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門崇行錄

關燈
因送還寺。

     屢征不就 唐慈藏。

    新羅國人。

    冥行顯被。

    物望所歸。

    屢征不就。

    王大怒。

    勑往山所将加手刃。

    藏曰。

    吾甯持戒一日而死。

    不願一生破戒而生。

    使不忍殺。

    具以上聞。

    王歎服焉。

     甯死不起 唐四祖道信大師。

    住黃梅三十餘載。

    貞觀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師。

    并以疾辭。

    帝勑使者。

    若更不起當取其首。

    師引頸受刃。

    使以聞。

    太宗嗟歎。

    賜珍帛以遂其志。

     贊曰。

    子陵之拒光皇。

    種老之辭仁祖。

    亦逸士之常耳。

    未聞脅之以白刃而不回者也。

    丹鳳翀霄。

    可望而不可追也。

    四祖其人欤。

    慈藏其人欤。

     三诏不赴 唐汾州無業禅師。

    陝西雍州人。

    穆宗遣左街僧錄靈準赍诏起之。

    師笑曰。

    貧道何德。

    累煩人主。

    爾先行。

    吾即往矣。

    遂沐浴敷座告門人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大虛空同壽。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流轉不窮。

    常了一切空。

    無一法當情。

    是諸佛用心處。

    言訖端坐。

    中夜而逝。

    準回奏。

    帝大欽歎。

    賜谥大達國師。

    師處憲穆兩朝。

    凡三诏不赴。

     诏至不起 唐懶融。

    隐金陵牛首山。

    上聞其名。

    遣中使召見。

    使至。

    融方坐地燃牛糞火。

    拾煨芋而食。

    寒涕交頤。

    使雲。

    天子有诏。

    尊者且起。

    融熟視不顧。

    使笑雲。

    涕及頤矣。

    融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涕耶。

    上聞而歎異。

    仍厚賜旌之。

     冒死納僧 唐法沖。

    隴西成紀人。

    貞觀初勑私度者處以極刑。

    時峄陽山多逃僧避難。

    資給告匮。

    沖詣州宰告曰。

    如有死事。

    沖身當之。

    但施道糧。

    終獲福佑。

    宰嘉其志。

    冒網周濟焉。

     不赴俗筵 唐韬光禅師。

    結茆於靈隐西峰。

    刺史白居易具飯以詩邀之。

    光答偈不往。

    有城市不堪飛錫到。

    恐驚莺啭畫樓前之句。

    其高緻如此。

     贊曰。

    有古德辭朝貴招宴偈雲。

    昨日曾将今日期。

    出門倚杖又思惟。

    為僧隻合居山谷。

    國士筵中甚不宜。

    與韬光高緻先後如出一轍。

    噫。

    斯二偈者。

    衲子當朝暮吟詠一過始得。

     不受衣号 (後)唐全付。

    吳郡昆山人。

    見南塔湧禅師頓明心地。

    後住清化禅院。

    錢忠憲王遣使賜紫袈裟。

    付上章力辭。

    使再往。

    又辭曰。

    吾非飾讓也。

    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

    尋賜号純一禅師。

    複固辭不受。

     力辭賜紫 五代恒超。

    範陽人。

    止開元寺。

    講經論二十餘年。

    前後州牧使臣投刺求見者。

    令童子收刺。

    罕所接對。

    時郡守李公欲奏賜紫衣。

    超辭以詩。

    有誓傳經論死。

    不染利名生之句。

    李公複令人勸勉。

    超确然不拔。

    且曰。

    而複來。

    吾在盧龍塞外矣。

    相國瀛王馮公聞其名。

    修書通好。

    超曰。

    貧道早舍父母克志修行。

    本期彌勒知名。

    不謂浪傳宰輔。

    豈以虛向浮利留心乎。

    馮公益重之。

    表聞於朝。

    強賜紫焉。

    卒之日。

    天樂盈空。

    蓋生兜率之明驗也。

     贊曰。

    纡金紫之服。

    交宰輔之門。

    人所深願而惟恐其不得也。

    二公堅辭再四。

    若将浼焉。

    清風凜然披拂千古。

    真可以涼奔競之炎衷而醒利名之醉眼矣。

     不樂王宮 後唐貞辨。

    中山人。

    刻苦修學刺血書經。

    時并州不容外僧。

    辨出野外。

    隐身古冢中。

    武帝畋遊。

    辨方出冢。

    見旌旗騎乘還入冢穴。

    帝擒之問故。

    檢冢中。

    則草座案硯疏鈔羅布。

    遂命入府供養。

    曹太後深加仰重。

    辨訴於後曰。

    本以學法為重。

    久在王宮如梏械耳。

    帝乃縱其自由。

     袖納薦書 (趙)宋雪窦顯禅師。

    得法於智門祚公。

    将遊兩浙。

    學士曾公謂曰。

    靈隐天下勝處。

    珊禅師吾故人。

    附書薦顯。

    顯至靈隐。

    陸沉衆中三年。

    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

    靈隐莫有知者。

    時僧千餘。

    使吏檢床籍乃得顯。

    問向所附書。

    出諸袖中封緘如故。

    曰。

    公意勤。

    然行腳人於世無求。

    敢希薦達哉。

    曾公大笑。

    珊以是奇之。

     贊曰。

    今人得貴宦書如獲拱璧而曉夜求售。

    其亦不聞雪窦之風欤。

    吾怪雪窦拈唱宗乘電掣雷轟。

    不讓德山臨濟諸老。

    考其平生。

    則器度由來不凡矣。

    為釋子者不可不自愛。

     棄書不拆 宋武甯慧安禅師。

    與圓通秀鐵壁同參天衣。

    安居武甯荒村破院。

    單丁三十年。

    而圓通應诏居法雲。

    威光烜然。

    後以書緻安。

    安不拆而棄之。

    侍者問故。

    安曰。

    吾始以秀有精彩。

    今知其癡也。

    出家兒。

    冢間樹下辦那事如救頭然。

    無故於八達衢頭架大屋。

    養數百閑漢。

    此真開眼尿床。

    吾何複對哉。

     贊曰。

    秀多衆。

    安單丁。

    蓋易地皆然耳。

    安非诋秀。

    警世之頑群癡聚而已。

    雖然。

    養閑漢猶可也。

    今之所養者忙漢也。

    尚何言哉。

     對使焚缽 宋懷琏。

    漳州人。

    皇佑中召對化城殿稱旨。

    賜号大覺禅師。

    琏持律甚嚴。

    上嘗遣使賜龍腦缽盂。

    琏對使焚之曰。

    吾法以壞色衣。

    以瓦缽食。

    此缽非法。

    宜無所用。

    使回奏。

    上嘉歎久之。

     贊曰。

    琏公煅缽而無怖心。

    英祖聞奏而無怒色。

    所謂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者也。

    得非宗門之盛事欤。

     ○總論 上錄忠君。

    此紀高尚。

    高尚是則忠君者非欤。

    是不然。

    顧所守何如耳。

    道充於岩穴而名聞於廊廟。

    上度吾君下度吾民。

    非弘法利生之正務乎。

    獨惜大道不立而枉己以求榮者。

    贻釋子之羞也。

    噫。

    為僧者誠以道自重。

    使國王大臣聞天下有樂道忘勢之僧。

    而歎之羨之。

    其忠亦多矣。

    豈必面陳獻替而後為忠乎。

    吾是以知南陽寵逮七朝。

    無業力辭三诏。

    遇不同。

    而其道同。

    其忠同。

     △遲重之行第八 傳法久隐 唐六祖大師。

    初參五祖即悟自心。

    祖曰。

    汝根性大利。

    着槽廠去。

    遂事舂碓。

    腰石勤劬苦作供衆。

    後傳衣法。

    夜半潛去。

    隐迹於獵人中。

    蓬首垢面者一十六年。

    後以龍天見推。

    乃於印宗法師講席偶論風幡。

    四衆驚仰。

    扶翊開法大闡南宗。

    為萬代師表焉。

     贊曰。

    大師不惟開法於十六年之後。

    而剃發亦如之。

    養深積厚古今一人而已。

    師表萬代不亦宜乎。

     十年秘重 唐桂琛。

    常山人。

    初學毗尼。

    後訪南宗遍參知識。

    得旨於玄沙大師。

    密行陸沉。

    漳州牧王公請於閩城西石由蓮宮。

    駐錫十數年。

    秘重妙道。

    有懇志扣求者乃為開演。

    既而遷羅漢院。

    破垣敗箦恬如也。

    勤州太保固請宣法。

    退讓不獲。

    方受其請大開法門。

    參徒莫計。

    出法眼一宗焉。

     不宜靈異 (後)唐善靜。

    長安金城人。

    南遊樂普。

    見安公法裔。

    乃融心要。

    後還故裡。

    留守王公營永安院居之。

    嘗洗沐。

    舍利隕落。

    即收秘。

    不許弟子示人。

    又禅寂次。

    忽有白鶴馴狎於庭。

    若聽法者。

    靜令人驅逐。

    凡此殊征有而不宣。

     贊曰。

    古人獲靈異而秘重不宣。

    今人無靈異而僞稱惑衆。

    心事蓋霄壤矣。

    聖益聖。

    愚益愚。

    又何怪乎。

     混迹樵牧 唐普願。

    鄭州新鄭人。

    依大隈山大慧禅師受業。

    得法於江西馬大師。

    含景匿耀似不能言。

    貞元十年挂錫池陽南泉山。

    蓑笠飯牛混於樵牧。

    斫山畬田。

    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太和中池陽太守與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固請開法。

    道化大行。

    号南泉古佛雲。

     贊曰。

    遠祖師影不出廬山四十載。

    王老師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此古人之盛節也。

    然皆得意後事。

    非初學所宜。

    出家兒大事未明。

    不遠千裡參尋知識。

    此何時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

    趙州八十行腳。

    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敢為癡隐者告。

     事皆緣起 宋神鼎諲禅師。

    豫州人。

    與汾陽齊名。

    年尚未壯。

    隐於南嶽二十年乃領住持。

    又二十年方開堂說法。

    然皆緣起於他。

    實非己意。

     曆年閉戶 宋雲蓋智禅師。

    元佑六年退居西堂。

    閉戶閑居者三十年。

     久處深山 明無聞聰禅師。

    大悟之後獨入光州山中六年。

    陸安州深山六年。

    複至光州又經三年。

    如是山中獨行獨坐共十七年。

    後乃出世。

     贊曰。

    獨行獨坐於大悟之後。

    亦遁迹南泉意也。

    彼初心未悟。

    而乃厭叢林畏大衆離知識。

    索居孤陋。

    不亦謬乎。

     八請不赴 宋汾陽無德禅師。

    見七十員善知識。

    前後八請皆不出世。

    燕居襄陽白馬寺。

    并汾道俗千餘人堅請不已。

    乃順人望。

    既至。

    宗風大振迹不越阃。

    自為不出院歌以見志雲。

     贊曰。

    曆觀諸大老得法之後。

    率多韬光鏟彩。

    時至乃彰。

    而此老八請不赴。

    其秘重尤甚。

    厥後宗風大振。

    非源深流長欤。

    今少年負一能。

    皇皇乎出世之恐後也。

    亦錯矣。

    縱然生摘得。

    終是不馨香。

    衲子宜時以自警。

     重法隐山 元法聞。

    七歲出家。

    後從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

    溫公謂聞任重道遠。

    托以弘傳之寄。

    聞對佛像灼肌燃指刺血書經以彰重法。

    遂隐五台山。

    不踰阃者六載。

    讀藏教五千卷者三番。

    帝師歎曰。

    漢地乃有此僧耶。

    尋以安西王命開講筵義善寺。

    天子聞而征之至阙。

    诏居大原教寺。

    賜銀章一品。

    求戒者皆從受焉。

    延佑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坐逝。

     廢寺隐居 元世愚。

    衢州西安縣人。

    曆參布衲及斷崖中峰諸大老。

    後得法於止岩。

    歸西安烏石山廢寺。

    結茆以居。

    影不出山者六載。

    名聞於朝。

    遣重臣賜名香金襕法衣。

    加号弘辨。

    至正間有龍眠古望等五剎新創。

    皆虔懇延師為開山第一祖。

    乃不得已應之。

     ○總論 或問。

    世尊始成正覺即演華嚴。

    乃有沙彌講經年甫七歲。

    如必曆年久隐。

    當如衆生何。

    不知古人之遲重非獨善忘世也。

    道高而志愈勤。

    心明而事彌慎。

    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待夫果熟香飄。

    龍天推出。

    舉而措之。

    裕如矣。

    子見如來一代之利生。

    而不知三祇之熏煉。

    又安知七歲沙彌非多生之熟習耶。

    佛法不是鮮魚那怕爛卻。

    斯言雖小可以喻大。

     △艱苦之行第九 年老頭陀 佛世大迦葉尊者。

    專行頭陀。

    年老不舍。

    佛憫其衰邁。

    謂言。

    汝久事勤苦。

    宜稍自逸。

    迦葉苦行如故。

    佛大嘉歎曰。

    汝能為一切衆生作依止。

    如我在世無以異也。

    有頭陁行如汝者。

    我法則存。

    不然。

    我法則滅。

    汝真荷擔大法者。

    後傳法為西天初祖。

     贊曰。

    頭陁行之存滅。

    法之存亡系焉。

    金口敷宣。

    言猶在耳。

    今僧腴其食。

    文其衣。

    華其居。

    惰其四肢。

    飾其玩好。

    如王公而不知愧。

    末法将沉。

    良可扼腕。

    迦葉鼻祖東西二方。

    而所為如是。

    豈非懸知後患。

    贻厥孫謀耶。

    率乃祖攸行願。

    禅者毋以末法自棄。

     備經險難 晉昙無竭。

    聞法顯等躬踐佛國。

    慨然有忘身之誓。

    以永初元年集同志昙朗僧猛等二十五人。

    發長安。

    西渡流沙。

    上無飛鳥下絕走獸。

    四顧茫茫莫知所之。

    惟望日光以準東西。

    視人骨以标行路耳。

    至[葸-十+夕]嶺。

    嶺冬夏積雪。

    惡龍吐毒。

    風雨砂礫。

    前度雪山。

    下有大江流急如箭。

    東西兩山之脅系索為橋。

    十人一過到彼岸已。

    舉煙為識。

    後人見煙知前已渡方得更進。

    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堕江中矣。

    複過大雪山。

    懸崖壁立無安足處。

    壁有故杙孔。

    處處相對。

    人執四杙。

    先拔下杙。

    仍攀上杙。

    展轉相攀。

    經於三日方及平地。

    檢料同侶失十二人。

    進向中天竺。

    路既空曠。

    惟赍石蜜為糧。

    十三人中又死八人。

    無竭雖屢經危棘。

    而系念觀音未嘗暫廢。

    至舍衛國。

    遇衆惡象。

    乃歸命觀音。

    忽現師子。

    象遂奔逸。

    至恒河。

    複值群兕。

    歸命如初。

    尋有大鹫飛來。

    牛亦驚散。

    後於南天竺随舶達廣州。

    赉經而還。

     贊曰。

    讀西行傳。

    千載而下猶可流涕。

    即今一字一句皆先德汗血也。

    而或以輕心對之。

    污手執之。

    不潔處置之。

    又或存而不讀。

    讀而不行。

    乃至用以博衣食貨名利而已。

    悲夫。

     法滅缞绖 隋靈裕。

    見周氏滅教。

    悲感不勝。

    衣以斬缞。

    頭绖麻帶。

    如喪考妣。

    引同侶夜談正理。

    晝讀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