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三

關燈
十二 水中嬉戲戒(如前)。

      五十三 以指擊攊他比丘戒(如前)。

      五十四 不受谏語戒(如前)。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戒(如前)。

      五十六 無病比丘過半月浴。

    除熱時。

    病時。

    風時。

    雨時。

    遠行時戒(如前)。

      五十七 無病露地然火。

    若教人然。

    除因緣戒(如前)。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缽坐具針筒。

    若教人藏者戒(如前)。

      五十九 與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衣。

    後不問主還取着戒(如前)。

      六 十 得新衣。

    不染作青。

    黑。

    木蘭。

    三種壞色戒(如前)。

      六十一 故殺畜生命戒(如前)。

      六十二 故飲用有蟲水戒(如前)。

      六十三 故惱他比丘。

    乃至令少時不樂戒(如前)。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粗惡罪。

    覆藏戒(如前)。

      六十五 年未二十與受大戒戒(如前)。

      六十六 诤事如法滅已。

    後更發起戒(如前)。

      六十七 知是賊伴。

    故與同行戒(如前)。

      六十八 說淫欲非障道法。

    三谏不舍戒(如前)。

      六十九 知是說淫欲非障道法邪見人。

    故供給所須。

    同共羯磨止宿戒(如前)。

      七 十 沙彌說淫欲非障道法。

    被擯已。

    比丘畜同止宿戒(如前)。

      七十一 不受谏語。

    反難問持律者戒(如前)。

      七十二 輕呵戒律戒(如前)。

      七十三 說戒時不一心聽。

    無知無解戒(如前)。

      七十四 共同如法羯磨與衣已。

    後故言彼是親友以僧物與戒(如前)。

      七十五 僧斷事未竟。

    不與欲而起去戒(如前)。

      七十六 與欲已。

    後更悔戒(如前)。

      七十七 知他比丘共鬥诤。

    彼此聽說戒(如前)。

      七十八 瞋恚不喜打比丘戒(如前)。

      七十九 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戒(如前)。

      八 十 以無根僧殘謗戒(如前)。

      八十一 王未出。

    未藏寶。

    入宮門内戒(如前)。

      八十二 自捉寶及莊飾具。

    若使人捉。

    除伽藍及寄宿處戒(如前)。

      八十三 非時入聚落。

    不囑餘比丘戒(如前)。

      八十四 作床過如來八指。

    除陛孔戒(如前)。

      八十五 以兜羅綿貯繩床木床大小褥戒(如前)。

      八十六 以骨牙角。

    作針筒戒(如前)。

      八十七 作新卧具。

    廣長過量戒(如前)。

      八十八 作覆瘡衣。

    廣長過量戒(如前)。

      八十九 作雨浴衣。

    廣長過量戒(如前)。

      九 十 與如來等量作衣。

    若過量作戒(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

    若不依律忏悔。

    準經。

    當堕八寒八熱地獄。

    故謂之堕。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無病入村中。

    從非親裡比丘尼自手受食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比丘尼在施食家。

    指示與某甲羹某甲飯。

    若自不語止。

    無比丘語止戒(如前)。

      第三 先作學家羯磨家不請。

    無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第四 在阿蘭若。

    有疑怖處住。

    先不語檀越僧伽藍外不受食。

    在僧伽藍内無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

    應向餘比丘悔過。

    我犯可呵法。

    所不應為。

    是名悔過法。

    若不依律向餘比丘悔過者。

    準經當堕黑繩地獄。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應當學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不齊整着内衣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不齊整着三衣戒(如前)。

      第三 反抄衣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四 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第五 衣纏頸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六 衣纏頸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第七 覆頭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八 覆頭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第九 跳行入白衣舍戒(如前)。

      第十 跳行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一 白衣舍内蹲坐戒(如前)。

      十二 叉腰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三 叉腰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四 搖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五 搖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六 掉臂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七 掉臂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 左右顧視入白衣舍戒(如前)。

      二十一 左右顧視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二 靜默入白衣舍戒(如前)。

      二十三 靜默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四 戲笑入白衣舍戒(如前)。

      二十五 戲笑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二十六 不用意受食戒(如前)。

      二十七 不平缽受食戒(如前)。

      二十八 不平缽受羹戒(如前)。

      二十九 不羹飯等食戒(如前)。

      三 十 不以次食戒(如前)。

      三十一 挑缽中央食戒(如前)。

      三十二 無病為己索羹飯戒(如前)。

      三十三 以飯覆羹更望得戒(如前)。

      三十四 視比座缽中戒(如前)。

      三十五 不系缽想食戒(如前)。

      三十六 大搏飯食戒(如前)。

      三十七 張口待飯食戒(如前)。

      三十八 含食語戒(如前)。

      三十九 搏飯搖擲口中戒(如前)。

      四 十 遺落飯食戒(如前)。

      四十一 頰食食戒(如前)。

      四十二 嚼飯作聲戒(如前)。

      四十三 大噏飯食戒(如前)。

      四十四 舌舐食戒(如前)。

      四十五 振手食戒(如前)。

      四十六 手把散飯食戒(如前)。

      四十七 污手捉飲器戒(如前)。

      四十八 洗缽水棄白衣舍戒(如前)。

      四十九 生草上大小便涕唾。

    除病戒(如前)。

      五 十 水中大小便涕唾。

    除病戒(如前)。

      五十一 立大小便除病戒(如前)。

      五十二 為反抄衣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三 為衣纏頸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四 為覆頭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五 為裹頭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六 為叉腰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七 為着革屣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八 為着木屐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五十九 為騎乘人說法。

    除病戒(如前)。

      六 十 佛塔内宿。

    除為守護戒(如前)。

      六十一 佛塔内藏财物。

    除為堅牢戒(如前)。

      六十二 着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六十三 捉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六十四 着革屣繞佛塔行戒(如前)。

      六十五 着富羅入佛塔行戒(如前)。

      六十六 手捉富羅入佛塔中行戒(如前)。

      六十七 塔下坐食。

    留草及食污地戒(如前)。

      六十八 擔死屍塔下過戒(如前)。

      六十九 塔下埋死屍戒(如前)。

      七 十 塔下燒死屍戒(如前)。

      七十一 向塔燒死屍戒(如前)。

      七十二 塔四邊燒死屍。

    使臭氣來入戒(如前)。

      七十三 持死人衣物塔下過戒(如前)。

      七十四 佛塔下大小便戒(如前)。

      七十五 向佛塔大小便戒(如前)。

      七十六 繞塔四邊大小便。

    使臭氣來入戒(如前)。

      七十七 持佛像至大小便處戒(如前)。

      七十八 佛塔下嚼楊枝戒(如前)。

      七十九 向佛塔嚼楊枝戒(如前)。

      八 十 塔四邊嚼楊枝戒(如前)。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八十三 塔四邊涕唾戒(如前)。

      八十四 向佛塔舒腳坐戒(如前)。

      八十五 安佛在下房。

    己在上房住戒(如前)。

      八十六 人坐己立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八十七 人卧己坐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八十八 人在己在非座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八十九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 十 人在前行己在後行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十一 人高經行己下經行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十二 人在道己在非道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十三 攜手在道行戒(如前)。

      九十四 上樹過人。

    除時因緣戒(如前)。

      九十五 絡囊盛缽貫杖頭。

    置肩上行戒(如前)。

      九十六 人持杖不應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十七 人持劍不應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十八 人持矛不應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九十九 人持刀不應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一 百 人持蓋不應為說法。

    除病戒(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

    名突吉羅。

    謂雲惡作。

    若不依律忏悔。

    準經。

    當堕等活地獄。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七滅诤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應與現前毗尼。

    當與現前毗尼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若犯答有如無答雲)無。

     (此七法。

    能滅四種诤事。

    若應與現前法不與。

    而反與他法滅者。

    犯違法毗尼罪。

    名突吉羅。

    是不當與而與。

    今問即應。

    答雲有犯。

    若雖有诤事起。

    彼時與法相宜。

    不違佛制。

    今問方可答雲無。

    又則诤事本無。

    此法不行。

    今問亦可答雲無。

    由其不同餘戒所答。

    故略辯附。

    若欲廣明。

    自當詳考全律可爾)。

      第二 應與憶念毗尼。

    當與憶念毗尼戒(如前)。

      第三 應與不癡毗尼。

    當與不癡毗尼戒(如前)。

      第四 應與自言治。

    當與自言治戒(如前)。

      第五 應與覓罪相。

    當與覓罪相戒(如前)。

      第六 應與多人覓罪。

    當與多人覓罪戒(如前)。

      第七 應與如草覆地。

    當與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若有四種诤事起。

    即便稱量此七法中應當與者滅之。

    若應與者不與。

    不應與者與。

    诤亦不滅。

    是名為犯。

     師撫尺雲。

     諸比丘。

    具足戒法。

    一一相内。

    既已審明。

    複有大乘所揀七逆。

    今當更問。

    所言七逆者。

     第一 出佛身血。

    是大逆惡極重之罪。

    汝有此罪否(有無實答)。

     若以瞋惡心故。

    毀壞一切佛像舍利塔廟。

    及大乘經典。

    是與佛為仇。

    例此亦應遮之。

      第二 弑父。

    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第三 弑母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第四 弑和尚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第五 弑阿阇黎。

    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第六 破羯磨轉法輪僧。

    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第七 弑聖人。

    是大逆惡極重之罪。

    汝有此罪(同前)此中既無。

    且應暫退。

     座上如是審竟。

    若有犯者。

    書記一一注筆分明。

    其呼召出入法儀。

    悉同二壇忏悔中所明。

    其中若審餘六衆戒相綱目。

    附之於後。

    亦如前審訖。

    方問七遮。

    乃至末後一班問畢。

    起立一旁。

    鳴椎集先發露者入堂。

    各依班次列定。

    其受差諸師。

    複白儀範亦如二壇中不異。

    待受差者辭出已。

    引禮令衆向上排班。

    作禮。

    長跪。

     師撫尺雲。

     汝等前來。

    各解我語。

    從實吐露。

    既於比丘具足戒中謹守(既於比丘尼具足戒。

    式叉摩那學三法中。

    沙彌沙彌尼之十戒中。

    於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中謹守。

    然此七衆。

    但随臨時有者加問)。

    大乘所遮之七逆無犯。

    是真淨法器。

    我今如汝言詞。

    申複和尚。

    即為進受菩薩大戒。

    應更至誠求哀諸佛菩薩慈光攝照。

    證明忏悔。

    從於無始以至今生。

    三障八苦鹹得蠲除。

    自於此時盡未來際。

    四弘二利悉皆圓滿。

    願化同體衆生。

    共成無上正覺。

    我為汝等焚香舉偈。

    汝等随我音聲。

    如法忏悔。

    各稱法名(稱已)。

     (師起座拈香。

    複位合掌舉雲)。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一切罪障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審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若於衆中審得有犯根本重戒。

    及幹七逆者。

    應當别行警誡。

     師鳴尺雲。

     前來審問之中。

    有犯某(戒遮)者。

    此是極重罪惡。

    破壞道器。

    經律嚴遮。

    人情難允。

    我今亦如爾之所言。

    申複方丈和尚。

    必遵律制。

    教勅於汝。

    但爾來日不得與諸清淨