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異夢。
婦果有孕。
産男。
(出冥祥記) 宋王球 字叔達。
太原人。
為涪陵太守。
元嘉元年。
以在郡失守。
系獄。
防鎖堅固。
球素皈釋。
居官愛民。
至獄。
見百餘人并多饑餓。
每食。
皆分給之。
日自持齋。
至心念觀世音。
夜夢升高座。
見沙門以經一卷與之。
題名光明接行品。
并諸菩薩名。
球受披讀。
忘第一菩薩名。
第二觀世音。
第三大勢至。
又見一車輪。
沙門曰。
此五道門也。
既覺。
鎖皆斷脫。
球心知神力。
彌增專志。
因自釘治其鎖。
經三日。
而被原宥。
(出法苑珠林) 宋王玄谟 太原人。
元嘉中。
北征失律。
蕭斌欲誅之。
沈慶之谏曰。
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
豈玄谟所能當。
且殺戰将。
徒自弱耳。
乃止。
初玄谟将見殺。
夢人告曰。
能誦觀世音普門品.大悲咒千遍。
可免。
既覺。
誦之不辍。
忽報停刑。
後官至開府。
(出法華感通) 宋張興 新興人。
平居信佛。
嘗從沙門昙翼.僧融受八戒。
後為劫盜所誣引。
興逃避。
執其妻系獄。
既而縣禁失火。
出囚於外。
會融.翼同行過囚邊。
妻号呼曰。
阇黎何以救我。
融曰。
貧道無力可救。
願爾勤念觀世音。
庶獲免耳。
妻便晝夜祈念。
經十許日。
忽夜夢一沙門。
以足踢之曰。
咄咄可起。
妻即驚起。
桎梏俱解。
但時戶猶閉。
防驚殊嚴。
不得出。
慮有覺者。
乃還帶鎖械而眠。
又夢沙門喚曰。
戶已開矣。
妻覺而馳出。
守卒并熟寐。
無知者。
昏黑中行數裡。
忽遇一人。
妻驚懼躄仆於地。
及相訊。
乃其夫也。
相扶悲喜。
亟投僧翼所藏匿。
遂得免。
此元嘉初年事。
(出觀音感應) 宋卞悅之 濟陰人。
作朝請。
年五十未有子。
婦為娶妾。
複積載不孕。
祈求繼嗣。
發願誦觀音經千遍。
其數垂竟。
妾即有娠。
遂生男。
時元嘉十四年。
(出冥祥記) 宋張暢 常奉持觀音。
南谯王之構逆也。
暢不從。
王欲殺之。
夜夢觀音曰。
汝不可害暢。
遂不敢殺。
及王敗。
暢系獄。
誦觀世音經千遍。
鎖寸寸斷。
獄司易之。
複斷。
吏白而釋之。
(出談薮) 宋伏萬壽 平昌人。
元嘉十九年。
在廣陵為衛府參軍。
乞假還州。
四更初涉江。
長波安流。
至中而風起如箭。
時尚昏黑。
不知所向。
萬壽奉法。
唯一心歸命觀世音。
念不絕口。
倐爾與船中人同睹北岸有光。
狀如村火。
回船趨之。
未旦而至。
問彼岸人。
皆雲更盡無燃火者。
方知佛力焉。
(出法苑珠林) 宋車母者 其子遭廬陵王青泥之難。
為虜所得。
陷賊營中。
母在家素奉佛。
因燃燈七盞於佛前。
夜專心念觀世音。
願子得脫。
如是經年。
其子乘隙南奔。
晝伏夜行。
隻身迷向。
每見火光七道在前。
疑為村落。
欲趨投之。
終不可至。
如是七日夜。
不覺到家。
見其母猶伏佛前回向。
七燈煌煌。
始悟前因。
知是佛力。
母子重逢。
皈依畢命。
(出宣驗記) 齊彭子喬 益陽人。
少出家。
還俗仍日誦觀世音經。
建元元年。
任本郡主簿。
以罪被系。
太守沈文龍必欲殺之。
防械甚嚴。
子喬憂懼無策。
唯至誠誦經。
至百餘遍。
疲而晝寝。
有湘西縣吏杜道榮。
亦同系獄。
乍寐乍寤。
忽見雙白鶴飛集子喬身畔。
雙足已脫械外。
驚起視之。
子喬亦寤。
榮乃告以所見。
子喬知佛庇。
此難必解。
尚慮獄家疑其欲叛。
仍取械着焉。
經五日蒙釋。
(出法苑珠林) 隊主李儒俊 鎮虎牢。
為魏虜所圍。
危急欲降。
夜踰城而出。
見賊縱橫并卧。
儒俊乃一心稱觀世音。
便過賊營。
有賊随來。
儒俊匿入草木叢中。
賊衆奄至。
儒俊怖甚。
惟急念觀音經。
忽得馬馳去。
(出辨正論) 吳人陸晖 系獄分死。
乃令家人造觀音像。
祈禱免死。
臨刑連易三刀。
其刀皆折。
官問之。
答雲。
恐是觀音慈力。
及看法像。
項上有三刀痕。
因奏宥之。
(出宣驗記) 榮陽高荀 年已五十。
為殺人。
鎖頓地牢。
同禁人勸以努力共念觀世音。
荀雲。
我罪至重。
何由能免。
同禁再三勸之。
始發心。
誓舍惡行善。
專念觀世音。
若得幸脫。
願造五層浮圖。
舍身作奴。
供養衆僧。
旬日夕用心誠切。
鉗鎖自解。
監司驚異。
語荀雲。
若佛憐汝。
斬應不死。
臨刑之日。
舉刀刃斷。
上聞原免。
(出宣驗記) 史隽 文學過人。
奉道慢佛。
常語人雲。
佛是胡神。
不足事也。
每見尊像。
辄輕诮之。
後雙足病攣。
不能下榻。
醫.禱俱無效驗。
友人趙文謂曰。
此病非慈悲大力不能救。
試發心造觀音像。
祈之必應。
隽以病急。
如言鑄像。
像成。
忽夢觀音降其室。
果得差。
隽由此悔過信法。
(出宣驗記) 魏沙門道集 行壽陽西山。
為賊所獲。
縛之於樹。
将殺之。
集念觀世音。
守死不辍。
及引刀。
屢斫皆無傷損。
賊怖走。
集因得脫。
又沙門法禅。
山行逢賊。
惟念觀音。
賊挽弓射之。
箭不能傷。
遂投弓於地歸誠焉。
(出觀音感應) 魏盧景裕節闵 初為國子博士。
坐累。
系晉陽獄。
至心誦法華普門品。
餘力亦誦全經。
俄而枷鎖自脫。
主者以聞於朝。
特見原宥。
(出法華感通) 東魏孫敬德 天平中。
定州募士。
奉釋教。
嘗造觀音像。
自加禮敬。
後為劫賊所引。
不勝拷楚。
忽夢一沙門。
令誦救苦觀世音千遍。
臨刑誦念數滿。
刀自折為兩段。
膚頸不傷。
三易其刀皆然。
所司以狀奏聞。
丞相高歡表請免死。
及歸家。
見觀音像項有刀痕者三焉。
(出〔宣祥〕記) 北周益州招提寺釋慧恭 與同學僧慧遠結契。
後遊荊揚。
訪道而歸。
契潤三十年。
夜話次。
遠語如流。
師默無所對。
遠曰。
可不誦一經乎。
師曰。
惟誦法華普門品一卷。
當為誦之。
但至心聽。
乃結壇升高座。
始發聲唱經題。
覺有香氣。
久之聞天樂振空。
雨花零亂。
經已方歇。
遠敬禮謝之。
(出法華感通) 隋開皇初。
有揚州僧。
逸其名。
誦通涅盤。
自矜其業。
岐州東山沙彌。
誦觀世音經。
二人俱暴死。
至冥府。
王處沙彌金座。
甚敬之。
處涅盤僧銀座。
禮稍弛。
僧不平。
問沙彌住處。
既蘇。
從南至岐。
訪得沙彌。
詢其事。
沙彌雲。
每啟觀音經。
必衣淨衣。
燒名香。
咒願畢乃誦。
從不敢怠。
僧謝曰。
吾
婦果有孕。
産男。
(出冥祥記) 宋王球 字叔達。
太原人。
為涪陵太守。
元嘉元年。
以在郡失守。
系獄。
防鎖堅固。
球素皈釋。
居官愛民。
至獄。
見百餘人并多饑餓。
每食。
皆分給之。
日自持齋。
至心念觀世音。
夜夢升高座。
見沙門以經一卷與之。
題名光明接行品。
并諸菩薩名。
球受披讀。
忘第一菩薩名。
第二觀世音。
第三大勢至。
又見一車輪。
沙門曰。
此五道門也。
既覺。
鎖皆斷脫。
球心知神力。
彌增專志。
因自釘治其鎖。
經三日。
而被原宥。
(出法苑珠林) 宋王玄谟 太原人。
元嘉中。
北征失律。
蕭斌欲誅之。
沈慶之谏曰。
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
豈玄谟所能當。
且殺戰将。
徒自弱耳。
乃止。
初玄谟将見殺。
夢人告曰。
能誦觀世音普門品.大悲咒千遍。
可免。
既覺。
誦之不辍。
忽報停刑。
後官至開府。
(出法華感通) 宋張興 新興人。
平居信佛。
嘗從沙門昙翼.僧融受八戒。
後為劫盜所誣引。
興逃避。
執其妻系獄。
既而縣禁失火。
出囚於外。
會融.翼同行過囚邊。
妻号呼曰。
阇黎何以救我。
融曰。
貧道無力可救。
願爾勤念觀世音。
庶獲免耳。
妻便晝夜祈念。
經十許日。
忽夜夢一沙門。
以足踢之曰。
咄咄可起。
妻即驚起。
桎梏俱解。
但時戶猶閉。
防驚殊嚴。
不得出。
慮有覺者。
乃還帶鎖械而眠。
又夢沙門喚曰。
戶已開矣。
妻覺而馳出。
守卒并熟寐。
無知者。
昏黑中行數裡。
忽遇一人。
妻驚懼躄仆於地。
及相訊。
乃其夫也。
相扶悲喜。
亟投僧翼所藏匿。
遂得免。
此元嘉初年事。
(出觀音感應) 宋卞悅之 濟陰人。
作朝請。
年五十未有子。
婦為娶妾。
複積載不孕。
祈求繼嗣。
發願誦觀音經千遍。
其數垂竟。
妾即有娠。
遂生男。
時元嘉十四年。
(出冥祥記) 宋張暢 常奉持觀音。
南谯王之構逆也。
暢不從。
王欲殺之。
夜夢觀音曰。
汝不可害暢。
遂不敢殺。
及王敗。
暢系獄。
誦觀世音經千遍。
鎖寸寸斷。
獄司易之。
複斷。
吏白而釋之。
(出談薮) 宋伏萬壽 平昌人。
元嘉十九年。
在廣陵為衛府參軍。
乞假還州。
四更初涉江。
長波安流。
至中而風起如箭。
時尚昏黑。
不知所向。
萬壽奉法。
唯一心歸命觀世音。
念不絕口。
倐爾與船中人同睹北岸有光。
狀如村火。
回船趨之。
未旦而至。
問彼岸人。
皆雲更盡無燃火者。
方知佛力焉。
(出法苑珠林) 宋車母者 其子遭廬陵王青泥之難。
為虜所得。
陷賊營中。
母在家素奉佛。
因燃燈七盞於佛前。
夜專心念觀世音。
願子得脫。
如是經年。
其子乘隙南奔。
晝伏夜行。
隻身迷向。
每見火光七道在前。
疑為村落。
欲趨投之。
終不可至。
如是七日夜。
不覺到家。
見其母猶伏佛前回向。
七燈煌煌。
始悟前因。
知是佛力。
母子重逢。
皈依畢命。
(出宣驗記) 齊彭子喬 益陽人。
少出家。
還俗仍日誦觀世音經。
建元元年。
任本郡主簿。
以罪被系。
太守沈文龍必欲殺之。
防械甚嚴。
子喬憂懼無策。
唯至誠誦經。
至百餘遍。
疲而晝寝。
有湘西縣吏杜道榮。
亦同系獄。
乍寐乍寤。
忽見雙白鶴飛集子喬身畔。
雙足已脫械外。
驚起視之。
子喬亦寤。
榮乃告以所見。
子喬知佛庇。
此難必解。
尚慮獄家疑其欲叛。
仍取械着焉。
經五日蒙釋。
(出法苑珠林) 隊主李儒俊 鎮虎牢。
為魏虜所圍。
危急欲降。
夜踰城而出。
見賊縱橫并卧。
儒俊乃一心稱觀世音。
便過賊營。
有賊随來。
儒俊匿入草木叢中。
賊衆奄至。
儒俊怖甚。
惟急念觀音經。
忽得馬馳去。
(出辨正論) 吳人陸晖 系獄分死。
乃令家人造觀音像。
祈禱免死。
臨刑連易三刀。
其刀皆折。
官問之。
答雲。
恐是觀音慈力。
及看法像。
項上有三刀痕。
因奏宥之。
(出宣驗記) 榮陽高荀 年已五十。
為殺人。
鎖頓地牢。
同禁人勸以努力共念觀世音。
荀雲。
我罪至重。
何由能免。
同禁再三勸之。
始發心。
誓舍惡行善。
專念觀世音。
若得幸脫。
願造五層浮圖。
舍身作奴。
供養衆僧。
旬日夕用心誠切。
鉗鎖自解。
監司驚異。
語荀雲。
若佛憐汝。
斬應不死。
臨刑之日。
舉刀刃斷。
上聞原免。
(出宣驗記) 史隽 文學過人。
奉道慢佛。
常語人雲。
佛是胡神。
不足事也。
每見尊像。
辄輕诮之。
後雙足病攣。
不能下榻。
醫.禱俱無效驗。
友人趙文謂曰。
此病非慈悲大力不能救。
試發心造觀音像。
祈之必應。
隽以病急。
如言鑄像。
像成。
忽夢觀音降其室。
果得差。
隽由此悔過信法。
(出宣驗記) 魏沙門道集 行壽陽西山。
為賊所獲。
縛之於樹。
将殺之。
集念觀世音。
守死不辍。
及引刀。
屢斫皆無傷損。
賊怖走。
集因得脫。
又沙門法禅。
山行逢賊。
惟念觀音。
賊挽弓射之。
箭不能傷。
遂投弓於地歸誠焉。
(出觀音感應) 魏盧景裕節闵 初為國子博士。
坐累。
系晉陽獄。
至心誦法華普門品。
餘力亦誦全經。
俄而枷鎖自脫。
主者以聞於朝。
特見原宥。
(出法華感通) 東魏孫敬德 天平中。
定州募士。
奉釋教。
嘗造觀音像。
自加禮敬。
後為劫賊所引。
不勝拷楚。
忽夢一沙門。
令誦救苦觀世音千遍。
臨刑誦念數滿。
刀自折為兩段。
膚頸不傷。
三易其刀皆然。
所司以狀奏聞。
丞相高歡表請免死。
及歸家。
見觀音像項有刀痕者三焉。
(出〔宣祥〕記) 北周益州招提寺釋慧恭 與同學僧慧遠結契。
後遊荊揚。
訪道而歸。
契潤三十年。
夜話次。
遠語如流。
師默無所對。
遠曰。
可不誦一經乎。
師曰。
惟誦法華普門品一卷。
當為誦之。
但至心聽。
乃結壇升高座。
始發聲唱經題。
覺有香氣。
久之聞天樂振空。
雨花零亂。
經已方歇。
遠敬禮謝之。
(出法華感通) 隋開皇初。
有揚州僧。
逸其名。
誦通涅盤。
自矜其業。
岐州東山沙彌。
誦觀世音經。
二人俱暴死。
至冥府。
王處沙彌金座。
甚敬之。
處涅盤僧銀座。
禮稍弛。
僧不平。
問沙彌住處。
既蘇。
從南至岐。
訪得沙彌。
詢其事。
沙彌雲。
每啟觀音經。
必衣淨衣。
燒名香。
咒願畢乃誦。
從不敢怠。
僧謝曰。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