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下卷

關燈
四明沙門 昙照 注 先師初陳寡德。

    次讓名僧。

    後舉同學。

    三辭不免。

    仍求四願。

    一。

    雖好學禅。

    行不稱法。

    年既西夕。

    邁守繩床。

    撫臆論心。

    假名而已。

    吹噓在彼。

    惡聞過實。

    願勿以禅法見欺。

    二。

    生在邊表。

    長逢離亂。

    身暗庠序。

    口拙暄涼。

    方外虛玄。

    久非其分。

    域間樽節。

    一無可取。

    雖欲自慎。

    終恐樸直忤人。

    願不責其規矩。

    三。

    微欲傳燈以報法恩。

    若身當戒範。

    應重去就。

    去就若重。

    傳燈則阙。

    去就若輕。

    則來嫌诮。

    安身未若通法。

    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

    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

    今王塗既一。

    佛法再興。

    謬承人泛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護。

    若丘壑念起。

    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

    許此四心乃赴優時。

    大王方希淨戒。

    故妙願唯諾。

     邊表者。

    荊州屬江北。

    屬魏地。

    是邊也。

    長逢離亂。

    侯景亂梁。

    魏殺元帝也。

    方外虛玄等者。

    自晉至梁多習莊老。

    文中子雲。

    虛玄盛而晉滅。

    非老耽之罪。

    即此意也。

    樽節者。

    禮記雲。

    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

    樽。

    趨也。

    節。

    次也。

    乃進退合則也。

    去就若重傳燈則阙者。

    師尊嚴則弟子難近。

    故接物随機。

    義缺也。

    王塗既一者。

    平陳之後。

    車書皆同也。

    飲啄者。

    即前雲啄峰飲澗展平生之願也。

    妙願唯諾者。

    晉王允其所請也。

     請戒文曰。

    弟子基承積善。

    生在皇家。

    庭訓早[起-巳+殳]。

    [(雪-雨)/粉/大]教夙漸。

    福履攸臻。

    妙機須悟。

    恥崎岖於小徑。

    希優遊於大乘。

    笑止息於化城。

    誓舟航於彼岸。

    開士萬行。

    戒善為先。

    菩薩十受。

    專持最上。

    喻造宮室必先基址。

    徒架虛[栗-木+工]終不能成。

    孔老釋門鹹資镕鑄。

    不有軌儀孰将安仰。

    誠複能仁本為和尚。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師顯傳聖。

    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

    波侖罄髓於無竭。

    善财忘身於法界。

    經有明文非從臆說。

    深信佛語幸遵明導。

    禅師佛法龍象。

    戒珠圓淨。

    定水淵澄。

    因靜發慧。

    安無礙辨。

    先物後己。

    謙挹成風。

    名稱遠聞。

    衆所知識。

    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揖遠延。

    每畏緣差值諸留難。

    亦既至止心路豁然。

    及披雲霧即消煩惱。

    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

    敬屈授菩薩戒。

    戒名為孝。

    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

    歸宗奉極。

    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後作大莊嚴。

    同如來慈。

    普諸佛愛。

    等觀四生。

    猶如一子。

     百錄具載戒疏有七百餘字。

    今文略之。

    但三百十三字。

    庭訓者。

    論語陳亢問於伯魚曰。

    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

    未也。

    嘗獨立。

    鯉趨而過庭。

    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詩。

    乃至鯉退而學禮。

    此正趨庭之訓也。

    [(雪-雨)/粉/大]。

    音怡。

    百錄與南山傳并作此。

    贻。

    訓贈也。

    此彜。

    訓法。

    義則正也。

    崎岖。

    屈曲貌。

    喻聲聞之學化城小徑。

    三百由旬。

    舟航彼岸。

    五百由旬。

    則登寶所。

    十受者。

    梵網十戒也。

    镕鑄者。

    以火镕金以模範像。

    三教法度就學而成器也。

    命揖遠延者。

    大師止息東林寺。

    王在楊州。

    以舡迎也。

    及披雲霧即消煩惱者。

    喻文也。

    披。

    開也。

    雲開也。

    雲開日出。

    煩惱霜壞也。

    奉資至尊皇後者。

    即文帝獨孤氏也。

    猶如一子下。

    百錄更有九十五字。

    略之也。

     師雲。

    大王纡遵聖禁。

    名曰總持。

    王曰。

    大師傳佛法燈。

    稱為智者。

    所獲檀嚫各六十種。

    一時回施悲敬兩田。

    使福德增多。

    以資家國。

    香火事訖。

     晉王纡曲遵奉大乘戒禁。

    止一切惡。

    持一切善。

    故曰總持。

    自受戒後。

    百錄諸書皆稱法名。

    師稱智者。

    故國清寺碑雲。

    王後撿地持經。

    特立此号。

    彼經戒品第十雲。

    若在家出家。

    發菩提願。

    恭敬長跪。

    曲身向於智者。

    作是言。

    願大德受我菩薩大律儀戒。

    如是念已。

    默然而住。

    爾時智者作是言。

    善男子。

    汝欲於我受一切菩薩大戒(雲雲)。

    檀者施也。

    達嚫那。

    此雲淨施。

    字異義一也。

    文雲各六十種。

    應改為共字也。

     泛舸衡峽。

    大王靡駕貴州。

    臨江奉送。

    供給隆重。

    轉倍於前。

    既值便風。

    朝發夕還。

     大舡曰舸。

    衡峽二州本去衡州南嶽。

    言峽者。

    路次之語。

    衡在荊湖南。

    峽在荊湖北。

    傳前雲。

    思師避周室之難。

    意住南嶽。

    權止光州人蘇山。

    智者得法之後。

    往建康行道。

    不得扈從。

    思歸南嶽。

    其南嶽歸寂。

    故當報德享奠以酬法乳。

    故晉王書雲。

    敬憶江陵暫欲西上。

    先到衡嶽用酬師恩。

    王麾駕至楊州。

    奉送者如南山傳雲。

    施六十餘事了。

    王乃固請。

    顗曰。

    先有明約。

    事無兩違。

    即拂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尋送至于城門曰。

    國鎮不輕。

    道務緻停。

    幸觀佛化。

    弘護在懷。

    王禮望目極。

    衡淚而返。

    智者返。

    百錄有書托王撰南嶽師碑文。

    其事甚明也。

     而渚官道俗延頸候望。

    扶老攜幼相趨戒場。

    垂黑載白雲屯講座。

    聽衆五千餘人。

     渚者。

    爾雅雲。

    水中可居曰洲。

    大者曰洲。

    小者曰渚。

    荊州曰渚官。

    春秋中已有此号。

    杜預不解。

    徧撿群書未見解者。

    今雲聽衆五千餘者。

    不知在何寺院。

    恐是造玉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