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下卷

關燈
今可以為例焉。

     (其二)朱方天鄉寺沙門惠延。

    彼土名達。

    昔遊光宅。

    早泊法潤。

    忽聞遷化。

    感咽彌辰。

    奉慕靈為生何處。

    因寫法華經以斯冥示。

    潛思累旬。

    夢見觀音高七層塔。

    光焰赫奕過經所稱。

    智者身從觀音從西來至。

    延夢裡作禮。

    乃謂延曰。

    疑心遣否。

    延密懷此相。

    口未曾言。

    後見灌頂。

    始知臨終觀音引導。

    事驗懸契。

    欣羨無已。

     (其三)土人馬紹宗居貧好施。

    刈稻百束以供寺僧。

    執役疲勞。

    身如有疾。

    心作是念。

    我由施故而感斯患。

    未測幽冥當有報否。

    困極寝卧。

    夢見智者加趺坐一床。

    燒香如霧。

    安慰紹宗。

    汝家貧好施。

    何疑無福。

    種種勸喻辭繁不載。

    爾夜。

    宗兄及宗妻母三人共夢。

    晨朝各說。

    異口同言。

    香氣盈家經日不歇。

    宗親感歎。

    冥聖不遙。

     (其四)開皇十八年四月十六日。

    佛隴僧衆方就坐禅。

    現常形進堂。

    按行上座。

    道修良久瞻奉。

    其年十月十八日。

    有海州連水縣人丘彪。

    晝發誓於龛。

    夜見僧排戶。

    彪即起禮拜。

    雲勿拜。

    安隐無慮也。

    繞寺一匝。

    彪随後奉尋。

    出門數步。

    奄然便失。

    當其月十二日。

    有海州沐陽縣人房伯奴.衛伯玉。

    於智者舊室而見其形狀。

    事相如在。

     (其五)開皇十九年十一月六日。

    土人張造。

    年邁腳蹶。

    曳疾登龛拜曰。

    早蒙香火。

    願來世度脫。

    仍聞龛内應聲。

    又聞彈指。

    造再請雲。

    若是冥力。

    重賜神異。

    即複如初。

    造泣而拜。

    戀慕忘返。

     (其六)仁壽元年正月十九日。

    永嘉縣僧法曉。

    生聞勝德。

    殁傳妙瑞。

    悔不早親。

    追恨疾心。

    故來墳所施千匝禮千拜。

    於昏夕間。

    龛戶自開光明流出。

    照諸樹木枝葉炳然。

    合寺奔馳所共瞻禮。

     (其七)仁壽二年八月十三日。

    沂州臨沂縣人孫抱長。

    午前於龛所奉見。

    信心殷重。

    後限滿被替。

    獨到龛所辭别。

    灑淚向僧說如此。

     (其八)大業元年二月二十日。

    土人張子達。

    母俞氏。

    年登九十。

    患一腳短凡十八年。

    自悲已老。

    到墳奉别。

    設齋專至。

    即覺短腳返申。

    行步平正宛如少時。

    此妪悲憙。

    見人即述。

    遙禮天台以為常則。

     (其九)荊州弟子法偃。

    於江都造智者影像。

    返至江津。

    像身流汗。

    拭已更出。

    道俗瞻禮如平生。

    汗痕尚在。

     (其十)荊州玉泉寺造石碑。

    未得镌刻。

    智者像至。

    而碑上自然生脈成文曰。

    天地玄用出生。

    或有磨刮。

    其辭彌亮。

    一境觀讀。

    三日方失。

     智者弘法餘年。

    不畜章疏。

    安無礙辯。

    契理符文。

    挺生天智。

    世間所伏。

    有大機感。

    乃為着文。

    奉勑撰淨名經疏。

    至佛道品為二十八卷。

    覺意三昧一卷。

    六妙門一卷。

    法界次第章門三百科。

    始着六十科為三卷。

    小止觀一卷。

    法華三昧行法一卷。

    又常在高座雲。

    若說次第禅門。

    一年一徧。

    若着章疏。

    可五十卷。

    若說法華玄義并圓頓止觀。

    半年各一徧。

    若着章疏。

    各三十卷。

    此三法門皆無文疏講授而已。

    大莊嚴寺法慎私記禅門初分得三十卷。

    尚未删定而法慎終。

    國清寺灌頂私記法華玄初分得十卷。

    止觀初分得十卷。

    方希再聽畢其首尾。

    會 智者涅盤。

    鑽仰無所彷佛。

    龍章未盡要妙。

    深識者自尋得其門也。

    學士法憙凡事十七禅師。

    年登耳順方逢智者。

    陳尚書毛憙嘲之曰。

    尊師猶少。

    弟子何老。

    答雲。

    所事者德。

    豈在於年。

    又問曰。

    何者為德。

    答雲。

    善巧說法即後代富樓那。

    破魔除障即是優婆笈多。

    毛憙自善其辭。

    談之朝野。

    常為口實。

    又常行方等忏。

    雉來索命。

    神王遮曰。

    法憙當往西方。

    次生得道。

    豈傧汝命耶。

    仍於瓦官寺端坐入滅。

    建業鹹睹。

    天地共知。

    又有惠[啖-口+王]因聽法而發定。

    道勢因領悟而觀開。

    淨辯強記。

    有瀉瓶之德。

    於佛隴燒身。

    惠普修忏。

    象王便現。

    法慎學禅微發持力。

    此二三子不幸早亡。

    門人行解兼善。

    堪為後進師者多矣。

    皆内秘珍寶不令人識。

    今略書見聞如上。

    梁晉安王中兵參軍陳針。

    即 智者之長兄也。

    年在知命。

    張果相之。

    死在晦朔。

    師令行方等忏。

    針見天堂牌門。

    此是陳針之堂。

    過十五年當生此地。

    遂延十五年壽。

    果後見針。

    驚問。

    君服何藥。

    答但修忏耳。

    果雲。

    若非道力安能超死耶。

    梁方茂從師習坐。

    忽發身通微能輕舉。

     智者呵雲。

    汝帶妻子何須學此。

    宜急去之。

    大中大夫蔣添玫.儀同公吳明徹。

    皆禀息法腳氣獲除。

    法雲.遠覃例皆如此。

    灌頂多幸謬逢嘉運。

    濫齒輪下十有三年。

    載天履地不測高深。

    以開皇二十一年遇見開府柳顧言。

    賜訪智者。

    俗家桑梓入道緣由皆不能識。

    克心自責微知惺悟。

    仍問遠祖於故老。

    即詢受業於先達。

    瓦官前事或親承音旨。

    天台後瑞随分憶持。

    然深禅博惠妙本靈迹。

    皆非淺短能知。

    但戀慕玄風。

    無所宗仰。

    輙編聞見若奉慈顔。

    披尋首軸涕泗俱下。

    謹狀。

     銑法師雲。

    大師所造有為功德。

    造寺三十六所。

    大藏經十五藏。

    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

    造栴檀金銅素盡像八十萬軀。

    傳法弟子三十二人。

    得法自行不可稱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