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下

關燈
宋釋遵式 台州葉氏。

    其母虔禱於古觀音而生師。

    十八剃發。

    先於禅林寺習律。

    繼入國清。

    燃指於普賢像前。

    誓傳台教。

    學高行苦。

    名冠二浙。

    博習教觀。

    專志安養。

    嘗力行般舟三昧。

    以九十日為期。

    素苦學嘔血。

    處道場中。

    兩足皮裂。

    師以死自誓。

    一日忽如夢中。

    見白衣觀音。

    垂手指其口。

    引出數蟲。

    又指端出甘露注口中。

    服之身心清涼。

    自此宿疾頓愈。

    出忏。

    頂相高寸餘。

    雙手下垂過膝。

    聲如洪鐘。

    皆與舊異。

    衆鹹歎仰之。

    師創下天竺寺數百間。

    建光明忏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誦大悲咒七遍。

    三經寇難。

    火皆自滅。

    由願力堅固所緻也。

    度弟子百餘。

    學徒千數。

    惟宗淨土勸人。

    着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及淨土忏法.金光明.觀音諸本忏儀行世。

    天聖十年坐逝。

    年六十九。

    衆見大星殒於靈鹫峰。

    時号慈雲忏主。

    (出蓮宗寶鑒) 宋範文正公仲淹 寓居蘇州。

    母亡三七。

    夢泣告曰。

    我以陽世造業。

    為泰山府君所羁。

    受罰不堪。

    吾兒素孝。

    乞誦金剛般若一藏。

    救拔母罪。

    公驚哭而醒。

    即齋沐。

    延缁流於玄墓山。

    諷經七日。

    禮忏将滿。

    又夢母曰。

    緣兒至誠禮誦。

    感白衣大士降凡。

    持經半卷。

    今母不但消罪。

    更得生天矣。

    明辰。

    兒入經堂詢之自知。

    宜以厚嚫叩酬大士。

    言畢而去。

    公明旦備嚫。

    拜謝衆僧。

    因問。

    衆中持經半卷者為誰。

    衆俱失色。

    答曰。

    所禮經典。

    一字不遺。

    豈有隻持半卷之事。

    旁有一僧從容告雲。

    昨大衆念經。

    山僧倚立點看。

    至第十六分。

    倐大人至拈香。

    便歸廚作務。

    今承問。

    敢以直對。

    公即稽首下拜。

    虔奉嚫禮。

    僧言。

    莫莫。

    忽騰空不見。

    缁俗無不瞻仰。

    公因是創莫莫禅堂。

    以紀靈異。

    至今不泯。

    (出金剛靈應) 宋汴京張慶 祥符中為司獄。

    常以慈慎自持。

    晨興掃除濫穢。

    暑月尤勤。

    飲食.湯藥.卧具。

    必加精潔。

    每戒其徒曰。

    人不幸罹於法。

    我輩若不憐恤。

    受罪者何從赴訴耶。

    生平持誦法華經。

    每遇重犯就戮。

    必為齋素誦經一月乃止。

    嘗教獄囚。

    有罪當自認。

    毋誣良善。

    以重己孽。

    妻袁氏。

    年四十八染疫死。

    三日忽蘇。

    曰。

    我始至一穢所。

    思得清涼處。

    忽見白衣大士謂曰。

    汝不當至此。

    且尚未有嗣。

    汝夫多陰德。

    子孫當有興者。

    乃以手挈之而出。

    遂得蘇。

    明年生子。

    亨官三班借職。

    慶年八十二。

    無疾而終。

    六孫皆顯仕。

    (出感應篇傳) 宋京師人翟楫 居湖州四安鎮。

    五十無子。

    繪觀音像虔禱。

    其妻方娠。

    夢白衣婦人。

    以盤送一兒。

    姿甚韶秀。

    欲抱取之。

    一牛橫隔其中。

    竟不可得。

    既生男。

    彌月不育。

    又禱加虔。

    有聞其夢者告楫曰。

    子嗜牛肉。

    豈為是欤。

    楫悚然。

    遂誓舉家不複食。

    仍夢前婦人送兒至。

    果生男。

    後貴顯。

    克複按。

    大士送兒。

    竟為一牛作梗。

    豈大士神力不及一牛。

    實其人之善福力。

    不敵惡業力耳。

    究竟悔禍。

    而卒得子。

    則大士之慈悲靈顯更奇矣。

    然則洗心改過。

    乃承受救度之地也。

    (出轉劫輪) 宋溧水俞集 宣和中。

    赴任興化尉。

    挈家舟行。

    淮上多蚌蛤。

    舟人日買食之。

    集見。

    辄買放諸江。

    偶見一筐甚重。

    衆欲烹食。

    集倍價償之不可。

    遂置諸釜中。

    忽大聲從釜起。

    光焰上騰。

    舟人恐。

    啟視之。

    一大蚌裂開。

    殼間現觀世音像。

    傍有竹兩竿。

    相好端嚴。

    衣冠.璎珞及竹葉.枝幹。

    皆細珠綴成。

    集令舟中皆誦佛悔罪。

    取殼歸家供奉焉。

    (出感應篇傳) 宋紹興戊辰三月史越王浩 初為餘姚尉。

    偕鄱陽程休甫。

    詣潮音洞參禮觀音大士。

    心求靈應。

    初寂無所睹。

    晡時再至。

    一僧指曰。

    岩頂有窦。

    可以下瞰。

    扳援而上。

    顧瞻之際。

    忽現瑞相。

    金光照耀。

    眉宇瞭然。

    将暮。

    有老僧來訪。

    雲。

    公将自某任。

    曆清要。

    為太師。

    是一個好結果的文潞公。

    他時作宰相。

    官家要用兵。

    切須力谏。

    二十年後。

    當興公相見于越。

    遂辭去。

    出門忽失所在。

    乾道戊子。

    以故相鎮越。

    一夕。

    有道者神貌清異。

    稱與丞相有舊。

    阍人拒不肯通。

    乃索紙大書雲。

    黑頭潞相。

    重添萬裡風光。

    碧眼胡僧。

    曾共一宵清話。

    擲筆而去。

    浩大驚異。

    令追之。

    遍覓不見。

    回憶補陀往事。

    始悟道人即昔日老僧也。

     宋淳熙末。

    建昌走卒楊亮病。

    見兩吏持符追己。

    亮與之俱出。

    俄到官府。

    王問。

    生時有何功德。

    對曰。

    身供趨走之役。

    每遇差使。

    不敢違程限。

    王曰。

    不問此事。

    别有何陰骘。

    亮始悟為冥司。

    曰。

    但念得觀世音經。

    又問。

    既誦經。

    曾行若何善事。

    對曰。

    小人那得一善可稱。

    但知守本分。

    不害人耳。

    王命檢籍。

    如所言。

    遂得再生。

    (出善餘堂筆乘) 宋建甯人賴省幹之蔔。

    天下知名。

    素挾妖術。

    殺人祭鬼。

    常於浙中覓十餘歲童女。

    養以供用。

    其母喜誦佛書。

    女随之習念心經。

    嗣此女當輪祭。

    沐浴裝飾。

    納空室中。

    鎖其戶而去。

    女自分必死。

    一心誦經。

    夜半。

    覺有物自天窗下。

    光烨烨然。

    怖甚。

    急念揭谛咒。

    女口中忽有光出。

    此物逡巡。

    欲進複卻。

    良久口中光漸大。

    出射此物。

    铿然有聲。

    仆地。

    其室近街。

    值夜巡卒過。

    女大叫殺人。

    卒報所屬。

    率衆破壁取女。

    見一大白蟒死矣。

    捕賴及家人。

    鞫問伏辜。

    黥配海外。

    籍其家。

    今為詹安撫居宅。

    (出談薮) 宋張孝純 有孫五歲。

    不能行。

    或告之曰。

    頃淮甸間。

    一農夫病腿足甚久。

    但日持觀世音名号不辍。

    遂感觀音示現。

    因留四句偈曰。

    大智發于心。

    于心無所尋。

    成就一切義。

    無古亦無今。

    農夫誦偈滿百日。

    痼病頓愈。

    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

    齋戒持誦三月。

    而步武如常。

    兒患腿足者。

    誦之皆驗。

    (出筆乘) 宋李郡君 素着賢德。

    有老妪李氏。

    持珠至其家求售。

    既去。

    珠遺於地。

    郡君收之。

    怪妪久不來。

    一日複至。

    形容瘦削。

    大異於昔。

    郡君詢其故。

    曰。

    向所貨珠。

    歸途失去。

    原主不時逼索。

    傾家不能償補。

    憂郁成病。

    幾不能起。

    郡君曰。

    珠當時遺此。

    即取還之。

    妪喜出望外。

    祝謝不已。

    後郡君感疾垂危。

    夢青衣人驅車出野。

    至一大官府。

    見兩偉人巍然上坐。

    引問姓氏。

    郡君方知為冥司。

    平日素持大悲咒。

    遂默誦之。

    堂庑搖動不已。

    左右皆驚怖欲仆。

    偉人立語曰。

    勿誦。

    放汝還矣。

    吏持簿書至案。

    偉人問曰。

    記得還李妪珠事否。

    郡君曰。

    有之。

    一偉人執筆曰。

    增汝壽二十年。

    其一人曰。

    毋太多。

    執筆者曰。

    婦人不愛珠寶昧心貪财。

    已為難事。

    況有持經功德乎。

    即命青衣人送還。

    郡君仍升車。

    至門而入。

    見其屍卧帳中。

    家人環泣。

    忽然驚醒。

    疾亦遂痊。

    後果曆二十年卒。

    (出感應篇增注) 宋都官員外郎呂宏妻吳氏 夫婦各齋戒清修。

    曉悟佛理。

    吳虔事觀音有靈感。

    每於淨室。

    列置瓶缶數十。

    以水注滿。

    手持楊枝誦咒。

    辄見觀音放光入瓶缶中。

    病苦者飲水多愈。

    所咒水。

    積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