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上

關燈
安百姓望風驚竄。

    崇時歸晉。

    為鎮戍所拘。

    指為遊寇。

    崇與同輩五人。

    手足扭械。

    埋土坑中。

    各相去二十步。

    明日将殺之。

    崇料必死。

    唯潔心念觀世音。

    夜中械忽自破。

    因得脫走。

    路經一寺。

    複稱觀世音名。

    至心禮拜。

    取一石祝雲。

    今欲過江東訴晉帝。

    理此冤。

    以救妻子。

    心願獲遂。

    此石當分為二。

    崇甫拜。

    石即分裂。

    至京師。

    發白虎樽。

    具列冤狀。

    帝乃加宥。

    已為人所略賣者。

    诏皆贖為編戶。

    (出法苑珠林) 晉南宮子敖 始平人。

    戍新平城。

    為狒狒虜兒長樂公所破。

    合城數千人皆被戮。

    子敖知不可免。

    但誠心念觀世音。

    及加害。

    群刃交下。

    不能傷。

    時長樂公親自臨刑。

    驚問之。

    子敖亦不知所以。

    因問。

    汝有何能。

    子敖聊且答曰。

    能作馬鞍。

    遂得原釋。

    自後造小像。

    貯以香函。

    晨昏焚香頂禮焉。

    (出冥祥記) 晉富平令栾荀 少奉佛法。

    嘗從征盧循。

    值小失利。

    戰舫遭火殆盡。

    賊衆交逼。

    正在中江。

    風浪駭異。

    荀惶懼。

    自分必死。

    誦念觀世音名号。

    忽見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

    腰與水齊。

    荀心知祈念有感。

    乃躍水就之。

    身既浮湧。

    足如履地。

    已而大軍遣船接應敗者。

    遂得濟。

    (出冥祥記) 晉吳郡潘道秀 年二十餘。

    從軍北征。

    戰敗。

    被掠異域。

    經賣數處作奴。

    欲歸不得。

    素信佛法。

    危難中恒持念觀世音。

    每於夢寐。

    辄見菩薩在前。

    後乘隙南奔。

    至窮山中。

    迷不知道。

    空際忽現真形。

    如今行像。

    指示歸路。

    潘作禮竟。

    倐失所在。

    遂得還本國。

    後精進彌笃。

    年六十令終。

    (出冥祥記) 晉太原郭宣 義熙四年。

    為梁州刺史楊思平司馬。

    楊以事害範元之等下獄。

    宣亦同被桎梏。

    唯一心歸向觀世音。

    晝夜敬念菩薩名号。

    一夕将眠時。

    忽睹菩薩現形。

    光明照獄。

    因叩頭懇禱。

    久之乃沒。

    未幾。

    宣獨蒙恩赦。

    乃繪所見慈容。

    并立精舍。

    供養終其身。

    (出觀音感應) 秦徐義 高陸人。

    少信法。

    為符堅尚書。

    堅末。

    兵革蜂起。

    賊獲義。

    将加害。

    乃埋其兩足。

    編發於樹。

    義夜中專念觀世音。

    有頃。

    夢一人謂曰。

    今事亟矣。

    尚暇眠耶。

    義驚覺。

    見守防者并疲而寝。

    乃試自奮動。

    手.發忽解。

    足亦得脫。

    亟遁去。

    行百餘步。

    隐叢草中。

    追者馳至。

    火炬星陳。

    竟無見者。

    天明賊散。

    歸投邺寺。

    乃免。

    (出冥祥記) 秦畢覽 東平人。

    素崇事觀音。

    後随慕容垂北征。

    沒虜。

    單騎奔竄。

    虜追将及。

    覽至誠持念菩薩名号。

    卒得脫免。

    因入深山。

    迷惑失道。

    又專心歸向。

    中夜見一僧。

    法服持錫。

    示以途徑。

    乃得還家。

    (出冥祥記) 宋文帝 禦膳烹雞子。

    忽聞鼎中群呼觀世音菩薩。

    凄怆之甚。

    監宰以聞帝。

    遣驗之。

    果然。

    歎曰。

    吾不知佛道神力乃能若是。

    敕自今不得用雞子。

    (出感應篇傳) 宋釋求那跋陀羅 罽賓國王族也。

    深入三藏。

    博通大乘。

    元嘉中東遊。

    居金陵祇園寺。

    南谯王義宣等。

    鹹師事之。

    王集義學沙門七百餘。

    欲講華嚴經。

    師以未通華言。

    深懷媿歎。

    因朝夕禮忏。

    虔禱觀音。

    以求冥應。

    忽夜夢神人執劍。

    持一人首為易之。

    豁然便覺。

    自後華言無不通曉。

    遂講說至十數遍。

    聽者傾服。

    文帝嘗問師曰。

    朕欲持戒不殺。

    而身主國政。

    不獲從願。

    奈何。

    師曰。

    帝王所修。

    與匹夫異。

    匹夫身賤名微。

    須苦志克己。

    帝王以四海為家。

    萬民為子。

    出一嘉言。

    則士庶鹹悅。

    布一善政。

    則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則風雨時。

    寒暑調。

    百谷茂。

    如此持齋。

    齋亦大矣。

    如此不殺。

    戒亦至矣。

    安在減一時之膳。

    全一物之命。

    而後為弘濟耶。

    帝撫幾稱善。

    敕有司供養。

    舉國宗奉焉。

    (出高僧傳) 宋元嘉初黃龍沙門昙無竭 誦觀世音經。

    淨修苦行。

    與徒屬二十五人。

    遠朝佛國。

    備經艱險。

    将達天竺舍衛。

    路逢山象一群。

    竭誦經稱名歸命。

    有獅子從林出。

    群象奔逸。

    又有野牛。

    鳴吼而至。

    将欲加害。

    竭複歸命如初。

    忽見大鹫飛來。

    牛亦驚走。

    (出法苑珠林) 宋沙門竺惠慶 廣陵人。

    經行修明。

    元嘉十二年。

    荊揚大水。

    惠慶将入廬山。

    船至江而暴風忽起。

    同旅已得依浦。

    唯惠慶船飄揚江心。

    風急浪湧。

    勢必淪覆。

    惠慶正心誠誦觀世音經。

    洲際之人。

    望見其舫。

    迎飙截流。

    如有數十人牽挽及岸。

    全舟獲濟。

    (出法苑珠林) 宋釋道冏 扶風人。

    為師道懿病。

    同侶四人。

    入河南霍山采锺乳。

    探穴數裡。

    遇一深流。

    橫木而過。

    冏先渡。

    餘皆溺死。

    炬火又滅。

    冏默誦普門品。

    憑誠乞濟。

    又存念觀音。

    忽見光如螢火。

    頃之明照一穴。

    遂得路而出。

    元嘉十九年。

    臨川王鎮廣陵。

    請冏供養。

    九月。

    作十日觀音齋。

    至九日。

    夜四更。

    衆僧皆睡。

    冏起禮拜。

    将欲坐禅。

    忽見四壁有無數沙門。

    悉現半身。

    内一佛。

    螺髻了了分明。

    有偉人手握長刀。

    貌極雄異。

    撚香授冏。

    謂曰。

    汝可受香。

    以覆護主人。

    倐忽而隐。

    後又作普賢齋。

    有二僧來禮佛。

    出門飛空而去。

    衆皆驚異。

    (出法苑珠林) 宋慧和沙門者 京師衆造寺僧。

    元嘉之難。

    和猶為白衣。

    屬劉胡部下。

    胡常遣将士數十人作諜。

    和亦預焉。

    行至鵲渚。

    值台軍西上。

    諜衆逃散。

    和竄至新林。

    以褶袴易野老弊衣。

    作田夫狀。

    提籃負擔而行。

    時諸遊軍。

    捕諜甚嚴。

    視和形色。

    疑而問之。

    和答稍謬。

    被擒發斬。

    和自散走。

    便力誦觀世音經。

    至将斬時。

    祈懇彌至。

    既而軍人揮刃屢跌。

    三舉三折。

    軍主驚而釋之。

    和於是出家。

    遂成精業。

    (出法苑珠林) 宋長幹寺釋昙颕 會稽人。

    少出家。

    嚴持戒行。

    誦經十餘萬言。

    宣唱明朗。

    天然獨絕。

    常患癬疾。

    積治不除。

    室供觀音像。

    晨夕禮拜。

    求愈此疾。

    一日。

    忽見有蛇上屋。

    一鼠墜地。

    涎沫遍身。

    狀如已死。

    颕候鼠活。

    即取竹刮除涎沫。

    因聞蛇所吞鼠。

    能療瘡疾。

    遂以涎傅癬。

    鼠尋活。

    信宿之間。

    瘡疾頓盡。

    方悟蛇之與鼠。

    乃是誠祈所緻。

    後名傳遐迩。

    國君供養。

    (出高僧傳) 宋益州孫道德 素為奉道祭酒。

    年踰五十。

    未有子。

    居近精舍。

    景平中。

    有僧謂曰。

    能至心禮誦觀世音經。

    子可冀也。

    孫從之。

    一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