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門崇行錄
關燈
小
中
大
潛形灰槁以俟法複。
刺股制心 隋智舜。
趙州大陸人。
專修道觀。
妄心卒起不可禁制。
即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須臾不逸。
髀上刺處斑剝如錦焉。
西竺取經 唐玄奘法師。
立誓取經。
貞觀三年單己西行。
過流沙。
曆高昌。
及於罽賓。
多虎豹不能前進。
奘不知為計。
閉門而坐。
至晚啟門。
一老僧至焉。
奘即禮敬。
僧教持般若心經。
遂得虎豹藏形魔鬼遁迹。
直造佛國取經而歸。
凡經一百五十餘國。
貞觀十九年冬方達京師。
身先苦役 唐志超。
同州馮翊人。
年二十七。
依并州開化寺贊禅師出家。
潔正身心。
勤履衆務。
安僧數百。
兩食恒備。
六時無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後於汾州起光岩寺。
晝夜克勤攝引後學。
時逢嚴勑。
度僧者加以極刑。
而超曾無介意如常剃落。
避世逸僧憑若泰山焉。
蚤虱不除 唐昙韻。
高陽人。
止五台山木瓜寺。
單形吊影。
處以瓦窯。
衣服久而破敝。
蚤虱積聚。
任其味啖。
寄以調伏。
曾於坐夏。
山饒土[癸-天+蟲]。
既不屏除氈如凝血。
但引咎自責願以相酬。
情無吝結。
如此行施四十餘年。
贊曰。
蚤虱不除。
不幾於苦行外道乎。
是不然。
若以苦行為成道之由。
則誠邪見。
今引咎自責。
願以相酬。
則所謂馬麥金槍償宿債耳。
安得等之外道。
六載舂粟 唐道亮。
趙州栾城人。
入封龍山。
誦經為業。
山侶三十。
亮一身既同衆務。
日别舂粟以五鬥為度。
六載之中曾無廢惰。
徒跣三年。
六時随衆。
後之講律。
聲被東夏。
聽徒八百。
成講學士者四十餘人。
不作不食 唐百丈海禅師。
住百丈山絕頂。
每日力作以償其供。
或勸止之。
則曰我無德以勞人。
衆不忍。
藏其作具。
因不食。
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
贊曰。
德如百丈而猶曰不欲以無德勞人。
況我輩乎。
或謂住持者宜弘法利生。
雖日享千金役百夫何病焉。
而瑣事力作。
非所謂知大體。
噫。
百丈建叢林。
立清規。
為萬世師法。
豈慮不及此。
今若是。
凡以愧天下之涼於德而豐於祿者也。
萬裡決疑 唐大随禅師。
有僧問。
劫火洞然。
這個壞也不壞。
答雲壞。
僧雲恁麼則随他去也。
答雲随他去。
其僧疑之。
尋師參扣。
遍曆山川至於萬裡。
贊曰。
古人為毫厘礙膺不肯自瞞。
必求決擇痛快而後已。
何複以途路為勞。
所謂一句随他語。
千山走衲僧者。
正指此也。
今俾尋師訪道。
則跬步而攢眉。
逐利趨名。
則萬裡而輕舉。
行八旬過百邑。
遐哉高風。
不可睹已。
躬自役作 宋慕喆。
臨川人。
号喆侍者。
住大沩。
衆二千指。
齋罷必會大衆茶。
每放參躬自役作。
使令者在側如路人。
夜禮拜視殿庑燈火。
倦則以帔蒙首假寐三聖堂而已。
卑己苦躬 唐僧藏。
遇仁祠則禮。
逢碩德則禮。
僧俗施拜俯偻而走。
當衆務也屈己猶臧獲焉。
見人故衣潛加浣濯。
或與縫紉。
至炎暑夜。
脫衣入草莽中。
蚊蚋虻蛭唼齧流血而恒念彌陀佛号。
雖巧曆者不能算數矣。
贊曰。
溫陵有言。
苦身而作。
安坐而食。
曲躬而禮。
逆立而受。
苟非有己利之德。
為害非細。
此老其免夫。
刻苦事衆 宋雲居簡禅師。
初谒膺禅師。
與語三日。
大奇之。
而誡令刻苦事衆。
於是躬操井臼司樵爨。
徧掌寺務不妨商略古今。
衆莫有知者。
行不辭勞 宋圓照本禅師。
師永安升公。
升道價重叢林。
歸者如雲。
本敝衣垢面操井臼典炊爨以給之。
夜則入室參道。
升曰。
頭陁荷衆良苦。
亦疲勞乎。
本曰。
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
必欲此生親證。
其敢言勞。
贊曰。
掌衆務而不礙商略古今。
典炊爨而不妨入室參道。
今沙門袖手受供曰吾辦道者也。
彼行務者也。
是何其與古異也。
常行乞食 (劉)宋道法。
炖煌人。
專精禅業。
後遊成都。
王休之費鑒之請主興樂香積二剎。
訓衆有法。
常行分衛。
不受别請。
不預僧食。
乞食所得。
減施蟲鳥。
夜則脫衣露坐以飼蚊蚋。
後入定見彌勒佛臍中放光照燭三途果報。
於是深加笃勵。
常坐不卧。
元徽二年於定中滅度。
○總論 聖王之相傳也曰無逸。
佛氏之相戒也曰慎勿放逸。
故求法者為法而忘軀。
利衆者為衆而忘己。
今少年十指不點水。
百事不幹懷。
擎缽則曰臂酸。
持帚則曰腰痛。
蚤夜勤修則曰吾體弱多病。
或诘之則又曰愚者用力智者用心。
愚修福智修慧。
噫。
果若而言。
非但迦葉以頭陁愚。
六祖以碓磨愚。
而不舍穿針之福。
将無佛亦愚耶。
噫。
△感應之行第十 精誠感戒 晉道進。
張掖人。
詣昙無谶律師求受菩薩戒。
谶不許。
令七日忏悔。
忏畢再往。
又大怒不許進。
退而竭誠禮忏。
經三載。
一夕夢釋迦文佛親為授戒。
明往見谶欲言所夢。
谶遙賀曰。
子已得戒矣。
自是道俗從進受戒者千餘人。
忏獲妙音 晉法橋。
少樂轉讀而乏音聲。
於是絕粒忏悔七日為期。
稽首觀音以求現報。
同學苦谏不聽。
至第七日覺喉内豁然。
索水飲之。
自此經聲徹裡許。
誓師子座 劉宋竺道生。
論涅盤經闡提皆當成佛。
舊學法師以為邪說擯之。
生誓曰。
若我所說不合經義。
願現身惡報。
實契佛心。
願舍命時據師子座。
遂往吳郡虎丘山。
豎石為徒講涅盤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曰。
如我所說。
契佛心否。
石皆點頭。
已而涅盤後品至。
果稱闡提有佛性。
後於廬山講涅盤經甫畢。
衆忽見麈尾堕地端坐而逝。
贊曰。
聖人之言有辭缺而意圓者。
涅盤之論闡提是也。
亦何俟後品之至。
蓋達人會理。
拘士執文。
又不獨闡提一端而已。
而生公正見不搖。
堅如金石。
死不違誓。
輝灼古今。
嗚呼壯哉。
夢中易首 劉宋求那跋跎羅。
中天竺人。
任緣遊化至京都。
谯王欲講華嚴等經。
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
旦夕禮忏求觀音加被。
忽夢白衣人持劍擎人頭來問曰何憂。
具以事對。
其人以劍為易新首。
豁然驚覺。
備曉華音。
於是開講大弘佛法。
廢戒忏悔 (高)齊僧雲。
住寶明寺。
以講演着名。
四月十五日臨誦戒時白衆言。
戒乃人人誦得。
何勞數聞。
可令一僧豎義。
使後進開悟。
衆無敢抗。
遂廢誦戒。
七月十五日衆集。
忽失雲所在。
四出追覓。
乃於古冢中得之。
流血被體。
問其故則雲。
有猛士執大刀厲聲呵雲。
僧雲。
爾何人。
斯敢廢布薩。
妄充豎義。
即以刀劊我身。
痛毒難忍。
因扶掖還寺。
竭誠忏悔。
經於十年。
至心盡敬依式布薩。
臨終之日異香來迎欣然而逝。
時鹹嘉其即世懲革雲。
贊曰。
今時尚經論而輕戒律。
二千年來半月誦戒無複有舉行者。
予不揣興廢墜於山中。
人猶未之信也。
果報炳然。
於雲公有征。
願覽者思之。
疠疾獲瘳 齊僧遠。
住梁州薛寺。
不修細行。
随流飲啖。
忽夢神人切齒責曰。
汝出家人。
如是造惡。
何不取鏡自照。
曉而臨水。
見眼邊烏黯。
謂是污垢。
舉手拭之。
眉随手落。
因自咎責痛改常習。
敝衣破履一食長齋。
昏曉行悔悲淚交注。
經一月餘。
夢前神人含笑謂曰。
知過能改。
可謂智人。
今當赦汝。
驚喜而覺。
流汗遍身。
面目津潤。
雙眉複出。
遠身經二報。
信知三世不虛。
自後竭誠奉法曾無退堕。
遂為名僧。
勤苦發解 梁道超。
吳郡人。
見旻法師學解冠海内。
心欲企之。
辍寝忘味以夜繼日。
夢有人言。
旻法師毗婆屍佛時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雲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随分得解。
遂勤劬苦至。
頃之洞徹。
禮忏延壽 梁寵法師。
年三十八。
遇道人法願謂曰。
君年滿四十當死。
無可避處。
惟有祈誠諸佛。
忏悔前愆。
或可冀耳。
寵引鏡驗之。
面有黑氣。
於是鬻衣缽市香供。
東抵海鹽光興寺。
閉門禮忏。
杜絕人事。
晝忘食息。
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歲暮之夕。
忽覺兩耳腫痛。
其夜忏達四鼓。
聞戶外人言曰。
君死業已盡。
遽開戶。
寂無所見。
明晨黑氣已除。
兩耳生骨。
居常禮佛百拜為限。
後有疾不能起。
猶於床上依時百過。
俯仰虔敬。
年七十有四而卒。
誦經延壽 梁智藏。
吳郡人。
住锺山開善寺。
遇相者謂曰。
法師聰明蓋世。
惜命不長。
止三十一耳。
時年二十有九。
於是罷講。
探經藏。
得金剛經。
竭誠誦讀禮佛忏悔。
晝夜不辍。
至期忽聞空中聲曰。
汝壽本盡。
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壽矣。
後見前相者。
驚異莫測。
藏陳其故。
始知經力不可思議。
贊曰。
修短。
分也。
禮忏誦經而壽延。
則宿因之說廢矣。
噫。
還帶而夭相除。
渡蟻而貴形現。
人力尚可回夭。
況三寶不思議力耳。
獨恨精誠不能如二公耳。
鼓[竺-二+(橐-中)]鑰而為經。
交杵碓而成禮。
亦何怪乎感應之無由也。
扣鐘拔苦 隋智興。
居大莊嚴寺。
職掌扣鐘。
大業五年。
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
其妻夢夫謂曰。
吾至彭城病死。
堕地獄中。
賴莊嚴寺鳴鐘。
響振地獄。
乃得解脫。
欲報其恩。
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
興以散衆。
衆問扣鐘何以緻感。
興曰。
吾扣鐘。
始祝曰。
願諸聖賢同入道場。
乃□發三下。
及長扣。
又祝曰。
願諸惡趣。
聞我鐘聲俱離苦惱。
嚴冬極凍。
皮裂肉皴。
掌内凝血。
無所辭勞。
天神護體 唐道宣律師。
姓錢氏。
初從師聽律一徧即欲遊方。
師呵曰。
适遐自迩。
修舍有時。
抑令聽十徧。
後持律精嚴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
臨砌颠仆。
有天神介冑掖之。
因問何神。
答曰。
博叉天王之子張瓊也。
以師戒德高妙故給衛耳。
宣遂廣問佛世。
一一條對。
及授宣佛牙寶掌以表信焉。
号南山教主澄照律師。
贊曰。
律非玄義。
宣公非鈍根。
何淹滞乎十聽。
良由戒為道本。
欲其淪肌浃髓而堅固不易耳。
今之受戒者。
一受之後束之高閣。
尚莫能粗究其義。
而況師十講弟子十聽耶。
吾故知宣公之師非常人。
而大賢之出其門有自來矣。
感示淨土 唐慧日。
泛舶渡海達天竺。
參訪知識。
咨禀捷徑法要。
天竺學者皆贊淨土。
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
有觀音像。
日乃七日叩頭。
又斷食。
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
忽見觀音現紫金身。
坐寶蓮華。
垂手摩頂曰。
汝欲傳法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回長安。
普勸念佛。
贊曰。
健馱之感觀音。
與竹林之感文殊。
大略相類。
皆誠極而應。
無可疑者。
淨土感應事非一人。
詳具於往生集中。
茲不複贅。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壽禅師。
初為庫吏。
用官錢放生。
當死。
吳越王釋之。
出家為僧。
嘗行法華忏二十一日。
備極精懇。
夢觀音以甘露灌口。
遂得無礙辯才。
忏感授記 唐昙榮。
春夏講教。
秋冬坐禅。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
乃誓求總獲。
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忏法。
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
一佛顧榮雲。
我是釋迦。
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
後當作佛。
号普甯佛。
是冬榮卒。
異香繞室。
口出青蓮 唐遂端。
止德潤寺。
專精法華。
十二時中恒誦不辍。
老且彌笃。
鹹通二年忽趺坐而化。
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
葬東山下。
二十餘年墓屢發光。
開視之。
形質如生。
衆迎還寺。
漆纻飾之。
今号真身院存焉。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
有笑於傍者曰。
道無修無證。
無修則感者空。
無證則應者寂。
憧憧於感應。
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欤。
予曰。
桴感鼓則應以聲。
水感月則應以影。
謀與計安在。
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
孝子泣而堅冰解。
理也奚足異乎。
使感應無由。
則因果蕩然矣。
豁達空。
招殃禍。
可勿戒諸。
崇行錄(終)
刺股制心 隋智舜。
趙州大陸人。
專修道觀。
妄心卒起不可禁制。
即刺股流血。
或抱石巡塔。
須臾不逸。
髀上刺處斑剝如錦焉。
西竺取經 唐玄奘法師。
立誓取經。
貞觀三年單己西行。
過流沙。
曆高昌。
及於罽賓。
多虎豹不能前進。
奘不知為計。
閉門而坐。
至晚啟門。
一老僧至焉。
奘即禮敬。
僧教持般若心經。
遂得虎豹藏形魔鬼遁迹。
直造佛國取經而歸。
凡經一百五十餘國。
貞觀十九年冬方達京師。
身先苦役 唐志超。
同州馮翊人。
年二十七。
依并州開化寺贊禅師出家。
潔正身心。
勤履衆務。
安僧數百。
兩食恒備。
六時無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後於汾州起光岩寺。
晝夜克勤攝引後學。
時逢嚴勑。
度僧者加以極刑。
而超曾無介意如常剃落。
避世逸僧憑若泰山焉。
蚤虱不除 唐昙韻。
高陽人。
止五台山木瓜寺。
單形吊影。
處以瓦窯。
衣服久而破敝。
蚤虱積聚。
任其味啖。
寄以調伏。
曾於坐夏。
山饒土[癸-天+蟲]。
既不屏除氈如凝血。
但引咎自責願以相酬。
情無吝結。
如此行施四十餘年。
贊曰。
蚤虱不除。
不幾於苦行外道乎。
是不然。
若以苦行為成道之由。
則誠邪見。
今引咎自責。
願以相酬。
則所謂馬麥金槍償宿債耳。
安得等之外道。
六載舂粟 唐道亮。
趙州栾城人。
入封龍山。
誦經為業。
山侶三十。
亮一身既同衆務。
日别舂粟以五鬥為度。
六載之中曾無廢惰。
徒跣三年。
六時随衆。
後之講律。
聲被東夏。
聽徒八百。
成講學士者四十餘人。
不作不食 唐百丈海禅師。
住百丈山絕頂。
每日力作以償其供。
或勸止之。
則曰我無德以勞人。
衆不忍。
藏其作具。
因不食。
遂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
贊曰。
德如百丈而猶曰不欲以無德勞人。
況我輩乎。
或謂住持者宜弘法利生。
雖日享千金役百夫何病焉。
而瑣事力作。
非所謂知大體。
噫。
百丈建叢林。
立清規。
為萬世師法。
豈慮不及此。
今若是。
凡以愧天下之涼於德而豐於祿者也。
萬裡決疑 唐大随禅師。
有僧問。
劫火洞然。
這個壞也不壞。
答雲壞。
僧雲恁麼則随他去也。
答雲随他去。
其僧疑之。
尋師參扣。
遍曆山川至於萬裡。
贊曰。
古人為毫厘礙膺不肯自瞞。
必求決擇痛快而後已。
何複以途路為勞。
所謂一句随他語。
千山走衲僧者。
正指此也。
今俾尋師訪道。
則跬步而攢眉。
逐利趨名。
則萬裡而輕舉。
行八旬過百邑。
遐哉高風。
不可睹已。
躬自役作 宋慕喆。
臨川人。
号喆侍者。
住大沩。
衆二千指。
齋罷必會大衆茶。
每放參躬自役作。
使令者在側如路人。
夜禮拜視殿庑燈火。
倦則以帔蒙首假寐三聖堂而已。
卑己苦躬 唐僧藏。
遇仁祠則禮。
逢碩德則禮。
僧俗施拜俯偻而走。
當衆務也屈己猶臧獲焉。
見人故衣潛加浣濯。
或與縫紉。
至炎暑夜。
脫衣入草莽中。
蚊蚋虻蛭唼齧流血而恒念彌陀佛号。
雖巧曆者不能算數矣。
贊曰。
溫陵有言。
苦身而作。
安坐而食。
曲躬而禮。
逆立而受。
苟非有己利之德。
為害非細。
此老其免夫。
刻苦事衆 宋雲居簡禅師。
初谒膺禅師。
與語三日。
大奇之。
而誡令刻苦事衆。
於是躬操井臼司樵爨。
徧掌寺務不妨商略古今。
衆莫有知者。
行不辭勞 宋圓照本禅師。
師永安升公。
升道價重叢林。
歸者如雲。
本敝衣垢面操井臼典炊爨以給之。
夜則入室參道。
升曰。
頭陁荷衆良苦。
亦疲勞乎。
本曰。
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
必欲此生親證。
其敢言勞。
贊曰。
掌衆務而不礙商略古今。
典炊爨而不妨入室參道。
今沙門袖手受供曰吾辦道者也。
彼行務者也。
是何其與古異也。
常行乞食 (劉)宋道法。
炖煌人。
專精禅業。
後遊成都。
王休之費鑒之請主興樂香積二剎。
訓衆有法。
常行分衛。
不受别請。
不預僧食。
乞食所得。
減施蟲鳥。
夜則脫衣露坐以飼蚊蚋。
後入定見彌勒佛臍中放光照燭三途果報。
於是深加笃勵。
常坐不卧。
元徽二年於定中滅度。
○總論 聖王之相傳也曰無逸。
佛氏之相戒也曰慎勿放逸。
故求法者為法而忘軀。
利衆者為衆而忘己。
今少年十指不點水。
百事不幹懷。
擎缽則曰臂酸。
持帚則曰腰痛。
蚤夜勤修則曰吾體弱多病。
或诘之則又曰愚者用力智者用心。
愚修福智修慧。
噫。
果若而言。
非但迦葉以頭陁愚。
六祖以碓磨愚。
而不舍穿針之福。
将無佛亦愚耶。
噫。
△感應之行第十 精誠感戒 晉道進。
張掖人。
詣昙無谶律師求受菩薩戒。
谶不許。
令七日忏悔。
忏畢再往。
又大怒不許進。
退而竭誠禮忏。
經三載。
一夕夢釋迦文佛親為授戒。
明往見谶欲言所夢。
谶遙賀曰。
子已得戒矣。
自是道俗從進受戒者千餘人。
忏獲妙音 晉法橋。
少樂轉讀而乏音聲。
於是絕粒忏悔七日為期。
稽首觀音以求現報。
同學苦谏不聽。
至第七日覺喉内豁然。
索水飲之。
自此經聲徹裡許。
誓師子座 劉宋竺道生。
論涅盤經闡提皆當成佛。
舊學法師以為邪說擯之。
生誓曰。
若我所說不合經義。
願現身惡報。
實契佛心。
願舍命時據師子座。
遂往吳郡虎丘山。
豎石為徒講涅盤經。
至闡提有佛性處曰。
如我所說。
契佛心否。
石皆點頭。
已而涅盤後品至。
果稱闡提有佛性。
後於廬山講涅盤經甫畢。
衆忽見麈尾堕地端坐而逝。
贊曰。
聖人之言有辭缺而意圓者。
涅盤之論闡提是也。
亦何俟後品之至。
蓋達人會理。
拘士執文。
又不獨闡提一端而已。
而生公正見不搖。
堅如金石。
死不違誓。
輝灼古今。
嗚呼壯哉。
夢中易首 劉宋求那跋跎羅。
中天竺人。
任緣遊化至京都。
谯王欲講華嚴等經。
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
旦夕禮忏求觀音加被。
忽夢白衣人持劍擎人頭來問曰何憂。
具以事對。
其人以劍為易新首。
豁然驚覺。
備曉華音。
於是開講大弘佛法。
廢戒忏悔 (高)齊僧雲。
住寶明寺。
以講演着名。
四月十五日臨誦戒時白衆言。
戒乃人人誦得。
何勞數聞。
可令一僧豎義。
使後進開悟。
衆無敢抗。
遂廢誦戒。
七月十五日衆集。
忽失雲所在。
四出追覓。
乃於古冢中得之。
流血被體。
問其故則雲。
有猛士執大刀厲聲呵雲。
僧雲。
爾何人。
斯敢廢布薩。
妄充豎義。
即以刀劊我身。
痛毒難忍。
因扶掖還寺。
竭誠忏悔。
經於十年。
至心盡敬依式布薩。
臨終之日異香來迎欣然而逝。
時鹹嘉其即世懲革雲。
贊曰。
今時尚經論而輕戒律。
二千年來半月誦戒無複有舉行者。
予不揣興廢墜於山中。
人猶未之信也。
果報炳然。
於雲公有征。
願覽者思之。
疠疾獲瘳 齊僧遠。
住梁州薛寺。
不修細行。
随流飲啖。
忽夢神人切齒責曰。
汝出家人。
如是造惡。
何不取鏡自照。
曉而臨水。
見眼邊烏黯。
謂是污垢。
舉手拭之。
眉随手落。
因自咎責痛改常習。
敝衣破履一食長齋。
昏曉行悔悲淚交注。
經一月餘。
夢前神人含笑謂曰。
知過能改。
可謂智人。
今當赦汝。
驚喜而覺。
流汗遍身。
面目津潤。
雙眉複出。
遠身經二報。
信知三世不虛。
自後竭誠奉法曾無退堕。
遂為名僧。
勤苦發解 梁道超。
吳郡人。
見旻法師學解冠海内。
心欲企之。
辍寝忘味以夜繼日。
夢有人言。
旻法師毗婆屍佛時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雲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随分得解。
遂勤劬苦至。
頃之洞徹。
禮忏延壽 梁寵法師。
年三十八。
遇道人法願謂曰。
君年滿四十當死。
無可避處。
惟有祈誠諸佛。
忏悔前愆。
或可冀耳。
寵引鏡驗之。
面有黑氣。
於是鬻衣缽市香供。
東抵海鹽光興寺。
閉門禮忏。
杜絕人事。
晝忘食息。
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歲暮之夕。
忽覺兩耳腫痛。
其夜忏達四鼓。
聞戶外人言曰。
君死業已盡。
遽開戶。
寂無所見。
明晨黑氣已除。
兩耳生骨。
居常禮佛百拜為限。
後有疾不能起。
猶於床上依時百過。
俯仰虔敬。
年七十有四而卒。
誦經延壽 梁智藏。
吳郡人。
住锺山開善寺。
遇相者謂曰。
法師聰明蓋世。
惜命不長。
止三十一耳。
時年二十有九。
於是罷講。
探經藏。
得金剛經。
竭誠誦讀禮佛忏悔。
晝夜不辍。
至期忽聞空中聲曰。
汝壽本盡。
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壽矣。
後見前相者。
驚異莫測。
藏陳其故。
始知經力不可思議。
贊曰。
修短。
分也。
禮忏誦經而壽延。
則宿因之說廢矣。
噫。
還帶而夭相除。
渡蟻而貴形現。
人力尚可回夭。
況三寶不思議力耳。
獨恨精誠不能如二公耳。
鼓[竺-二+(橐-中)]鑰而為經。
交杵碓而成禮。
亦何怪乎感應之無由也。
扣鐘拔苦 隋智興。
居大莊嚴寺。
職掌扣鐘。
大業五年。
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
其妻夢夫謂曰。
吾至彭城病死。
堕地獄中。
賴莊嚴寺鳴鐘。
響振地獄。
乃得解脫。
欲報其恩。
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
興以散衆。
衆問扣鐘何以緻感。
興曰。
吾扣鐘。
始祝曰。
願諸聖賢同入道場。
乃□發三下。
及長扣。
又祝曰。
願諸惡趣。
聞我鐘聲俱離苦惱。
嚴冬極凍。
皮裂肉皴。
掌内凝血。
無所辭勞。
天神護體 唐道宣律師。
姓錢氏。
初從師聽律一徧即欲遊方。
師呵曰。
适遐自迩。
修舍有時。
抑令聽十徧。
後持律精嚴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
臨砌颠仆。
有天神介冑掖之。
因問何神。
答曰。
博叉天王之子張瓊也。
以師戒德高妙故給衛耳。
宣遂廣問佛世。
一一條對。
及授宣佛牙寶掌以表信焉。
号南山教主澄照律師。
贊曰。
律非玄義。
宣公非鈍根。
何淹滞乎十聽。
良由戒為道本。
欲其淪肌浃髓而堅固不易耳。
今之受戒者。
一受之後束之高閣。
尚莫能粗究其義。
而況師十講弟子十聽耶。
吾故知宣公之師非常人。
而大賢之出其門有自來矣。
感示淨土 唐慧日。
泛舶渡海達天竺。
參訪知識。
咨禀捷徑法要。
天竺學者皆贊淨土。
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
有觀音像。
日乃七日叩頭。
又斷食。
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
忽見觀音現紫金身。
坐寶蓮華。
垂手摩頂曰。
汝欲傳法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說已忽滅。
日回長安。
普勸念佛。
贊曰。
健馱之感觀音。
與竹林之感文殊。
大略相類。
皆誠極而應。
無可疑者。
淨土感應事非一人。
詳具於往生集中。
茲不複贅。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壽禅師。
初為庫吏。
用官錢放生。
當死。
吳越王釋之。
出家為僧。
嘗行法華忏二十一日。
備極精懇。
夢觀音以甘露灌口。
遂得無礙辯才。
忏感授記 唐昙榮。
春夏講教。
秋冬坐禅。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
乃誓求總獲。
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忏法。
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
一佛顧榮雲。
我是釋迦。
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
後當作佛。
号普甯佛。
是冬榮卒。
異香繞室。
口出青蓮 唐遂端。
止德潤寺。
專精法華。
十二時中恒誦不辍。
老且彌笃。
鹹通二年忽趺坐而化。
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
葬東山下。
二十餘年墓屢發光。
開視之。
形質如生。
衆迎還寺。
漆纻飾之。
今号真身院存焉。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
有笑於傍者曰。
道無修無證。
無修則感者空。
無證則應者寂。
憧憧於感應。
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欤。
予曰。
桴感鼓則應以聲。
水感月則應以影。
謀與計安在。
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
孝子泣而堅冰解。
理也奚足異乎。
使感應無由。
則因果蕩然矣。
豁達空。
招殃禍。
可勿戒諸。
崇行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