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師别傳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即今江甯府也。
地曰金陵。
水曰建業。
山号蔣山。
城曰石頭。
金陵漢地理志雲。
古之秣陵。
秦始皇改為建安。
孫權改為建業。
晉武帝平吳。
複為秣陵。
敏帝諱業。
改為建康。
凡六朝達國之地。
始孫權。
次東晉。
次劉宋。
次南齊。
次梁武。
至陳六朝。
計四十餘帝。
總三百餘年。
如李白詩雲。
四十餘帝三百秋。
功名事迹随東流。
又金華釋保暹懷古詩雲。
石城秋月滿。
煙水冷蕭蕭。
戰氣悲千古。
歌聲鼓六朝。
蛩鳴宮草暗。
霜白井梧凋。
竟日秦淮上。
思賢莫可招。
淵薮者。
水深闊者曰淵。
陂澤廣者曰薮。
淵水深可比六代賢臣之智。
薮澤廣可比六代賢臣之量。
爾雅。
載天下十薮。
故借此喻。
試則探試也。
一觀君臣可化。
二觀缁素允從。
若可弘演則不負師之付囑。
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
智者入陳。
時年三十。
陳都金陵凡五主。
共三十三年。
即第三廢帝光太元年。
在位兇淫。
至二年十一月太後令廢為臨海郡王。
後即宣帝。
改元太建。
然上德不德。
又智音者寡。
老子雲。
上德不德。
言上德隐耀。
世實難知。
未露風猷。
誰先可鑒。
故知音者少也。
有一老僧厥名法濟。
即何凱之從叔也。
自矜禅學。
倚卧問言。
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
知僧诠練無常。
此何禅也。
厥者。
其也。
自衿敖慢之貌。
此乃得未到定初禅氣分。
未能深入。
如經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即此義也。
無修敬之禮。
身靠倚背而忽。
祖師卒問之曰也。
攝山在建康北六七裡。
止觀寺有诠法師。
此僧無正傳。
附攝山栖霞寺惠布傳中。
布學诠師三論。
時人謂之語曰。
诠公四友。
所謂伏虎朗.領悟辯.文章勇.得意布。
文在續傳第十七卷。
練無常者。
文出禅秘要經三卷。
羅什於逍遙園譯。
佛為拘絺羅難陀說。
始說身念處。
觀白骨不淨等凡三十六觀門。
其三昧成。
次第當證四果。
隻於四大地.水.火.風入定觀察。
故經中卷第十七觀雲。
得此觀時自然生四黑象。
直至下文雲。
黑象欲拔此樹。
樹一根動。
此樹動時。
行者自見繩床下地自然震動。
日日如是。
地動之時。
見其七佛與聲聞衆廣為行者說三十七助聖道法。
如是觀時。
狂象大吼。
拔樹令動。
時見一切地六震動。
複更普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動。
經文甚廣。
須者往撿。
答曰。
邊定不深。
邪乘暗入。
若取若說。
定壞無疑。
方入初禅至未到定。
若入滅盡定方乃雲深。
诠師所練無常。
是藏教初心生滅觀。
智望衍門。
還成未了。
濟驚起謝曰。
老僧身嘗得此定。
向靈耀則公說之則所不解。
說已永失。
此定若取。
必為楞嚴十種大魔。
若頻說露。
定心易散。
故當壞也。
則公既不習禅。
故難知定相也。
今聞所未聞。
非直善知法相。
亦乃懸見他心。
濟前倚卧輕問。
次則驚起不安。
順服之辭。
其文可見。
上雲知音者寡。
今決破濟禅以作發起之由也。
濟以告凱。
凱告朝野。
由是聲馳道俗。
請益成蹊。
朝則兩班文武。
野則郡縣官僚。
道則慕法僧尼。
俗則受化男女。
初聞未曉。
再問方明。
故曰請益。
凡請益者。
須至恭謹禮記。
請益必起。
蹊者。
大路也。
摩肩問道。
日日不停。
故踏於小徑成於大路矣。
大忍法師。
梁朝檀德。
養道開善。
不交當世。
時有義集。
來會蔣山。
大忍法師。
僧史無傳。
附于隋杭州靈隐天竺寺真觀法師傳中。
略雲。
大忍法師。
匿影鐘山。
遊心方等。
将欲試瞻高士。
問津於觀。
因操桴扣寂用呈玄妙。
忍乃歎曰。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忍師梁朝剃落。
隋世圓寂。
檀德者。
檀。
高也。
居開善寺。
保養大道。
不交世俗也。
義集者。
古之法會皆相立難。
用揚大道。
近世無之。
雖有折角重席。
忍無所容與。
折角者。
前漢書。
朱雲。
字子遊。
魯人。
善周易。
特少府。
姓五鹿。
名充宗。
亦通易。
元帝欲令講論。
諸儒無能抗者。
有薦雲。
召入攝齊登堂既論。
連拄五鹿君。
拄音主。
刺也。
言下堕負。
故諸儒為之曰。
五鹿嶽嶽。
朱雲折角。
嶽嶽。
角高貌。
鹿角雖高。
被朱雲難折也。
重席者。
後漢書文學傳雲。
戴憑。
字次仲。
正旦群臣朝賀百僚畢會。
光武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诘。
義有不通輙而奪席以益通者。
憑遂重坐五十餘席。
故京師為之語曰。
解義不窮戴侍中。
言智解無盡矣。
此顯忍師當世高德。
縱有朱戴之揵.忍之威重則不容與也。
容與者。
鷗鳥相狎。
此語出唐明皇。
先師觀慧縱橫。
聽者傾耳。
衆成彈指合掌。
皆言聞所未聞。
忍歎曰。
此非文疏所出。
乃是觀機縱辯。
般若非鈍非利。
利鈍由緣。
豐富适時。
是其利相。
般若之智随機所宜。
利者深說。
鈍者淺說。
故曰豐富适時。
适。
悅也。
開解群迷。
令他悅意。
此說法利相也。
池深華大可意得。
大論雲。
見雨猛。
知龍粗。
睹池深。
知華大也。
慶餘晖之有幸。
使老疾而忘疲。
先達稱詠。
故頌聲溢道。
忍師年老。
如夕陽晚景日将隐山。
但有殘照餘影。
而在聽祖師談。
雖是老年。
久坐忘疲。
先達者章安指忍也。
頌者。
毛詩雲。
美盛德之形容也。
溢者滿也。
道。
路也。
祖師之德。
嘉聲美譽滿於道路矣。
于時長幹惠辯延入定熙。
長幹寺在揚州。
辯師先住。
即止觀寺僧诠弟子。
當時有譽。
人謂之長幹領語辯是也。
言定熙者筆悞。
乃是宋熙。
梁傳第六雲。
僧伽羅哆。
此雲宋濟。
宋景帝末年至京師。
元嘉十年蔔居锺阜建立精舍。
即宋熙寺也。
用美乎宋熙之平也。
天宮僧晃請居佛窟。
天宮寺。
梁元帝為湘東王時。
高祖崩。
故造薦福也。
晃師無傳。
往往初住天宮。
後居佛窟也。
皆欲舍講習禅。
緣差永恨面而誓曰。
今身障隔。
不遂禀承。
後世弘通。
必希汲引。
今世講解不訓禅那。
同於他學。
汲引者。
百尺寒泉若無绠汲難濟饑渴。
故願來生餐手定水也。
仆射徐陵。
德優名重。
夢其先門曰。
禅師是吾宿世宗範。
汝宜一心事之。
既奉冥訓。
資敬盡節。
參不失時。
序拜不避泥水。
若蒙書疏則洗手燒香。
冠帶三禮。
屏氣開封。
對文伏讀。
句句稱諾。
若非微妙至德。
豈使當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仆射音夜。
古者掌仆從射禦之職。
後漢百官志出太常府博士祭酒一人。
六百石食。
祿本仆射。
中與改為祭酒。
至唐開元元年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
皇朝亦然。
南史列傳五十二。
徐陵字孝穆。
父曰摛。
字士秀。
東郯人也。
母臧氏。
嘗夢五色雲化為鳳集其肩上。
已而誕陵。
年數歲。
家人攜以候沙門。
寶志摩其頂曰。
天上石麒麟也。
光宅寺惠雲法師每嗟陵早就。
謂之顔回八歲屬文。
官曆梁.陳二國。
至陳廢帝太建中為尚書左仆射。
亦未階相位也。
陳後主即位。
官至左光祿太夫太子少傳。
至德元年卒。
年七十七。
贈特進。
言夢先門者。
則先父徐摛在門而語也。
想其先世有香火因緣故。
其影響谌引庾信。
齋名無理矣。
儀同沈君理請住瓦官。
請開法華經題。
勑一日停朝事。
群公畢集。
官品有儀同三司。
謂儀式同太宰.太傅.太保為三司也。
南史列傳五十八雲。
沈君理。
字仲倫。
吳興人也。
美風儀。
博涉有識鑒。
尚陳武帝會稽長公主。
官至望蔡縣侯位尚書左仆射。
卒贈翊左将軍儀同三司。
谥曰貞憲。
瓦官寺者。
晉元帝朝於江左以監燒官瓦衙為寺。
事見僧傳。
妙玄九旬談玄。
初啟講日。
儀同君理是國之附馬。
故奏請臣僚停早晚兩朝事。
俱入寺聽受焉。
金紫光祿王固。
侍中孔煥。
尚書毛喜。
仆射周正弘等。
南史列傳十三雲。
王固。
字子堅。
即王彧曾孫。
陳廢帝即位。
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終身不茹葷。
夜則坐禅。
晝誦佛經。
嘗聘魏。
因宴飨祭。
請停殺一羊。
羊於固前跪拜。
又宴昆明池。
魏人以南人嗜魚。
遂大設網罟。
固以佛之法遂一鱗不獲。
太建中卒於太常卿。
谥曰恭子。
南史列傳十七雲。
孔煥。
字休文。
今從火邊者。
非好學善屬文。
太建六年為吏部尚書。
八年加侍中。
至德年中卒。
南史五十八。
毛喜。
字伯武。
榮陽陽武人。
少好學。
長草隸。
陳宣帝即位。
除給事黃門侍郎。
後加禦史中丞五兵尚書。
至後主至德元年受永嘉内史。
貞明元年征為光祿大夫領軍骁騎将軍。
在道卒。
南史二十四。
周弘正。
字思行。
曆梁.陳二朝。
至宣帝太建二年授尚書左仆射。
七十九卒。
贈侍中尚書鑒。
谥曰簡子。
朱輪動於路。
玉佩喧於席。
俱服戒香。
同餐法味。
朱輪。
馬車也。
玉佩。
朝袍之飾。
乃章安美贊之詞。
小莊嚴惠榮負戈輕誕。
其日揚眉舞扇。
扇便堕地。
隻構巨難。
難不稱揵。
合掌歎曰。
非禅不智。
今之法座乎。
續高僧傳第八。
惠榮。
姓顧氏。
會稽山陰人也。
梁武帝大通年辭親出聽。
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
素未陳略即盡清辯。
一衆同嗟。
便開令望。
二親附書。
得則焚之。
顧謂友曰。
吾豈不懷。
廢吾業也。
積功三十年。
不号義龍誓無返矣。
至德末年卒于都。
非禅不智者。
僧傳坐禅論雲。
禅智相遵。
念惠攸發。
遺教經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也。
法歲法師爾日并坐。
撫榮背而嘲曰。
從來義龍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以何遮羞。
榮答曰。
輕敵失勢。
猶未可欺也。
法歲。
無傳。
義龍乃榮師平日自稱也。
故嘲之也。
學海之中生於頭角。
異乎波中魚鼈之類。
如魏志。
花欽.邴原.管甯為友。
俱遊學相善。
時人号為三友為一龍。
欽為龍頭。
原為龍腹。
甯為龍尾。
此亦義龍之始也。
伏鹿者。
如前五鹿既被朱雲難。
折其角。
故氣不升。
其心雌伏。
今亦似之矣。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
更遣高足構難累句。
磨鏡轉明揩金足色。
虛往既實而忘反也。
好勝者懷愧。
不議而革新。
斯之謂欤。
宋明帝造興皇寺。
續傳七十卷。
法郎於止觀寺受僧诠法師智度.中論。
故雲盛弘龍樹也。
即伏虎郎。
廣如傳文。
來難浮僞為虛。
往答則有據為實。
故使立難者得益而忘反。
來難必欲勝。
不意堕負。
心懷愧恥。
雖愧恥且不敢議而去舊執。
乃得獲新聞此之說也。
建初寶瓊相逢讓路曰。
少欲學禅不值名匠。
長雖有信阻以講說。
方秋遇賢年又老矣。
庶因渴仰。
累世提攜。
建初寺。
康僧會初來。
吳王孫權所建也。
瓊師無傳。
附幹陳大彭城寺寶瓊傳中。
又下炀帝重請疏。
兩瓊繼軌。
此二人也。
方秋遇賢者。
方。
當也。
人之一身猶如四季。
春則萬物茂興。
秋則衆芳凋落。
人少則六根精明。
老則四大劣弱。
雖欲學禅豈可及耶。
楊子雲。
大寒之後索衣裘。
何太晚乎。
白馬警韶.定林法歲.禅衆智令.奉誠法安等。
皆金陵上匠。
德居僧首。
舍指南之位。
遵北面之禮。
白馬寺在洛陽。
摩騰初來建也。
後晉敏帝造龍光.白馬二寺。
韶居是也。
韶姓顧氏。
會稽上虞人。
德行學業在本傳。
至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寺。
年七十六歲。
定林.禅衆.奉誠。
三皆寺名。
三師并無傳文。
其四方衿袖萬裡來者。
不惜無赀之軀。
以希一句之益。
伏膺至教。
餐和妙道。
唯禅唯惠。
忘寝忘餐。
矜袖。
義通道俗。
赀。
貴也。
不惜尊貴之身。
遠涉道路。
忘疲受法也。
先師善於将衆調禦得所。
停瓦官八載。
講大智論。
說次第禅門。
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
雖動靜合道而能露疵藏寶。
恩被一切莫知我誰。
将者領也。
調禦者養衆如善牧者也。
大智度論疏流于海外。
此間絕聞。
次第禅門即禅波羅蜜十卷流行。
能露瑕玼令人聞見。
内懷至寶肥功德身。
雖法被群生。
誰說誰聽誰聞誰得。
故雲莫知我誰。
昔浮頭玄高雙弘定惠。
梁傳第十一雲。
釋玄高。
姓魏氏。
本名靈育。
馮翊萬年人也。
母寇氏。
初信外道。
僞秦弘始三年夢見梵僧散華滿室。
覺便孕胎。
至四年二八日生。
家内忽有異香及光照壁。
迄旦乃息。
母以兒生異故名靈育。
背世出家。
改名玄高。
十五受度僧為說法受戒。
後專精禅律。
聞關
地曰金陵。
水曰建業。
山号蔣山。
城曰石頭。
金陵漢地理志雲。
古之秣陵。
秦始皇改為建安。
孫權改為建業。
晉武帝平吳。
複為秣陵。
敏帝諱業。
改為建康。
凡六朝達國之地。
始孫權。
次東晉。
次劉宋。
次南齊。
次梁武。
至陳六朝。
計四十餘帝。
總三百餘年。
如李白詩雲。
四十餘帝三百秋。
功名事迹随東流。
又金華釋保暹懷古詩雲。
石城秋月滿。
煙水冷蕭蕭。
戰氣悲千古。
歌聲鼓六朝。
蛩鳴宮草暗。
霜白井梧凋。
竟日秦淮上。
思賢莫可招。
淵薮者。
水深闊者曰淵。
陂澤廣者曰薮。
淵水深可比六代賢臣之智。
薮澤廣可比六代賢臣之量。
爾雅。
載天下十薮。
故借此喻。
試則探試也。
一觀君臣可化。
二觀缁素允從。
若可弘演則不負師之付囑。
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
智者入陳。
時年三十。
陳都金陵凡五主。
共三十三年。
即第三廢帝光太元年。
在位兇淫。
至二年十一月太後令廢為臨海郡王。
後即宣帝。
改元太建。
然上德不德。
又智音者寡。
老子雲。
上德不德。
言上德隐耀。
世實難知。
未露風猷。
誰先可鑒。
故知音者少也。
有一老僧厥名法濟。
即何凱之從叔也。
自矜禅學。
倚卧問言。
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
知僧诠練無常。
此何禅也。
厥者。
其也。
自衿敖慢之貌。
此乃得未到定初禅氣分。
未能深入。
如經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即此義也。
無修敬之禮。
身靠倚背而忽。
祖師卒問之曰也。
攝山在建康北六七裡。
止觀寺有诠法師。
此僧無正傳。
附攝山栖霞寺惠布傳中。
布學诠師三論。
時人謂之語曰。
诠公四友。
所謂伏虎朗.領悟辯.文章勇.得意布。
文在續傳第十七卷。
練無常者。
文出禅秘要經三卷。
羅什於逍遙園譯。
佛為拘絺羅難陀說。
始說身念處。
觀白骨不淨等凡三十六觀門。
其三昧成。
次第當證四果。
隻於四大地.水.火.風入定觀察。
故經中卷第十七觀雲。
得此觀時自然生四黑象。
直至下文雲。
黑象欲拔此樹。
樹一根動。
此樹動時。
行者自見繩床下地自然震動。
日日如是。
地動之時。
見其七佛與聲聞衆廣為行者說三十七助聖道法。
如是觀時。
狂象大吼。
拔樹令動。
時見一切地六震動。
複更普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動。
經文甚廣。
須者往撿。
答曰。
邊定不深。
邪乘暗入。
若取若說。
定壞無疑。
方入初禅至未到定。
若入滅盡定方乃雲深。
诠師所練無常。
是藏教初心生滅觀。
智望衍門。
還成未了。
濟驚起謝曰。
老僧身嘗得此定。
向靈耀則公說之則所不解。
說已永失。
此定若取。
必為楞嚴十種大魔。
若頻說露。
定心易散。
故當壞也。
則公既不習禅。
故難知定相也。
今聞所未聞。
非直善知法相。
亦乃懸見他心。
濟前倚卧輕問。
次則驚起不安。
順服之辭。
其文可見。
上雲知音者寡。
今決破濟禅以作發起之由也。
濟以告凱。
凱告朝野。
由是聲馳道俗。
請益成蹊。
朝則兩班文武。
野則郡縣官僚。
道則慕法僧尼。
俗則受化男女。
初聞未曉。
再問方明。
故曰請益。
凡請益者。
須至恭謹禮記。
請益必起。
蹊者。
大路也。
摩肩問道。
日日不停。
故踏於小徑成於大路矣。
大忍法師。
梁朝檀德。
養道開善。
不交當世。
時有義集。
來會蔣山。
大忍法師。
僧史無傳。
附于隋杭州靈隐天竺寺真觀法師傳中。
略雲。
大忍法師。
匿影鐘山。
遊心方等。
将欲試瞻高士。
問津於觀。
因操桴扣寂用呈玄妙。
忍乃歎曰。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忍師梁朝剃落。
隋世圓寂。
檀德者。
檀。
高也。
居開善寺。
保養大道。
不交世俗也。
義集者。
古之法會皆相立難。
用揚大道。
近世無之。
雖有折角重席。
忍無所容與。
折角者。
前漢書。
朱雲。
字子遊。
魯人。
善周易。
特少府。
姓五鹿。
名充宗。
亦通易。
元帝欲令講論。
諸儒無能抗者。
有薦雲。
召入攝齊登堂既論。
連拄五鹿君。
拄音主。
刺也。
言下堕負。
故諸儒為之曰。
五鹿嶽嶽。
朱雲折角。
嶽嶽。
角高貌。
鹿角雖高。
被朱雲難折也。
重席者。
後漢書文學傳雲。
戴憑。
字次仲。
正旦群臣朝賀百僚畢會。
光武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诘。
義有不通輙而奪席以益通者。
憑遂重坐五十餘席。
故京師為之語曰。
解義不窮戴侍中。
言智解無盡矣。
此顯忍師當世高德。
縱有朱戴之揵.忍之威重則不容與也。
容與者。
鷗鳥相狎。
此語出唐明皇。
先師觀慧縱橫。
聽者傾耳。
衆成彈指合掌。
皆言聞所未聞。
忍歎曰。
此非文疏所出。
乃是觀機縱辯。
般若非鈍非利。
利鈍由緣。
豐富适時。
是其利相。
般若之智随機所宜。
利者深說。
鈍者淺說。
故曰豐富适時。
适。
悅也。
開解群迷。
令他悅意。
此說法利相也。
池深華大可意得。
大論雲。
見雨猛。
知龍粗。
睹池深。
知華大也。
慶餘晖之有幸。
使老疾而忘疲。
先達稱詠。
故頌聲溢道。
忍師年老。
如夕陽晚景日将隐山。
但有殘照餘影。
而在聽祖師談。
雖是老年。
久坐忘疲。
先達者章安指忍也。
頌者。
毛詩雲。
美盛德之形容也。
溢者滿也。
道。
路也。
祖師之德。
嘉聲美譽滿於道路矣。
于時長幹惠辯延入定熙。
長幹寺在揚州。
辯師先住。
即止觀寺僧诠弟子。
當時有譽。
人謂之長幹領語辯是也。
言定熙者筆悞。
乃是宋熙。
梁傳第六雲。
僧伽羅哆。
此雲宋濟。
宋景帝末年至京師。
元嘉十年蔔居锺阜建立精舍。
即宋熙寺也。
用美乎宋熙之平也。
天宮僧晃請居佛窟。
天宮寺。
梁元帝為湘東王時。
高祖崩。
故造薦福也。
晃師無傳。
往往初住天宮。
後居佛窟也。
皆欲舍講習禅。
緣差永恨面而誓曰。
今身障隔。
不遂禀承。
後世弘通。
必希汲引。
今世講解不訓禅那。
同於他學。
汲引者。
百尺寒泉若無绠汲難濟饑渴。
故願來生餐手定水也。
仆射徐陵。
德優名重。
夢其先門曰。
禅師是吾宿世宗範。
汝宜一心事之。
既奉冥訓。
資敬盡節。
參不失時。
序拜不避泥水。
若蒙書疏則洗手燒香。
冠帶三禮。
屏氣開封。
對文伏讀。
句句稱諾。
若非微妙至德。
豈使當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仆射音夜。
古者掌仆從射禦之職。
後漢百官志出太常府博士祭酒一人。
六百石食。
祿本仆射。
中與改為祭酒。
至唐開元元年改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
皇朝亦然。
南史列傳五十二。
徐陵字孝穆。
父曰摛。
字士秀。
東郯人也。
母臧氏。
嘗夢五色雲化為鳳集其肩上。
已而誕陵。
年數歲。
家人攜以候沙門。
寶志摩其頂曰。
天上石麒麟也。
光宅寺惠雲法師每嗟陵早就。
謂之顔回八歲屬文。
官曆梁.陳二國。
至陳廢帝太建中為尚書左仆射。
亦未階相位也。
陳後主即位。
官至左光祿太夫太子少傳。
至德元年卒。
年七十七。
贈特進。
言夢先門者。
則先父徐摛在門而語也。
想其先世有香火因緣故。
其影響谌引庾信。
齋名無理矣。
儀同沈君理請住瓦官。
請開法華經題。
勑一日停朝事。
群公畢集。
官品有儀同三司。
謂儀式同太宰.太傅.太保為三司也。
南史列傳五十八雲。
沈君理。
字仲倫。
吳興人也。
美風儀。
博涉有識鑒。
尚陳武帝會稽長公主。
官至望蔡縣侯位尚書左仆射。
卒贈翊左将軍儀同三司。
谥曰貞憲。
瓦官寺者。
晉元帝朝於江左以監燒官瓦衙為寺。
事見僧傳。
妙玄九旬談玄。
初啟講日。
儀同君理是國之附馬。
故奏請臣僚停早晚兩朝事。
俱入寺聽受焉。
金紫光祿王固。
侍中孔煥。
尚書毛喜。
仆射周正弘等。
南史列傳十三雲。
王固。
字子堅。
即王彧曾孫。
陳廢帝即位。
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終身不茹葷。
夜則坐禅。
晝誦佛經。
嘗聘魏。
因宴飨祭。
請停殺一羊。
羊於固前跪拜。
又宴昆明池。
魏人以南人嗜魚。
遂大設網罟。
固以佛之法遂一鱗不獲。
太建中卒於太常卿。
谥曰恭子。
南史列傳十七雲。
孔煥。
字休文。
今從火邊者。
非好學善屬文。
太建六年為吏部尚書。
八年加侍中。
至德年中卒。
南史五十八。
毛喜。
字伯武。
榮陽陽武人。
少好學。
長草隸。
陳宣帝即位。
除給事黃門侍郎。
後加禦史中丞五兵尚書。
至後主至德元年受永嘉内史。
貞明元年征為光祿大夫領軍骁騎将軍。
在道卒。
南史二十四。
周弘正。
字思行。
曆梁.陳二朝。
至宣帝太建二年授尚書左仆射。
七十九卒。
贈侍中尚書鑒。
谥曰簡子。
朱輪動於路。
玉佩喧於席。
俱服戒香。
同餐法味。
朱輪。
馬車也。
玉佩。
朝袍之飾。
乃章安美贊之詞。
小莊嚴惠榮負戈輕誕。
其日揚眉舞扇。
扇便堕地。
隻構巨難。
難不稱揵。
合掌歎曰。
非禅不智。
今之法座乎。
續高僧傳第八。
惠榮。
姓顧氏。
會稽山陰人也。
梁武帝大通年辭親出聽。
時建初彭城盛弘成實。
素未陳略即盡清辯。
一衆同嗟。
便開令望。
二親附書。
得則焚之。
顧謂友曰。
吾豈不懷。
廢吾業也。
積功三十年。
不号義龍誓無返矣。
至德末年卒于都。
非禅不智者。
僧傳坐禅論雲。
禅智相遵。
念惠攸發。
遺教經雲。
依因此戒。
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也。
法歲法師爾日并坐。
撫榮背而嘲曰。
從來義龍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以何遮羞。
榮答曰。
輕敵失勢。
猶未可欺也。
法歲。
無傳。
義龍乃榮師平日自稱也。
故嘲之也。
學海之中生於頭角。
異乎波中魚鼈之類。
如魏志。
花欽.邴原.管甯為友。
俱遊學相善。
時人号為三友為一龍。
欽為龍頭。
原為龍腹。
甯為龍尾。
此亦義龍之始也。
伏鹿者。
如前五鹿既被朱雲難。
折其角。
故氣不升。
其心雌伏。
今亦似之矣。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
更遣高足構難累句。
磨鏡轉明揩金足色。
虛往既實而忘反也。
好勝者懷愧。
不議而革新。
斯之謂欤。
宋明帝造興皇寺。
續傳七十卷。
法郎於止觀寺受僧诠法師智度.中論。
故雲盛弘龍樹也。
即伏虎郎。
廣如傳文。
來難浮僞為虛。
往答則有據為實。
故使立難者得益而忘反。
來難必欲勝。
不意堕負。
心懷愧恥。
雖愧恥且不敢議而去舊執。
乃得獲新聞此之說也。
建初寶瓊相逢讓路曰。
少欲學禅不值名匠。
長雖有信阻以講說。
方秋遇賢年又老矣。
庶因渴仰。
累世提攜。
建初寺。
康僧會初來。
吳王孫權所建也。
瓊師無傳。
附幹陳大彭城寺寶瓊傳中。
又下炀帝重請疏。
兩瓊繼軌。
此二人也。
方秋遇賢者。
方。
當也。
人之一身猶如四季。
春則萬物茂興。
秋則衆芳凋落。
人少則六根精明。
老則四大劣弱。
雖欲學禅豈可及耶。
楊子雲。
大寒之後索衣裘。
何太晚乎。
白馬警韶.定林法歲.禅衆智令.奉誠法安等。
皆金陵上匠。
德居僧首。
舍指南之位。
遵北面之禮。
白馬寺在洛陽。
摩騰初來建也。
後晉敏帝造龍光.白馬二寺。
韶居是也。
韶姓顧氏。
會稽上虞人。
德行學業在本傳。
至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寺。
年七十六歲。
定林.禅衆.奉誠。
三皆寺名。
三師并無傳文。
其四方衿袖萬裡來者。
不惜無赀之軀。
以希一句之益。
伏膺至教。
餐和妙道。
唯禅唯惠。
忘寝忘餐。
矜袖。
義通道俗。
赀。
貴也。
不惜尊貴之身。
遠涉道路。
忘疲受法也。
先師善於将衆調禦得所。
停瓦官八載。
講大智論。
說次第禅門。
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
雖動靜合道而能露疵藏寶。
恩被一切莫知我誰。
将者領也。
調禦者養衆如善牧者也。
大智度論疏流于海外。
此間絕聞。
次第禅門即禅波羅蜜十卷流行。
能露瑕玼令人聞見。
内懷至寶肥功德身。
雖法被群生。
誰說誰聽誰聞誰得。
故雲莫知我誰。
昔浮頭玄高雙弘定惠。
梁傳第十一雲。
釋玄高。
姓魏氏。
本名靈育。
馮翊萬年人也。
母寇氏。
初信外道。
僞秦弘始三年夢見梵僧散華滿室。
覺便孕胎。
至四年二八日生。
家内忽有異香及光照壁。
迄旦乃息。
母以兒生異故名靈育。
背世出家。
改名玄高。
十五受度僧為說法受戒。
後專精禅律。
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