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下

關燈
辭祖考還。

    謂婦唐孺人曰。

    彌陀迎我。

    觀音.室利亦至矣。

    又明日曰。

    觀音食我一芉。

    謂我勿茹葷。

    齋五日。

    可西行也。

    自是每食一粥一蔬。

    至期沐浴整冠。

    令子弟誦如來名号。

    自誦經。

    端坐而化。

    翊日。

    體香潔如生。

    (出金剛靈應) 明劉谷賢 黃州人。

    隸虎贲左衛軍。

    嘗從大監鄭和。

    使海外諸番國。

    舟經大海洋。

    劉忽失腳堕水。

    時風帆迅駛。

    不可救援。

    和令人升桅竿望之。

    遙見一人隐隐出沒波濤中。

    相去數十裡。

    鹹謂無複生理。

    須臾。

    劉追及舟。

    舟中人大喜。

    速以物引上。

    見大魚長丈餘。

    悠然而去。

    人皆異之。

    劉曰。

    此魚載我至此。

    将沒者數次。

    魚辄以鬐鬣負起。

    故水不入口。

    舟中人問。

    爾平生有何善果。

    緻得此報。

    劉雲。

    但念觀音經耳。

    (出善餘堂筆乘) 明福州南台寺。

    塑觀音像。

    将毀其舊。

    塑工林翁。

    求歸事之。

    後數月。

    操舟入海。

    舟壞而溺。

    急呼觀音曰。

    我嘗救菩薩。

    菩薩甯不救我。

    語訖。

    身便自浮。

    得一闆乘之。

    驚濤自天。

    約行百餘裡。

    随流入小浦中。

    獲遺物一笥。

    頗有所資而歸。

    人以為觀音之助。

    (出筆乘) 明沈見泉祖 遊黎裡羅重寺。

    見後殿毀拓。

    觀音首頂箬笠。

    歎曰。

    菩薩慈悲。

    能與人智慧。

    某願重修此殿。

    求吾子孫有一.二讀書者。

    足矣。

    歸謀之婦。

    婦曰。

    今有米數百石。

    速易銀。

    獨力完此功德可也。

    不日。

    棟宇.法相。

    煥然鼎新。

    其孫堯中.曾孫夢鬥。

    相繼登第。

    (出鞭心錄) 明王應吉 素虔奉觀世音。

    萬曆壬寅。

    奉使東行。

    便道還裡。

    患痰火疾。

    水漿不能咽者七日。

    夢乘肩輿。

    循大河浒。

    忽前人失足。

    王颠堕水中。

    鱗甲之類種種見前。

    因念。

    此類我嘗啖之。

    今為難矣。

    恍惚若有人挾王起崖上。

    則赤日當空。

    觀音大士倚岩而坐。

    王以手扪衣不濕。

    因叩謝。

    大士謂曰。

    汝家世奉我。

    故來相救。

    但殺業頗多。

    緻有是病。

    若戒殺即愈。

    王曰。

    承慈力普度。

    此夙心也。

    敢不遵命。

    倐然而覺。

    身汗如雨。

    自後遂盟心戒殺。

    自作紀靈戒殺衷言。

    志其事。

    (出廣仁品) 明天台王立毂 字伯無。

    領萬曆丙午鄉薦。

    夢其父大中丞公士性。

    有十年五死及植德禳災之谕。

    及於嘉禾三寶前。

    誓奉長齋。

    受天台殺.盜.淫.妄四戒。

    後任江西新淦縣。

    此事都廢。

    戊午入觐。

    舟次荻港。

    夜為冥府所攝。

    主者厲聲叱曰。

    爾陽算盡丙辰八月。

    延至今者。

    齋戒力也。

    爾奈何棄之。

    命取簿以示。

    見名下年月皆有注。

    至丙辰八月辄空。

    毂覽畢。

    叩首曰。

    居官勢不得不爾。

    主者曰。

    奈算盡何。

    命驅入獄。

    一坐側宰官請曰。

    試取破戒後事稽之。

    須臾肩兩簏至。

    皆令淦文卷。

    并平日偶書。

    寸紙俱在。

    皆有氣騰上。

    青.白.赤.黑不一色。

    主者令各撿之。

    先撿黑與青成聚。

    次撿白聚.赤聚已。

    而青者漸隐。

    黑者縮小如箸。

    而赤者赫然獨盛。

    毂旁睨赤聚中。

    見所刻金剛般若。

    及好生編.社倉卷俱在。

    主者曰。

    是尚知植德。

    損五官。

    全其軀命可乎。

    乃命抉其目。

    便昏暗無所見。

    覺有人促之去。

    一跌而寤。

    張目見燈火如刺。

    了不可開。

    其夜夢有人複以釘釘目。

    痛楚滋甚。

    遂卻醫藥。

    決意乞休歸裡。

    棄家精修淨業。

    庚申七月。

    禮忏幽溪。

    夕夢觀音大士。

    以楊枝灑甘露點其睛。

    晨起。

    豁然見物。

    兩目複明。

    後曆遊雲栖.博山之門。

    真參實證。

    再生者又一十二年。

    号壁如大師。

    (出同生自記) 明萬曆間平湖陸五台尚書 有仆與人争歐。

    悞傷人死。

    懼而求救于公。

    公曰。

    殺人者。

    抵國法也。

    我豈能狥情。

    為汝求免。

    汝在獄中。

    宜專心誦觀音菩薩名号。

    三年我來赦汝。

    其人奉命。

    時時持念不怠。

    才一年。

    遇赦而出。

    (出觀音感應) 明吳郡徐明甫 赴館於楚。

    遂徙家焉。

    好學笃行。

    教子讀書。

    素供觀音大士一軸。

    禮敬甚虔。

    子名礦。

    十餘歲忽遘危疾。

    夫妻於大士前。

    晨夕叩禱。

    至七日夜。

    夢菩薩告曰。

    無憂。

    汝子明旦可起也。

    忽聞有聲震桌上。

    驚而寤。

    起視所供大士幾前。

    果碟諸器俱墜地。

    檢之無一損者。

    子口中喃喃。

    微聲喚曰。

    菩薩救我。

    菩薩救我。

    問之不應。

    天明詢其故。

    子曰。

    昨夜半。

    正愦絕間。

    見大士至卧榻間。

    呼男曰。

    吾救汝。

    乃以水一瓯。

    命飲之。

    冰涼徹骨。

    遂舉體得汗而爽耳。

    不數日。

    病果愈。

    後子成萬曆丙辰進士。

    (出徐氏庭訓) 明萬曆中焦甲 以江陰縣吏。

    選湖廣典史。

    升知事。

    離任三.四程。

    泊舟江上。

    有一南僧。

    自蜀江來。

    求附載舟。

    人不許。

    僧因吐情告焦曰。

    貧僧有募金六百兩。

    将往普陀。

    為觀世音建幢樹剎。

    幸附而南。

    此功德誠無量也。

    焦與偕行數日。

    忽萌惡念。

    一夕大風。

    竟推僧江中。

    發其箧。

    果六百金。

    悉入私槖。

    曉起。

    見僧從水出。

    向前索命。

    撫其背曰。

    我命已矣。

    金乃十方所施。

    終不為君有也。

    自是晝夜現形攪鬧。

    淩晨起坐。

    僧已在側。

    且雲。

    吾已訴上帝。

    帝怒。

    将戮汝父子。

    焦憂懼成疾。

    坐卧不甯。

    所至驿。

    遞延僧道薦度。

    疏中又不敢直書其故。

    唯叩頭懇禱悔過而已。

    逡巡抵家。

    病益劇。

    願将此金作佛事。

    凡禳謝無所不營。

    而僧時至。

    必大呼曰。

    功德何益。

    還我六百金。

    往南海去。

    或來從屋上。

    或走出壁間。

    或據床附屏。

    已而家人悉見驚走。

    佥曰。

    和尚來。

    百計哀求。

    僧終不允。

    焦歸将一年。

    僧物.己物俱已垂罄。

    恹恹待斃。

    忽一日。

    亡僧持刺造訪。

    阍者辭以主人疾笃。

    僧叱雲。

    吾非常客。

    必欲見汝主。

    救其殘喘耳。

    時焦方伏枕呻吟。

    妻孥環泣。

    共睹僧形。

    複聞僧通姓名於外。

    焦痛恨雲。

    索命鬼變幻如此。

    不如速死。

    遂投身床下。

    持刀将自殺。

    家人力抱止之。

    而僧已直闖人室矣。

    謂焦曰。

    我人也。

    非鬼也。

    君屏妻子。

    當語其故。

    衆出避。

    僧曰。

    去年遊魂于風浪中。

    分必死。

    倐見觀世音自空中降。

    持一燈引入蘆洲。

    遇漁人救脫。

    六百金雖為君取。

    随複募化。

    已足其數。

    今将之普陀。

    償此宿願。

    頃過江陰。

    人傳君病奇怪。

    恃爾造見。

    為君釋杯蛇之惑耳。

    焦曰。

    幸師不死。

    但金盡無償。

    奈何。

    僧笑曰。

    吾來并不索金。

    焦舉家感恩列拜。

    欲辦衣履相贻。

    固卻不受。

    僅享一飯而去。

    使人迹之。

    果乘海船往矣。

    從此鬼形遂絕。

    然焦病終不愈。

    數月卒。

    止生一子。

    少有文名。

    方應舉。

    以親喪不能赴。

    偶步于江。

    忽躍入浪中以死。

    僧歸自南海。

    聞而歎息久之。

    (出感應篇增注) 明萬曆甲寅歙縣吳奕德 随叔正鹍。

    受業臨塘寺。

    鹍叩普門大師有省。

    遂皈佛法。

    且晚率諸生持齋。

    頂禮西方。

    奕德尤深敬信。

    發願書大悲經五十卷.金剛經三十卷。

    五月二十九日。

    浴琴溪。

    暴病氣絕。

    掖歸卧屍於床。

    忽言曰。

    我乃佛前左護法關。

    奕德因悞殺。

    宿冤攝入冥府。

    以彼奉佛許經善念。

    特來護之。

    鹍可為念佛諷經。

    候其初七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