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住二寺了施戒。
此一節文。
似如大師衡州回。
而渚官道俗之流皆悉迎候。
章安簡略爾。
施鄉答地。
荊襄未聞。
既慧日已明。
福庭将建。
於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
蒙勑賜額。
号為一音。
重改為玉泉。
其地本來荒險。
神獸蛇暴。
諺雲。
三毒之薮。
踐者寒心。
創寺其間。
決無憂慮。
答地。
如佛鹿苑.鹦林說法。
皆報夙恩也。
荊襄者。
荊州古南陽郡。
改為江陵府。
又為襄陽府。
今朝為荊門軍當陽縣。
即屬江陵。
玉泉寺初為一音。
當開皇十三年賜額名玉泉。
乃水色如玉也。
常聞此寺是故蜀将關王神力所造。
玉泉寺記略不言之。
今偶得玉泉之碑。
說智者抵渚官。
登南紀。
望雲山。
特建道場。
觀沮嶂山色堆藍。
紫雲如蓋。
此可居乎。
初蔔清溪。
意其迫隘難安於衆。
行至金龍池北百有餘步。
有一大木。
婆娑偃蓋中虛如庵。
遂於其下趺坐宴安。
入大寂定。
一旦天地晦冥風雨嗥怒。
有無限妖怪種種殊形異狀。
攢簇師前将欲為害。
又有巨蟒長十餘丈。
張口砺牙意欲食啖。
複有陰魔列陣炮矢雨下。
經一七日了無懼色。
師憫之曰。
汝所為者生死幻夢。
貪着衆業不自悲悔。
猶來惱吾耶。
言訖俱滅不見。
一夕雲霧開爽月明如晝。
有二聖者部從威儀如王者狀。
長者美髯而豐厚。
少者裹帽而秀發。
師遂顧問聖者何來。
曰。
予乃蜀前将軍關羽兒子日平。
以戰功故常鎮是邦。
此山号三毒山。
自古迄今人迹罕到。
唯龍蛇虎豹妖精鬼魅之所窟宅。
大德聖師何枉神足。
貧道自天台過。
欲於此處建立道場。
少酬生成之德。
神曰。
果如是。
弟子當為造寺化供。
以延十方清衆何如。
此去一舍地。
有山狀如覆舡。
其土深厚。
形勢将旺。
弟子於此建寺。
願師禅定七日。
言訖而退。
師既出定。
大廈告成。
楩楠交錯。
棟宇峥嵘。
丹[舟*隻]鮮明。
金碧相照。
迎請師居聚衆演法。
一日神曰。
弟子在昔用兵讨伐。
脍肝[色-巴+肉]肉恣縱貪嗔。
今日何幸。
得聞無上菩提出世間法。
今已洗心滌慮求戒品。
永芘佛乘乘教化群生。
師從其請。
為之秉爐傳授。
自此齊潔愈更精明(已上前碑文也)。
續僧二十七雲。
釋法行者。
言多卓異。
或居山谷。
時入市廛。
每往清溪。
路由覆舡山頂。
見泉流茂木。
乃顧曰。
十年後當有大福慧人營建伽藍。
乃智者來儀。
果成先告。
今知行師預曉前意。
乃聖人也。
決者。
定也。
三毒既伏。
何所憂慮乎。
是春夏旱。
百姓鹹謂神怒。
故智者躬至泉源滅此邪見。
口自咒願。
手又撝略。
随所指處。
重雲叆叇籠山而來。
長虹煥爛從泉而起。
風雨沖溢歌詠滿路。
當時龍占其境。
智者於金龍池側以建玉泉。
百姓龍怒不雨矣。
撝略者。
撝謂指獲。
略謂法。
即是持咒也。
荊州總管上柱國宜陽公王積。
到山禮拜。
戰汗不安。
出而言曰。
積屢經軍陣。
臨危更勇。
未嘗怖懼頓如今日。
隋書列傳第五雲。
王世積。
闡熙新國國[蟲*暗]人。
父雅。
周朝持節開國儀同三司。
世積容貌魁岸。
要帶十圍。
風神爽拔。
有傑人之表。
高祖受禅。
封宜陽公。
平陳後進位柱國荊州總管。
及起遼東之役為行軍元帥。
至柳城遇疾回。
拜涼州總管。
謀反事洩坐誅。
其年王使奉迎。
開皇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其時文帝征王入朝。
故書雲。
弟子今入朝觐。
行次峽州。
馳仰之誠與時而積。
故遣使迎。
希便進道。
來月下旬唯遲祇接。
書在百錄更不盡書。
開皇十一年王雖受戒。
意旨未盡。
智者其時急有南嶽荊州之行。
故匆遽而去。
王既瞻望。
故重有迎者也。
荊人違觐。
向方遙禮。
臨岐望絕。
智者答恩建玉泉.十住兩寺竟。
故别父老意返天台。
彼處鄉人攀違不得。
觐奉徑禮清姿。
望斷行[舟*司]矣。
既而重履江淮。
道俗再馳。
欣戴大王。
屍波羅蜜先到彼岸。
智波羅蜜今從禀受。
既而者。
荊人望斷之語也。
智者重反楊州。
而晉王行次陝。
故遣使至江都迎也。
先受戒竟。
今求請淨名疏。
故雲今從禀受等也。
請文雲。
弟子多幸。
謬禀師資。
無量劫來悉憑開悟。
色心無作。
昔年虔受。
身雖踈漏。
心護明珠。
定品禅枝并散歸靜。
荷國鎮藩為臣為子。
豈籍四緣能入三昧。
電光斷結其類實多。
慧解脫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斷。
率先名教。
永泛法流。
兼用治國。
未知底滞可開化不。
師嚴道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淺可發萠不。
菩薩應機可逗時不。
書雲。
人生在三。
事之如一。
況譚釋典而不從師。
今之慊言備曆素欵成就事。
請棄飾辭。
此請文。
百錄題目謂王謝天冠仍請淨名義疏。
略去前九十七字。
其間語句亦有差者。
想章安揀治如此也。
色心無作者。
如雲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
假色。
大乘戒體也。
定品禅枝者。
四禅八定枝林功德也。
四緣者。
一荷國。
二鎮藩。
三為臣。
四為子。
有此四緣豈能入三昧耶。
電光斷結者。
如阿難入電光三昧斷結證四果。
又如遺教經雲。
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是也。
惠解脫人修三
此一節文。
似如大師衡州回。
而渚官道俗之流皆悉迎候。
章安簡略爾。
施鄉答地。
荊襄未聞。
既慧日已明。
福庭将建。
於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
蒙勑賜額。
号為一音。
重改為玉泉。
其地本來荒險。
神獸蛇暴。
諺雲。
三毒之薮。
踐者寒心。
創寺其間。
決無憂慮。
答地。
如佛鹿苑.鹦林說法。
皆報夙恩也。
荊襄者。
荊州古南陽郡。
改為江陵府。
又為襄陽府。
今朝為荊門軍當陽縣。
即屬江陵。
玉泉寺初為一音。
當開皇十三年賜額名玉泉。
乃水色如玉也。
常聞此寺是故蜀将關王神力所造。
玉泉寺記略不言之。
今偶得玉泉之碑。
說智者抵渚官。
登南紀。
望雲山。
特建道場。
觀沮嶂山色堆藍。
紫雲如蓋。
此可居乎。
初蔔清溪。
意其迫隘難安於衆。
行至金龍池北百有餘步。
有一大木。
婆娑偃蓋中虛如庵。
遂於其下趺坐宴安。
入大寂定。
一旦天地晦冥風雨嗥怒。
有無限妖怪種種殊形異狀。
攢簇師前将欲為害。
又有巨蟒長十餘丈。
張口砺牙意欲食啖。
複有陰魔列陣炮矢雨下。
經一七日了無懼色。
師憫之曰。
汝所為者生死幻夢。
貪着衆業不自悲悔。
猶來惱吾耶。
言訖俱滅不見。
一夕雲霧開爽月明如晝。
有二聖者部從威儀如王者狀。
長者美髯而豐厚。
少者裹帽而秀發。
師遂顧問聖者何來。
曰。
予乃蜀前将軍關羽兒子日平。
以戰功故常鎮是邦。
此山号三毒山。
自古迄今人迹罕到。
唯龍蛇虎豹妖精鬼魅之所窟宅。
大德聖師何枉神足。
貧道自天台過。
欲於此處建立道場。
少酬生成之德。
神曰。
果如是。
弟子當為造寺化供。
以延十方清衆何如。
此去一舍地。
有山狀如覆舡。
其土深厚。
形勢将旺。
弟子於此建寺。
願師禅定七日。
言訖而退。
師既出定。
大廈告成。
楩楠交錯。
棟宇峥嵘。
丹[舟*隻]鮮明。
金碧相照。
迎請師居聚衆演法。
一日神曰。
弟子在昔用兵讨伐。
脍肝[色-巴+肉]肉恣縱貪嗔。
今日何幸。
得聞無上菩提出世間法。
今已洗心滌慮求戒品。
永芘佛乘乘教化群生。
師從其請。
為之秉爐傳授。
自此齊潔愈更精明(已上前碑文也)。
續僧二十七雲。
釋法行者。
言多卓異。
或居山谷。
時入市廛。
每往清溪。
路由覆舡山頂。
見泉流茂木。
乃顧曰。
十年後當有大福慧人營建伽藍。
乃智者來儀。
果成先告。
今知行師預曉前意。
乃聖人也。
決者。
定也。
三毒既伏。
何所憂慮乎。
是春夏旱。
百姓鹹謂神怒。
故智者躬至泉源滅此邪見。
口自咒願。
手又撝略。
随所指處。
重雲叆叇籠山而來。
長虹煥爛從泉而起。
風雨沖溢歌詠滿路。
當時龍占其境。
智者於金龍池側以建玉泉。
百姓龍怒不雨矣。
撝略者。
撝謂指獲。
略謂法。
即是持咒也。
荊州總管上柱國宜陽公王積。
到山禮拜。
戰汗不安。
出而言曰。
積屢經軍陣。
臨危更勇。
未嘗怖懼頓如今日。
隋書列傳第五雲。
王世積。
闡熙新國國[蟲*暗]人。
父雅。
周朝持節開國儀同三司。
世積容貌魁岸。
要帶十圍。
風神爽拔。
有傑人之表。
高祖受禅。
封宜陽公。
平陳後進位柱國荊州總管。
及起遼東之役為行軍元帥。
至柳城遇疾回。
拜涼州總管。
謀反事洩坐誅。
其年王使奉迎。
開皇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其時文帝征王入朝。
故書雲。
弟子今入朝觐。
行次峽州。
馳仰之誠與時而積。
故遣使迎。
希便進道。
來月下旬唯遲祇接。
書在百錄更不盡書。
開皇十一年王雖受戒。
意旨未盡。
智者其時急有南嶽荊州之行。
故匆遽而去。
王既瞻望。
故重有迎者也。
荊人違觐。
向方遙禮。
臨岐望絕。
智者答恩建玉泉.十住兩寺竟。
故别父老意返天台。
彼處鄉人攀違不得。
觐奉徑禮清姿。
望斷行[舟*司]矣。
既而重履江淮。
道俗再馳。
欣戴大王。
屍波羅蜜先到彼岸。
智波羅蜜今從禀受。
既而者。
荊人望斷之語也。
智者重反楊州。
而晉王行次陝。
故遣使至江都迎也。
先受戒竟。
今求請淨名疏。
故雲今從禀受等也。
請文雲。
弟子多幸。
謬禀師資。
無量劫來悉憑開悟。
色心無作。
昔年虔受。
身雖踈漏。
心護明珠。
定品禅枝并散歸靜。
荷國鎮藩為臣為子。
豈籍四緣能入三昧。
電光斷結其類實多。
慧解脫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斷。
率先名教。
永泛法流。
兼用治國。
未知底滞可開化不。
師嚴道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淺可發萠不。
菩薩應機可逗時不。
書雲。
人生在三。
事之如一。
況譚釋典而不從師。
今之慊言備曆素欵成就事。
請棄飾辭。
此請文。
百錄題目謂王謝天冠仍請淨名義疏。
略去前九十七字。
其間語句亦有差者。
想章安揀治如此也。
色心無作者。
如雲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
假色。
大乘戒體也。
定品禅枝者。
四禅八定枝林功德也。
四緣者。
一荷國。
二鎮藩。
三為臣。
四為子。
有此四緣豈能入三昧耶。
電光斷結者。
如阿難入電光三昧斷結證四果。
又如遺教經雲。
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是也。
惠解脫人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