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下

關燈
不壞。

    大寒不凍。

    世号觀音縣君。

    有二侍女。

    亦修淨業。

    其一奉戒嚴苦。

    或終月不食。

    但日飲吳所咒觀音淨水一盞。

    已而忽見佛及菩薩在目前。

    三年得往生焉。

    (出龍舒淨土文) 宋德興縣董母李氏 誦普門品三十餘年。

    後入冥。

    見觀音垂手引之。

    光明如晝。

    雲。

    爾數已盡。

    緣有善根。

    故來相授。

    豁然而蘇。

    (出法華感通) 宋吉安王氏女 日誦觀音普門品。

    及彌陀.金剛諸經。

    念佛求度。

    母死既殓。

    流血淋漓。

    女誓雲。

    若我孝心。

    願穢氣不作。

    言訖。

    血即止。

    後父娶繼室。

    與同修淨業。

    臨終請僧說淨土觀法。

    忽索衣。

    吉祥而卧。

    攬觀音手所執幡。

    寂然化去。

    (出徃生集) 宋鄭氏 錢塘人。

    日課觀音經。

    念佛不辍。

    後病中索浴。

    浴畢西向坐。

    問家人雲。

    聞磬聲乎。

    淨土諸聖且至。

    已而合掌喜躍曰。

    佛菩薩來。

    觀音手執金台。

    如來接我登座。

    遂奄然而寂。

    (出徃生集) 宋倭使 入貢。

    船泊補陀洋。

    見觀音靈異。

    欲載入本國。

    臨行風浪大作。

    滿洋開鐵蓮華。

    船不能前。

    倭懼而還之。

    故名蓮華港。

     又中宮王貴等。

    奉旨赍送華幡.寶香詣山。

    心竊自疑雲。

    汪洋巨浸中。

    菩薩安在。

    皆人自妄信耳。

    方解維。

    滿海生鐵蓮華。

    風濤洶湧。

    舟不能行。

    從人望山号呼叩頭。

    風浪稍平。

    辄有白牛。

    隔山浮至。

    盡食其華。

    舟始可移。

    已而牛返水際。

    化一白石。

    至今存焉。

    故蓮華洋亦名石牛港。

     元至元十三年。

    丞相伯顔定江南。

    部帥哈哩歹。

    來谒潮音洞下。

    窅無所見。

    乃張弓引矢。

    射洞而去。

    及登舟。

    滿洋複生鐵蓮華。

    遂大驚怖。

    率衆羅拜悔謝。

    俄見白衣大士。

    并童子像。

    示現雲端。

     自明洪武初。

    徒海上居民。

    而靈異見少矣。

    然湯公和。

    舟至沈家門。

    猶見浮一金缽盂焉。

    永樂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潮音洞現白衣大士。

    龍王.龍女等随之。

    辰.巳時。

    現開長眼。

    面帶煩惱。

    午時。

    現紫色身。

    面壁。

    酉時。

    善财岩外。

    現白衣金冠菩薩。

    坐紅日中。

    正統二年二月十九夜。

    現寶珠。

    放大光明。

    相傳如此類神應非一。

    (出觀音感應) 元平江僧惠恭 病翻胃。

    不能飲食。

    夜夢一貓入腹。

    從此病日甚。

    思食魚。

    恭自知是業報。

    遂發意誦觀音菩薩百萬聲。

    日持大悲咒百八遍。

    後複夢至山中。

    遇道人曰。

    吾與汝藥。

    俄有青衣童子。

    籠一雞至前。

    貓自僧口躍出。

    徑入籠擒雞。

    驚覺。

    而病頓愈。

    (出報應錄) 元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 奉旨厘祝。

    詣潮音洞。

    見觀音大士相。

    彷佛在洞壁間。

    次至善财洞。

    童子倐現。

    頂上瑞雲中。

    複睹大士。

    寶冠纓絡。

    手執楊枝。

    護法神衛翼其前。

    張率衆作禮。

    良久漸沒。

    (出觀音感應) 元南京大甯坊王玉 年踰四十無子。

    至元二年乙醜。

    於友人馬公酌家神前。

    見白衣觀音經。

    問。

    此經何來。

    馬雲。

    庚申春。

    大軍南還。

    擄帶南人。

    止宿本家。

    遺下而去。

    玉取回。

    專心持誦不怠。

    丁卯歲四月十四夜。

    嶽母劉氏夢白衣人。

    頭戴金冠。

    攜一童子來曰。

    吾與汝送聖奴來。

    劉氏接抱。

    恍然而寤。

    明日巳時。

    妻張氏生一男。

    神氣聳秀。

    果有白衣之異。

    即名子曰聖僧奴。

    夫婦遂發願刊施五百卷。

    以酬抱送之恩。

     萬曆庚寅。

    袁公了凡刻祈嗣真诠載此經。

    雲。

    經咒原出大藏。

    名随心陀羅尼。

    受持者。

    一切祈求悉令滿足。

    若求子。

    持誦此經。

    往往獲白衣重包之驗。

    靈應甚多。

    不具載。

    (出白衣經紀驗) 元陶氏十六娘 常熟徐村人。

    年二十六。

    寡居無子。

    願生淨土。

    恒持念觀音普門品。

    忽夢白衣人。

    手挈白蓮花一朵與食之。

    覺後心神頗異。

    嗣裝一小閣。

    西向誦彌陀經。

    念佛甫三年。

    見佛現光明。

    經函上有火團。

    如彈子大。

    氏恐燒經。

    手撲之。

    乃得舍利一顆。

    終時化佛來迎。

    别衆而去。

    (出淨土善人詠) 明成祖 永樂十五年秋九月十二日。

    欽頒佛經至大報恩寺。

    是夜寺塔見舍利光如寶珠。

    十三日。

    現五色毫光。

    卿雲捧日。

    千佛.觀音菩薩.羅漢。

    妙相畢集。

    續頒佛典。

    至淮安給散。

    又睹五色圓光。

    彩雲滿天。

    雲中現菩薩.羅漢.天花.寶塔.龍.鳳.獅.象。

    又有紅鳥.白鶴盤旋飛繞。

    群臣上表稱賀。

    上大嘉悅。

    (出皇明通紀) 明溫州醫僧法程 字無枉。

    少瞽。

    百端治之不愈。

    但晝夜誦觀世音名号。

    如是十五年。

    夢中聞菩薩呼之使前。

    若有物絷其足不可動。

    菩薩歎曰。

    汝前世為灸師。

    誤損人眼。

    今生當受此報。

    吾憐汝誠心。

    當使衣食豐足。

    遂探懷中。

    掬寶珠滿手與之。

    既寤。

    醫道大行。

    衣缽甚富。

    後享高壽。

    (出唐冥之醫勸) 明崇祯戊寅揚州僧垂髻 北遊。

    道經宿遷。

    偶患脅痛。

    四醫不能治。

    展轉号呼。

    不飲食者三十餘日。

    一晚。

    友人謂曰。

    汝平日講演經論。

    每勸人稱念觀世音。

    可以救苦。

    今染此笃疾。

    何不皈命大悲。

    以求自度。

    髻昏愦間。

    聞言有省。

    急命具香燭。

    高聲持觀音号不絕口。

    至四更。

    聲忽寂然。

    衆驚。

    謂氣絕矣。

    啟門視之。

    髻正鼾睡。

    午後忽呼曰。

    我饑甚。

    速為具飯。

    食畢。

    即能起行。

    衆驚問。

    何緣得愈。

    髻曰。

    我初稱名時。

    痛如刀割。

    久之空中忽現祥雲。

    見觀音以瓶中甘露。

    灌我頂門。

    清涼沁骨。

    汗流如水。

    因而熟寐。

    已霍然矣。

    衆鹹合掌贊歎菩薩之應如是。

     明吳江縣吳璋 十一歲喪父。

    母陸氏。

    永樂癸卯。

    以孀婦選給内廷。

    宣德丙午。

    随親王分封廣東。

    璋往覓母。

    舟中設觀世音像。

    日夕哀禱。

    願必見母。

    繼患痢。

    昏愦中猶呼母不置。

    遇僧蘊空。

    調理得生。

    及抵廣。

    王已改封江右饒州矣。

    奔馳沙碛。

    兩足俱裂。

    卧野寺廊間。

    遇焦道人。

    施藥敷好。

    一日過嶺。

    蛇齧其足暈地。

    複見前道人。

    以藥塗之而愈。

    又投宿孤村。

    有婦人求薦寝。

    璋曰。

    吾半死枯藤。

    豈有春意。

    力拒之。

    出門雪深數尺。

    匍匐前進。

    得古廟憩焉。

    又見前道人。

    慰之曰。

    為母忘軀。

    真鐵漢也。

    天不負爾苦心。

    見母在即矣。

    出餅與啖。

    天明尋路而行。

    至饒。

    訪王府。

    母果在。

    璋屢啟乞母終養。

    不允。

    乃就府東賃一室。

    中書思親二大字。

    旁貼雲。

    萬裡尋親。

    曆百艱而無悔。

    一朝見母。

    誓九死以何辭。

    王聞賢之。

    允其請。

    母子終得相見。

    人謂璋孝思所感。

    然大士變化護持之力。

    亦彰彰矣。

    (出鞭心錄) 明正嘉間滇南周廷璋 字玉宇。

    性淳樸。

    與人相對辄善笑。

    人犯之亦笑。

    治家不計生産有無。

    不識衡量。

    而雅好施。

    有則散之貧者。

    每晨起。

    必虔誦觀音經。

    暨金剛.彌陀各一卷。

    時欣然自得曰。

    吾豈藉是為行資哉。

    吾不離日用。

    不涉貪愛。

    庶幾如是而已。

    嘗晝寝疾。

    有胡僧入室。

    合掌作禮。

    倐不見。

    家人憂之。

    謂翁且逝矣。

    俄疾愈。

    年八十七。

    以清明日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