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持驗紀上

關燈
事。

    上震怒。

    使侍禦韋悰。

    鞫問甚急。

    大理李敬玄.司直王忻等數十人同系獄。

    雄專念普門品。

    日誦三十遍。

    夜亦不息。

    枷鎖忽自解。

    驚告守者。

    其夜監察禦史張守一直宿。

    親視。

    甚怪之。

    更鎖嚴封而去。

    雄仍誦經。

    五更鎖複解。

    落地有聲。

    而封題如故。

    台中内外聞者奇之。

    事平。

    同室囚俱獲免。

    (出法苑珠林) 唐杜智楷 濟陰人。

    少好釋典。

    不仕不娶。

    被僧衣。

    隐居太山。

    以讀誦為事。

    貞觀二十一年。

    自山中還。

    忽患疾垂死。

    以袈裟覆體。

    昏然如夢。

    見婦女十數人。

    屢來相擾。

    智楷端然不動。

    漸逼近前。

    言欲共執智楷去擲北澗裡。

    有攬着袈裟者。

    忽齊聲念佛。

    退後忏悔。

    請為造阿彌陀佛。

    誦觀音菩薩三十餘遍。

    少間。

    遂覺體上大汗而愈。

    (出法苑珠林) 唐麟德中京師永興坊許俨 取魚為業。

    後患疾。

    冥然苦死。

    身赤如火。

    痛踰炭灸。

    自雲。

    但見火車來燒身。

    冥官責其取魚業重。

    遣現生受罪。

    已經數日。

    乍生乍死。

    親戚勸作功德。

    遂造觀音像兩軀。

    供養忏悔。

    仍令合家茹素。

    未幾。

    病遂差。

    (出法苑珠林) 唐成珪 天寶初。

    為長沙尉部。

    送河南橋木。

    始至揚州。

    遭風水。

    遺失甚衆。

    州司謂其盜賣。

    拷掠難堪。

    妄承破用。

    州司轉帖潭府。

    時班景倩為潭府嚴察之吏也。

    遣校楊觐。

    至揚執珪。

    觐欲婪賄。

    非刑逼勒。

    以鎖枷附於船梁。

    四面釘塞。

    唯開小孔通食。

    珪意若至潭府必死。

    發揚州日。

    便矢心念救苦觀世音菩薩。

    恒一日一食。

    或不食。

    但飲水清齋。

    經十餘日。

    至滁口。

    心口念誦懇至。

    枷鎖忽然自開。

    乃伺夜深。

    舟人盡卧。

    拔除所釘。

    出艙呼觐曰。

    汝如我何。

    觐驚起問。

    何得至此。

    珪曰。

    我甯葬江魚腹中。

    豈甘死汝輩手耶。

    即跳入水。

    初至江底。

    遇一浮木。

    抱之得浮水面。

    憑浪送入蘆灘。

    天明投村落中。

    居民送至滁州。

    官寮悉為驚歎。

    代具行李途費。

    勸珪入京。

    於禦史台申枉。

    觐既失珪。

    一時潰散。

    因此亦出家焉。

    (出集異記) 唐王琦 大原人。

    居荥陽。

    自童孺不茹葷血。

    大曆初。

    為衢州司戶。

    性喜持誦觀音經。

    由少及長。

    數患重病。

    諷經無不差愈。

    又誦時每有異類奇形之鬼。

    來相觸惱。

    以琦心正。

    不能幹犯。

    自緻消滅。

    (出廣異記) 唐衡陽一士人 年高無子。

    祈嗣靡所不至。

    忽遇老僧。

    持白衣觀音經授之。

    曰。

    佛說此經有能授持。

    随心所願。

    獲福無量。

    若欲求子。

    即生智慧之男。

    有白衣重包之異。

    於是夫婦竭誠誦滿一藏。

    數年遂生三子。

    果有白衣重包。

    衡陽太守親睹其事。

    重為印施。

    亦以祈嗣。

    不逾年生一子。

    (出白衣經紀驗) 唐饒州軍典鄭鄰 死至陰府。

    王按籍。

    知是誤追。

    乃放還。

    語之曰。

    汝還人間。

    勉力為善。

    汝見人殺生。

    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

    彼得受生。

    汝亦得福。

    (出龍舒淨土文引觀音感應) 唐歐陽璨 徐州人。

    素持諷觀音大悲神咒。

    家在州南五十裡。

    偶夏月入城。

    薄暮方歸。

    是夕天色暝晦。

    約行二十裡。

    雷雨大澍。

    路之半有山林夾道。

    密陰邃谷。

    向多猛獸。

    璨心悸不已。

    既達山路。

    雨勢彌盛。

    俄見巨物出於前。

    長丈餘。

    色白。

    首足都不可辨。

    相去才十餘步。

    同行不離。

    璨懼甚。

    欲持大悲咒。

    假菩薩力以禦之。

    然口噤不能發聲。

    但存心默念。

    數遍後。

    方能朗誦。

    誦之不辍。

    怪忽隐滅。

    雨亦稍息。

    遂得至家。

    (出玉堂閑話) 唐孟知儉 并州人。

    少時病忽亡。

    見衙府如常。

    時不知其死。

    逢故人為吏。

    謂曰。

    因何得來。

    具告知。

    始知所至為冥途。

    吏為撿籍曰。

    君平生無福果。

    何以得還。

    知儉曰。

    我一生誦多心經及觀音經。

    雖不記數。

    約三.四萬遍。

    吏果撿獲之。

    為白冥主放還。

    吏問。

    欲知爾前程乎。

    遂以簿示之。

    上載知儉合運出身。

    為曹州參軍。

    轉鄧州司倉。

    即掩卻不許看。

    引入一黑坑。

    遂活。

    不知運是何事。

    尋有敕募運糧。

    因選授曹州參軍。

    轉鄧州司倉。

    去任。

    又選晉州判司。

    未至而卒。

    (出朝野佥載) 唐李昕 善持千手千眼咒。

    有人患瘧。

    昕咒之。

    其鬼見形。

    謂人曰。

    我本欲大困辱君。

    為懼李十四郎。

    不敢複來矣。

    十四郎即昕也。

    昕家在東郡。

    客遊河南。

    其妹染疾。

    死數日。

    回生雲。

    初被數人引入墓間。

    中一人雲。

    此李十四郎妹。

    今從河南還。

    将至家。

    彼善人也。

    如聞吾等取其妹。

    必以神咒窘我等。

    不如早送還之。

    女活。

    昕亦到舍。

    (出廣異記) 唐桃林令韓光祚 攜家之官。

    途經華山廟。

    下車谒焉。

    入廟而愛妾暴死。

    令巫請於神。

    巫言。

    三郎欲取汝妾。

    既請。

    且免。

    至縣終當取之。

    光祚到任。

    乃召金工。

    為妾鑄金為觀世音像。

    求免此難。

    五日。

    妾複暴卒。

    半日方蘇。

    雲。

    适華山府君備車騎來迎。

    出門。

    有一僧金色。

    遮其前。

    車騎畏。

    不敢過。

    因之散去。

    光祚由是益信内教。

    (出記聞) 唐馬郎婦者 出陝右。

    先是此地俗習騎射。

    不知有三寶名。

    元和十二年。

    忽有美女。

    挈籃鬻魚。

    人競欲娶之。

    女曰。

    有一夕能誦普門品者。

    則吾歸之。

    黎明能誦者二十餘輩。

    複授以金剛般若。

    能誦猶十人。

    乃更授法華全經。

    期以三日通徹。

    獨馬氏子能之。

    乃具禮迎歸。

    入門。

    女稱疾。

    求止别房。

    須臾便死。

    體即爛壞。

    遂瘗焉。

    數日。

    有紫衣老僧至葬所。

    命啟視。

    惟黃金鎖子骨而已。

    謂衆曰。

    此觀音大士。

    憫汝輩障重。

    故垂方便示現。

    以化汝耳。

    言訖。

    飛空而去。

    (見宋潛溪像贊序) 唐陳玄範妻張氏 精心奉佛。

    恒願自造觀音像。

    終身供養。

    力不能從。

    專心日久。

    忽有觀世音金像。

    光彩輝煌。

    長五尺許。

    現於高座。

    衆歎其精感所緻。

    (出辨正論) 南唐李後主 手書金字心經一卷。

    賜宮人喬氏。

    後入宋太宗禁中。

    聞後主薨。

    自内庭出經。

    舍相國寺。

    以資薦度。

    且自書於後雲。

    故李後主宮人喬氏。

    伏遇國主百日。

    謹舍昔時賜妾所書般若心經一卷在相國寺西塔院。

    伏願彌勒尊前。

    持一花而見佛。

    雲雲。

    其後江南僧持歸故國。

    置天禧寺塔相輪中。

    寺後大火。

    相輪自火中堕落。

    而經不損。

    (出默記) 觀世音持驗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