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入京朝省已。
複江都也。
既楊州總管。
即以江都為蕃鎮也。
因散什物用施貧乏。
标杙山下處拟殿堂。
又畫作寺圖以為式樣。
誡囑僧衆。
如此基陛俨我目前。
棟宇成就在我死後。
我必不睹。
汝等見之。
後若造寺一依此法。
杙音亦。
即是用木标捕殿堂基址。
又畫作圖樣。
乃今國清寺也。
智者滅後。
至仁壽元年創寺方成。
開皇二十年改元仁壽。
大師滅後三年矣。
是寺晉王受皇太子。
故傳雲。
創寺以後即登春坊者。
太子宮也。
或稱春宮.東宮.儲宮等。
智者雲。
王家所辨是也。
弟子疑曰。
此處山澗險峙。
有何緣力能得成寺。
答雲。
此非小緣。
乃是王家所辨。
合衆同聞互相推測。
或言是姓王之王。
或言是天王之王。
或言是國王之王。
喧喧成論竟不能決。
今事已驗。
方知先旨。
乃說帝王之王。
标寺基已。
随信出山。
即同使臣高孝信出山也。
行至石城乃雲有疾。
謂智越雲。
大王欲使吾來。
吾不負言而來也。
吾知命在此。
故不須進前也。
石城是天台西門。
大佛是當來靈像。
處所既好。
宜最後用心。
衣缽道具分為兩分。
一分奉彌勒。
一分充羯磨。
語已右脅西向而卧。
專稱彌陀.般若.觀音。
奉請進藥。
即雲。
藥能遣病留殘年乎。
病不與身合。
藥何能遣。
年不與心合。
藥何所留。
智晞往日複何所聞。
觀心論中複何所道。
紛纭醫藥。
擾累於他。
又請進齋飯。
報雲。
非但步影為齋。
能無緣無觀即真齋也。
吾生勞毒器。
死悅休歸。
世相如是。
不足多歎。
即口授遺書并手書四十六字。
蓮華香爐.犀角如意留别大王。
願芳香不窮。
永保如意。
書具别本封竟。
遺書乃侍人錄示遺旨。
手書四十六字乃親禮也。
别有遺旨一本載之。
索三衣缽正。
命淨掃灑。
唱二部經為最後聞思。
聽法華竟。
贊雲。
法門父母。
惠解由生。
本迹曠大。
微妙難測。
四十餘年蘊之。
知誰可與。
唯獨明了。
餘人所不見。
辍斤絕弦於今日矣。
辍斤絕弦。
出莊子。
撿之(雲雲)。
聽無量壽竟。
贊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
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
能改悔者尚複往生。
況戒惠熏修。
行道力故實不唐捐。
梵音聲相實不诳人。
當唱經時。
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
自見大佛倍大石尊。
光明滿山直入房内。
諸僧或得瑞夢。
或見奇相。
雖複異處而同是此時。
唱經竟。
索香湯漱口。
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量無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
一一法門攝一切法。
皆能通心到清涼池。
若能於病患境達諸法門者。
即二十五人。
百金可寄。
涅盤經商行寄金喻也。
言百者。
語出莊子。
金一寸一斤。
百金則百斤也。
喻百句解脫耳。
今我最後策觀談玄。
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智朗請雲。
伏願慈留賜釋餘疑。
不審何位。
殁此何生。
誰可宗仰。
報曰。
汝等懶種善根。
問他功德。
如盲問乳。
蹶者訪路。
告實何益。
由諸[怡-台+龍]悷故喜怒可贊。
既不自省。
倒見譏嫌。
吾今不久當為此輩破除疑謗。
觀心論已解。
今更報汝。
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隻是五品位耳。
汝問何生者。
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
問誰可宗仰。
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
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教汝舍重檐。
教汝降三毒。
教汝治四大。
教汝解業縛。
教汝破魔軍。
教汝調禅味。
教汝折慢幢。
教汝遠邪濟。
教汝出無為坑。
教汝離大悲難。
唯此大師能作依止。
我與汝等。
因法相遇。
以法為親。
傳習佛燈是為眷屬。
若不能者。
傳習魔燈非吾徒也。
誡維那曰。
人命将終。
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久。
氣盡為期。
雲可身冷方複響磬。
世間哭泣着服皆不應為。
言訖加趺唱三寶名。
如入三昧。
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柢今大宋宣和三年辛醜五百二十四年矣)。
春秋六十。
僧夏四十。
至于子時頂上猶暖。
雖複不許哀号。
門人哽戀。
心沒憂悔不能自喻。
日隐舟沉永無憑仰。
加趺安坐在外十日。
道俗奔赴。
燒香散華号繞泣拜。
過十日已。
殓入禅龛之内則流汗徧身。
綿帛掩拭沾濡若浣。
既而歸佛隴而連雨不休。
弟子咒願。
願賜威神。
才動泥洹之輿。
應手雲開風噪松悲泉奔水咽。
道俗弟子侍從靈儀返遺囑之地。
龛墳雖掩妙迹常通。
謹書十條繼于狀末。
(其一)勑昔在蕃寅覽别書。
感對潛塞。
向淨名疏而咒願曰。
昔親奉師顔。
未敢咨決。
今承遺旨。
何由可悟。
若尋文生解。
願示神通。
夜仍感夢群僧集閣。
王自說義。
釋難如流。
見智者飛空而至。
瀉七寶珊瑚於閣内。
返更飛去。
王後答遺旨文并功德疏.慰山衆文。
并在别本。
送經一藏。
銅鐘二口。
香旛委積。
衣物豐華。
王人降寺歲月相望。
每至忌辰結齋不絕。
司馬王弘依圖造寺。
山寺秀麗方之釋宮。
創寺已後即登春坊。
故知皇太子寺基。
此瑞驗矣。
王家造寺。
斯又驗矣。
三國成一。
斯又驗矣。
寺名國清。
此又驗矣。
靈瑞殷懃。
聯翩四驗。
古
複江都也。
既楊州總管。
即以江都為蕃鎮也。
因散什物用施貧乏。
标杙山下處拟殿堂。
又畫作寺圖以為式樣。
誡囑僧衆。
如此基陛俨我目前。
棟宇成就在我死後。
我必不睹。
汝等見之。
後若造寺一依此法。
杙音亦。
即是用木标捕殿堂基址。
又畫作圖樣。
乃今國清寺也。
智者滅後。
至仁壽元年創寺方成。
開皇二十年改元仁壽。
大師滅後三年矣。
是寺晉王受皇太子。
故傳雲。
創寺以後即登春坊者。
太子宮也。
或稱春宮.東宮.儲宮等。
智者雲。
王家所辨是也。
弟子疑曰。
此處山澗險峙。
有何緣力能得成寺。
答雲。
此非小緣。
乃是王家所辨。
合衆同聞互相推測。
或言是姓王之王。
或言是天王之王。
或言是國王之王。
喧喧成論竟不能決。
今事已驗。
方知先旨。
乃說帝王之王。
标寺基已。
随信出山。
即同使臣高孝信出山也。
行至石城乃雲有疾。
謂智越雲。
大王欲使吾來。
吾不負言而來也。
吾知命在此。
故不須進前也。
石城是天台西門。
大佛是當來靈像。
處所既好。
宜最後用心。
衣缽道具分為兩分。
一分奉彌勒。
一分充羯磨。
語已右脅西向而卧。
專稱彌陀.般若.觀音。
奉請進藥。
即雲。
藥能遣病留殘年乎。
病不與身合。
藥何能遣。
年不與心合。
藥何所留。
智晞往日複何所聞。
觀心論中複何所道。
紛纭醫藥。
擾累於他。
又請進齋飯。
報雲。
非但步影為齋。
能無緣無觀即真齋也。
吾生勞毒器。
死悅休歸。
世相如是。
不足多歎。
即口授遺書并手書四十六字。
蓮華香爐.犀角如意留别大王。
願芳香不窮。
永保如意。
書具别本封竟。
遺書乃侍人錄示遺旨。
手書四十六字乃親禮也。
别有遺旨一本載之。
索三衣缽正。
命淨掃灑。
唱二部經為最後聞思。
聽法華竟。
贊雲。
法門父母。
惠解由生。
本迹曠大。
微妙難測。
四十餘年蘊之。
知誰可與。
唯獨明了。
餘人所不見。
辍斤絕弦於今日矣。
辍斤絕弦。
出莊子。
撿之(雲雲)。
聽無量壽竟。
贊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
易往無人。
火車相現。
能改悔者尚複往生。
況戒惠熏修。
行道力故實不唐捐。
梵音聲相實不诳人。
當唱經時。
吳州侍官張達等伴五人。
自見大佛倍大石尊。
光明滿山直入房内。
諸僧或得瑞夢。
或見奇相。
雖複異處而同是此時。
唱經竟。
索香湯漱口。
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量無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
一一法門攝一切法。
皆能通心到清涼池。
若能於病患境達諸法門者。
即二十五人。
百金可寄。
涅盤經商行寄金喻也。
言百者。
語出莊子。
金一寸一斤。
百金則百斤也。
喻百句解脫耳。
今我最後策觀談玄。
最後善寂吾今當入。
智朗請雲。
伏願慈留賜釋餘疑。
不審何位。
殁此何生。
誰可宗仰。
報曰。
汝等懶種善根。
問他功德。
如盲問乳。
蹶者訪路。
告實何益。
由諸[怡-台+龍]悷故喜怒可贊。
既不自省。
倒見譏嫌。
吾今不久當為此輩破除疑謗。
觀心論已解。
今更報汝。
吾不領衆。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隻是五品位耳。
汝問何生者。
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
問誰可宗仰。
豈不曾聞波羅提木叉是汝之師。
吾常說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教汝舍重檐。
教汝降三毒。
教汝治四大。
教汝解業縛。
教汝破魔軍。
教汝調禅味。
教汝折慢幢。
教汝遠邪濟。
教汝出無為坑。
教汝離大悲難。
唯此大師能作依止。
我與汝等。
因法相遇。
以法為親。
傳習佛燈是為眷屬。
若不能者。
傳習魔燈非吾徒也。
誡維那曰。
人命将終。
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久。
氣盡為期。
雲可身冷方複響磬。
世間哭泣着服皆不應為。
言訖加趺唱三寶名。
如入三昧。
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柢今大宋宣和三年辛醜五百二十四年矣)。
春秋六十。
僧夏四十。
至于子時頂上猶暖。
雖複不許哀号。
門人哽戀。
心沒憂悔不能自喻。
日隐舟沉永無憑仰。
加趺安坐在外十日。
道俗奔赴。
燒香散華号繞泣拜。
過十日已。
殓入禅龛之内則流汗徧身。
綿帛掩拭沾濡若浣。
既而歸佛隴而連雨不休。
弟子咒願。
願賜威神。
才動泥洹之輿。
應手雲開風噪松悲泉奔水咽。
道俗弟子侍從靈儀返遺囑之地。
龛墳雖掩妙迹常通。
謹書十條繼于狀末。
(其一)勑昔在蕃寅覽别書。
感對潛塞。
向淨名疏而咒願曰。
昔親奉師顔。
未敢咨決。
今承遺旨。
何由可悟。
若尋文生解。
願示神通。
夜仍感夢群僧集閣。
王自說義。
釋難如流。
見智者飛空而至。
瀉七寶珊瑚於閣内。
返更飛去。
王後答遺旨文并功德疏.慰山衆文。
并在别本。
送經一藏。
銅鐘二口。
香旛委積。
衣物豐華。
王人降寺歲月相望。
每至忌辰結齋不絕。
司馬王弘依圖造寺。
山寺秀麗方之釋宮。
創寺已後即登春坊。
故知皇太子寺基。
此瑞驗矣。
王家造寺。
斯又驗矣。
三國成一。
斯又驗矣。
寺名國清。
此又驗矣。
靈瑞殷懃。
聯翩四驗。
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