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問論卷中(一百三十五問)
關燈
小
中
大
三皆作誰分名體強為别之三車俱作非本有真如大車無邊不匮鹹知諸子本有故開衆生本有理佛知見聞名乃能進行從證并契真如涅盤無别。
問諸子聞說至離諸苦難為何義耶。
答曰互相勸勉馳走而出今問自爾已前二乘曾無勸諸菩薩令出三界而雲互相但三俱到空地坐耳俱到既同與不斷惑菩薩為妨但知三乘須會而不知與菩薩為妨自法華經前一切菩薩無有過於聲聞位耶若有過者雲何俱出亦無菩薩始初發心未能出耶。
問何名到於空地。
答曰随其所應離於三障處二空地即二無學及初地也今問二無學位與地同耶初地為即具二空耶七地有退為住何空仍齊二乘空安得别其位既齊二空應等菩薩百劫未曾斷惑如何初地即證二空況四階之初乃至百劫三十四心都不曾聞十地之号如何專辄将十地位釋四階耶若其無别釋於婆沙俱舍等文得将十地向行住名用消釋不若不得者如何不别。
問諸子至四面俱起其義何耶。
答曰善根難起名為生育甚難今謂為指何處為初生育但着生育之言而不明其大小若以結緣而為生育久已曾生不名難起若以理性而為諸子本來自生誰論其起生論生子育在善根生已入火良由不畏不畏乃由阙於善根因育根生故雲生育。
問經從爾時諸子至三種寶車其為何理耶。
答曰頌諸子索三今謂諸表非一故三俱索二乘之人被斥無實是故即索先所許車菩薩既實何須亦索索即非實驗三俱權故下文雲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何故不雲以是方便為說第二若第三耶。
問經雲見有讀誦書持經者等為有幾人。
答曰此成四人於此四人起於四惡謂輕賤憎嫉今問與餘經何别而獨此經不得輕賤等耶。
問此所堕苦為幾趣攝。
答曰此中前文明五趣義六門分别已說三門三門在此更為分别今謂前之三門已四五紙今更三門複應不少隻是處所果報壽量等耳故請止之妨論要旨。
問經從若狗野幹去分為幾法。
答曰應為十果始從[乞*頁]瘦至死被瓦石於野幹身自四惡果一疥癞二無一目三打擲四緻死蟒身五果一身大二聾三呆呆者癡也四無足五小蟲食應作[口*(一/巾)]字子合反若作唼者鳥食。
問經若得為人至無所依怙如何分節。
答曰此中十頌得惡人果有二初七行有惡報後三行無善果初中四初三頌惡形次一頌無依次二頌薄佑次一頌橫羅其殃初文有十七果一鈍二痤三醜四癴癴手拘也五躄躄足拘也六盲七聾八伛伛脊曲也九人皆不信十口氣臭十一鬼着十二貧窮十三下賤十四他使十五多病十六痟瘦十七無怙或開瘦成十八雖親附人下二果若修醫道下二果抄掠者強取物也竊秘取也次從如斯罪人下頌無善果有三一頌不見佛一頌不聞法一頌常根缺無數劫至諸根不具頌八難也初頌有一佛前佛後難第二六難地獄畜生餓鬼北洲長壽天為生難處世智辯聰難為狂聾心亂永不聞法今謂世智辯聰不必狂聾心亂亦非永不聞法但聞而不受第三一頌諸根不具合八難也今謂一往似具亦未全當但隻依經自成惡果何須苦将對八難耶若得為人下四頌惡人果有四一頌惡嚴一頌惡服半頌惡狀一頌半惡行啞字非說文大笑聲耳若有利根下一頌半分為六德一利根二智慧三明了四多聞五強識六為說法華今謂此不須開以為六德開亦無失若人曾見下十頌六度初一行半頌曾施者今謂諸善德本豈獨施耶一頌進可然一頌半定習者離愚兼慧又三頌戒者亦未全然以初一頌通論親近善友非專戒也若見佛子下一頌半恐是戒耳若人無嗔下一頌半忍者此稍可爾次複有佛子下二頌慧者亦或可爾若有比丘至可為說者善戒經雲内學大乘若未究竟不得學餘乘餘明若内學究竟於日日中二分一分學内一分學餘況此中不許學餘經一偈今謂但依梵網不許舍大而學於小乃至今經須依安樂行也。
○釋信解品 初明來意有二一鹙子聞上根而喜領四人中品承喻曉而開悟若準七譬應依論文今謂論文自是一途已前說。
問何名信解。
答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四人昔疑自不作佛今謂夫疑緣兩境或作不作迦葉頭陀精進第一昔於何處生此疑耶若引在座身體疲懈為在何座而生疲懈言疲懈者策而不進懈故生疲名為疲懈昔於何教策令發心而稱疲懈不肯修於菩薩行耶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複信三而不解一今亦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淨複知故名信解能入之心曰信解乃所達之理明解深信淺初後并說今問二乘之人隻應當教自雲昔日論信論解雲何言三若言三人學解名為昔日解三信三何故複以三一對說若三皆昔解三信三二乘於昔何處教中解三而不信一信三而不解一等耶鹿苑則自知已教淨名之中雖聞一如聾如盲般若之中雖複信一而無悕取何嘗将於三乘與一對為信解互有阙耶況若解三豈能知一解一方乃知三況複不知三是一外之三為複一内之三一複為是三外之一為是即三之一若三外一昔亦曾聞而無互信互解之理若三内一與今法華其相何别若言法華即是三内之一何故令其舍權取實若權即實舍權即是舍實故也即一之三準例以說故知信解具足即是一三不二若二即是信解未周。
又曰信顯由他解明自悟今謂從他若唯信無解自悟若唯解無信故信解二俱不成故但由他令我信解又曰以四句料簡根鈍正見信而不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解鈍根邪見不信不解今問見體如何信相深淺若邪在外道不應對今互論有無故外道見鹿苑久亡佛法之信昔日先具如何用之以釋今品又曰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證而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闡提輩不信不解今謂闡提亦是解而不信若以第二句為今品名二乘回心始在初信尚未入住況複乃至初地九地當知即屬信而無解何能釋成今品目耶。
問經從但念空無相者其義如何。
答曰是說般若時今問般若之中空等三昧如何取異小乘中三若還隻是小乘中三昔日已聞何不隻雲鹿苑之三而告雲般若若異者何殊法華安樂行中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若不異者昔於般若先已聞之何須三請更欲聞也又雲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故所領法異豈同法華若同法華則已會權應已授記何故昔聞而不與記又若聞今經無别勝法但與授記異諸經者何故今經更說三周以被三根但須直與其記而已故今複問會與不會其相何别既将十六行對三三昧故知正是小乘三空若是小乘者般若經中斥小如螢何得更有小三空也若言引於小十六行出異解者仍不見有别出大相除此異解唯取般若即有前過故又指雲此十六行是小乘觀若大菩提分法四念乃至八正道等亦大今還問言大小四念乃至八正道别相如何不見分别而令後學迷宗本也。
問雲何名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其相如何。
答曰華嚴經十種神通於八相中加第五苦行第七降魔今謂淨土行之神通非八相之神通淨土神通是菩薩行八相乃是果上感應今謂應須具如淨名淨土因果。
問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他國者何。
答曰生死國也今謂出入言何别息利之相如何故知生死之名既通二死變易又分方便與報盡是菩薩利他之所若隻分段諸小菩薩皆悉能作。
問經從年既長大至遇到本國何名本國。
答曰未退大前更重見佛今謂若未退大則不應離本發心師未曾相離何名更見又若未退大豈住他國未離生死複非向本複不應雲加複窮困求出苦道為求衣食何故後以此文為子長大還本長謂善根智慧增進若其增進則無窮困複於此中開為六位而分此文雲一根漸長為習種性二未修福慧為加複窮困今謂既退大已何以不修三輪轉四生為馳騁四方今問若馳四生入惡道不若入惡道何名未退複不應雲輪轉四生四規出苦道以求衣食今謂規出苦道以求衣食即是退大何名未退五成聞思慧由種性逼日日生善為漸遊行今問聞思二慧為大為小若小聞思何名未退若大聞思已是本國何名遇向豈於小乘求出苦道而能生於大乘聞思況聞思長即應入修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今謂非意而逢曰遇本未退大何得名遇。
問雲何名為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至中止一城。
答曰父者化身今問若未退大則未離父子不曾迷何謂為離而令父求雲不得若是化身其家不應财寶無量僮仆衆多。
問經從時貧窮子至所止之城何耶。
答曰内道三乘名為聚落已遊三乘名遊聚落今問若遊三乘乃是大小悉皆具足何須父念又曰所有說法神通之事名為國邑又雲或聽法之淺深或神通之勝劣今問未見父前從誰聞法仍睹神通之勝劣兼辨勝劣又曰識衆聖以否臧還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今問若言值小名到父城父城乃是大乘家業若雲值小又雲未退又雲即是中途還逢大乘今謂若雲未退何謂還逢又複與前馳騁為妨。
問經從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其義何耶。
答曰我自昔來未曾對衆說我曾教發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與之今問為退大後為退大前若退大前本未退大何以乃雲未曾對衆說曾教大若退大後為過為現若言過去諸聲聞人自爾已前亦未禀小或居外道或在凡夫為不向誰說未曾教若言今世故須應辨諸經差别何得華嚴深密等經并第三時。
問經從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其相何耶。
答曰佛道先圓為老朽未化聲聞為無子今問爾前何處未化聲聞爾前複雲但教大乘如華嚴中身子見文殊而獲益說方等時第二第三授聲聞記說楞伽時密記聲聞說般若時六十比丘聞法發心及須菩提涕淚悲泣若謂鹿苑已前雲未化者此乃未化小乘何處曾談老朽若言佛道先圓為老朽者對此小乘機尚未發何須自念先所證耶況於生死相遇以大化之何以乃言未化聲聞名為無子既未退大乃是猶有菩薩之子何須但念無小子耶乃由不知頓大在初對聲聞人不受大化故使釋義阙此一途則成回惑何可複論。
問經從爾時至住立門側何義理耶。
答曰見父驚走身心精進以求出苦為傭賃故非是本心名為遇到今問鹿苑已前尚在外道爾前何曾身心精進而求出苦若未退大複不於小而求出苦若退大後在外道中複無小乘出苦之義又曰以大乘種子近生遠熟子幸初逢於中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教诠理果故名為門分聽小修名為門側今謂亦與退不等二義相違又曰小機未會於大名為門側今問向雲於大小修名為門側此何以雲小乘未會名為門側大小相違。
問經從爾時至遙見其父何等義耶。
答曰去不退位及真理遙名為遙見今謂此亦與前教诠理違仍未退大何遙之有門側與遙相去幾何四禅為床何佛所坐無何貪嗔之幾為承何佛之足何等剎利圍繞何王。
問窮子見父至悔來至此為何義耶。
答曰此明卻走見者比知非眼見也非智證見聞思比知今謂何以聞思之人見化佛走耶又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為見勢非己能修能證故懷恐怖今亦問之何以聞思菩薩而不能修化身正當地前所見何足怖耶況複眼見即是證得尚非修慧何怖之耶又雲此見化佛淨土之相由勸作佛不能行之故雲悔來前文既雲馳騁四方複雲生死何以此中即雲淨土淨土多種何淨土耶若末退大本求作佛何須更勸卻雲不能。
問經雲王王等者何耶。
答曰法身為王報身為等适雲化身那即雲法及以報耶爾前何曾於此化身上生法報疑況未說真化何明法報耶。
問經雲父遙見之至莫複與語者何也。
答曰化二乘教發心也今謂經雲莫複與語乃是舍教何謂教權況中止淨土那得此化未述退大之時何以忽施小化。
問何故名為冷水灑面。
答曰勿強将來用二乘權歸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灑且令制伏十纏之惑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小微厭苦複本所忻名為醒悟今謂人天非伏惑息苦之藥正當十纏八難之時況複人天亦非厭苦況複微厭苦未複所忻所忻之時非關厭苦何更不受大乘之化便即用於小乘之權況複人天俱非小乘權之與實小乘自以照無常等名之為權照真無漏名之為實若不受大即須用小何須但用人天教耶人天複堕無性之限何得更以無性化之或可爾前恐有此化終非冷水灑面之時。
問雲何名為所以者何至雲是我子。
答曰令聲聞性遠生近熟名意下劣自德甚大為子所難今問化身正當聲聞所見豈得甚大為小所難。
問經從窮子歡喜至以求衣食何耶。
答曰彼興小意适本機宜初發小心故雲得未曾有於生死中發菩提心名從地起今問放舍乃是大小俱失何名發小從地起已趣於貧裡何名發大況上句發小下句即大小在何土大在何時即小即大未習其理此諸聲聞鹿苑已前於何方土遇大小化何以大小二初并設況與貧裡放舍相背。
問經從爾時長者至無威德者何耶。
答曰實無二體設有二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教二乘人故雲二人今謂不聞舍淨土之勝質忽現起穢邪之劣形複無息大教之明文即施小教於茲國。
問經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何耶。
答曰愍無相好福德怪無求大之心今問小尚未生安怪無大若怪無大二使徒施欲設小乘之儀何須愍無相福種相為佛道之因福德是人天所習小果成就尚無種於相因小志未成何責相福之業。
問經從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為何義耶。
答曰此下身近也即有二義一見子二身同此初見子也除糞已上是遠世解脫滿位已下是近世創以小教入四善根位異前解脫分名為他日今問爾前所居淨土應無小化何以令種解脫分耶況淨土見於化身豈合生於畏避若淨土見畏此土豈安況複種於解脫分善何有除糞之言及以共作之語何得遣二使於他土自身同於此邦何以棄舍那之寂場空指遠世淨土況未明宿世豈辄領前況昔既入於外凡今何全同外道。
問經雲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者何耶。
答曰金剛道後成無學已得親近佛識達生空同得見佛今謂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者前雲尋與除糞為除糞之始至此文中但指前說何得以尋與之文權屬種解脫分此騰始末方判正除故知判文太成疎遠也。
問經從世尊爾時至體此意其義如何。
答曰此是示大不悕喻有二初示大後不悕初文雲疾者十二年後衆生惑增佛亦有疾此法華會前知涅盤時近所應度者皆得度訖名知死不久今謂十二年後惑應漸薄何名惑增現疾是涅盤唱滅之始不應以十二年後釋之故知既以如來涅盤為終必不得以衆生惑增為疾亦不得雲示同苦集此乃通方現生之由耳故十二年後法華已前凡說幾許大乘經典此等皆是惑薄緣但從若佛久住於世方是現疾之勢耳。
問經從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者何耶。
答曰大乘許多二乘許少如來許多菩薩許少無為許多有為許少自利為取利他為與今謂此四不判教時處所便即判雲多少取與聲聞之人昔於何處能知大小有為無為自他取與多少等耶若聲聞人於昔已知菩薩及佛自他多少何須至此更請三周而不分判同異得失徒現多釋以惑他人。
問經從複經少時至自鄙先心者何耶。
答曰般若之後至法華中少長進故故名漸已已解二空其意弘遠名為通泰通謂開達泰謂安泰今問既雲般若已後至法華中今法華中與般若中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奚嘗自鄙之言亦通初後與淨名等中乘等於此大乘已如根敗有何别耶既言至法華中已解二空何故乃雲始臨初信何故複雲實未證得但為決定諸聲聞人令知當得當得已解二言相違若言但解未能證得此與般若中聞解何别。
問經從臨欲終時其義何也。
答曰法華之後去涅盤時才有五年名命終時命昔退大聲聞之子今謂何經說於法華之後去涅盤時但五年耶若準初命其子即應合在法華經初若法華後五年之内為說何法於法華前般若融通諸法互入何不於彼會族示子。
問伶俜者字義何耶。
答上郎丁反下匹丁反俾倉雲猶聯翩也亦孤獨貌切韻行不正作竛[立*并]郎丁反普丁反亦作跉[跳-兆+丁]即令柽音。
問經從忽於是間至是子所知者為何義耶。
答曰此告也如佛地論雲法華會上不定種性根機成熟應舍分段受變易身回心向大故言忽於此間會遇得之今謂此論正言舍此至彼若能依之何患議斥既有誠教何須固違雲不舍分段漸漸微細以至佛果虛繁紙墨浪費言辭正義若行令後有軌況複論明法華會上正語此會得益之人論雲不定性然複應知若定性者於是此定於彼不定八六四二即其人也況八六等教仍是權一切衆生皆當作佛豈法華會一分成故知論舍分段之言涅盤一切之說真有依也是有憑也。
問經從往來者衆其義如何。
答曰四衆八部往來者衆今謂諸阿羅
問諸子聞說至離諸苦難為何義耶。
答曰互相勸勉馳走而出今問自爾已前二乘曾無勸諸菩薩令出三界而雲互相但三俱到空地坐耳俱到既同與不斷惑菩薩為妨但知三乘須會而不知與菩薩為妨自法華經前一切菩薩無有過於聲聞位耶若有過者雲何俱出亦無菩薩始初發心未能出耶。
問何名到於空地。
答曰随其所應離於三障處二空地即二無學及初地也今問二無學位與地同耶初地為即具二空耶七地有退為住何空仍齊二乘空安得别其位既齊二空應等菩薩百劫未曾斷惑如何初地即證二空況四階之初乃至百劫三十四心都不曾聞十地之号如何專辄将十地位釋四階耶若其無别釋於婆沙俱舍等文得将十地向行住名用消釋不若不得者如何不别。
問諸子至四面俱起其義何耶。
答曰善根難起名為生育甚難今謂為指何處為初生育但着生育之言而不明其大小若以結緣而為生育久已曾生不名難起若以理性而為諸子本來自生誰論其起生論生子育在善根生已入火良由不畏不畏乃由阙於善根因育根生故雲生育。
問經從爾時諸子至三種寶車其為何理耶。
答曰頌諸子索三今謂諸表非一故三俱索二乘之人被斥無實是故即索先所許車菩薩既實何須亦索索即非實驗三俱權故下文雲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何故不雲以是方便為說第二若第三耶。
問經雲見有讀誦書持經者等為有幾人。
答曰此成四人於此四人起於四惡謂輕賤憎嫉今問與餘經何别而獨此經不得輕賤等耶。
問此所堕苦為幾趣攝。
答曰此中前文明五趣義六門分别已說三門三門在此更為分别今謂前之三門已四五紙今更三門複應不少隻是處所果報壽量等耳故請止之妨論要旨。
問經從若狗野幹去分為幾法。
答曰應為十果始從[乞*頁]瘦至死被瓦石於野幹身自四惡果一疥癞二無一目三打擲四緻死蟒身五果一身大二聾三呆呆者癡也四無足五小蟲食應作[口*(一/巾)]字子合反若作唼者鳥食。
問經若得為人至無所依怙如何分節。
答曰此中十頌得惡人果有二初七行有惡報後三行無善果初中四初三頌惡形次一頌無依次二頌薄佑次一頌橫羅其殃初文有十七果一鈍二痤三醜四癴癴手拘也五躄躄足拘也六盲七聾八伛伛脊曲也九人皆不信十口氣臭十一鬼着十二貧窮十三下賤十四他使十五多病十六痟瘦十七無怙或開瘦成十八雖親附人下二果若修醫道下二果抄掠者強取物也竊秘取也次從如斯罪人下頌無善果有三一頌不見佛一頌不聞法一頌常根缺無數劫至諸根不具頌八難也初頌有一佛前佛後難第二六難地獄畜生餓鬼北洲長壽天為生難處世智辯聰難為狂聾心亂永不聞法今謂世智辯聰不必狂聾心亂亦非永不聞法但聞而不受第三一頌諸根不具合八難也今謂一往似具亦未全當但隻依經自成惡果何須苦将對八難耶若得為人下四頌惡人果有四一頌惡嚴一頌惡服半頌惡狀一頌半惡行啞字非說文大笑聲耳若有利根下一頌半分為六德一利根二智慧三明了四多聞五強識六為說法華今謂此不須開以為六德開亦無失若人曾見下十頌六度初一行半頌曾施者今謂諸善德本豈獨施耶一頌進可然一頌半定習者離愚兼慧又三頌戒者亦未全然以初一頌通論親近善友非專戒也若見佛子下一頌半恐是戒耳若人無嗔下一頌半忍者此稍可爾次複有佛子下二頌慧者亦或可爾若有比丘至可為說者善戒經雲内學大乘若未究竟不得學餘乘餘明若内學究竟於日日中二分一分學内一分學餘況此中不許學餘經一偈今謂但依梵網不許舍大而學於小乃至今經須依安樂行也。
○釋信解品 初明來意有二一鹙子聞上根而喜領四人中品承喻曉而開悟若準七譬應依論文今謂論文自是一途已前說。
問何名信解。
答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四人昔疑自不作佛今謂夫疑緣兩境或作不作迦葉頭陀精進第一昔於何處生此疑耶若引在座身體疲懈為在何座而生疲懈言疲懈者策而不進懈故生疲名為疲懈昔於何教策令發心而稱疲懈不肯修於菩薩行耶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複信三而不解一今亦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淨複知故名信解能入之心曰信解乃所達之理明解深信淺初後并說今問二乘之人隻應當教自雲昔日論信論解雲何言三若言三人學解名為昔日解三信三何故複以三一對說若三皆昔解三信三二乘於昔何處教中解三而不信一信三而不解一等耶鹿苑則自知已教淨名之中雖聞一如聾如盲般若之中雖複信一而無悕取何嘗将於三乘與一對為信解互有阙耶況若解三豈能知一解一方乃知三況複不知三是一外之三為複一内之三一複為是三外之一為是即三之一若三外一昔亦曾聞而無互信互解之理若三内一與今法華其相何别若言法華即是三内之一何故令其舍權取實若權即實舍權即是舍實故也即一之三準例以說故知信解具足即是一三不二若二即是信解未周。
又曰信顯由他解明自悟今謂從他若唯信無解自悟若唯解無信故信解二俱不成故但由他令我信解又曰以四句料簡根鈍正見信而不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解鈍根邪見不信不解今問見體如何信相深淺若邪在外道不應對今互論有無故外道見鹿苑久亡佛法之信昔日先具如何用之以釋今品又曰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證而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闡提輩不信不解今謂闡提亦是解而不信若以第二句為今品名二乘回心始在初信尚未入住況複乃至初地九地當知即屬信而無解何能釋成今品目耶。
問經從但念空無相者其義如何。
答曰是說般若時今問般若之中空等三昧如何取異小乘中三若還隻是小乘中三昔日已聞何不隻雲鹿苑之三而告雲般若若異者何殊法華安樂行中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若不異者昔於般若先已聞之何須三請更欲聞也又雲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故所領法異豈同法華若同法華則已會權應已授記何故昔聞而不與記又若聞今經無别勝法但與授記異諸經者何故今經更說三周以被三根但須直與其記而已故今複問會與不會其相何别既将十六行對三三昧故知正是小乘三空若是小乘者般若經中斥小如螢何得更有小三空也若言引於小十六行出異解者仍不見有别出大相除此異解唯取般若即有前過故又指雲此十六行是小乘觀若大菩提分法四念乃至八正道等亦大今還問言大小四念乃至八正道别相如何不見分别而令後學迷宗本也。
問雲何名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其相如何。
答曰華嚴經十種神通於八相中加第五苦行第七降魔今謂淨土行之神通非八相之神通淨土神通是菩薩行八相乃是果上感應今謂應須具如淨名淨土因果。
問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他國者何。
答曰生死國也今謂出入言何别息利之相如何故知生死之名既通二死變易又分方便與報盡是菩薩利他之所若隻分段諸小菩薩皆悉能作。
問經從年既長大至遇到本國何名本國。
答曰未退大前更重見佛今謂若未退大則不應離本發心師未曾相離何名更見又若未退大豈住他國未離生死複非向本複不應雲加複窮困求出苦道為求衣食何故後以此文為子長大還本長謂善根智慧增進若其增進則無窮困複於此中開為六位而分此文雲一根漸長為習種性二未修福慧為加複窮困今謂既退大已何以不修三輪轉四生為馳騁四方今問若馳四生入惡道不若入惡道何名未退複不應雲輪轉四生四規出苦道以求衣食今謂規出苦道以求衣食即是退大何名未退五成聞思慧由種性逼日日生善為漸遊行今問聞思二慧為大為小若小聞思何名未退若大聞思已是本國何名遇向豈於小乘求出苦道而能生於大乘聞思況聞思長即應入修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今謂非意而逢曰遇本未退大何得名遇。
問雲何名為其父先來求子不得至中止一城。
答曰父者化身今問若未退大則未離父子不曾迷何謂為離而令父求雲不得若是化身其家不應财寶無量僮仆衆多。
問經從時貧窮子至所止之城何耶。
答曰内道三乘名為聚落已遊三乘名遊聚落今問若遊三乘乃是大小悉皆具足何須父念又曰所有說法神通之事名為國邑又雲或聽法之淺深或神通之勝劣今問未見父前從誰聞法仍睹神通之勝劣兼辨勝劣又曰識衆聖以否臧還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今問若言值小名到父城父城乃是大乘家業若雲值小又雲未退又雲即是中途還逢大乘今謂若雲未退何謂還逢又複與前馳騁為妨。
問經從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其義何耶。
答曰我自昔來未曾對衆說我曾教發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與之今問為退大後為退大前若退大前本未退大何以乃雲未曾對衆說曾教大若退大後為過為現若言過去諸聲聞人自爾已前亦未禀小或居外道或在凡夫為不向誰說未曾教若言今世故須應辨諸經差别何得華嚴深密等經并第三時。
問經從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其相何耶。
答曰佛道先圓為老朽未化聲聞為無子今問爾前何處未化聲聞爾前複雲但教大乘如華嚴中身子見文殊而獲益說方等時第二第三授聲聞記說楞伽時密記聲聞說般若時六十比丘聞法發心及須菩提涕淚悲泣若謂鹿苑已前雲未化者此乃未化小乘何處曾談老朽若言佛道先圓為老朽者對此小乘機尚未發何須自念先所證耶況於生死相遇以大化之何以乃言未化聲聞名為無子既未退大乃是猶有菩薩之子何須但念無小子耶乃由不知頓大在初對聲聞人不受大化故使釋義阙此一途則成回惑何可複論。
問經從爾時至住立門側何義理耶。
答曰見父驚走身心精進以求出苦為傭賃故非是本心名為遇到今問鹿苑已前尚在外道爾前何曾身心精進而求出苦若未退大複不於小而求出苦若退大後在外道中複無小乘出苦之義又曰以大乘種子近生遠熟子幸初逢於中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教诠理果故名為門分聽小修名為門側今謂亦與退不等二義相違又曰小機未會於大名為門側今問向雲於大小修名為門側此何以雲小乘未會名為門側大小相違。
問經從爾時至遙見其父何等義耶。
答曰去不退位及真理遙名為遙見今謂此亦與前教诠理違仍未退大何遙之有門側與遙相去幾何四禅為床何佛所坐無何貪嗔之幾為承何佛之足何等剎利圍繞何王。
問窮子見父至悔來至此為何義耶。
答曰此明卻走見者比知非眼見也非智證見聞思比知今謂何以聞思之人見化佛走耶又或以眼見佛大神通名為見勢非己能修能證故懷恐怖今亦問之何以聞思菩薩而不能修化身正當地前所見何足怖耶況複眼見即是證得尚非修慧何怖之耶又雲此見化佛淨土之相由勸作佛不能行之故雲悔來前文既雲馳騁四方複雲生死何以此中即雲淨土淨土多種何淨土耶若末退大本求作佛何須更勸卻雲不能。
問經雲王王等者何耶。
答曰法身為王報身為等适雲化身那即雲法及以報耶爾前何曾於此化身上生法報疑況未說真化何明法報耶。
問經雲父遙見之至莫複與語者何也。
答曰化二乘教發心也今謂經雲莫複與語乃是舍教何謂教權況中止淨土那得此化未述退大之時何以忽施小化。
問何故名為冷水灑面。
答曰勿強将來用二乘權歸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灑且令制伏十纏之惑暫息八難之苦得生人天小微厭苦複本所忻名為醒悟今謂人天非伏惑息苦之藥正當十纏八難之時況複人天亦非厭苦況複微厭苦未複所忻所忻之時非關厭苦何更不受大乘之化便即用於小乘之權況複人天俱非小乘權之與實小乘自以照無常等名之為權照真無漏名之為實若不受大即須用小何須但用人天教耶人天複堕無性之限何得更以無性化之或可爾前恐有此化終非冷水灑面之時。
問雲何名為所以者何至雲是我子。
答曰令聲聞性遠生近熟名意下劣自德甚大為子所難今問化身正當聲聞所見豈得甚大為小所難。
問經從窮子歡喜至以求衣食何耶。
答曰彼興小意适本機宜初發小心故雲得未曾有於生死中發菩提心名從地起今問放舍乃是大小俱失何名發小從地起已趣於貧裡何名發大況上句發小下句即大小在何土大在何時即小即大未習其理此諸聲聞鹿苑已前於何方土遇大小化何以大小二初并設況與貧裡放舍相背。
問經從爾時長者至無威德者何耶。
答曰實無二體設有二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教二乘人故雲二人今謂不聞舍淨土之勝質忽現起穢邪之劣形複無息大教之明文即施小教於茲國。
問經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何耶。
答曰愍無相好福德怪無求大之心今問小尚未生安怪無大若怪無大二使徒施欲設小乘之儀何須愍無相福種相為佛道之因福德是人天所習小果成就尚無種於相因小志未成何責相福之業。
問經從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為何義耶。
答曰此下身近也即有二義一見子二身同此初見子也除糞已上是遠世解脫滿位已下是近世創以小教入四善根位異前解脫分名為他日今問爾前所居淨土應無小化何以令種解脫分耶況淨土見於化身豈合生於畏避若淨土見畏此土豈安況複種於解脫分善何有除糞之言及以共作之語何得遣二使於他土自身同於此邦何以棄舍那之寂場空指遠世淨土況未明宿世豈辄領前況昔既入於外凡今何全同外道。
問經雲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者何耶。
答曰金剛道後成無學已得親近佛識達生空同得見佛今謂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者前雲尋與除糞為除糞之始至此文中但指前說何得以尋與之文權屬種解脫分此騰始末方判正除故知判文太成疎遠也。
問經從世尊爾時至體此意其義如何。
答曰此是示大不悕喻有二初示大後不悕初文雲疾者十二年後衆生惑增佛亦有疾此法華會前知涅盤時近所應度者皆得度訖名知死不久今謂十二年後惑應漸薄何名惑增現疾是涅盤唱滅之始不應以十二年後釋之故知既以如來涅盤為終必不得以衆生惑增為疾亦不得雲示同苦集此乃通方現生之由耳故十二年後法華已前凡說幾許大乘經典此等皆是惑薄緣但從若佛久住於世方是現疾之勢耳。
問經從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者何耶。
答曰大乘許多二乘許少如來許多菩薩許少無為許多有為許少自利為取利他為與今謂此四不判教時處所便即判雲多少取與聲聞之人昔於何處能知大小有為無為自他取與多少等耶若聲聞人於昔已知菩薩及佛自他多少何須至此更請三周而不分判同異得失徒現多釋以惑他人。
問經從複經少時至自鄙先心者何耶。
答曰般若之後至法華中少長進故故名漸已已解二空其意弘遠名為通泰通謂開達泰謂安泰今問既雲般若已後至法華中今法華中與般若中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奚嘗自鄙之言亦通初後與淨名等中乘等於此大乘已如根敗有何别耶既言至法華中已解二空何故乃雲始臨初信何故複雲實未證得但為決定諸聲聞人令知當得當得已解二言相違若言但解未能證得此與般若中聞解何别。
問經從臨欲終時其義何也。
答曰法華之後去涅盤時才有五年名命終時命昔退大聲聞之子今謂何經說於法華之後去涅盤時但五年耶若準初命其子即應合在法華經初若法華後五年之内為說何法於法華前般若融通諸法互入何不於彼會族示子。
問伶俜者字義何耶。
答上郎丁反下匹丁反俾倉雲猶聯翩也亦孤獨貌切韻行不正作竛[立*并]郎丁反普丁反亦作跉[跳-兆+丁]即令柽音。
問經從忽於是間至是子所知者為何義耶。
答曰此告也如佛地論雲法華會上不定種性根機成熟應舍分段受變易身回心向大故言忽於此間會遇得之今謂此論正言舍此至彼若能依之何患議斥既有誠教何須固違雲不舍分段漸漸微細以至佛果虛繁紙墨浪費言辭正義若行令後有軌況複論明法華會上正語此會得益之人論雲不定性然複應知若定性者於是此定於彼不定八六四二即其人也況八六等教仍是權一切衆生皆當作佛豈法華會一分成故知論舍分段之言涅盤一切之說真有依也是有憑也。
問經從往來者衆其義如何。
答曰四衆八部往來者衆今謂諸阿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