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慈林集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四婦女各成二人。
以妻人别故。
則此已有三十九矣)。
無量功德。
興大威力。
發大誓願。
同流九界(十法界。
除佛法界也)。
六道四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為六。
胎.卵.濕.化為四)。
生死趣中。
興百千萬億無量恒河沙劫數善行方便。
救度拔濟一切衆生。
無有休息。
我今哀求。
必賜加被。
伏念某甲。
夙生慶幸。
得遇佛乘。
身雖出家。
心不染道(若在家者應改作身苦塵緣。
心多散亂)。
愚癡邪見。
諸根昏塞。
内外經書。
雖於習學。
章句妙理。
無所通曉。
又恐福力淺薄。
壽命不長。
徒入空門(在家者改作徒得人身)。
虛生浪死。
我今洗心泣血。
稽颡投誠。
終日竟夜。
存想聖容。
受持聖号。
禮拜聖像。
惟願菩薩。
天耳聞聲。
悲心救苦。
憐愍加被。
放大神光。
照我身心。
傾大甘露。
灌我頂門。
蕩滌累世怨愆。
洗潔千生罪垢。
身心清淨。
魔障消除。
晝夜之間。
坐卧之中。
觀見菩薩。
放大神光。
開我慧性。
使我某甲。
即時神通朗發。
智慧聰明。
一切經書。
自然記憶。
一切義理。
自然通曉。
得大辯才。
得大智慧。
得大壽命。
得大安樂。
參禅學道。
無諸魔障。
悟無生忍。
世世生生。
行菩薩道。
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
法界衆生。
同圓種智。
(此文大分四節。
從初句至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是歸敬。
從我聞至無有休息。
是伸歎。
從我今至悟無生忍。
是求加。
從世世至同圓種智。
是發願回向。
種字平聲。
惟佛方具一切種智。
謂如來能以一種智。
知一切諸佛之道法。
知一切衆生之因種也。
四恩者。
父恩.母恩.國王水土恩.天地覆載恩。
三有者。
欲界.色界.無色界。
衆生有生有死。
故名為有。
) 仁宗 仁宗皇帝。
諱順。
真宗子。
天聖元年。
帝常頂玉冠。
上安觀音像。
左右以玉重。
請易之。
帝曰。
三公百官揖於下者。
皆天下英賢。
朕豈所敢當。
特君臣之分。
不得不爾。
朕冠此冠。
将令回禮於大士也。
(出鄭景重家集) 英宗 英宗皇帝。
諱宗實。
仁宗兄也。
治平二年。
杭守沈文通奏。
天竺寺觀世音菩薩。
始自石晉。
至今治平。
福天下。
澤生民。
前後靈迹甚着。
宰相曾公亮。
敷陳其事。
遂賜額曰靈感觀世音院。
(出統紀并金湯) 曾公亮 曾公亮。
字明仲。
泉州人。
嘗丁母憂歸。
鄉有僧元達。
附舟至錢塘。
入天竺禮大士。
入門見素服女。
謂曰。
曾舍人五十七入中書。
上座是年亦受師号。
已而不見。
亮至五十七果拜相。
達以亮恩補大師焉。
(出統紀) 孝宗 孝宗皇帝。
諱慎。
高宗選立為太子。
即位。
隆興元年七月。
帝禦選德殿。
制觀音大士贊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一。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又嘗幸天竺。
展敬菩薩。
見行道觀音像。
召瞎堂禅師問曰。
大士手拈數珠。
念個甚麼。
堂曰。
求人不如求己。
上大悅。
(出資監) 理宗 理宗皇帝。
諱昀。
甯宗侄也。
淳佑元年。
帝夢大士坐於竹石間。
及覺。
乃圖形刻石。
禦贊曰。
神通至妙兮。
隐顯莫測。
功德無邊兮。
應感奚速。
時和歲豐兮。
佑我生民。
兵寝刑措兮。
康此王國。
仍書廣大靈感四大字。
加於觀音聖号之上。
又書心經一卷。
賜上天竺刻石。
(出資監并寺碑) 真德秀 真德秀。
字希元。
本姓慎。
避孝宗諱。
改姓真。
端平間參大政。
谥文忠。
号西山先生。
嘗跋普門品。
有曰。
昔唐李文公。
問藥山俨禅師曰。
如何是黑風吹船。
飄堕鬼國。
師曰。
李翺小子。
問此何為。
文公惕然怒形於色。
師笑曰。
發此嗔恚心。
便是黑風飄堕鬼國也。
籲。
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
是知利欲熾然。
即是火坑。
貪愛沉溺。
便是苦海。
一心清淨。
烈焰成池。
一念驚覺。
船到彼岸。
災患纏縛。
随處而安。
我無怖畏。
如械自脫。
惡人侵淩。
待他橫逆。
我無忿疾。
如獸自奔。
讀是經者。
作如是觀。
則知補陀大士。
真切為人。
非浪語也。
(出文獻通考) 元 釋蒙潤 蒙潤。
字玉岡。
嘉禾人。
姓顧。
母娠及[言*(廷-壬+旦)]時。
俱感異夢。
年十四出家。
因苦學嬰奇疾。
修請觀音忏七七日。
既獲靈應。
疾愈而心倍明利。
成大器。
主德藏.天竺諸法席。
千指圍繞。
嘗修法華.大悲諸三昧。
瑞應不可勝紀。
故其潛德密證。
不易淺窺之也。
釋真淨 真淨。
字如庵。
華亭姚氏子也。
母夢白月堕懷而娠。
有異僧謂曰。
兒乃海月法師再來也。
九歲出家。
依無極度法師。
盡其性學。
元泰定間。
輔相脫歡。
舉住下天竺。
先淨因疾苦。
夢白衣大士。
持瓶水灌其口曰。
當自愈矣。
元主慕其道。
賜号佛心弘辨。
及金紋紫衣。
入滅阇維。
舌根不壞。
以素持法華經故也。
釋弘濟 弘濟。
字同舟。
号天岸。
餘姚人。
姓姚氏。
幼出家。
嘗修法華.金光明等忏。
感異。
元泰定元年。
住萬壽.圓覺。
明年。
鹽官海岸毀居民。
潮汐湍湍。
恐為魚鼈之宅。
丞相脫歡甚憂之。
請濟禱於上竺大士。
複就海岸建水陸齋。
濟入慈心三昧。
取沙誦大悲神咒。
帥衆徧撒其處。
足迹所及。
岸皆複固。
衆欽若神焉。
(右三條。
出明高僧傳) 釋念常 念常禅師。
号海屋。
華亭人。
姓黃。
母楊氏。
禱觀音大士。
夢龐眉老僧托宿而娠。
[言*(廷-壬+旦)]時瑞光照室。
異香襲人。
出家平江圓明院。
博究群書。
嗣法晦機熙和尚。
帝師尊寵。
預金書藏經之列。
有佛祖通載集二十二卷行世。
時号僧中班.馬。
釋元長 元長。
字無明。
号千岩禅師。
蕭山人。
族姓董。
母何氏。
幼構疾。
母禱觀音。
許出家而始愈。
通九流百氏。
習毗尼於靈芝律師。
傳心印於中峰和尚。
隐居天龍。
日有二蛇來繞法座。
師為說三歸五戒。
蛇矯首低昂。
作拜舞而去。
自是聲名藉甚。
朝廷特降名香.紫衣。
及普應妙辯之号。
中州.外國。
鹹尊仰之。
(右二條。
出稽古略) 明 太宗文皇帝禦制大悲觀世音菩薩贊 觀音證悟妙圓通入流忘所自聞中由聞入覺所覺空清淨寶覺成圓融三昧慈力與佛同妙力自在成就功璎珞莊嚴百寶珑補陀岩現滿月容摩尼寶目蓮花瞳頻伽瓶水海波溶楊枝葉葉生春風超越出世妙無窮三十二應随所從四種無畏功德崇稱揚名号猶擊鐘感應有如聲度墉無有所礙鹹達聰援拯沉溺開惑蒙大慈悲力允敬恭恒河沙數垂範幪随順方便各有庸周徧法界福攸隆動靜二相了無蹤妙明寂靜顯性宗慧光普燭七寶紅有能洞此十方空 魚籃觀音像贊(文憲公宋濂作) 予按觀音感應傳。
唐元和十二年。
陝右金沙灘上。
有美豔女子。
挈籃鬻魚。
人競欲室之。
女曰。
妾能授經。
一夕能誦普門品者。
事焉。
黎明能者二十。
女辭曰。
一身豈堪配衆夫耶。
請易金剛經。
如前期。
能者複居其半。
女又辭。
請易法華經。
期以三日。
唯馬氏子能。
女令具禮成婚。
入門。
女即死。
死即麋爛立盡。
遽[療-(日/小)+土]之。
他日有僧。
同馬氏子啟冢觀之。
唯黃金鎖子骨存焉。
僧曰。
此觀音示現。
以化汝耳。
言訖。
飛空而去。
自是陝西多誦經者。
烏傷劉某。
命括人吳福。
用金碧畫成一幀。
月旦十五日。
展而谒焉。
請餘序其事。
序已。
系之贊曰。
惟我大士。
慈愍衆生。
耽着五欲。
不求解脫。
乃化女子。
端嚴姝麗。
因其所慕。
導入善門。
一剎那間。
遽爾變壞。
昔如紅蓮。
芳豔襲人。
今則臭腐。
蟲蛆流蝕。
世間諸色。
本屬空假。
衆生愚癡。
謂假為真。
類蛾赴燈。
飛逐弗已。
不至隕命。
何有止息。
當是實相。
圓同太虛。
無媸無妍。
誰能破壞。
大士之靈。
如月在天。
不分淨穢。
普皆照了。
凡歸依者。
得大饒益。
願即同歸。
薩婆若海。
(薩婆若。
華言一切智。
) 劉谷賢 谷賢。
黃州人也。
隸虎贲左衛軍伍。
嘗從太監鄭和。
操舟往使海外諸國。
經大洋。
賢忽失足堕水。
時風帆迅駛。
不可以援。
和令舟人升桅木望之。
遙見一人隐在波中出沒。
相去數十裡。
以為無複生理。
須臾賢逮舟邊。
舟中人大喜。
速引以物。
有大魚長丈餘。
在旁悠然而去。
衆鹹異之。
賢曰。
餘堕水不沒者。
此魚力也。
适載餘至此。
餘将沒時。
數魚輙以鬐鬣負起。
以是水不入口。
衆問賢。
生平作何善事獲此。
賢雲。
但念觀音經耳。
(出轉因錄) 釋顯示 顯示禅師。
号瞽庵。
俗姓盧。
母金氏。
夢觀音大士現五色雲中而生。
弱冠剃染。
依天岸.佛海二公。
通台教大小部文義。
辯詞如注。
更親虎岩.賢叟諸耆宿。
而道益着。
住隆壽.演福諸剎。
汲引方來。
晚歲專至西方。
感異而化。
釋寶金 寶金禅師。
号璧峰。
永壽人。
族姓石。
父稱長者。
母張氏。
勤善弗倦。
有持缽僧。
以觀音像授張。
囑曰。
謹事之。
當生智慧之男。
未幾生師。
白光照室。
六歲依雲寂法師為弟子。
剃染受具。
窮理性之學。
末紹别傳於西蜀如海真公。
建靈鹫庵以居衆。
施者甚廣。
元順帝賜衣。
及圓明之号。
洪武三年召對稱旨。
寵赉優渥。
賜詩十二韻。
有玄關盡悟。
已成正覺之句。
所至皆化。
不啻生佛興焉。
釋願登 願登。
字大猷。
姑蘇人。
母陶氏。
禱觀音大士而生。
幼即颕悟異常。
依南京淨覺法師為師。
竺墳.魯典。
無不博綜。
住持水西寺。
着觀幻子内外篇。
合儒釋一貫。
學士宋濂薦於洪武太祖。
禮遇甚隆。
敕除翰林之職。
釋夢窗 夢窗禅師。
諱智曤。
日本國勢州人。
母禱普門大士。
夢吞金光而娠。
生有祥光滿室。
九歲出家。
禮慈觀律師。
二十受具。
後參一山宗公。
山曰。
吾宗無法與人。
師力參。
至目不交睫。
於高峰禅師言下開發。
偈有等閑擊碎虛空骨之句。
高峰印可之。
住持南禅.善應.瑞光.兜率.補陀諸名剎。
賜号正覺。
道振三朝。
名飛四海。
國中以為榮。
(右四條。
出稽古略) 尼成靜 成靜。
字實修。
廣州古岡人。
俗姓張。
幼持齋戒。
以貞潔自處。
禮本邑真梵庵主為師。
及剃落。
專課涅盤.大乘諸經。
事師尤謹。
中年進具。
常以毗尼請益於餘。
栖心淨土。
彌陀不辍於心口。
慈詳好施。
威儀範物。
循循善誘。
為士庶所仰。
意其乘願力再來人也。
嘗勸衆造旃檀千手眼大悲聖像。
於鳳城之大慈庵。
越明年。
得微疾。
預
以妻人别故。
則此已有三十九矣)。
無量功德。
興大威力。
發大誓願。
同流九界(十法界。
除佛法界也)。
六道四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為六。
胎.卵.濕.化為四)。
生死趣中。
興百千萬億無量恒河沙劫數善行方便。
救度拔濟一切衆生。
無有休息。
我今哀求。
必賜加被。
伏念某甲。
夙生慶幸。
得遇佛乘。
身雖出家。
心不染道(若在家者應改作身苦塵緣。
心多散亂)。
愚癡邪見。
諸根昏塞。
内外經書。
雖於習學。
章句妙理。
無所通曉。
又恐福力淺薄。
壽命不長。
徒入空門(在家者改作徒得人身)。
虛生浪死。
我今洗心泣血。
稽颡投誠。
終日竟夜。
存想聖容。
受持聖号。
禮拜聖像。
惟願菩薩。
天耳聞聲。
悲心救苦。
憐愍加被。
放大神光。
照我身心。
傾大甘露。
灌我頂門。
蕩滌累世怨愆。
洗潔千生罪垢。
身心清淨。
魔障消除。
晝夜之間。
坐卧之中。
觀見菩薩。
放大神光。
開我慧性。
使我某甲。
即時神通朗發。
智慧聰明。
一切經書。
自然記憶。
一切義理。
自然通曉。
得大辯才。
得大智慧。
得大壽命。
得大安樂。
參禅學道。
無諸魔障。
悟無生忍。
世世生生。
行菩薩道。
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
法界衆生。
同圓種智。
(此文大分四節。
從初句至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是歸敬。
從我聞至無有休息。
是伸歎。
從我今至悟無生忍。
是求加。
從世世至同圓種智。
是發願回向。
種字平聲。
惟佛方具一切種智。
謂如來能以一種智。
知一切諸佛之道法。
知一切衆生之因種也。
四恩者。
父恩.母恩.國王水土恩.天地覆載恩。
三有者。
欲界.色界.無色界。
衆生有生有死。
故名為有。
) 仁宗 仁宗皇帝。
諱順。
真宗子。
天聖元年。
帝常頂玉冠。
上安觀音像。
左右以玉重。
請易之。
帝曰。
三公百官揖於下者。
皆天下英賢。
朕豈所敢當。
特君臣之分。
不得不爾。
朕冠此冠。
将令回禮於大士也。
(出鄭景重家集) 英宗 英宗皇帝。
諱宗實。
仁宗兄也。
治平二年。
杭守沈文通奏。
天竺寺觀世音菩薩。
始自石晉。
至今治平。
福天下。
澤生民。
前後靈迹甚着。
宰相曾公亮。
敷陳其事。
遂賜額曰靈感觀世音院。
(出統紀并金湯) 曾公亮 曾公亮。
字明仲。
泉州人。
嘗丁母憂歸。
鄉有僧元達。
附舟至錢塘。
入天竺禮大士。
入門見素服女。
謂曰。
曾舍人五十七入中書。
上座是年亦受師号。
已而不見。
亮至五十七果拜相。
達以亮恩補大師焉。
(出統紀) 孝宗 孝宗皇帝。
諱慎。
高宗選立為太子。
即位。
隆興元年七月。
帝禦選德殿。
制觀音大士贊曰。
猗欤大士。
本自圓通。
示有言說。
為世之宗。
明照無一。
等觀以慈。
随感即應。
妙不可思。
又嘗幸天竺。
展敬菩薩。
見行道觀音像。
召瞎堂禅師問曰。
大士手拈數珠。
念個甚麼。
堂曰。
求人不如求己。
上大悅。
(出資監) 理宗 理宗皇帝。
諱昀。
甯宗侄也。
淳佑元年。
帝夢大士坐於竹石間。
及覺。
乃圖形刻石。
禦贊曰。
神通至妙兮。
隐顯莫測。
功德無邊兮。
應感奚速。
時和歲豐兮。
佑我生民。
兵寝刑措兮。
康此王國。
仍書廣大靈感四大字。
加於觀音聖号之上。
又書心經一卷。
賜上天竺刻石。
(出資監并寺碑) 真德秀 真德秀。
字希元。
本姓慎。
避孝宗諱。
改姓真。
端平間參大政。
谥文忠。
号西山先生。
嘗跋普門品。
有曰。
昔唐李文公。
問藥山俨禅師曰。
如何是黑風吹船。
飄堕鬼國。
師曰。
李翺小子。
問此何為。
文公惕然怒形於色。
師笑曰。
發此嗔恚心。
便是黑風飄堕鬼國也。
籲。
藥山可謂善啟發人矣。
是知利欲熾然。
即是火坑。
貪愛沉溺。
便是苦海。
一心清淨。
烈焰成池。
一念驚覺。
船到彼岸。
災患纏縛。
随處而安。
我無怖畏。
如械自脫。
惡人侵淩。
待他橫逆。
我無忿疾。
如獸自奔。
讀是經者。
作如是觀。
則知補陀大士。
真切為人。
非浪語也。
(出文獻通考) 元 釋蒙潤 蒙潤。
字玉岡。
嘉禾人。
姓顧。
母娠及[言*(廷-壬+旦)]時。
俱感異夢。
年十四出家。
因苦學嬰奇疾。
修請觀音忏七七日。
既獲靈應。
疾愈而心倍明利。
成大器。
主德藏.天竺諸法席。
千指圍繞。
嘗修法華.大悲諸三昧。
瑞應不可勝紀。
故其潛德密證。
不易淺窺之也。
釋真淨 真淨。
字如庵。
華亭姚氏子也。
母夢白月堕懷而娠。
有異僧謂曰。
兒乃海月法師再來也。
九歲出家。
依無極度法師。
盡其性學。
元泰定間。
輔相脫歡。
舉住下天竺。
先淨因疾苦。
夢白衣大士。
持瓶水灌其口曰。
當自愈矣。
元主慕其道。
賜号佛心弘辨。
及金紋紫衣。
入滅阇維。
舌根不壞。
以素持法華經故也。
釋弘濟 弘濟。
字同舟。
号天岸。
餘姚人。
姓姚氏。
幼出家。
嘗修法華.金光明等忏。
感異。
元泰定元年。
住萬壽.圓覺。
明年。
鹽官海岸毀居民。
潮汐湍湍。
恐為魚鼈之宅。
丞相脫歡甚憂之。
請濟禱於上竺大士。
複就海岸建水陸齋。
濟入慈心三昧。
取沙誦大悲神咒。
帥衆徧撒其處。
足迹所及。
岸皆複固。
衆欽若神焉。
(右三條。
出明高僧傳) 釋念常 念常禅師。
号海屋。
華亭人。
姓黃。
母楊氏。
禱觀音大士。
夢龐眉老僧托宿而娠。
[言*(廷-壬+旦)]時瑞光照室。
異香襲人。
出家平江圓明院。
博究群書。
嗣法晦機熙和尚。
帝師尊寵。
預金書藏經之列。
有佛祖通載集二十二卷行世。
時号僧中班.馬。
釋元長 元長。
字無明。
号千岩禅師。
蕭山人。
族姓董。
母何氏。
幼構疾。
母禱觀音。
許出家而始愈。
通九流百氏。
習毗尼於靈芝律師。
傳心印於中峰和尚。
隐居天龍。
日有二蛇來繞法座。
師為說三歸五戒。
蛇矯首低昂。
作拜舞而去。
自是聲名藉甚。
朝廷特降名香.紫衣。
及普應妙辯之号。
中州.外國。
鹹尊仰之。
(右二條。
出稽古略) 明 太宗文皇帝禦制大悲觀世音菩薩贊 觀音證悟妙圓通入流忘所自聞中由聞入覺所覺空清淨寶覺成圓融三昧慈力與佛同妙力自在成就功璎珞莊嚴百寶珑補陀岩現滿月容摩尼寶目蓮花瞳頻伽瓶水海波溶楊枝葉葉生春風超越出世妙無窮三十二應随所從四種無畏功德崇稱揚名号猶擊鐘感應有如聲度墉無有所礙鹹達聰援拯沉溺開惑蒙大慈悲力允敬恭恒河沙數垂範幪随順方便各有庸周徧法界福攸隆動靜二相了無蹤妙明寂靜顯性宗慧光普燭七寶紅有能洞此十方空 魚籃觀音像贊(文憲公宋濂作) 予按觀音感應傳。
唐元和十二年。
陝右金沙灘上。
有美豔女子。
挈籃鬻魚。
人競欲室之。
女曰。
妾能授經。
一夕能誦普門品者。
事焉。
黎明能者二十。
女辭曰。
一身豈堪配衆夫耶。
請易金剛經。
如前期。
能者複居其半。
女又辭。
請易法華經。
期以三日。
唯馬氏子能。
女令具禮成婚。
入門。
女即死。
死即麋爛立盡。
遽[療-(日/小)+土]之。
他日有僧。
同馬氏子啟冢觀之。
唯黃金鎖子骨存焉。
僧曰。
此觀音示現。
以化汝耳。
言訖。
飛空而去。
自是陝西多誦經者。
烏傷劉某。
命括人吳福。
用金碧畫成一幀。
月旦十五日。
展而谒焉。
請餘序其事。
序已。
系之贊曰。
惟我大士。
慈愍衆生。
耽着五欲。
不求解脫。
乃化女子。
端嚴姝麗。
因其所慕。
導入善門。
一剎那間。
遽爾變壞。
昔如紅蓮。
芳豔襲人。
今則臭腐。
蟲蛆流蝕。
世間諸色。
本屬空假。
衆生愚癡。
謂假為真。
類蛾赴燈。
飛逐弗已。
不至隕命。
何有止息。
當是實相。
圓同太虛。
無媸無妍。
誰能破壞。
大士之靈。
如月在天。
不分淨穢。
普皆照了。
凡歸依者。
得大饒益。
願即同歸。
薩婆若海。
(薩婆若。
華言一切智。
) 劉谷賢 谷賢。
黃州人也。
隸虎贲左衛軍伍。
嘗從太監鄭和。
操舟往使海外諸國。
經大洋。
賢忽失足堕水。
時風帆迅駛。
不可以援。
和令舟人升桅木望之。
遙見一人隐在波中出沒。
相去數十裡。
以為無複生理。
須臾賢逮舟邊。
舟中人大喜。
速引以物。
有大魚長丈餘。
在旁悠然而去。
衆鹹異之。
賢曰。
餘堕水不沒者。
此魚力也。
适載餘至此。
餘将沒時。
數魚輙以鬐鬣負起。
以是水不入口。
衆問賢。
生平作何善事獲此。
賢雲。
但念觀音經耳。
(出轉因錄) 釋顯示 顯示禅師。
号瞽庵。
俗姓盧。
母金氏。
夢觀音大士現五色雲中而生。
弱冠剃染。
依天岸.佛海二公。
通台教大小部文義。
辯詞如注。
更親虎岩.賢叟諸耆宿。
而道益着。
住隆壽.演福諸剎。
汲引方來。
晚歲專至西方。
感異而化。
釋寶金 寶金禅師。
号璧峰。
永壽人。
族姓石。
父稱長者。
母張氏。
勤善弗倦。
有持缽僧。
以觀音像授張。
囑曰。
謹事之。
當生智慧之男。
未幾生師。
白光照室。
六歲依雲寂法師為弟子。
剃染受具。
窮理性之學。
末紹别傳於西蜀如海真公。
建靈鹫庵以居衆。
施者甚廣。
元順帝賜衣。
及圓明之号。
洪武三年召對稱旨。
寵赉優渥。
賜詩十二韻。
有玄關盡悟。
已成正覺之句。
所至皆化。
不啻生佛興焉。
釋願登 願登。
字大猷。
姑蘇人。
母陶氏。
禱觀音大士而生。
幼即颕悟異常。
依南京淨覺法師為師。
竺墳.魯典。
無不博綜。
住持水西寺。
着觀幻子内外篇。
合儒釋一貫。
學士宋濂薦於洪武太祖。
禮遇甚隆。
敕除翰林之職。
釋夢窗 夢窗禅師。
諱智曤。
日本國勢州人。
母禱普門大士。
夢吞金光而娠。
生有祥光滿室。
九歲出家。
禮慈觀律師。
二十受具。
後參一山宗公。
山曰。
吾宗無法與人。
師力參。
至目不交睫。
於高峰禅師言下開發。
偈有等閑擊碎虛空骨之句。
高峰印可之。
住持南禅.善應.瑞光.兜率.補陀諸名剎。
賜号正覺。
道振三朝。
名飛四海。
國中以為榮。
(右四條。
出稽古略) 尼成靜 成靜。
字實修。
廣州古岡人。
俗姓張。
幼持齋戒。
以貞潔自處。
禮本邑真梵庵主為師。
及剃落。
專課涅盤.大乘諸經。
事師尤謹。
中年進具。
常以毗尼請益於餘。
栖心淨土。
彌陀不辍於心口。
慈詳好施。
威儀範物。
循循善誘。
為士庶所仰。
意其乘願力再來人也。
嘗勸衆造旃檀千手眼大悲聖像。
於鳳城之大慈庵。
越明年。
得微疾。
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