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華容縣。
今為公安縣。
有油河裡茅穗村。
俗人呼之。
問。
大師之父乃散騎常侍益陽侯。
何故貧而無食。
答。
恐梁國遭亂。
人逃國破。
劫掠之後财寶不藏也。
丁。
當也。
艱。
憂也。
父母喪則丁憂也。
茶則苦也。
茶(音塗)字即茶也(直加切)。
性苦。
如孝子喪親苦毒也。
逮于服訖。
從兄求去。
逮。
及也。
父死斬缞。
母死齊缞。
三年孝滿。
釋服從吉。
後從兄求去。
即陳針也。
乃陳侯之長子也。
兄曰。
天已喪我親。
汝重割我心。
既孤且離。
安可忍乎。
父母喪去曰孤。
兄弟相别曰離。
跪而對曰。
梁荊百萬。
一朝仆妾。
梁元帝荊州建國。
百萬封疆為魏所敗。
仆從臣妾一朝殄滅矣。
于時久役江湖之心。
不能複處碨磊之内。
詳此二句非大師語。
乃章安飾辭爾。
江湖廣大如範蠡泛舟。
可逃形隐迹。
碨磊者小山之貌。
不可以遁形學道。
豈可在家囚縛。
欲報恩酬德。
當謀道為先。
唐聚何益。
銘肌刻骨意不可移。
出家之志。
如将外皮并其内骨刻作碑銘。
決定之心不可移也。
時王琳據湘。
從琳求去。
琳以陳侯故舊。
又嘉此志節。
資給法具。
深助随喜。
南史五十四雲。
王琳。
字子珩。
會稽山陰人也。
元帝居番荊州。
刺史王琳姊妹并入後宮見幸。
琳由未弱冠。
得在左右也。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
緒授以十戒。
導以律儀。
乃攝以北度。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以律儀一句總攝之也。
北度者。
師居北位面南。
弟子面北作禮。
故雲也。
詣惠曠律師。
兼通方等。
故北面事焉。
南山續傳第十義解篇雲。
釋惠曠。
姓曹氏。
谯國人也。
十二出家。
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
律行精明。
值真帝王藏。
學攝大乘.唯識等論。
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
曆涉二旬。
三部究竟。
進修方等忏。
心淨行勤。
勝相現前。
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
而諸經像縱橫紛雜。
身在高座。
足蹑繩床。
口誦法華。
手正經像。
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
逮受具足。
律藏精通。
先世萌動而常樂禅悅。
怏怏江東無足可問。
大賢山在衡州。
南北曰縱。
東西曰橫。
谌曰經像縱橫者。
表部亂也。
口誦法華手正經像者。
表當以法華之意。
區判淳雜使歸正轍(此說然也)。
先世萌動者。
萌即萌芽。
宿世精修。
善根蘊乎八識。
今生以善普重。
如枯荄資於春露。
萌芽自根再長。
怏怏者不足之貌。
而湘江之東。
有諸法師禅慧不兼。
故怏怏然。
以不足扣問故也。
時有惠思禅師。
武津人也。
名高嵩嶺。
行深伊洛。
十年常誦七載方等。
九旬常坐一時圓證。
希有能有。
事彰别傳。
昔在周室。
預知佛法當禍。
故背北遊南。
意期衡嶽以希栖遁。
權止光州大蘇山。
南嶽傳左南山續傳十七卷張華博物志雲。
嵩高為中嶽。
屬預州。
言名高嵩嶺。
意以四嶽低也。
伊洛即洛陽伊水也。
亦尚書禹貢伊洛瀍潤既入于河。
是此水也。
伊洛既深。
故比南嶽之行也。
七載方等。
傳中不說。
九旬常坐。
依文殊問般若經。
止觀委明。
此不注也。
周室者。
後周姓宇文。
都長安。
凡六帝。
第三帝武。
帝諱邕。
字祢羅突。
建德三年五月毀道釋二教。
經像悉毀。
罹沙門道士并令還俗。
凡經七載。
既大隋受禅。
方興佛教。
思師預知此禍。
故背北遊南也。
光州即今衡州也。
先師遙餐風德。
如饑渴矣。
風謂道風。
德謂德行。
如饑渴者。
故詩雲。
未見君子。
惄如調饑。
其地乃是陳齊邊境。
兵刃所沖。
而能輕於生重於法。
忽夕死。
貴朝聞。
涉險而去。
當是之時。
北屬周國。
南乃陳齊。
三方各據。
皆有戍守。
兵刃交橫。
故雲涉險。
夕死者。
論語雲。
朝聞道。
夕死可也。
初獲頂拜。
思曰。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荊碑雲。
悟後乃雲。
吾嘗與汝法華會上同聽勸發品。
還記得否。
師蒙印語。
悟如夢覺。
了見三世如視諸掌。
六通三明悉皆圓證。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於是昏曉苦到。
如教研心。
四安樂行即本經中品。
身.口.意并慈悲四也。
文句廣釋。
南嶽有一卷文近。
以皎公自衡帶此本歸。
人多傳寫。
研窮也。
實如師教。
研窮其心也。
于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
切柏代香。
柏盡則繼之以栗。
卷簾進月。
月沒則燎之以松。
栗根氣味猶勝别木。
故續其柏也。
燎(力照反)。
宵明曰燎。
故毛詩有庭燎篇。
美周宣王雞未鳴設大燭於庭以侍諸侯之朝。
今祖師盡夜之設。
非隻雞鳴而已。
息不虛黈。
言不妄出。
黈(他鬥切)。
出氣也。
祖師修六妙門。
繼志數息。
故息不虛出矣。
孝經雲。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又雲。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古儒君子尚然。
況吾祖深位。
言豈妄出耶。
經二七日。
誦至藥王品。
諸佛同贊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
到此一句。
身心豁然。
齊而入定。
持因靜發。
或者疑雲。
大師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頓證。
而至此品耶。
此難無窮。
況七卷文通皆妙法。
荊溪雲。
文文之下通結妙名。
句句之中鹹具體等。
但悟入由時也。
問。
止觀雲。
誦經誦咒尚喧於靜。
祖師何故因誦而悟耶。
答。
常坐遮誦。
故有此說。
法華三昧通於正助。
念念之中不離三觀。
即寂而照。
即照而寂。
寂照不二。
妙觀現前。
因靜發明。
三昧行成也。
照了法華。
若高輝之臨幽谷。
高輝。
當午也。
幽谷。
山之深壑也。
傥日未正午。
照乃未明。
悟釋迦一化。
五時終卒。
開顯深旨。
出世化意。
無所不了。
佛日大明為若此也。
達諸法相。
似長風之遊太虛。
法華雲。
如風行空中。
自在無障礙。
将證白師。
師更開演。
大張教網。
法目圓備。
落景谘詳。
連環達旦。
自心所悟。
及從師受。
四夜進功。
功逾百年。
落景。
景者影也。
夕陽日沒時。
入室谘問。
詳究大道也。
連環者。
喻兩環相绾不可舒開。
始自日沒。
終至天曉。
授辭請益。
連環四夜。
領解貫通。
功夫深厚。
過逾時匠一百年也。
或謂隻禀三三昧.三觀智。
今謂不然。
四夜請益連環達旦。
豈隻二種法門耶。
觀於下文代講大品般若時。
在於一經之中用谘三三昧.三觀智。
餘於文下。
卷舒自在。
故得雲也。
聞一知十。
何能為喻。
論語曰。
子曰。
賜與回何如。
子貢曰。
回也聞一已知十。
賜也聞一已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與汝弗知也。
先儒謂回聞一事已知十事。
餘謂回洞知十分。
賜但曉二分而已。
觀慧無礙。
禅門不壅。
宿習開發。
煥若華敫矣。
觀即是慧。
即空假中觀。
穿觀達不觀觀也。
始自數息。
終至觀練熏修超越三昧。
無所壅滞。
煥者明也。
此之觀慧自非宿世習熟。
豈得一生了悟。
若朝花披啟秀振軒庭。
豈不美哉。
思歎之曰。
非爾弗證。
非我莫識。
所入定者。
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
初旋陀羅尼也。
初旋陀羅尼者。
文句解雲。
旋假入空也。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者。
旋空出假也。
法音方便陀羅尼者。
二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谛。
今言初者。
即是五品十信也。
以登住為真修也。
即以十信為方便。
今言前方便者。
知屬五品。
至於祖師遷神時而雲。
吾隻五品位爾。
且有所證。
南嶽即定已至五品。
況行道日久。
想證入彌高。
其最後五品之告。
未可量也。
故梁肅雲。
等覺欤。
妙覺欤。
不可得而知。
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
尋汝之辯。
不可窮矣。
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如佛記迦旃延.富樓那。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今南嶽記吾祖亦此意也。
時有惠邈禅師。
行矯常倫。
辯迷時聽。
自謂門人曰。
我所敷弘真師子吼。
他之所說是野幹鳴。
邈師無傳。
不知宗何經論。
光州聲譽者。
邪辯如楞嚴第十。
野幹即野狐。
未見吾祖乃私輕謗。
心眼未開。
誰不惑者。
先師正引經文。
傍宗擊節。
研核考問。
邈則失征。
征。
舉也。
擊節。
即樂府中柏也。
祖師以經論而攻之。
科義而節之。
即他之邪說不遑所據。
舉止失措也。
揚簸慧風則糠秕可識。
世人治其稻米者。
乘風揚之。
去其秕殗。
取其真谷。
米則以箕簸之。
去其糠碎。
取其淨米也。
秕亦作秕。
不成稻者。
乃殗谷也。
淘汰定水故砂礫易明。
淘汰者。
謂洗澄也。
小石曰砂。
碎瓦曰礫。
以祖師禅定之水。
淘去邈師之砂礫。
取其吾祖之明珠。
範文政公謂。
石中選玉。
砂裡淘金。
即此意。
於是迷途知返。
問津識濟。
當時邈師之徒舍邪歸正。
從祖師者多矣。
津。
水也。
濟。
渡也。
鹹知學海之汪洋。
願乘般若之船濟渡矣。
仍於是夜夢見三層樓閣。
邈立其下。
己坐其上。
三層樓閣表三德之最要。
祖師深解。
故立其上。
邈解邪辯故立其下。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
何忽邈耶。
何疑法耶。
宜當問我。
先師設難數關。
賓主往複。
怒人辭窮理喪。
結舌亡言。
攘。
音讓。
掉臂無亂之貌。
亡。
音無。
結舌則目瞪口呿。
無言則聲消辭喪。
既是邪神。
豈敵正說。
因誡之曰。
除諸法實相。
餘皆魔事。
誡已不複見邈及興怒人。
夕有聞者。
謂為[讕-月+?][穴/(丬*臬)]。
夕者。
師夢之夜。
[讕-月+?]音蹋。
[穴/(丬*臬)]音乂。
乃夢中語也。
谌師改雲謟者。
非也。
旦詣思所。
具陳其相。
師曰。
汝觀般若不退品。
凡幾種行類相貌。
奘譯。
其經五百六十二卷中不退品者。
本羅什法師所譯也。
九十六道經雲。
人若說法。
神助怖之。
汝既晝折慢幢。
夜驅惡黨。
邪不幹正。
法應爾也。
九十六道經。
藏錄無名。
恐隋世有之。
亦恐九十六道經中說者多是魔爾。
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
自開玄義。
命令代講。
是以智方日月。
辯類懸河。
卷舒稱會。
有理存焉。
谌雲。
大品經即摩诃般若四十卷。
什師譯龍樹智度論一百卷解者也。
方者。
比也。
大智開發。
比之日月照明破暗。
懸河者。
瀑布水也。
四無礙辯如高嵓溜。
晝夜流瀉無有間絕。
卷則收歸一性。
舒則廣演無窮。
稱彼機緣。
會合四悉。
并存至理之謂。
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谘審。
餘悉自裁。
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贊曰。
可謂法付法臣。
法王無事者也。
如意者。
古人謂之背爬。
癢處爬之則可人意。
今表如意說也。
法王乃南嶽自稱。
法臣則智者也。
傳續。
法燈破含生暗。
如世聖王為民父母。
朝府賢輔宣布王令。
家國清宴天下無事。
惠曠律師亦來會坐。
思謂曰。
老僧嘗聽賢子法耳。
答曰。
禅師所生。
非曠之子。
又曰。
思亦無功。
法華力耳。
代講竟。
思師誡曰。
吾久羨南衡。
恨法無所委。
汝粗得其門。
甚适我願。
吾解不謝汝。
緣當相揖。
誡。
囑也。
羨。
歎也。
委。
托也。
粗。
略也。
謝。
下也。
雲粗得者。
南嶽位在十信。
大師位居五品。
下不測上。
故雲粗得。
據南山傳雲。
思在座聽代講竟。
語學徒曰。
此吾之義。
愧恨其定力少爾。
解不謝汝者。
言我之智解不下於汝。
但以今世因緣推之。
不分師資高下。
故用大法化道衆生。
平揖行於世間如兄弟也。
今以付囑汝。
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
莫作最後斷種人也。
今文正同囑累品力勸菩薩流通法華也。
秉。
持也。
逗。
誘引也。
最後者。
末法之世也。
若非聖師逗引。
無緣了種。
義似於斷也。
既奉嚴訓。
不得扈從衡嶽。
既。
盡也。
扈音戶。
扈從者。
陪奉也。
凡随尊上在路謂之扈從。
史書。
從駕在道曰扈從。
晉王書雲。
陪扈銮駕是也。
于時思師尚在大蘇。
未遑從南嶽。
故雲不得扈從衡嶽。
乃不獲陪奉師往南嶽也。
素聞金陵仁義淵薮。
試往觀之。
若法弘其地。
則不辜付囑。
素者舊也。
金陵古之揚州。
李巡曰。
江南之氣躁勁。
厥性輕揚。
故曰揚州。
今為公安縣。
有油河裡茅穗村。
俗人呼之。
問。
大師之父乃散騎常侍益陽侯。
何故貧而無食。
答。
恐梁國遭亂。
人逃國破。
劫掠之後财寶不藏也。
丁。
當也。
艱。
憂也。
父母喪則丁憂也。
茶則苦也。
茶(音塗)字即茶也(直加切)。
性苦。
如孝子喪親苦毒也。
逮于服訖。
從兄求去。
逮。
及也。
父死斬缞。
母死齊缞。
三年孝滿。
釋服從吉。
後從兄求去。
即陳針也。
乃陳侯之長子也。
兄曰。
天已喪我親。
汝重割我心。
既孤且離。
安可忍乎。
父母喪去曰孤。
兄弟相别曰離。
跪而對曰。
梁荊百萬。
一朝仆妾。
梁元帝荊州建國。
百萬封疆為魏所敗。
仆從臣妾一朝殄滅矣。
于時久役江湖之心。
不能複處碨磊之内。
詳此二句非大師語。
乃章安飾辭爾。
江湖廣大如範蠡泛舟。
可逃形隐迹。
碨磊者小山之貌。
不可以遁形學道。
豈可在家囚縛。
欲報恩酬德。
當謀道為先。
唐聚何益。
銘肌刻骨意不可移。
出家之志。
如将外皮并其内骨刻作碑銘。
決定之心不可移也。
時王琳據湘。
從琳求去。
琳以陳侯故舊。
又嘉此志節。
資給法具。
深助随喜。
南史五十四雲。
王琳。
字子珩。
會稽山陰人也。
元帝居番荊州。
刺史王琳姊妹并入後宮見幸。
琳由未弱冠。
得在左右也。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
緒授以十戒。
導以律儀。
乃攝以北度。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以律儀一句總攝之也。
北度者。
師居北位面南。
弟子面北作禮。
故雲也。
詣惠曠律師。
兼通方等。
故北面事焉。
南山續傳第十義解篇雲。
釋惠曠。
姓曹氏。
谯國人也。
十二出家。
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
律行精明。
值真帝王藏。
學攝大乘.唯識等論。
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
曆涉二旬。
三部究竟。
進修方等忏。
心淨行勤。
勝相現前。
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
而諸經像縱橫紛雜。
身在高座。
足蹑繩床。
口誦法華。
手正經像。
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
逮受具足。
律藏精通。
先世萌動而常樂禅悅。
怏怏江東無足可問。
大賢山在衡州。
南北曰縱。
東西曰橫。
谌曰經像縱橫者。
表部亂也。
口誦法華手正經像者。
表當以法華之意。
區判淳雜使歸正轍(此說然也)。
先世萌動者。
萌即萌芽。
宿世精修。
善根蘊乎八識。
今生以善普重。
如枯荄資於春露。
萌芽自根再長。
怏怏者不足之貌。
而湘江之東。
有諸法師禅慧不兼。
故怏怏然。
以不足扣問故也。
時有惠思禅師。
武津人也。
名高嵩嶺。
行深伊洛。
十年常誦七載方等。
九旬常坐一時圓證。
希有能有。
事彰别傳。
昔在周室。
預知佛法當禍。
故背北遊南。
意期衡嶽以希栖遁。
權止光州大蘇山。
南嶽傳左南山續傳十七卷張華博物志雲。
嵩高為中嶽。
屬預州。
言名高嵩嶺。
意以四嶽低也。
伊洛即洛陽伊水也。
亦尚書禹貢伊洛瀍潤既入于河。
是此水也。
伊洛既深。
故比南嶽之行也。
七載方等。
傳中不說。
九旬常坐。
依文殊問般若經。
止觀委明。
此不注也。
周室者。
後周姓宇文。
都長安。
凡六帝。
第三帝武。
帝諱邕。
字祢羅突。
建德三年五月毀道釋二教。
經像悉毀。
罹沙門道士并令還俗。
凡經七載。
既大隋受禅。
方興佛教。
思師預知此禍。
故背北遊南也。
光州即今衡州也。
先師遙餐風德。
如饑渴矣。
風謂道風。
德謂德行。
如饑渴者。
故詩雲。
未見君子。
惄如調饑。
其地乃是陳齊邊境。
兵刃所沖。
而能輕於生重於法。
忽夕死。
貴朝聞。
涉險而去。
當是之時。
北屬周國。
南乃陳齊。
三方各據。
皆有戍守。
兵刃交橫。
故雲涉險。
夕死者。
論語雲。
朝聞道。
夕死可也。
初獲頂拜。
思曰。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
荊碑雲。
悟後乃雲。
吾嘗與汝法華會上同聽勸發品。
還記得否。
師蒙印語。
悟如夢覺。
了見三世如視諸掌。
六通三明悉皆圓證。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於是昏曉苦到。
如教研心。
四安樂行即本經中品。
身.口.意并慈悲四也。
文句廣釋。
南嶽有一卷文近。
以皎公自衡帶此本歸。
人多傳寫。
研窮也。
實如師教。
研窮其心也。
于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
切柏代香。
柏盡則繼之以栗。
卷簾進月。
月沒則燎之以松。
栗根氣味猶勝别木。
故續其柏也。
燎(力照反)。
宵明曰燎。
故毛詩有庭燎篇。
美周宣王雞未鳴設大燭於庭以侍諸侯之朝。
今祖師盡夜之設。
非隻雞鳴而已。
息不虛黈。
言不妄出。
黈(他鬥切)。
出氣也。
祖師修六妙門。
繼志數息。
故息不虛出矣。
孝經雲。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又雲。
夫人不言。
言必有中。
古儒君子尚然。
況吾祖深位。
言豈妄出耶。
經二七日。
誦至藥王品。
諸佛同贊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
到此一句。
身心豁然。
齊而入定。
持因靜發。
或者疑雲。
大師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頓證。
而至此品耶。
此難無窮。
況七卷文通皆妙法。
荊溪雲。
文文之下通結妙名。
句句之中鹹具體等。
但悟入由時也。
問。
止觀雲。
誦經誦咒尚喧於靜。
祖師何故因誦而悟耶。
答。
常坐遮誦。
故有此說。
法華三昧通於正助。
念念之中不離三觀。
即寂而照。
即照而寂。
寂照不二。
妙觀現前。
因靜發明。
三昧行成也。
照了法華。
若高輝之臨幽谷。
高輝。
當午也。
幽谷。
山之深壑也。
傥日未正午。
照乃未明。
悟釋迦一化。
五時終卒。
開顯深旨。
出世化意。
無所不了。
佛日大明為若此也。
達諸法相。
似長風之遊太虛。
法華雲。
如風行空中。
自在無障礙。
将證白師。
師更開演。
大張教網。
法目圓備。
落景谘詳。
連環達旦。
自心所悟。
及從師受。
四夜進功。
功逾百年。
落景。
景者影也。
夕陽日沒時。
入室谘問。
詳究大道也。
連環者。
喻兩環相绾不可舒開。
始自日沒。
終至天曉。
授辭請益。
連環四夜。
領解貫通。
功夫深厚。
過逾時匠一百年也。
或謂隻禀三三昧.三觀智。
今謂不然。
四夜請益連環達旦。
豈隻二種法門耶。
觀於下文代講大品般若時。
在於一經之中用谘三三昧.三觀智。
餘於文下。
卷舒自在。
故得雲也。
聞一知十。
何能為喻。
論語曰。
子曰。
賜與回何如。
子貢曰。
回也聞一已知十。
賜也聞一已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與汝弗知也。
先儒謂回聞一事已知十事。
餘謂回洞知十分。
賜但曉二分而已。
觀慧無礙。
禅門不壅。
宿習開發。
煥若華敫矣。
觀即是慧。
即空假中觀。
穿觀達不觀觀也。
始自數息。
終至觀練熏修超越三昧。
無所壅滞。
煥者明也。
此之觀慧自非宿世習熟。
豈得一生了悟。
若朝花披啟秀振軒庭。
豈不美哉。
思歎之曰。
非爾弗證。
非我莫識。
所入定者。
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
初旋陀羅尼也。
初旋陀羅尼者。
文句解雲。
旋假入空也。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者。
旋空出假也。
法音方便陀羅尼者。
二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谛。
今言初者。
即是五品十信也。
以登住為真修也。
即以十信為方便。
今言前方便者。
知屬五品。
至於祖師遷神時而雲。
吾隻五品位爾。
且有所證。
南嶽即定已至五品。
況行道日久。
想證入彌高。
其最後五品之告。
未可量也。
故梁肅雲。
等覺欤。
妙覺欤。
不可得而知。
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
尋汝之辯。
不可窮矣。
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如佛記迦旃延.富樓那。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今南嶽記吾祖亦此意也。
時有惠邈禅師。
行矯常倫。
辯迷時聽。
自謂門人曰。
我所敷弘真師子吼。
他之所說是野幹鳴。
邈師無傳。
不知宗何經論。
光州聲譽者。
邪辯如楞嚴第十。
野幹即野狐。
未見吾祖乃私輕謗。
心眼未開。
誰不惑者。
先師正引經文。
傍宗擊節。
研核考問。
邈則失征。
征。
舉也。
擊節。
即樂府中柏也。
祖師以經論而攻之。
科義而節之。
即他之邪說不遑所據。
舉止失措也。
揚簸慧風則糠秕可識。
世人治其稻米者。
乘風揚之。
去其秕殗。
取其真谷。
米則以箕簸之。
去其糠碎。
取其淨米也。
秕亦作秕。
不成稻者。
乃殗谷也。
淘汰定水故砂礫易明。
淘汰者。
謂洗澄也。
小石曰砂。
碎瓦曰礫。
以祖師禅定之水。
淘去邈師之砂礫。
取其吾祖之明珠。
範文政公謂。
石中選玉。
砂裡淘金。
即此意。
於是迷途知返。
問津識濟。
當時邈師之徒舍邪歸正。
從祖師者多矣。
津。
水也。
濟。
渡也。
鹹知學海之汪洋。
願乘般若之船濟渡矣。
仍於是夜夢見三層樓閣。
邈立其下。
己坐其上。
三層樓閣表三德之最要。
祖師深解。
故立其上。
邈解邪辯故立其下。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
何忽邈耶。
何疑法耶。
宜當問我。
先師設難數關。
賓主往複。
怒人辭窮理喪。
結舌亡言。
攘。
音讓。
掉臂無亂之貌。
亡。
音無。
結舌則目瞪口呿。
無言則聲消辭喪。
既是邪神。
豈敵正說。
因誡之曰。
除諸法實相。
餘皆魔事。
誡已不複見邈及興怒人。
夕有聞者。
謂為[讕-月+?][穴/(丬*臬)]。
夕者。
師夢之夜。
[讕-月+?]音蹋。
[穴/(丬*臬)]音乂。
乃夢中語也。
谌師改雲謟者。
非也。
旦詣思所。
具陳其相。
師曰。
汝觀般若不退品。
凡幾種行類相貌。
奘譯。
其經五百六十二卷中不退品者。
本羅什法師所譯也。
九十六道經雲。
人若說法。
神助怖之。
汝既晝折慢幢。
夜驅惡黨。
邪不幹正。
法應爾也。
九十六道經。
藏錄無名。
恐隋世有之。
亦恐九十六道經中說者多是魔爾。
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
自開玄義。
命令代講。
是以智方日月。
辯類懸河。
卷舒稱會。
有理存焉。
谌雲。
大品經即摩诃般若四十卷。
什師譯龍樹智度論一百卷解者也。
方者。
比也。
大智開發。
比之日月照明破暗。
懸河者。
瀑布水也。
四無礙辯如高嵓溜。
晝夜流瀉無有間絕。
卷則收歸一性。
舒則廣演無窮。
稱彼機緣。
會合四悉。
并存至理之謂。
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谘審。
餘悉自裁。
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贊曰。
可謂法付法臣。
法王無事者也。
如意者。
古人謂之背爬。
癢處爬之則可人意。
今表如意說也。
法王乃南嶽自稱。
法臣則智者也。
傳續。
法燈破含生暗。
如世聖王為民父母。
朝府賢輔宣布王令。
家國清宴天下無事。
惠曠律師亦來會坐。
思謂曰。
老僧嘗聽賢子法耳。
答曰。
禅師所生。
非曠之子。
又曰。
思亦無功。
法華力耳。
代講竟。
思師誡曰。
吾久羨南衡。
恨法無所委。
汝粗得其門。
甚适我願。
吾解不謝汝。
緣當相揖。
誡。
囑也。
羨。
歎也。
委。
托也。
粗。
略也。
謝。
下也。
雲粗得者。
南嶽位在十信。
大師位居五品。
下不測上。
故雲粗得。
據南山傳雲。
思在座聽代講竟。
語學徒曰。
此吾之義。
愧恨其定力少爾。
解不謝汝者。
言我之智解不下於汝。
但以今世因緣推之。
不分師資高下。
故用大法化道衆生。
平揖行於世間如兄弟也。
今以付囑汝。
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
莫作最後斷種人也。
今文正同囑累品力勸菩薩流通法華也。
秉。
持也。
逗。
誘引也。
最後者。
末法之世也。
若非聖師逗引。
無緣了種。
義似於斷也。
既奉嚴訓。
不得扈從衡嶽。
既。
盡也。
扈音戶。
扈從者。
陪奉也。
凡随尊上在路謂之扈從。
史書。
從駕在道曰扈從。
晉王書雲。
陪扈銮駕是也。
于時思師尚在大蘇。
未遑從南嶽。
故雲不得扈從衡嶽。
乃不獲陪奉師往南嶽也。
素聞金陵仁義淵薮。
試往觀之。
若法弘其地。
則不辜付囑。
素者舊也。
金陵古之揚州。
李巡曰。
江南之氣躁勁。
厥性輕揚。
故曰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