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晉始甯山沙門竺法義
精研衆典。
弟子受業常百餘人。
鹹安二年。
感心氣疾。
療治不效。
積月困殆。
義病中常至心存念觀世音。
忽夢一人為之破腹。
出腸胃洗淨。
還納之。
寤而病愈。
宋尚書令傅亮為紀其事。
常雲。
吾先君與義公遊處。
每聞說觀音神異。
聽者無不肅然信仰。
(出太平廣記) 晉沙門竺法純 住持山陰顯義寺。
元興中。
鼎新寺殿。
至他邑買材木。
舟經太湖。
日暮暴風。
波浪如山。
純船小水入。
危在瞬息。
乃一意誦觀世音經。
以祈靈佑。
俄有大船泛流至前。
因共扳舷而上。
衆甫度盡。
回視向小舟。
已覆沒矣。
大舟随波鼓蕩。
頃刻達岸。
時已入夜。
行旅久絕。
何得此舟。
信是菩薩神力所緻。
(出法苑珠林) 晉釋開達 隆安二年。
歲大饑。
羌胡日殺人而食。
害者不可勝計。
達時适登壟采甘草。
為羌所執。
置一栅中。
先在栅十餘人。
皆為所啖。
達自被執。
便默誦觀音經不懈。
明日當見殺。
及晨。
忽有一虎。
突逼群羌。
奮怒号吼。
羌鹹駭怖遁走。
虎乃齧栅木成一缺。
可容人過。
便去。
達初見虎齧栅。
謂必見害。
既栅穿不入。
心疑其異。
遂從缺中逃出。
夜行晝伏。
竟得脫免。
(出法苑珠林) 晉釋慧虔 少出家。
戒行精确。
義熙中。
住山陰嘉祥寺。
苦身率衆念佛。
後寝疾。
屬想樂邦。
誠祈大士。
北寺有尼淨嚴。
笃行宿着。
夜夢大士從西郭門入。
輝光照映。
幢幡華蓋。
七寶莊嚴。
尼驚異作禮問。
菩薩何往。
答曰。
往嘉祥迎虔公耳。
是日虔神色如常。
侍者皆聞異香。
泊然而化。
(出雲栖徃生集) 晉沙門法洪 住瓦官寺。
義熙十二年。
時官禁镕鑄。
洪前發心鑄丈六金像。
不得已私鑄竟。
像猶在模。
所司知覺。
收洪禁械。
洪至心念觀音。
每日百遍。
忽夢所鑄金像往獄中。
以手摩洪頂曰。
汝無慮。
厄即解矣。
其像胸前。
方一尺許。
銅色猶如焦沸狀。
旬日有赦。
洪得釋。
像即破模自現。
(出辨正論) 晉釋法智 初未出家。
嘗獨行大澤中。
忽遇猛火延燒。
四面俱至。
自知必死。
惟禮誦觀世音名号。
俄而火過。
澤中草無遺莖。
惟智容身處。
火不燒及。
後為姚興将。
從征索虜。
偶失馬陷虜圍中。
乃隐溝邊荊棘叢中。
複念觀世音。
心甚勤至。
既而虜至。
搜覓辄無見者。
於是得免。
遂矢志舍俗為僧焉。
(出冥祥記) 晉常山釋道泰 義熙中嘗夢人告曰。
爾壽終四十二矣。
泰寤而懼。
至是年遇病。
自分必盡。
悉以衣缽之資分施作福。
一友謂曰。
吾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
與一稱觀世音。
福同無異。
君何不至心歸依。
必可增壽。
泰感悟。
遂虔誦四日夜。
專精不絕。
忽所坐帷下。
有光明從戶外而入。
見觀音遙立。
足趺間金色朗然。
泰亟褰帷叩禮。
已不複見。
驚喜流汗。
便覺體輕。
所患頓愈。
果獲延年。
(出觀音感應) 晉沙門洪滿 初在俗時。
因染時疾。
雙腳攣躄。
自念已成廢人。
唯旦夕誦念觀音求度。
忽見一僧。
執淨瓶前立。
滿問曰。
師從何來。
僧答曰。
以汝常相懇。
故來耳。
汝足患可脫。
吾為療之。
滿如言求治。
但覺膝上如拔去數寸釘。
遂愈。
(出善餘堂筆乘) 晉竺長舒 本天竺人。
專誦觀音經為業。
後居吳中。
邑遭回祿。
比鄰棟宇。
相接皆焚。
長舒家正屬下風。
火勢猛烈。
長舒一心念觀世音。
倐忽風回火滅。
合邑驚異。
時有惡少年。
訝其靈異。
俟風急夜。
束薪放火。
欲燒毀之。
凡四投皆滅。
少年始心折其神力。
至明叩頭謝過。
舒雲。
我何神力。
恒誦觀音經不懈。
每有難辄免耳。
(出辨正論) 晉琅琊王珉 無子。
妻嘗懇禱觀世音。
以求嗣。
後珉路行。
逢一胡僧。
甚敬之。
僧曰。
我死當為汝子。
未幾僧亡。
珉妻果有孕。
及生。
甫能言。
即解西域梵音。
聰颕過人。
器度不凡。
即晉尚書王洪明也。
小名阿練。
叙前生時事。
曆曆分明。
(出辨正論) 晉呂竦 字茂高。
兖州人。
寓居始豐縣。
縣南有溪。
流急岸峭。
回曲如萦。
又多大石。
白日行者。
猶懷危懼。
竦父嘗行溪中。
去家十餘裡。
日向暮。
大風雨。
晦暝不複知東西。
自分覆溺。
唯歸心觀世音。
誦念不息。
須臾有火光到岸。
如人握炬。
前後去船十餘步。
照見溪中了了。
遂得歸家。
竦每向人稱述菩薩靈異如此。
(出法苑珠林) 晉窦傳 河内人。
永和中。
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
各擁部曲不睦。
傳為昌所任用。
護遣騎襲擊。
被執。
同伴七人。
共系一獄。
鎖械甚嚴。
克日将殺之。
沙門支道山。
時在護營中。
先與傳相識。
聞其被禁。
往候之。
傳謂山曰。
今命在頃刻。
能相救乎。
山曰。
若能至心念觀世音。
必有感應。
傳遂專心默念。
凡三晝夜。
鎖械忽自解。
傳念同伴桎梏。
何忍獨去。
複懇菩薩神力普濟。
當令俱免。
言畢。
餘人皆以次解脫。
遂乘夜啟戶而出。
巡驚莫有覺者。
踰城行十餘裡。
天明。
共隐一林中。
須臾追者四出。
搜覓殆遍。
惟傳等所隐畝許地。
竟無至者。
遂得免難。
衆還鄉裡。
鹹敬信奉法。
道山後過江。
為謝敷具說其事。
(出真傳拾遺) 晉劉度 平原聊城人。
同邑千餘家。
并供奉觀音大士。
歲時誦經禮拜。
值虜主木末。
時此縣屢有逋逃。
末大怒。
将屠其城。
衆并憂懼。
度乃潔誠率衆。
叩禱觀音前。
未幾。
末方治事。
忽見一物從空中下。
繞其所居屋柱。
驚視。
乃觀音經一卷也。
命取讀之。
末大歡喜。
用省刑戮。
於是一城悉得免害。
(出冥祥記) 晉徐榮 琅琊人。
嘗至東陽。
還經定山。
舟人不習水道。
誤堕洄洑中。
垂欲沉沒。
榮無再計。
唯急呼觀世音。
頃間。
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
踴出洄洑。
沿江而下。
但天色已暝。
雨驟風狂。
白浪掀天。
不知所向。
榮置生死於度外。
一心誦經不辍。
忽望見山頭火光透亮。
趨之。
徑得達岸。
既至即不複見。
明旦問浦中人。
昨夜山上是何火。
衆愕然曰。
風雨如此。
豈有火耶。
乃知為佛力冥佑也。
榮後為會稽督護。
謝敷嘗聞其說。
時與榮同船者沙門支道蘊。
亦為傅亮具述之。
與榮所說同。
(出法苑珠林) 晉張崇 京兆杜陵人。
年少奉法。
太元中。
苻堅既敗。
長
弟子受業常百餘人。
鹹安二年。
感心氣疾。
療治不效。
積月困殆。
義病中常至心存念觀世音。
忽夢一人為之破腹。
出腸胃洗淨。
還納之。
寤而病愈。
宋尚書令傅亮為紀其事。
常雲。
吾先君與義公遊處。
每聞說觀音神異。
聽者無不肅然信仰。
(出太平廣記) 晉沙門竺法純 住持山陰顯義寺。
元興中。
鼎新寺殿。
至他邑買材木。
舟經太湖。
日暮暴風。
波浪如山。
純船小水入。
危在瞬息。
乃一意誦觀世音經。
以祈靈佑。
俄有大船泛流至前。
因共扳舷而上。
衆甫度盡。
回視向小舟。
已覆沒矣。
大舟随波鼓蕩。
頃刻達岸。
時已入夜。
行旅久絕。
何得此舟。
信是菩薩神力所緻。
(出法苑珠林) 晉釋開達 隆安二年。
歲大饑。
羌胡日殺人而食。
害者不可勝計。
達時适登壟采甘草。
為羌所執。
置一栅中。
先在栅十餘人。
皆為所啖。
達自被執。
便默誦觀音經不懈。
明日當見殺。
及晨。
忽有一虎。
突逼群羌。
奮怒号吼。
羌鹹駭怖遁走。
虎乃齧栅木成一缺。
可容人過。
便去。
達初見虎齧栅。
謂必見害。
既栅穿不入。
心疑其異。
遂從缺中逃出。
夜行晝伏。
竟得脫免。
(出法苑珠林) 晉釋慧虔 少出家。
戒行精确。
義熙中。
住山陰嘉祥寺。
苦身率衆念佛。
後寝疾。
屬想樂邦。
誠祈大士。
北寺有尼淨嚴。
笃行宿着。
夜夢大士從西郭門入。
輝光照映。
幢幡華蓋。
七寶莊嚴。
尼驚異作禮問。
菩薩何往。
答曰。
往嘉祥迎虔公耳。
是日虔神色如常。
侍者皆聞異香。
泊然而化。
(出雲栖徃生集) 晉沙門法洪 住瓦官寺。
義熙十二年。
時官禁镕鑄。
洪前發心鑄丈六金像。
不得已私鑄竟。
像猶在模。
所司知覺。
收洪禁械。
洪至心念觀音。
每日百遍。
忽夢所鑄金像往獄中。
以手摩洪頂曰。
汝無慮。
厄即解矣。
其像胸前。
方一尺許。
銅色猶如焦沸狀。
旬日有赦。
洪得釋。
像即破模自現。
(出辨正論) 晉釋法智 初未出家。
嘗獨行大澤中。
忽遇猛火延燒。
四面俱至。
自知必死。
惟禮誦觀世音名号。
俄而火過。
澤中草無遺莖。
惟智容身處。
火不燒及。
後為姚興将。
從征索虜。
偶失馬陷虜圍中。
乃隐溝邊荊棘叢中。
複念觀世音。
心甚勤至。
既而虜至。
搜覓辄無見者。
於是得免。
遂矢志舍俗為僧焉。
(出冥祥記) 晉常山釋道泰 義熙中嘗夢人告曰。
爾壽終四十二矣。
泰寤而懼。
至是年遇病。
自分必盡。
悉以衣缽之資分施作福。
一友謂曰。
吾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
與一稱觀世音。
福同無異。
君何不至心歸依。
必可增壽。
泰感悟。
遂虔誦四日夜。
專精不絕。
忽所坐帷下。
有光明從戶外而入。
見觀音遙立。
足趺間金色朗然。
泰亟褰帷叩禮。
已不複見。
驚喜流汗。
便覺體輕。
所患頓愈。
果獲延年。
(出觀音感應) 晉沙門洪滿 初在俗時。
因染時疾。
雙腳攣躄。
自念已成廢人。
唯旦夕誦念觀音求度。
忽見一僧。
執淨瓶前立。
滿問曰。
師從何來。
僧答曰。
以汝常相懇。
故來耳。
汝足患可脫。
吾為療之。
滿如言求治。
但覺膝上如拔去數寸釘。
遂愈。
(出善餘堂筆乘) 晉竺長舒 本天竺人。
專誦觀音經為業。
後居吳中。
邑遭回祿。
比鄰棟宇。
相接皆焚。
長舒家正屬下風。
火勢猛烈。
長舒一心念觀世音。
倐忽風回火滅。
合邑驚異。
時有惡少年。
訝其靈異。
俟風急夜。
束薪放火。
欲燒毀之。
凡四投皆滅。
少年始心折其神力。
至明叩頭謝過。
舒雲。
我何神力。
恒誦觀音經不懈。
每有難辄免耳。
(出辨正論) 晉琅琊王珉 無子。
妻嘗懇禱觀世音。
以求嗣。
後珉路行。
逢一胡僧。
甚敬之。
僧曰。
我死當為汝子。
未幾僧亡。
珉妻果有孕。
及生。
甫能言。
即解西域梵音。
聰颕過人。
器度不凡。
即晉尚書王洪明也。
小名阿練。
叙前生時事。
曆曆分明。
(出辨正論) 晉呂竦 字茂高。
兖州人。
寓居始豐縣。
縣南有溪。
流急岸峭。
回曲如萦。
又多大石。
白日行者。
猶懷危懼。
竦父嘗行溪中。
去家十餘裡。
日向暮。
大風雨。
晦暝不複知東西。
自分覆溺。
唯歸心觀世音。
誦念不息。
須臾有火光到岸。
如人握炬。
前後去船十餘步。
照見溪中了了。
遂得歸家。
竦每向人稱述菩薩靈異如此。
(出法苑珠林) 晉窦傳 河内人。
永和中。
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呂護。
各擁部曲不睦。
傳為昌所任用。
護遣騎襲擊。
被執。
同伴七人。
共系一獄。
鎖械甚嚴。
克日将殺之。
沙門支道山。
時在護營中。
先與傳相識。
聞其被禁。
往候之。
傳謂山曰。
今命在頃刻。
能相救乎。
山曰。
若能至心念觀世音。
必有感應。
傳遂專心默念。
凡三晝夜。
鎖械忽自解。
傳念同伴桎梏。
何忍獨去。
複懇菩薩神力普濟。
當令俱免。
言畢。
餘人皆以次解脫。
遂乘夜啟戶而出。
巡驚莫有覺者。
踰城行十餘裡。
天明。
共隐一林中。
須臾追者四出。
搜覓殆遍。
惟傳等所隐畝許地。
竟無至者。
遂得免難。
衆還鄉裡。
鹹敬信奉法。
道山後過江。
為謝敷具說其事。
(出真傳拾遺) 晉劉度 平原聊城人。
同邑千餘家。
并供奉觀音大士。
歲時誦經禮拜。
值虜主木末。
時此縣屢有逋逃。
末大怒。
将屠其城。
衆并憂懼。
度乃潔誠率衆。
叩禱觀音前。
未幾。
末方治事。
忽見一物從空中下。
繞其所居屋柱。
驚視。
乃觀音經一卷也。
命取讀之。
末大歡喜。
用省刑戮。
於是一城悉得免害。
(出冥祥記) 晉徐榮 琅琊人。
嘗至東陽。
還經定山。
舟人不習水道。
誤堕洄洑中。
垂欲沉沒。
榮無再計。
唯急呼觀世音。
頃間。
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
踴出洄洑。
沿江而下。
但天色已暝。
雨驟風狂。
白浪掀天。
不知所向。
榮置生死於度外。
一心誦經不辍。
忽望見山頭火光透亮。
趨之。
徑得達岸。
既至即不複見。
明旦問浦中人。
昨夜山上是何火。
衆愕然曰。
風雨如此。
豈有火耶。
乃知為佛力冥佑也。
榮後為會稽督護。
謝敷嘗聞其說。
時與榮同船者沙門支道蘊。
亦為傅亮具述之。
與榮所說同。
(出法苑珠林) 晉張崇 京兆杜陵人。
年少奉法。
太元中。
苻堅既敗。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