也。

    吳興曰。

    按悲華經說。

    徃昔寶藏佛授不眴太子記。

    名觀世音。

    然則悲華與今經皆覆本垂迹之名耳。

    今得圓通。

    即太子後身也。

    餘義詳備諸注。

    此不繁述。

    ) 華嚴經 時[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居士。

    告善财童子言。

    善男子。

    於此南方有山。

    名補怛洛迦(華言小白華樹。

    山多此樹。

    香氣遠聞故。

    在南天竺海濱。

    舊雲普陀是也)。

    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汝詣彼問。

    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即說頌言。

    (鞞瑟胝羅。

    華言攝入。

    ) 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花果樹林皆徧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衆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海上有山者。

    大悲随順入生死海。

    而住涅盤山故也。

    ) 時善财童子頂禮其足。

    辭退而去。

    至於彼山。

    見其西南岩谷之中。

    泉流萦映。

    樹林蓊郁。

    香草柔軟。

    右旋布地。

    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

    結加趺坐。

    無量菩薩皆坐寶石。

    恭敬圍繞。

    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令其攝受一切衆生。

     善财見已。

    歡喜踴躍。

    合掌谛聽。

    目不暫瞬。

    作如是念。

    善知識者。

    則是如來。

    善知識者。

    一切法雲。

    善知識者。

    諸功德藏。

    善知識者。

    難可值遇。

    善知識者。

    十力寶因。

    善知識者。

    無盡智炬。

    善知識者。

    福德根芽。

    善知識者。

    一切智門。

    善知識者。

    智海導師。

    善知識者。

    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即便詣觀自在菩薩所。

    頂禮菩薩足。

    繞無數匝。

    合掌而住。

    白言。

    聖者。

    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

    雲何修菩薩道。

    我聞聖者善能教誨。

    願為我說。

     菩薩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已能發無上菩提心。

    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我以此大悲行門。

    平等教化一切衆生。

    相續不斷。

    善男子。

    我住此大悲行門。

    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普現一切衆生之前(上同如來妙覺真心。

    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下與衆生同一悲體。

    故普現一切衆生之前。

    普現即普門示現。

    此即同楞嚴獲二殊勝者也)。

    或以布施。

    攝取衆生。

    或以愛語。

    或以利行。

    或以同事。

    攝取衆生。

    或現色身。

    攝取衆生。

    或現種種不可思議色淨光明網。

    攝取衆生。

    或以音聲。

    或以威儀。

    或為說法。

    或現神變。

    令其心悟。

    而得成熟。

    或為化現同類之形。

    與其共居。

    而成熟之。

    善男子。

    我修行此大悲行門。

    願常救護一切衆生。

    願一切衆生。

    離險道怖。

    離熱惱怖。

    離迷惑怖。

    離系縛怖。

    離殺害怖。

    離貧窮怖。

    離不活怖。

    離惡名怖。

    離於死怖。

    離大衆怖。

    離惡趣怖。

    離黑暗怖。

    離遷移怖。

    離愛别怖。

    離冤會怖。

    離逼迫身怖。

    離逼迫心怖。

    離憂悲怖(此十八怖。

    統攝六度.四攝.三十二應.七難.八苦。

    攝救衆生之略文也)。

    複作是願。

    願諸衆生。

    若念於我。

    若稱我名。

    若見我身。

    皆得免離怖畏。

    善男子。

    我以此方便。

    令諸衆生離怖畏已。

    複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永不退轉。

    (念我即意業。

    稱名即口業。

    見身即身業。

    謂以三業歸依我之三業。

    能令解脫。

    複教進大心。

    方能究竟離二死怖。

    西域記雲。

    南天竺秣羅矩咤國。

    國南濱海。

    有秣剌耶山。

    山東有布呾洛迦山。

    山徑危險。

    岩谷[危*支]傾。

    山頂有池。

    其水澄鏡。

    派出大河。

    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

    池側有石天宮。

    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

    其有願見菩薩者。

    不顧身命。

    厲水登山。

    忘其艱險。

    能達之者蓋亦寡矣。

    而山下居人。

    祈心請見。

    或作自在天形。

    或為塗灰外道。

    慰谕其人。

    果遂其願。

    ○[危*支]音欺。

    與欹同。

    斜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此經乃教修淨土法門。

    共有十六妙觀。

    總明西方依正莊嚴。

    今此所錄。

    是彼第十觀也。

    )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阿難。

    華言慶喜。

    是佛從弟。

    親侍如來。

    多聞第一。

    韋提希。

    華言思惟。

    是摩竭國萍沙王後。

    阿阇世王之母。

    上第九觀。

    教觀無量壽佛相好.光明。

    此中正教觀觀世音菩薩)。

    次複應觀觀世音菩薩。

    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萬億為一那由他。

    四十裡為一由旬)。

    身紫金色。

    頂有肉髻。

    頂有圓光。

    面各千由旬。

    其圓光中。

    有五百化佛。

    如釋迦牟尼。

    一一化佛。

    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

    以為侍者。

    舉身光中。

    五道衆生。

    一切色相。

    皆於中現(五道衆生色相既現於菩薩光中。

    故一稱名即應也)。

    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

    其天冠中。

    有一立化佛。

    高二十五由旬(觀音昔已成佛。

    今以悲願為菩薩。

    修淨土行。

    斯乃帶昔果德。

    行今因行。

    頂上化佛。

    正表帶果也。

    梵語釋迦毗楞伽。

    華言能勝。

    摩尼。

    華言如意。

    亦言離垢。

    以此寶珠。

    能滿衆生心願。

    不為垢穢所染也)。

    觀世音菩薩。

    面如閻浮檀金色(閻浮檀。

    華言勝金。

    其色赤黃。

    兼帶紫焰也)。

    眉間毫相。

    備七寶色(金.銀.琉璃.頗梨.珊瑚.瑪瑙.砗磲)。

    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

    一一光明。

    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

    一一化佛。

    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變現自在。

    滿十方世界。

    臂如紅蓮華色。

    有八十億微妙光明。

    以為璎珞。

    其璎珞中。

    普現一切諸莊嚴事。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手十指端。

    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

    猶如印文。

    一一畫。

    有八萬四千色。

    一一色。

    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柔軟。

    普照一切。

    以此寶手。

    接引衆生。

    舉足時。

    足下有千輻輪相。

    自然化成有五百億光明台。

    下足時。

    有金剛摩尼華。

    布散一切。

    莫不彌滿(金剛。

    乃堅固之寶。

    一切色相皆於中現。

    石壁不能為礙也)。

    其餘身相。

    衆好具足。

    如佛無異。

    惟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

    不及世尊。

    是為觀世音菩薩。

    真實色身相(肉髻。

    是相也。

    無見頂。

    是好也。

    此之相好。

    表於極果。

    今菩薩猶居因地。

    故不如佛)。

    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

    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

    當作是觀。

    作是觀者。

    不遇諸禍。

    淨除業障。

    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如是菩薩。

    但聞其名。

    獲無量福。

    何況谛觀。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

    先觀頂上肉髻。

    次觀天冠。

    其餘衆相。

    亦次第觀之。

    悉令明了。

    如觀掌中(身相既多。

    未審觀何為首。

    故教先觀肉髻。

    次觀天冠。

    以此二種。

    能别表示觀音德相。

    何者。

    肉髻降佛。

    表現行因。

    冠有化佛。

    表昔成果。

    别相若着。

    其餘通相則易明了。

    行者觀於冠.髻.毫.面.身色.光明。

    一一用心作觀。

    以此妙觀。

    為見佛本。

    逈出餘因。

    至淨土時即證法忍)。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

    名為邪觀。

    (觀與經合。

    則稱性見。

    名為正觀。

    見相乖經。

    乃發魔事。

    故名邪觀。

    ) 十一面神咒心經 觀自在菩薩白佛言。

    世尊。

    我由此咒。

    名号尊貴。

    難可得聞。

    若有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号。

    複有暫時於我名号至心稱念。

    彼二功德。

    平等平等。

    諸有稱念我名号者。

    一切皆得不退轉地。

    離一切病。

    脫一切障.一切恐怖。

    及能滅除身語意惡。

    況能於我所說神咒。

    受持讀誦。

    如說修行。

    當知是人。

    於無上菩提。

    則為領受。

    如在掌中。

    (稱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名号。

    與暫時至心稱念觀音名号。

    功德平等。

    則楞嚴.法華謂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功德。

    與持觀音名字無二。

    恒沙菩薩。

    校諸佛功德猶遠。

    今言平等。

    誠非凡夫心量所測。

    如後寶王經說。

    又不可得而思議矣。

    ) 大乘莊嚴寶王經 佛告寶首菩薩。

    善男子。

    若人以天妙衣。

    及以袈裟.飲食.湯藥.卧具等。

    供養恒河沙數如來。

    所獲福德。

    與觀自在菩薩一毛端福。

    其量無異。

    又如四大洲。

    於一年十二月中。

    晝夜恒降大雨。

    我能數知其一一滴數。

    其觀自在菩薩所有福德。

    而我不能說盡數量。

    又如有人以天金寶。

    造如來像。

    如微塵數。

    以種種供養。

    所獲福德。

    而我悉知其數。

    其觀自在菩薩所有福德。

    而我不能說盡數量。

    乃至他方如來俱集一處。

    亦不能說盡此菩薩福德數量。

    若有人能憶念此菩薩名者。

    是人當來遠離生老病死輪回之苦。

    猶如鵝王随風而去。

    速得往生極樂世界。

    面見無量壽如來。

    聽聞妙法。

    如是之人。

    而永不受輪回之苦。

    無貪.瞋.癡。

    無老.病.死。

    無饑馑苦。

    不受胎胞生身之苦。

    承法威力。

    蓮華化生。

    常居彼土。

     又雲。

    此菩薩能為盲冥者。

    而為明燈。

    陽焰熾者。

    為作癊覆。

    渴乏之者。

    為現河流。

    於恐畏處。

    施令無畏。

    病苦所惱。

    而為醫藥。

    受苦有情。

    為作父母。

    阿鼻地獄有情。

    令見涅盤之道。

    能令世間一切有情。

    得是功德利益安樂。

    若有人能於觀自在像前。

    建立四方曼拏羅。

    常以香華供養者。

    是人當來而得轉輪聖王。

    七寶具足。

    所謂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主兵寶。

    若複有人能以一華供養此菩薩者。

    是人當得身出妙香。

    随所生處。

    而得身相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