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四明沙門 昙照 注
天台智者大師别傳
天台。
山名也。
祖師徽号。
下文委解。
所言别者。
對總得名。
總則南山續傳三十卷列成十科。
今於總出别。
四本不同。
一章安所記。
二玉泉法論所記。
三會稽智果所記。
四終南山龍田寺法琳所記。
此四人皆大師弟子。
唯章安所述流行於世。
餘三絕聞。
惜哉亡矣。
所言傳(去聲)者。
傳(平聲)於行業萬世不沒。
崔豹古今注。
程價問曰。
凡傳者何。
答曰。
凡傳皆以木為之。
長一尺五寸。
書符信於上。
又以一闆封之。
皆禦傳信也。
今儒釋二教筆編記善惡。
永為龜鑒。
不用闆木。
亦是傳通義也。
問。
大師出於陳隋。
南山生於唐代。
何故得雲從總出别。
答。
南山續傳雖出於後。
乃搜索高流共為一部。
大師行業亦在其中。
故得成總。
此本近有吳興合溪廣福寺智谌法師箋注。
是則存之。
非則去之。
今用南山總傳。
天台百錄。
陳氏南史。
玉泉行狀碑(并)皇朝張相公關王祠記。
隋書帝紀列傳(并)詢雲水同人居玉泉曾讀殿壁紀錄。
别傳有所不載者悉皆引而注之。
俾祖師行業光昭於萬世。
亡窮之傳也。
門人 灌頂 撰 謂登門入室習學之士也。
僧傳雲。
名灌頂。
字法雲。
俗姓吳氏。
常州吳興人也。
其祖避地東瓯。
因而不返。
乃為臨海章安人也。
生方三月。
母欲名之。
夜稱三寶。
頂乃口效。
音句清辯。
時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歎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字之。
七歲出家為拯公弟子。
遂求道天台。
承習定慧。
春秋七十有二。
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于國清寺。
至今寺前大街南出東畔有塔見存。
後漢書注雲。
章安縣名。
本号日浦。
光武改為章安。
故城基址在縣東南。
世雲十住極為灌頂。
十地極為法雲。
受度師知其大器。
必是地住之人。
故以此而立名立字也。
大師諱智顗。
字德安。
祖師之諱即湘州果願寺法緒所立。
顗即靜也。
其師乃從德立也。
姓陳氏。
姓者所以系統百世使不别也。
氏者所以别子孫之所出。
陳氏者。
姓譜雲。
許州颕川姓。
陳氏标首。
今據史記陳杞世家雲。
周武王伐纣。
乃複求舜後。
得妫滿。
封之於陳。
以奉舜祀。
是為陳胡公。
曆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國。
至陳愍公。
當周敬王四十一年歲在壬戌。
為楚惠王滅之。
總計五百三十八年。
俱姓陳氏。
今天下姓陳者應是武王封妫(音輝)滿而受姓。
疑地名也。
諸書不記。
谌公謂後漢陳實之後。
此亦無據也。
颕川人也。
颕川郡。
秦置。
因水得名。
川即水也。
後漢志有臨颕.颕陰.颕陽縣。
大宋謂京西北路。
元豐三年改颕昌府。
即許昌郡。
去東京二百五十裡。
漢獻帝禅位魏武。
故号許昌。
意欲許漢業再昌故有是号也。
高宗茂績。
盛傳於譜史矣。
高宗或指陳胡公後。
至前後漢.魏志.晉書此四史内。
凡有十三人并存列傳。
茂大也。
績功也。
餘撿齊.梁.陳.隋諸史則無陳起祖宗裔。
信是章安遠指前代矣。
譜謂家譜。
史謂史藉。
自漢至晉代諸公皆有大功績也。
暨晉世遷都。
暨及也。
晉高祖姓司馬。
名[壹*咨]。
字仲達。
河内溫縣孝敬裡人。
受魏禅。
建國雒陽。
至第六主敏帝。
諱邺。
字彥旗。
即位改元建興。
至四年為後趙王劉聰用弟劉耀逼陷雒陽。
天下援兵不至。
内外斷絕。
十一月己未。
帝使侍中宋敞送[款-士+止]於耀。
帝乘羊車肉袒出降。
徙帝于平陽。
國廢。
至第七主元帝。
名睿。
字景文。
遷都建康。
即今江甯府升州。
舊稱建邺。
避敏帝諱故稱為建康也。
家随南出。
寓居江漢。
陳氏本居雒陳乃北方也。
荊州在南。
故曰南出。
寓寄也。
避劉耀之亂故。
江漢即江河。
澄湛也。
即水際也。
如詩漢廣序雲。
文王之道被乎南國。
美化行乎江漢之域。
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荊州屬荊湖北路。
今号江陵府。
又改荊門軍華容縣。
後漢志雲。
古華容侯國即楚靈王國基。
今有章華台基存焉。
九域志雲。
乾德三年以漢華容地置建甯縣。
今為公安縣。
今嶽州華容縣是也。
父起祖。
學通經傳。
談吐絕倫。
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
大師之父未知官品。
據祖有功德疏碑。
可一紙量。
雲造寺功德薦襄陽府君。
恐曾知襄陽府郡也。
學通五經。
諸朝史傳談吐之間。
出言有章貫絕人倫。
加複武藝窮通三略六韬。
運動籌策必克勝矣。
運籌者。
漢高祖雲。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裡之外。
吾不如子房(此美張良)。
今文用此語而美之矣。
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
列為賓客。
梁則梁國。
都建康。
姓蕭氏。
初祖乃武帝。
諱衍。
字叔達。
湘東郡即荊州。
王武帝第七子名繹。
字世誠。
初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托生王宮。
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
始褰衣幔。
有風回裙。
帝感幸之。
婇女夢月堕胎中。
遂孕。
於天鑒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
室中異香。
有紫胞之異。
武帝奇之。
年十三封湘東王。
後至荊州守。
太清元年累遷為鎮西将軍。
都笃荊州刺史。
列為賓客者。
起祖既異常倫。
不敢臣之。
故分别為賓客。
此乃湘東府之官也。
奉教入朝。
奉湘王教以為信使。
或慰問暄涼起居時序。
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
故為使入朝武帝也。
領軍朱異見而歎曰。
若非經國之才。
孰為英王之所重乎。
南史列傳五十二。
朱異。
字彥和。
吳郡錢唐人也。
博學多聞。
二十一為明山賓客。
表薦武帝為太學博士兼通事舍人。
大同八年加侍中。
太清二年為中領軍舍人如故。
故有領軍之号。
今侍中等職皆帶領軍也。
當時已是起祖入朝。
故歎雲經論國政之才。
實宰輔之器。
孰者。
誰也。
英王者。
即湘王。
不敢臣下故列為賓客。
故言重也。
孝元帝即位。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
三年三月侯景陷建業。
知台城不守。
三月十五日於荊州即帝位。
曰六帝也。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使持節者。
蘇武使兇奴十九年持漢節而回。
因取此義。
故名持節也。
散騎常侍者。
漢官儀曰。
秦及前漢置散騎常侍一人。
散騎騎馬并乘輿車。
獻可替。
珥貂蟬。
備顧問。
掌侍人。
常在君王左右也。
益陽縣者。
屬郡在衡州。
開國者。
為帝開展社稷也。
侯者候也。
為天子斥候非常也。
五等諸侯當第二也。
封地四百裡以為采邑。
母徐氏。
溫良恭儉。
偏勤齋戒。
夢香煙五彩輕浮若霧。
萦回在懷。
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生則目有重瞳。
如舜之相。
又夢吞白鼠。
因覺體重。
荊州碑雲。
母氏因覺身心如虛空。
怪而蔔之於日者。
乃曰。
白鼠者乃龍之化也。
至於載誕。
夜現神光。
棟宇煥然。
兼輝鄰室。
其歲乃梁大同五年也。
荊州碑雲。
一日昏黃。
裡人望屋上火發。
其焰四起。
舉衆來救。
及至乃是陳常侍家生子。
衆人悉驚異也。
鄰裡憶先靈瑞。
呼為王道。
兼用後相。
複名光道。
故小立二字。
眼有重瞳。
父母藏護不欲人知。
而人自知之矣。
南山傳雲。
及誕育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間其光乃止。
内外胥悅。
鹹陳鼎爼相慶。
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忽有二僧來扣門曰。
善哉。
鬼德所重。
必出家矣。
言訖而隐。
荊碑雲。
在襁褓中便自合掌。
其語雖異。
其意皆同。
所言不欲人知者。
目有重瞳乃舜相也。
恐為所害故。
至年七歲。
喜往伽藍。
諸僧口授普門品。
初啟一徧即得。
而父母遏絕。
不聽數往。
荊碑雲。
方龆齓中。
僧中知其根器。
口授蓮經普門品。
一舉通卷背誦如流。
衆皆異之。
遏者止也。
聽者許也。
不許頻往伽藍也。
龆齓即毀齒也。
男子八歲。
女子七歲毀齒。
此乃陰速陽遲也。
每存理所誦而惆怅未聞。
惆怅者感恨也。
羅什譯法華經。
遺失普門一偈。
其偈乃隋朝阇那[怡-台+屈]多所譯。
至有唐南山方參入大部。
往往怅恨不能盡聞於偈也。
奄忽自然通餘文句。
後以經驗。
無所失矣。
通餘文句。
即是偈文或全部爾。
鄉闾嗟異。
溫故知新其若此乎。
鄉者。
古制二千五百家為鄉也。
闾謂鄉裡之門。
大師生則有殊。
幼乃聰俊。
人皆嗟異。
溫故等者。
語出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然大師之德生而知者。
年十五(至學之年)值孝元之敗。
侯景詐立。
簡文帝改太清年為大寶元年。
元帝知簡文制在。
臣賊不用。
甯於江陵改元承聖元年。
至三年十一月國敗。
為魏所執。
十二月辛醜魏人戕帝。
家國殄喪。
親屬流徙。
梁之末運。
國殄王親。
家喪眷屬。
流散徙移所存者少。
歎榮會之難久。
痛凋離之易及。
勢數無常。
喻若郡花會之於春露。
衆萼争芳。
遇之以風雨。
殘紅委地。
易見凋零。
可謂時勢衰殘易及也。
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
誓作沙門。
荷負正法。
為己重任。
長沙即荊南路長沙郡潭州也。
其郡。
河中有大砂陼甚長。
故曰長沙也。
彼州寺内佛像之前。
爾朝代改更未知皇朝稱為何寺。
然大師生於荊州。
屬荊湖北路。
今為江陵。
又改荊門軍。
況大師在幼。
程途且遠。
往往彼有殊勝。
特往瞻禮矣。
弘亦揚也。
誓者制也。
發揚大願以四弘自制其心。
沙門此翻勤息。
勤修善果息諸惡行。
肩擔曰荷。
背持曰負也。
既精誠感通。
夢彼瑞像飛臨宅庭。
授金色手。
從窗隙入。
三徧摩頂。
由是深厭家獄。
思滅苦本。
瑞像即長沙佛也。
隙。
棂也。
深厭家獄者。
瑜伽論雲。
在家囚縛猶若牢獄。
出家放曠猶若虛空。
是故歎雲身為苦本也。
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
前雲父母遏絕不聽數往者即此意也。
雖惟将順而寝哺不安。
惟唯同也。
唯恭於諾。
曲禮雲。
父召無諾。
唯而起聽。
不敢逆故。
其順也。
寝者眠也。
哺者食也。
而役心出家。
所以眠食不安也。
乃刻檀寫像。
披藏尋經。
曉夜禮誦。
念念相續。
刻檀。
雕像也。
寫像彩畫也。
對像則頂禮。
持經則誦習。
當拜佛時。
舉身投地。
恍焉如夢。
見極高山。
臨於大海。
澄渟蓊郁。
更相顯映。
恍者恍惚也。
如入定像。
曆曆似夢。
高山者即大師後歸天台作放生會。
船出海海口。
望山秀美。
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今。
以荊碑考之。
為僧受具後夢。
今章安說未出家時所夢也。
南山傳中說住瓦官寺時所夢。
有異於此也。
山頂有僧。
扣手喚上。
須臾申臂至于山麓。
接引令登。
入一伽藍。
見所造像在彼殿内。
僧即定光也。
彼處有扣手石存焉。
伽藍即修禅寺。
今雲大慈寺。
夢見者後相前現也。
見所造像。
即前謂刻檀寫像也。
夢中見者乃精誠所感也。
夢裡悲泣而陳所願。
願學得三世佛法。
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
西土天親始學小乘。
不信摩诃衍法。
造論五百部申述小乘。
後因兄無着開導。
既悟大乘之意。
方援刀欲截舌忏謝。
無着止之曰。
昔以舌毀。
今以舌贊。
足。
矣於是複造五百部論贊述大乘。
時号為千部論師。
智者願。
設遇此俦。
宏才博贍。
我亦對揚無憚。
況金陵碩匠如濟忍兩瓊等單輪隻翼者。
又何足扣大師所蘊耶。
不唐世間四事恩惠。
唐則虛也。
四事即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也。
申臂僧舉手指像而複語雲。
汝當居此。
汝當終此。
大師江南散衆。
初歸天台。
方見定光以叙夢事。
下文所載甚是分明。
既從窹已。
方見己身對佛而伏。
夢中之淚委地成流。
悲喜交懷精勤逾至。
窹。
覺也。
如成流者。
淚之潸然如水之流。
悲喜者。
悲世俗不睹。
喜自身得見也。
逾者過也。
至者甚也。
後遭二親殄喪。
丁艱茶毒。
此一節文與荊碑不同。
彼以親在求出家。
此雲二親喪而離俗。
荊碑雲。
六師欲挈錫徧覽諸方勝槩。
辭其母。
母曰。
子今遠遊。
父母甘旨依何人耶。
師運慈心。
指其茅化為稻。
指其水化為油。
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
餘嘗問遊荊州者雲。
昔
山名也。
祖師徽号。
下文委解。
所言别者。
對總得名。
總則南山續傳三十卷列成十科。
今於總出别。
四本不同。
一章安所記。
二玉泉法論所記。
三會稽智果所記。
四終南山龍田寺法琳所記。
此四人皆大師弟子。
唯章安所述流行於世。
餘三絕聞。
惜哉亡矣。
所言傳(去聲)者。
傳(平聲)於行業萬世不沒。
崔豹古今注。
程價問曰。
凡傳者何。
答曰。
凡傳皆以木為之。
長一尺五寸。
書符信於上。
又以一闆封之。
皆禦傳信也。
今儒釋二教筆編記善惡。
永為龜鑒。
不用闆木。
亦是傳通義也。
問。
大師出於陳隋。
南山生於唐代。
何故得雲從總出别。
答。
南山續傳雖出於後。
乃搜索高流共為一部。
大師行業亦在其中。
故得成總。
此本近有吳興合溪廣福寺智谌法師箋注。
是則存之。
非則去之。
今用南山總傳。
天台百錄。
陳氏南史。
玉泉行狀碑(并)皇朝張相公關王祠記。
隋書帝紀列傳(并)詢雲水同人居玉泉曾讀殿壁紀錄。
别傳有所不載者悉皆引而注之。
俾祖師行業光昭於萬世。
亡窮之傳也。
門人 灌頂 撰 謂登門入室習學之士也。
僧傳雲。
名灌頂。
字法雲。
俗姓吳氏。
常州吳興人也。
其祖避地東瓯。
因而不返。
乃為臨海章安人也。
生方三月。
母欲名之。
夜稱三寶。
頂乃口效。
音句清辯。
時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歎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字之。
七歲出家為拯公弟子。
遂求道天台。
承習定慧。
春秋七十有二。
貞觀六年八月七日終于國清寺。
至今寺前大街南出東畔有塔見存。
後漢書注雲。
章安縣名。
本号日浦。
光武改為章安。
故城基址在縣東南。
世雲十住極為灌頂。
十地極為法雲。
受度師知其大器。
必是地住之人。
故以此而立名立字也。
大師諱智顗。
字德安。
祖師之諱即湘州果願寺法緒所立。
顗即靜也。
其師乃從德立也。
姓陳氏。
姓者所以系統百世使不别也。
氏者所以别子孫之所出。
陳氏者。
姓譜雲。
許州颕川姓。
陳氏标首。
今據史記陳杞世家雲。
周武王伐纣。
乃複求舜後。
得妫滿。
封之於陳。
以奉舜祀。
是為陳胡公。
曆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國。
至陳愍公。
當周敬王四十一年歲在壬戌。
為楚惠王滅之。
總計五百三十八年。
俱姓陳氏。
今天下姓陳者應是武王封妫(音輝)滿而受姓。
疑地名也。
諸書不記。
谌公謂後漢陳實之後。
此亦無據也。
颕川人也。
颕川郡。
秦置。
因水得名。
川即水也。
後漢志有臨颕.颕陰.颕陽縣。
大宋謂京西北路。
元豐三年改颕昌府。
即許昌郡。
去東京二百五十裡。
漢獻帝禅位魏武。
故号許昌。
意欲許漢業再昌故有是号也。
高宗茂績。
盛傳於譜史矣。
高宗或指陳胡公後。
至前後漢.魏志.晉書此四史内。
凡有十三人并存列傳。
茂大也。
績功也。
餘撿齊.梁.陳.隋諸史則無陳起祖宗裔。
信是章安遠指前代矣。
譜謂家譜。
史謂史藉。
自漢至晉代諸公皆有大功績也。
暨晉世遷都。
暨及也。
晉高祖姓司馬。
名[壹*咨]。
字仲達。
河内溫縣孝敬裡人。
受魏禅。
建國雒陽。
至第六主敏帝。
諱邺。
字彥旗。
即位改元建興。
至四年為後趙王劉聰用弟劉耀逼陷雒陽。
天下援兵不至。
内外斷絕。
十一月己未。
帝使侍中宋敞送[款-士+止]於耀。
帝乘羊車肉袒出降。
徙帝于平陽。
國廢。
至第七主元帝。
名睿。
字景文。
遷都建康。
即今江甯府升州。
舊稱建邺。
避敏帝諱故稱為建康也。
家随南出。
寓居江漢。
陳氏本居雒陳乃北方也。
荊州在南。
故曰南出。
寓寄也。
避劉耀之亂故。
江漢即江河。
澄湛也。
即水際也。
如詩漢廣序雲。
文王之道被乎南國。
美化行乎江漢之域。
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荊州屬荊湖北路。
今号江陵府。
又改荊門軍華容縣。
後漢志雲。
古華容侯國即楚靈王國基。
今有章華台基存焉。
九域志雲。
乾德三年以漢華容地置建甯縣。
今為公安縣。
今嶽州華容縣是也。
父起祖。
學通經傳。
談吐絕倫。
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
大師之父未知官品。
據祖有功德疏碑。
可一紙量。
雲造寺功德薦襄陽府君。
恐曾知襄陽府郡也。
學通五經。
諸朝史傳談吐之間。
出言有章貫絕人倫。
加複武藝窮通三略六韬。
運動籌策必克勝矣。
運籌者。
漢高祖雲。
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裡之外。
吾不如子房(此美張良)。
今文用此語而美之矣。
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
列為賓客。
梁則梁國。
都建康。
姓蕭氏。
初祖乃武帝。
諱衍。
字叔達。
湘東郡即荊州。
王武帝第七子名繹。
字世誠。
初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托生王宮。
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
始褰衣幔。
有風回裙。
帝感幸之。
婇女夢月堕胎中。
遂孕。
於天鑒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
室中異香。
有紫胞之異。
武帝奇之。
年十三封湘東王。
後至荊州守。
太清元年累遷為鎮西将軍。
都笃荊州刺史。
列為賓客者。
起祖既異常倫。
不敢臣之。
故分别為賓客。
此乃湘東府之官也。
奉教入朝。
奉湘王教以為信使。
或慰問暄涼起居時序。
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
故為使入朝武帝也。
領軍朱異見而歎曰。
若非經國之才。
孰為英王之所重乎。
南史列傳五十二。
朱異。
字彥和。
吳郡錢唐人也。
博學多聞。
二十一為明山賓客。
表薦武帝為太學博士兼通事舍人。
大同八年加侍中。
太清二年為中領軍舍人如故。
故有領軍之号。
今侍中等職皆帶領軍也。
當時已是起祖入朝。
故歎雲經論國政之才。
實宰輔之器。
孰者。
誰也。
英王者。
即湘王。
不敢臣下故列為賓客。
故言重也。
孝元帝即位。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
三年三月侯景陷建業。
知台城不守。
三月十五日於荊州即帝位。
曰六帝也。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使持節者。
蘇武使兇奴十九年持漢節而回。
因取此義。
故名持節也。
散騎常侍者。
漢官儀曰。
秦及前漢置散騎常侍一人。
散騎騎馬并乘輿車。
獻可替。
珥貂蟬。
備顧問。
掌侍人。
常在君王左右也。
益陽縣者。
屬郡在衡州。
開國者。
為帝開展社稷也。
侯者候也。
為天子斥候非常也。
五等諸侯當第二也。
封地四百裡以為采邑。
母徐氏。
溫良恭儉。
偏勤齋戒。
夢香煙五彩輕浮若霧。
萦回在懷。
欲拂去之。
聞人語曰。
宿世因緣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生則目有重瞳。
如舜之相。
又夢吞白鼠。
因覺體重。
荊州碑雲。
母氏因覺身心如虛空。
怪而蔔之於日者。
乃曰。
白鼠者乃龍之化也。
至於載誕。
夜現神光。
棟宇煥然。
兼輝鄰室。
其歲乃梁大同五年也。
荊州碑雲。
一日昏黃。
裡人望屋上火發。
其焰四起。
舉衆來救。
及至乃是陳常侍家生子。
衆人悉驚異也。
鄰裡憶先靈瑞。
呼為王道。
兼用後相。
複名光道。
故小立二字。
眼有重瞳。
父母藏護不欲人知。
而人自知之矣。
南山傳雲。
及誕育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間其光乃止。
内外胥悅。
鹹陳鼎爼相慶。
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忽有二僧來扣門曰。
善哉。
鬼德所重。
必出家矣。
言訖而隐。
荊碑雲。
在襁褓中便自合掌。
其語雖異。
其意皆同。
所言不欲人知者。
目有重瞳乃舜相也。
恐為所害故。
至年七歲。
喜往伽藍。
諸僧口授普門品。
初啟一徧即得。
而父母遏絕。
不聽數往。
荊碑雲。
方龆齓中。
僧中知其根器。
口授蓮經普門品。
一舉通卷背誦如流。
衆皆異之。
遏者止也。
聽者許也。
不許頻往伽藍也。
龆齓即毀齒也。
男子八歲。
女子七歲毀齒。
此乃陰速陽遲也。
每存理所誦而惆怅未聞。
惆怅者感恨也。
羅什譯法華經。
遺失普門一偈。
其偈乃隋朝阇那[怡-台+屈]多所譯。
至有唐南山方參入大部。
往往怅恨不能盡聞於偈也。
奄忽自然通餘文句。
後以經驗。
無所失矣。
通餘文句。
即是偈文或全部爾。
鄉闾嗟異。
溫故知新其若此乎。
鄉者。
古制二千五百家為鄉也。
闾謂鄉裡之門。
大師生則有殊。
幼乃聰俊。
人皆嗟異。
溫故等者。
語出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然大師之德生而知者。
年十五(至學之年)值孝元之敗。
侯景詐立。
簡文帝改太清年為大寶元年。
元帝知簡文制在。
臣賊不用。
甯於江陵改元承聖元年。
至三年十一月國敗。
為魏所執。
十二月辛醜魏人戕帝。
家國殄喪。
親屬流徙。
梁之末運。
國殄王親。
家喪眷屬。
流散徙移所存者少。
歎榮會之難久。
痛凋離之易及。
勢數無常。
喻若郡花會之於春露。
衆萼争芳。
遇之以風雨。
殘紅委地。
易見凋零。
可謂時勢衰殘易及也。
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
誓作沙門。
荷負正法。
為己重任。
長沙即荊南路長沙郡潭州也。
其郡。
河中有大砂陼甚長。
故曰長沙也。
彼州寺内佛像之前。
爾朝代改更未知皇朝稱為何寺。
然大師生於荊州。
屬荊湖北路。
今為江陵。
又改荊門軍。
況大師在幼。
程途且遠。
往往彼有殊勝。
特往瞻禮矣。
弘亦揚也。
誓者制也。
發揚大願以四弘自制其心。
沙門此翻勤息。
勤修善果息諸惡行。
肩擔曰荷。
背持曰負也。
既精誠感通。
夢彼瑞像飛臨宅庭。
授金色手。
從窗隙入。
三徧摩頂。
由是深厭家獄。
思滅苦本。
瑞像即長沙佛也。
隙。
棂也。
深厭家獄者。
瑜伽論雲。
在家囚縛猶若牢獄。
出家放曠猶若虛空。
是故歎雲身為苦本也。
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
前雲父母遏絕不聽數往者即此意也。
雖惟将順而寝哺不安。
惟唯同也。
唯恭於諾。
曲禮雲。
父召無諾。
唯而起聽。
不敢逆故。
其順也。
寝者眠也。
哺者食也。
而役心出家。
所以眠食不安也。
乃刻檀寫像。
披藏尋經。
曉夜禮誦。
念念相續。
刻檀。
雕像也。
寫像彩畫也。
對像則頂禮。
持經則誦習。
當拜佛時。
舉身投地。
恍焉如夢。
見極高山。
臨於大海。
澄渟蓊郁。
更相顯映。
恍者恍惚也。
如入定像。
曆曆似夢。
高山者即大師後歸天台作放生會。
船出海海口。
望山秀美。
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今。
以荊碑考之。
為僧受具後夢。
今章安說未出家時所夢也。
南山傳中說住瓦官寺時所夢。
有異於此也。
山頂有僧。
扣手喚上。
須臾申臂至于山麓。
接引令登。
入一伽藍。
見所造像在彼殿内。
僧即定光也。
彼處有扣手石存焉。
伽藍即修禅寺。
今雲大慈寺。
夢見者後相前現也。
見所造像。
即前謂刻檀寫像也。
夢中見者乃精誠所感也。
夢裡悲泣而陳所願。
願學得三世佛法。
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
西土天親始學小乘。
不信摩诃衍法。
造論五百部申述小乘。
後因兄無着開導。
既悟大乘之意。
方援刀欲截舌忏謝。
無着止之曰。
昔以舌毀。
今以舌贊。
足。
矣於是複造五百部論贊述大乘。
時号為千部論師。
智者願。
設遇此俦。
宏才博贍。
我亦對揚無憚。
況金陵碩匠如濟忍兩瓊等單輪隻翼者。
又何足扣大師所蘊耶。
不唐世間四事恩惠。
唐則虛也。
四事即飲食.衣服.卧具.醫藥等也。
申臂僧舉手指像而複語雲。
汝當居此。
汝當終此。
大師江南散衆。
初歸天台。
方見定光以叙夢事。
下文所載甚是分明。
既從窹已。
方見己身對佛而伏。
夢中之淚委地成流。
悲喜交懷精勤逾至。
窹。
覺也。
如成流者。
淚之潸然如水之流。
悲喜者。
悲世俗不睹。
喜自身得見也。
逾者過也。
至者甚也。
後遭二親殄喪。
丁艱茶毒。
此一節文與荊碑不同。
彼以親在求出家。
此雲二親喪而離俗。
荊碑雲。
六師欲挈錫徧覽諸方勝槩。
辭其母。
母曰。
子今遠遊。
父母甘旨依何人耶。
師運慈心。
指其茅化為稻。
指其水化為油。
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
餘嘗問遊荊州者雲。
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