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四

關燈
 撩衣。

    (拜已)長跪 合掌。

     善男子懇切至誠。

    仰憑清衆求哀乞戒。

    乞戒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各稱法名。

    (稱已)其餘言詞。

    皆随我道。

     大德僧聽。

    我(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我(某甲)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願僧慈愍故。

    拔濟我。

     如是三乞。

    一叩首畢。

    教授師就本座而坐。

     第九羯磨師單白法 羯磨師。

    於本座合掌。

    先作單白羯磨已。

    然後問難。

    作如是白雲。

     大德僧聽。

    此(某甲)等。

    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等)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若僧到時。

    僧忍聽。

    我問諸難事。

    白如是。

    作白成否。

    (七證師在本座合掌答雲)成。

     第十正問難法 羯磨師雲。

     此安陀會。

    郁多羅僧。

    僧伽黎。

    缽多羅。

    今此衣缽是汝三人有否。

    (答雲)有。

     善男子谛聽。

    今是至誠時。

    實語時。

    今随所問。

    汝當随實而答。

    僧祇律雲。

    若不實答。

    便欺诳諸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世人。

    及以如來衆僧。

    自得大罪。

     汝三人不犯邊罪耶。

    (答)無。

     汝非白衣時。

    沙彌時。

    污淨行比丘尼耶。

    (答)無。

     汝非白衣時。

    沙彌時。

    盜聽大僧說戒。

    詐稱比丘。

    受人恭敬利養禮拜。

    名為賊住。

    賊住之人佛不許度。

    汝非此人耶。

    (答)非。

     汝非外道。

    投佛出家。

    受佛戒已。

    還歸外道。

    今複重來受戒。

    此人志性不定。

    名為破内外道。

    非佛法器。

    佛不許度。

    汝非此人耶。

    (答)非。

     汝非生犍妒變半五種不男人耶。

    (答)非。

     汝非弑父耶。

    (答)無。

     汝非弑母耶。

    (答)無。

     汝非弑阿羅漢耶。

    (答)無。

     汝非破和合僧耶。

    (答)無。

     汝非惡心出佛身血耶。

    (答)無。

     汝非諸天鬼神等。

    變為人形而來受戒耶。

    (答)非。

     汝非龍畜等能變化者。

    化為人形而來受戒耶。

    (答)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帶男女二形。

    此正乖道器。

    汝今有耶。

    (答)非。

     善男子。

    此十三重難既無。

    我今更問汝十六輕遮。

     汝三人出家已來。

    各各訓導。

    是何法名。

    (稱名已)汝三人今日得戒和尚是誰。

    (答)上某下某大和尚。

     汝三人年滿二十否。

    (答)已滿。

     衣缽具足否。

    (答)具足。

     父母聽汝出家否。

    (答)聽。

     汝不負人錢債。

    作不還心而來受戒否。

    (答)無。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

    (答)非。

     汝非當朝有名有祿官人否。

    (答)非。

     不是丈夫否。

    (答)是丈夫。

     既是丈夫又要無病。

    一疥癞。

    二癰疽。

    三白癞。

    四乾痟。

    五颠狂。

    汝果無如是五病否。

    (答)無。

     第十一明授戒體法 和尚撫尺雲。

     善男子。

    前無重難。

    後無輕遮。

    甚是淨器。

    衆僧同慶當授汝戒。

    但深戒上善。

    廣周法界。

    量等虛空。

    今欲進受。

    要須緣境發心。

    心境相容。

    方發無作。

    薩婆多論雲。

    凡欲受戒。

    先與說法引導開解。

    汝三人從無始以來。

    於一切境上造諸惡業。

    惡徧法界。

    今欲受戒翻前惡境。

    并起善心。

    故戒法所因還徧法界。

    故我如來随衆生心造無邊之業。

    制無邊之戒。

    戒随所制。

    故須緣境。

    境量雖多。

    舉要而言。

    不出乎二種。

    一者情境。

    二者非情境。

    言情境者。

    上至諸佛。

    下至衆生。

    十界正報。

    中陰有情。

    凡有心者。

    皆名情境。

    非情境者。

    十界依報。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

    舟車屋宅。

    珍寶田園。

    地水火風乃至虛空。

    佛說聖教。

    儒流文字。

    形像塔廟等。

    皆名非情境。

    善男子。

    既知境量如此寬廣。

    當須依境發心。

    心有三品。

    中下二心。

    劣弱非勝。

    但能自度。

    不能度人。

    我今教汝發上品心求上品戒。

    何為上品心。

    今於我諸師座前立三種誓願。

    一者誓斷一切惡。

    無惡不斷。

    二者誓修一切善。

    無善不修。

    三者誓度一切衆生。

    無一衆生不度。

    發此三種大誓願已。

    於白四羯磨言下進受大比丘戒。

    不為但求聲聞小果故。

    直欲成就三聚淨戒故。

    趣向三解脫門故。

    正求佛果。

    求大涅盤。

    令法久住故。

    發如是上品心。

    受上品戒。

    次當開廣汝懷者。

    良繇戒法體周法界。

    量等塵沙。

    終不以汝三人現前父母所生。

    報得狹劣身心而能容受。

    當作虛空器量之身。

    方能領納塵沙戒法。

    故論雲。

    若此戒法有形色者。

    入汝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

    繇是非色法故。

    令汝不覺不知當起警懷之意。

    發上品殷重之心。

    領納如來清淨妙戒(鳴尺一下)。

    今正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

    汝等當眼觀壇儀。

    耳聽羯磨。

    一心谛受。

    莫餘思餘覺。

    羯磨師先作一白疊事告知。

    次秉三羯磨。

    量其可否。

     此古壇廣文。

    於鳴尺下。

    補其一二。

    準十誦雲。

    羯磨受戒時。

    當一心聽。

    莫餘覺餘思。

    唯應敬重。

    當正思惟。

    心心相憶念。

    應分别之。

    違者突吉罪。

    若受戒壇數衆多。

    可用随機羯磨中略文。

    此廣略之文。

    皆出自南山。

    如略開導時。

    應與彼言。

     六道衆生多是戒障。

    唯人得受猶含遮難。

    不必并堪。

    汝無遮難定得受戒。

    汝當依論文。

    發增上心。

    所謂救攝一切衆生。

    以法度彼。

    又戒是諸善根本。

    能作三乘正因。

    又戒是佛法中寶。

    餘道所無。

    又能護持佛正法久住。

    又仗羯磨威勢。

    衆僧大力。

    能舉法界勝法置汝身心。

    汝當眼觀壇儀。

    耳聽羯磨(雲雲)。

    如前廣中可知。

     第十二正受戒體法 羯磨師合掌雲。

     惟願和尚大衆不吝慈悲。

    布施其戒。

    同心共秉。

    慎勿異緣。

    令此三人。

    感發圓宗戒體。

    将秉羯磨。

    聽宣作白。

    大德僧聽。

    此(某甲)等。

    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等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缽具。

    若僧到時。

    僧忍聽。

    僧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白如是。

    作白成否。

    (七證師合掌齊答雲)成。

     大德僧聽。

    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等。

    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缽具。

    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誰諸長老忍。

    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此是初羯磨成否。

    (如前答)成。

     大德僧聽。

    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等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缽具。

    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誰諸長老忍。

    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此是二羯磨成不。

    (如前答)成。

     大德僧聽。

    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

    此(某甲)等今從衆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

    三衣缽具。

    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

    誰諸長老忍。

    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

    (某甲)為和尚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此是三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僧已忍。

    與(某甲)等授具足戒竟。

    (某甲)為和尚。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善見論及諸律并雲。

    受具足已。

    和尚阿阇黎等。

    為當記春夏冬時分。

    某月某日。

    乃至量影等時。

    受具足戒。

    若不為說記取者。

    壇上師有罪。

    此明僧臘夏數。

    令行來坐起。

    知上中下座尊卑禮節故。

     第十三次說四堕法 時有比丘。

    受具足已。

    衆僧舍去。

    既不識犯。

    便造重罪。

    佛言。

    自今已去作羯磨已。

    當先與四波羅夷法。

     和尚戒師撫尺雲。

     善男子聽。

    如來至真等正覺。

    說四波羅夷法。

    若比丘犯一一法。

    非沙門非釋子。

     汝一切不得犯淫。

    作不淨行。

    若比丘犯不淨行。

    受淫欲法。

    乃至共畜生。

    非沙門非釋子。

     爾時世尊。

    與說譬喻。

    猶如有人截其頭。

    終不能還活。

    比丘亦如是。

    犯波羅夷法已。

    不能還成比丘行。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

    能持否。

    (答)能持。

     一切不得盜。

    下至草葉。

    若比丘盜人五錢。

    若過五錢。

    若自取教人取。

    若自破教人破。

    若自斫教人斫。

    若自燒教人燒。

    若埋若壞色者。

    彼非沙門非釋子。

    譬如斷多羅樹心。

    終不複更生長。

    比丘犯波羅夷法亦如是。

    終不更成比丘行。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

    能持否。

    (答)能持。

     一切不得故斷衆生命。

    下至蟻子。

    若比丘故。

    自手斷人命。

    持刀與人。

    教死。

    歎死。

    與人非藥。

    若堕胎。

    若厭禱殺。

    自作方便。

    若教人作。

    非沙門非釋子。

    譬喻者。

    說言猶如針鼻缺。

    不堪複用。

    比丘亦如是。

    犯波羅夷法。

    不複成比丘行。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

    能持否。

    (答)能持。

     一切不得妄語。

    乃至戲笑。

    (戲笑。

    謂學口頭禅演習機鋒轉語也)若比丘非真實。

    非己有。

    自說言我得上人法。

    得禅。

    得解脫。

    得定。

    得四空定。

    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天龍來鬼神來供養我。

    彼非沙門非釋子。

    譬喻者。

    譬如大石破為二分。

    終不可還合。

    比丘亦如是。

    犯波羅夷法。

    不可還成比丘行。

    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

    能持否。

    (答)能持。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相。

    唯此四法。

    謂之根本無殘罪。

    若犯不聽忏。

    即當滅擯。

    故先急急宣說。

    餘者謂之枝葉有殘罪。

    若犯許忏。

    是以稍緩。

    待下壇去令其讀學。

    故今不宣。

     第十四後授四依法 時世饑儉。

    乞求難得。

    有外道辄自出家受戒。

    後僧無食。

    便即休道。

    佛言。

    先與四依。

    然後受戒。

    複有外道求僧出家。

    先說四依。

    彼即報言。

    我堪二依。

    若納衣腐藥。

    不堪此二。

    即便休道。

    佛言。

    此外道大有所失。

    自今已去後授四依。

    應如是授。

     和尚撫尺雲。

     善男子聽。

    如來至真等正覺。

    說四依法。

    比丘依此得出家。

    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比丘依糞掃衣。

    依此得出家。

    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若得長利。

    檀越施衣。

    割壞衣得受(先制止。

    後開聽。

    下同)。

     比丘依乞食。

    比丘依此得出家。

    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若得長利。

    若僧差食。

    檀越送食。

    月八日食。

    十五日食。

    月初一日食。

    若僧常食。

    檀越請食得受。

     比丘依樹下坐。

    比丘依此得出家。

    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若得長利。

    若别房。

    尖頭屋。

    小房。

    石室。

    兩房一戶得受比丘依腐爛藥。

    比丘依此得出家。

    受具足戒。

    成比丘法。

    是中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若得長利。

    酥。

    油。

    生酥。

    蜜。

    石蜜。

    得受。

     今所宣第四依法。

    是西域醫藥。

    此方乃草根木皮等。

    雖然律從西制。

    而教已流東。

    必随土地所産。

    時醫所用。

    凡是比丘應病之藥。

    有餘棄者。

    皆名腐爛藥。

    但是檀越發心布施一切藥餌。

    皆名長利。

    若不随其方國者。

    則此依法徒受而無益矣。

     第十五結勸回向 和尚撫尺雲。

     汝受戒已。

    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

    和尚如法。

    阿阇黎如法。

    衆僧具足滿。

    汝當善受教法。

    應當勸化作福治塔。

    供養佛法衆僧。

    和尚阿阇黎若一切如法教。

    不得違逆。

    應學問誦經。

    勤求方便。

    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汝始發心出家。

    功不唐捐。

    果報不絕。

    餘所未知。

    當問和尚阿阇黎。

    汝等作禮下壇(此文出本律中)。

     若壇數多。

    三人受竟下壇。

    令上殿禮佛發願。

    堅持戒品。

    其為教授師者。

    唯在壇上滿足十師之數。

    聽秉宣白四羯磨應成已。

    彼沙彌等即得具足戒。

    師複下壇。

    往屏處問第二壇沙彌難。

    問畢亦如前白召入衆。

    壇壇皆然。

    若正白四羯磨時。

    壇上十師不滿。

    縱羯磨成。

    彼沙彌等亦不得具足戒。

    乃至最後一壇受竟時。

    引禮呼前受戒者。

    同集壇前。

    左右列班。

    俟最後受者下壇 和尚鳴尺。

    十師齊起座而立。

     和尚叉手回向雲。

     以此受具功德。

    願戒海澄清。

    蕩衆生之業垢。

    僧田淨潔。

    作大地之津梁。

    四恩三有。

    均沾利益。

    大衆同音。

    念佛回向。

     壇下大衆。

    齊聲念佛。

    壇上九師。

    轉向和尚作禮三拜兩立。

    引禮呼新比丘等。

    一齊向上頂禮三拜。

    起立分班。

    第十師先行乃至和尚在末。

    從南下第二級。

    順西南繞至東下第三級。

    各着履繞詣壇前。

    齊列作禮三拜。

     維那舉回向偈 大衆同和。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十師禮畢。

    回向偈終。

    和尚轉面南立。

    九師兩分。

    二引禮雙鳴引磬相對前行。

    新比丘等左右次序随後。

    至方丈前。

    兩行合掌面面對跪。

    候十師行過。

    仍起雙行至。

    座前列班。

    頂禮十師已。

    徐徐雁行各歸本堂。

    俟衆引禮及諸引贊回。

    如常禮謝之。

    然後九師轉下。

    禮辭和尚而退。

     佛言。

    當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

    弟子當日三時問訊和尚。

    朝中日暮當為和尚執作二事。

    勞苦不得辭說。

    一者修理房舍。

    二者補浣衣服。

    和尚一切如法教。

    盡當奉行。

    違者如法治。

     二壇傳戒正範 三壇傳授菩薩戒正範 梵網經。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雲。

    佛滅度後。

    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

    於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

    當七日佛前忏悔。

    得見好相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時。

    應三七乃至一年要見好相。

    若不得好相。

    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

    不須要見好相。

    何以故。

    是法師師師相授。

    故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裡内無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要見好相。

    菩薩璎珞本業經。

    大衆受學品雲。

    佛子受戒有三種受。

    一者。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

    得真實上品戒。

    二者。

    諸佛菩薩滅度後。

    千裡内有先受戒菩薩者。

    請為法師教授。

    其弟子得正法戒。

    是中品戒。

    三者。

    諸佛菩薩滅度後。

    千裡内無法師之時。

    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

    自誓受戒。

    是下品戒。

    其梵網大部。

    一百一十二卷。

    六十一品。

    全文未傳此方。

    唯第十心地品。

    流通奉持。

    故缺師前授法。

    菩薩璎珞本業經。

    及彌勒菩薩所說。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